某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
《某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4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某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一、环境现状与面临的形势8(一)“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81 .环境规划指标基本达到预期要求82 .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全面推进93 .污染减排取得显著成效104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继续加强115 .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增强12(二)存在的要紧环境问题141.进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142 .局部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143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仍较薄弱144 .环境监管机制有待完善.15(三)“十二五”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151 .环境保护面临的有利条件.152 .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加大.16二、指导思想与环境目标.18(一)指导思
2、想18(二)基本原则18(三)环境目标20(四)要紧环境指标201.环境质量指标202 .生态建设指标203 .污染防治指标21三、要紧任务21(一)以生态市建设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211 .夯实生态市建设的基础工程222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233 .强化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与管理234 .持续推进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245 .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25(二)以污染减排为主线,全面推进工业污染全防全控261 .积极推动多污染物协同减排272 .深入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与管理减排273 .全面实施全过程管理284 .大力进展循环经济与低碳产业30(三)以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为核心,持续推
3、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301.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312 .突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313 .完善流域综合管理33(四)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331 .营造生态宜居城市332 .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343 .操纵城市噪声污染354 .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36(五)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361.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362 .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373 .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管理37(六)以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加强风险防范381 .建立健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382 .优化调整化工产业布局383 .积极推进危险废物污染防治3
4、94 .治旧控新防治重金属污染40(七)以保障环境安全为目的,提升环境监管水平411 .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412 .建设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413 .建设安全的核与辐射监管体系424 .建设高效的环境信息体系425 .建立与完善环保宣教工作体系43四、保障措施43(一)落实环境监管“一岗双责”规定43(二)强化环境法制手段441 .构建高效环境执法监督机制442 .拓展环境执法监督领域44(三)推进环境经济政策创新441 .推行绿色金融政策与绿色保险机制442 .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453 .逐步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机制45(四)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环境政策461 .健全主体功能区环境政
5、策462 .完善生态补偿政策46(五)推进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均等化461 .促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62 .强化各级政府公共环保投入责任47(六)实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工程47-3LX.刖三“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进展方式、推动跨更加展、提早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与有效实施我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关于推动我市又好又快进展,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本规划是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要紧阐明未来五年我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领域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与政策措施,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推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根据。一
6、、环境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污染物减排为主线,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的,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全面推进各项环保工作,较好完成“十一五”环境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1 .环境规划指标基本达到预期要求在经济快速进展的同时,全市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生态环境状况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列,要紧污染物排放量逐步削减,多数环境指标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表1我市“十一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指标完成情况类型序号指标2010年规划值2010年现状值2010年完成情况水环境质量指标1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2闽江(我市段)
7、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大气环境质量指标3我市区空气质量API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占全年比例)4永安市区空气质量API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占全年比例)5辖区各县空气质量达到或者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比例)声环境质量指标6区域环境噪声7交通干线噪声生态建设指标8森林覆盖率9受保护地区占土地面积比例10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污染防治指标1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二氧化硫排放量14城市(含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15城市(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 .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全面推进饮用水源保护不断加强。一是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依法保护水源。及
8、时调整修订县级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完成乡镇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并经省政府批准,完成2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与乡镇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编制。二是突出重点保护东牙溪饮用水源。建成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与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立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设立水源保护专项资金,有效保护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三是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将水源保护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县级以上水源保护区与建制镇水源地,实施水源地整治项目,搬迁或者关闭水源保护区内企业,完成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水源保护项目并通过联合验收。四是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立了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制度,
9、制成了全市县级以上与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电子地图,提高了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积极开展饮用水源专项执法检查,有效保护饮用水源。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制定了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意见,成立了流域整治领导小组,建立了定期通报制度与考核制度,连续五年组织实施闽江流域我市辖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共实施重点治理项目,推动工业、养殖业、生活污染、河道整治等一批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一是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实施“退城进园”、“退二进三”,完成市区企业整体搬迁。二是突出抓好重点污染源整治,完成烧结机烟气脱硫、小烧结机淘汰、高炉出铁场除尘系统改造
10、、锅炉煤改气及其他锅炉烟气脱硫、啤酒厂废水深度治理等一批整治项目。三是继续加强市区公交车尾气、饮食业油烟污染治理与噪声防治。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市区污水管网与县城污水处理厂、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市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与生活垃圾焚烧厂正在建设。城市(含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断提高。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力度加大。重新划定辖区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编制了畜禽养殖业进展与污染防治规划,出台了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的资金筹措、奖励补偿工作方案,有力推动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全市拆除禁养区内养殖场,完成禁建区内规模化养殖场治理并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完成
11、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试点的推广。3 .污染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加强源头管理,减少新污染源。严格项目审批,强化环境准入与总量操纵,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规划环评,促进环境资源的优化开发。完成煤炭开发、铅锌产业进展与氟产业进展的规划环评,完成经济开发区与台商投资区、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的规划环评,积极引导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与有序进展。实施过程操纵,强化污染防治。加强环保“三同时”监管,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排污申报与限期治理制度,实施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抓好重点污染行业环境整治,开展污染源普查,促进工业污染防治水平的提高。着力解决了铅锌企业整治、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治理、钢铁与水泥行业粉尘治理
12、、建筑饰面石材加工废水集中治理与小水泥产能淘汰,大力推进造纸行业、化工行业工业废水深度治理、零排放等工程,开展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推进污染减排,促进科学进展。建立了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责任考核制度,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政策减排”等措施,认真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全市共完成二氧化硫减排项目、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化学需氧量与二氧化硫等要紧污染物“十一五”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在促进结构优化、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为我市经济进展腾出了总量指标。4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继续加强自然生态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全市现有森林覆盖率居全省前列。出台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13、明确“生态立市”战略目标,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生态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生态乡镇获得中央“以奖代补”资金补助;完成建制村的“家园清洁行动:通过创建活动推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升了农村生态文明水平,加快了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流域生态保护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流域生态保护持续深化。编制并实施重点流域沿江两岸造林绿化规划,完成植树造林,建成国道、省道沿线绿化带。建成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在线监控平台,实现辖区干流水电站最小生态下泄流量的联网与监控。5 ,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增强组织实施了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建设,环境监察机构通过标准化建设验收,完成重点企业的在线监控设施建设,建成市区重点企业视频监控
14、设施,环境监测与监察能力有所增强。不断加强环保办公及业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环境监测数据库信息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响应系统、环境风险及化学品信息系统、档案/资料查询系统等的运行管理与功能提升,环境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水平位于全省环保系统前列。通过利用社会资源,建起了我市也是全省环保系统第一块户外大型全彩LED环境信息大屏幕,环境信息的公布与公开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通过加强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演练与参与污染事件的实战锻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实施“一岗双责”、一票否决、目标责任状、总量核查等措施,严格落实了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扎实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开展了饮用水
15、源保护、重点流域整治、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垃圾填埋场集中整治、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与造纸行业、化工(石化)行业、重金属污染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专项检查等环保专项行动,强化环保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有效保护群众环境权益与辖区环境安全。“十一五”以来,全市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与生态破坏事件。广泛开展环保知识与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刊(播)发环保新闻报道,开展以纪念世界环境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成功举办“环保十佳”评选活动,在我市政府网站进行“环保在线访谈”,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环境宣传教育影响不断扩大,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关心支持与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逐步
16、形成。(二)存在的要紧环境问题1.进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市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环保投入不足,污染减排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等问题依然存在,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压力仍然较大。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与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若干意见的出台与交通、区位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市正步入科学进展、跨更加展的关键时期,各地进展的要求与愿望十分强烈,加快进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突出。2 .局部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市区湖库型饮用水源地呈现富营养化趋势,饮用水源存在安全隐患。局部地区重金属(铅)、化学污染等问题突出,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固。城
17、市噪声、扬尘、机动车尾气、饮食业油烟污染仍然突出,成为最要紧的环境扰民问题。园区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矿产等资源开发造成水土流失面积有扩大的趋势,局部生态环境破坏不容忽视。3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仍较薄弱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呈加剧趋势;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造成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农村中小企业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到位造成的点源污染依然比较严重;基层环保力量薄弱,乡镇环保机构不健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有待加强。4 .环境监管机制有待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环境行政执法手段未能完全习惯形势需要。环境
18、监测、监察、信息、宣教与核与辐射、固废(危废)管理在人员编制、经费、装备、办公用房等方面离国家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环境应急监测监控普遍存在自动化水平低、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监管能力滞后于经济进展进度。个别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对环保工作还不够重视,在制定地方经济进展政策、规划区域、经济布局与引进项目等方面,对环境因素与环境风险方面考虑不周全,引进项目把关不严,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进展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企业主缺乏守法自觉性,企业污染治理设施闲置、私设暗管偷排偷放污染物等恶意违法行为屡禁不止,部分工业企业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现象依然存在。(三)“十二五”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1.
19、环境保护面临的有利条件一是环境保护地位持续提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市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市”进展战略,环保工作从上到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注入了新的内涵。二是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市生态工贸区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养,增强了我市持续进展的动力与活力。产业结构将呈现不断调整升级趋势,社会经济进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综合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为加大环保投入、解决环境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我市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随着生态市建设、节能减排行动的持续推进,环境质量有望持续保持良好状态,将
20、为实现“十二五”的环境保护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四是公众环境意识持续提高。环境宣传教育影响不断扩大,全社会关心支持与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有利于推动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5 .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加大一是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污染物持续减排压力加大。“十二五”我市工业比重上升的趋势仍将连续,重化工业特征将更加明显,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还需要较长时间,污染物排放强度仍将居高不下,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而“十二五”期间各地减排潜力下降,要紧污染物减排空间将逐步减少,实施难度将明显加大,同时国家已将氮氧化物、氨氮纳入减排目标,持续减排压力将不断增大。二是环境污染呈现多样化、复杂化,
21、解决环境问题的难度加大。长期以来,污染的不断积存已使得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十二五”时期环境污染将呈现下列总体趋势:潜在的环境问题不断显现,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长期积存的问题开始暴露;污染介质从以大气与水为主逐步向大气、水与土壤三种介质共存转变;污染来源从以工业与生活污染为主不断向工业、生活与农业污染并存转变;污染范围从以城市与局部地区为主向涵盖区域、流域与市域转变;污染物类型从常规污染物向常规污染物与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由于一些问题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难以得到全面解决,环境改善的滞后性与人民群众对
22、环境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将依然突出。三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环境问题更加凸显,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压力加大。“十二五”期间重大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大规模建设的推进与城镇化的快速进展,必定继续占用农田、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并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与局部生态环境破坏。同时随之带动的工业化与经济进展与人口的集聚将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加剧水、气、声、固废污染及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环境问题。此外,随之带动的消费规模扩大及消费结构的转变也将给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私人交通工具拥有量持续增长,将加重机动车尾气污染与噪声污染;无线通讯设备大量使用、家用电器加速更新换代及农村居民家用电器消费量增长,由此产生
23、的电磁辐射污染与电子垃圾污染问题将日益突出。总之,面对新的形势,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关于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应对挑战,努力将我市建设为连接沿海、辐射内陆、联动周边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此务必通过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进展低碳产业、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升级,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进展,从而实现全市宏观环境形势基本面持续趋好。二、指导思想与环境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深入实施“四市”进展战略。以加快转变、跨更加展为主线,以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根本出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某市 十二 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 建设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7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