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儒学.docx
《二程儒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程儒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二程儒学(上)一一摘自中国儒教史第七章北宋儒教李申程颍、程颐兄弟是北宋儒学洛学学派的领袖。这个学派和以张载为首的关学一样,都把成为圣人作为求学的目标。据宋史程颐传,程颐十八岁时到太学,因胡谖问学生“颜子所好何学”,作颜子所好何学论,文章开头道: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至欤?曰:然。在这终极目标上,二程和张载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儒教教义,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程颐说: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颜子所好何学论)程颐根据中庸和孟子,指出了天生的圣人与学成的圣人的区别。他认为,孔子
2、是“生而知之”的圣人,孟子是“学而知之”的圣人。生而知之的圣人,“中正而诚”。学而知之的圣人必须由明而诚: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颜子所好何学论)尽心知性之后,就是知天。到知天,就达到了圣人。他批评孔孟之后的学者不知这个道理,反而认为圣人是生而知之的,不是通过学习可以达到的,从而以博闻强记为能事,这就丢失了为学之道。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是二程儒学的核心,也是这一学派的纲领。此外的一切建树,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进行的。胡谖看到这篇论文后,十分赞赏,遂聘任这个十八岁的青年做了太学的教师。以学达到圣人的道路是
3、“正其心,养其性”。循着这条道路前进,开始于明,终止于诚。程颐说,明是“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程颍说是“必先识仁。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识仁篇)识仁篇是程颖的代表作,也是一篇重要的儒学文献。识仁,和明心,知所养,都是一个意思,即都要从认识天道、人性开始。在这一点上,他们和张载也是一致的。张载认识的最重要的结果,是得出了一气聚散、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的道理;二程认识的最重要的结果,是“体贴”出了“天理”二字: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宋儒学案.明道学案上)“天理”这个概念所包含的
4、意义有: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理的;这万事万物之理又是一个理;这个理是永恒存在、不会消灭的;理是万物的主宰者,又是世界万物的源泉或创造者: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程氏遗书卷二上)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故敬则只是敬此者也,仁是仁此者也,信是信此者也。(同上)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它可以类推。所以能穷者,只为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程氏遗书卷十五)问:“格物是外物,是性分中物?”日:“不拘。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
5、臣父子间,皆是理。(程氏遗书卷十九)这样的理和气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二程认为,气分阴阳,是形而下者;而理是形而上者,是“所以阴阳者: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二程遗书卷十五)所以阴阳者道。既日气,则便有二。言开阖,已是感,既二则便有感。所以开阖者道,开阖便是阴阳。(同上)这里的道,也就是理。“所以阴阳”,就是阴阳二气的主宰。也就是说,理,是气的运动的主宰。理和气相比,其第二个特点是,气有生灭:凡物之散,其气遂尽,无复归本原之理。天地间如洪炉,虽生物销钱亦尽,况既散之气岂有复在?天地造化又焉用此既散之气?其造化者,自是生气。若谓既返之气复为方
6、伸之气,必资于此,则殊与天地之化不相似。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复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以为造化?气则自然生。人气之生,生于真元。天之气,亦自然生生不穷。至如海水,因阳盛而涸,及阴胜而生,亦不是将已涸之气却生水。自然能生,往来屈伸只是理也。盛则便有衰,昼则便有夜,往则便有来。天地中如洪炉,何物不销钱了?(程氏遗书卷十五)气不能自己生自己。所谓“自然而生”,仅是讲生气的过程,不是说的生气的动源。生气的动源是造化,而造化就是理,因为“往来屈伸只是理也这样。理不仅是气的主宰,而且是产生气的根源。这样的理,也就是上帝,或者说,是和上帝异名同实的概念: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帝者,以主
7、宰事而名。(程氏遗书卷十一)又问六天之说。日:“此起于谶书,郑玄之徒从而广之,甚可笑也。帝者,气之主也。东则谓之青帝,南则谓之赤帝,西则谓之白帝,北则谓之黑帝,中则谓之黄帝。岂有上帝而别有五帝之理?此因周礼言祀昊天上帝,而后又言祀五帝亦如之,故诸儒附此说”。又问:“郊天冬至当卜也?“日:“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此何待卜也?”又日:“天之上帝之说如何?”日:以形体言之谓之天,以主宰言之谓之帝,以功用言之谓之鬼神,以妙用言之谓之神,以性情言之谓之乾。”(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上)(周易上经:“乾,元、亨、利、贞。”程颐注道:)天者,天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乾。夫天,专言之则道也;“
8、天且弗违”是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程氏易传)让我们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明这个同实异名概念的意义。比如一个人,他有自己的血肉之躯(天的形体是那昊大元气),有或温和或暴躁的性情(天的性情是乾,地是坤。乾是动而不息,坤是柔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或现实主义者,并以此作为他的处事原则(天的处事原则是道、或理),他的处事显现出来的效应总是出人意料,或总是敷衍、附和(天所显现出来的功效总是难以测度,所以称为鬼神),这个人是总统、省长、主任、经理等等,主管着某个社会单元(天则主管一切,所以称上帝)。这就是二程的上帝观,也是二程的天理观。天理
9、或道,就是上帝的处事方式。这个方式自然是尽善尽美的,所以人们应该遵循。遵循它,就可以得到天的佑护;而天,是明察一切、并且赏善罚恶的:(周易大有:“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程颐注:)行顺乎天而获天佑,故所往皆吉,无所不利也。(程氏易传)。若肆其邪欲,不能反思义理,妄行攻夺,则其凶大矣(程氏易传.同人)。大抵春秋所书灾异,皆天人响应,有致之之道。如石陨于宋而言“陨石”;夷伯之庙震,而言“震夷伯之庙”,此天应之也。但人以浅狭之见,以为无应,其实皆应之。然汉儒言灾异,皆牵合不足信,儒者见此,因尽废之。(程氏遗书卷十五)“知天命”,是达天理也。“必受命”,是得其应也。命者是天之所赋与,如命令之命。天之报
10、应,皆如影响。得其报者是常理也;不得其报者,非常理也。然而细推之,则须有报应,但人以浅狭之见求之,便谓差互。(程氏遗书卷十五)匹夫至诚感天地,固有此理。如邹衍之说太甚。(程氏遗书卷十五)棣问:“福善祸淫如何?曰:“此自然之理。善则有福,淫则有祸又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又问:“今人善恶之报如何?”曰:“幸不幸也。”(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上)天与人的感应,或者说天对人的报应,是像立杆见影、击鼓作响一样的没有差失。但是也有没有得到报应的,那不是常理,是偶然的侥幸。汉儒讲天人感应是对的。他们的缺点,是讲得太过分。一定要说某事有某应,那
11、是不准确的。后人见到这种不准确,就连天人感应也一概废除,则是错误的。这是一种“浅狭之见但是天也不是具有一个人形,把“皇天震怒理解为有个人在天上震怒也是不正确的。鬼神与人的关系,与天与人的关系相似。二程首先讨论了鬼神的本质和情状:(祭祖用尸的意义是)魂气必求其类而依之。人与人既为类,骨肉又为一家之类。己与尸各既已洁斋,至诚相通,以此求神,宜其飨之。(程氏遗书卷一)世间有鬼神冯依言语者,盖屡见之。未可全不信,此亦有理。(程氏遗书卷二上)杨定鬼神之说,只是道人心有感通。以至人心在此,托梦在彼,亦有是理,只是心之感通也。死者托梦,亦容有此理。(程氏遗书卷二上)葬只是藏体魄,而神则必归于庙。既葬则设木主
12、,既除几筵则木主安于庙,故古人唯专精祀于庙。(程氏遗书卷十八)人死气散,魄随尸体葬人地下,魂则归入庙里。祭祀时,这魂气会依附于尸的身上享受祭祀。若年代久远,宗庙桃迁,魂还是存在的,所以有定期的祖先合祭。灵魂既然是不死的,那么,灵魂附体、鬼神托梦等等事件,也都是存在的:亦有是理。但是二程坚持认为,鬼神不具有人的形象,并因此坚决反对祭祀祖先的画像:“古之言鬼神,不过著于祭祀,亦只是言如闻叹息之声,亦不曾道闻如何言语,亦不曾道见如何形状J(程氏遗书卷二下)“今人以影祭,或画工所传,一髭发不当,则所祭已是别人,大不便J(程氏遗书卷六)二程的鬼神观和上帝观是完全一致的。上帝、鬼神是存在的,但不具有人的形
13、象。这是他们和世俗鬼神观念最重要的区别之一。人们常常对儒教的彼岸世界是否存在发生疑问,因为儒教没有基督教或佛教那样的天堂地狱。其实这只是对彼岸的观念不同,不是谁否认彼岸的存在。依二程说,则人死后,灵魂存在着。它不上天堂,也不入地狱。它归于子孙为它设置的庙里。若没有庙,就在天地之间游荡。祭祀的意义,就是和鬼神交通:祭无大小,其所以交于神明、接鬼神之义,一也。必斋。不斋则何以交神明(程氏遗书卷十五)礼记.王制:“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缚而行事”。“越绯行事”,即作为一个例外。但是二程认为,即使不可废祭天之礼,也只应由冢宰代理,天子不应亲自主祭:礼言:“唯天地之祭为越绅而行事”,此事难行。
14、既言越缚,则是犹在殡宫,于时无由致得斋,又安能脱丧服衣祭服?此皆难行。纵天地之祀为不可废,只消使冢宰摄尔。(程氏遗书卷二下)据程氏遗书所载,此话起于宋英宗即位之初关于祭礼的一个争论。程氏认为,古人在丧期内,一切事都照常进行,只是要暂停祭礼,不如不停为好。张载纠正说:父亲见在,为母守丧,就不能见父亲,因为不敢以非礼见。现在天子为父守丧,若要去见上帝,就是以非礼见,所以不如不祭。程氏的话,当是接受了张载的意见。祭天是和上帝的神明交接,祭祖是和祖先的神明交接,也就是是拜见天地、鬼神。这就是二程、张载所理解的祭祀的意义,也是一般儒者对祭祀意义的理解。祭祀最重要的原则是“敬”,二程把这个原则扩大到君子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学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4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