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豆子”教学案.docx
《“数豆子”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豆子”教学案.docx(7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数豆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2在活动中培养数感;3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4会读写IOO以内的数。教具准备:黄豆若干,计数器22个,塑料盆、小桶、纸盒子若干。教学过程:活动一:同桌二人玩豆子。1 一人抓一把豆子,另一人猜一猜有多少粒。2两人数一数有多少粒。3交替进行,看谁猜的最接近。(用猜一猜、数一数的活动把数数和读数结合起来,把说和做结合起来, 把数与实物结合起来。)活动二:数豆子,并交流“数”的方法。1教师给每一小组抓一把豆子,猜一猜有多少粒。2数豆子,并交流数的方法。3同桌抓豆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2、数豆子(交替进行)。4在计数器上拨出小组同学数出的豆子数。说说个位上十位上的数各表示 什么。5写出这个数。(可以一颗一颗地数,也可以几颗几颗地数,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 的经验,总结“数”的方法,同时把数数、拨数和写数结合起来,把操作和语 言结合起来。)活动三:四人小组活动:量豆子。1 一小桶豆子有多少粒?(猜一猜,估一估);2用怎样的方法估这一小桶的豆子数呢?(小组活动:独立思考,小组交 流,总结“估”的方法)。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量一量)一小桶豆子有多少粒;4写出这个数。(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活动,学生需要进一步经历一个“以群 计数”的探索过程,经历一个积累“估”的经验和概
3、括“估”的方法的过程, 经历一个感受数的意义和数的大小的过程。)活动四:拨数游戏。1同桌一生拨数,一生读数、写数(交替进行);2教师写数,学生读数、拨数(特殊的数如:90、66等)。(把操作与读写结合起来,把操作与计数单位的认识结合起来。)乘 车设计者:辽宁省凤城市东方红小学 笑云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 力.2、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 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难点:掌握连加、 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准备:课件, 挂图,卡片四、教案设计:教 学 设 计我的创造一
4、、创设情境,导 入新课:同学们,现在我和同学们一起做个小游戏。咱们把讲台看作是汽车, 老师呢,就是售票员。请一个小朋友当司机。现在汽车上有2个人,我们要出 发了。嘟嘟嘟,友谊商场到了,上车的同学请上车,(先上来了 3个同学)嘟 嘟嘟,新华书店站到了,上车的同学请上车,(又上来了 2个同学)同学 们想一想:你从游戏中看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3、出示课题乘车二、根据汇报,解决问题:(一)教学连加法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你 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汇报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边汇报,边解答。) 如果是两步计算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解决计算的顺序问题。3、汇报讨论结 果,根据汇报板书:(2 +
5、 3 + 2 = 7) 4、汇报思维过程,根据学生的回 答,进行板书。5、引导学生利用多种算法解题:223=7 3+2+2=7 6、比 较:2+3=5和2+3+2=7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师:1、你能给2+3+2=7这样的算式 取个名字吗? 2、教学计算顺序:先算前两个,再算第三个。(二)教学加减混合 1.出示图片:乘车图2你看懂什么了?生回答师指导。2.出示图片:乘车图 2你又看出什么了?(下车3人,上车2人)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 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7 3+2 = 6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三)教学连减L出示图片:乘车图4原来有车上有6 人,看图中前门
6、后门,你看到什么了?(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2.小组 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教师板书:6-3-3 =O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 吗?三、实践应用,巩固拓展:(一)、(1)摆圆片列式L 5个红圆片、再 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2.根据列式动手摆:4 + 1+5 = 3.同桌互相 出题摆圆片、列式.(2)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二)、(1)帮小动物算算术,书上第44页做一做。(2)辨析题。(3)比一比,赛一赛。书上第45页练一练第1题。(4)帮小猴子分桃子:连 线题。(三)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
7、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 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 的方法.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六、板书设计乘车2+1+4 = 77-3+2=66-3-3 = 0五、我的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 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P3031。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 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在自主 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
8、索的精神。4、通过自 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重 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难点:自 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准备:CAl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 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3: 518: 300.4: 0.21.8: 0.9 (3)5/8: 1/47.5: 3(4)2:89: 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二、认识比例的意义(一
9、)认识意义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 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 值相等,1组不等)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 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 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 5=18: 30 o (课件显示:“3: 5”与“18: 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最后一组能用 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数学中规定,像这样 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
10、教学,就需要 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 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 例有什么特点)5、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 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 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 比例。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 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 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
11、。本环节让学生先 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一 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 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二)练习1、出示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 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第一次第二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元) 1. 2 2买的本数3 5 (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 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一辆汽车上午 4小时行驶了 200千米,
12、下午3小时行驶了 150千米。分别写出上、下午行 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分别写出上、下午 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评析:这两 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 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 的巧妙补充。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 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 是一个比,有两个数)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 课件出示: 3:5前项 后项(2) 课件出示:3 : 5 =18 : 3
13、0内项外项(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课件出示:3/5=18/30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 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 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5、小结、过渡:刚才我们 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三、探究 比例的基本性质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再出示:运用这四个 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2、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 写一写。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或10: 5=6: 3
14、; 35=610 或 3: 5=6: 10; 3: 6=5: 10; 5X6=3X10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X10=5X63: 5=6: 10 3: 6=5: 10 5: 3=10: 6 6: 3=10: 5 3、引导发现规律(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乘 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 各不相同)(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 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 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
15、学生写出的算式各 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 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 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 而探究出性质。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课件显 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完整板 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 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 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6、
1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四、综合练习完成 练习纸2、3、4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 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14 : 21和6 : 9 1.4 : 2和5 : 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1/5: 4组成比例。5: 420: 11: 205: 1/4 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1. 5: 3二():4=12:()二():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 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五、全课总 结
17、(略)总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老教材里面的一节概念课,往往是很多 老师在选择公开课、教研课时回避的一个内容之一,理由是:看看教科书和教 师教学用书上的有关内容,与那些时髦的“生活化”、“动手实践”、“合作 学习”、“算法多样化”、“情境化”、“多元智能”等等一系列的词汇都挂 不上边,很难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其实这些都是老师们心里的大实话,新一 轮的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不久,让我们老师轰地一下接触到很多新生事物,众多 的新生名词一涌而上,很多老师还没能来得及很好地消化,再加上有的老师还 是在被动地接受,立即就要付诸于行动,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不免会 出现这样一些状况:为了能够较好地体现出自己学
18、习了一些新理念,老师们不 得不给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给予“贴标签”。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 了一些误区,对于某些课型、典型课例研究颇多,而一些老教材,特别是其中 一些较难体现新理念的教学内容则被打入冷宫,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便 属于这一类。纵观这节课的教学,的确是较好地体现了新理念,突出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1、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 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本节课中,教者不仅注重了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注重了 “数学化”和 “生活化”的结合,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 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
19、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 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 “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 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并且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概念,教 者较好地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 洁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 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 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 验。对于比例的这一基本性质教学,教者也没有满足于原命题的成立即止,而 是在练习中让学生适当地体会到: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20、也成立。听课教师无不感叹:真是一节不可多得的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 学”课。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 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教者对本节教材 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 节课中,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 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 来,进而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和积极情感。此外,教者还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活动, 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
21、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 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设置思维通道,缩 小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锻炼思维的机会,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师适 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 的数学素养。整理和复习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复习课。本单元教材是在 学生基本掌握了 20以内的不进位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20以 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 速度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 过10的
22、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 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本单元的最后,教材安排了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系统 的整理和复习。上好这节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能力。本节课教材首先列出了 20以内进位加法表,下面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观察 20以内进位加法的排列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 法。下面安排有“数学游戏”,要求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使学生进一步 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同时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然后是练习二十二中各 种形式不同的练习。教材的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了以下
23、三个层次:第一,系统整理20以内进位加 法,渗透对知识整理和复习的方法。第二,在观察分析表格,发现规律的学习 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三,充分利用20以内进位加法表进行练 习。根据以上分析,特制定以下目标:在游戏中,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进行复习。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小组合作,学会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复 习,并体验对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方法。培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对函数思想的渗透,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一题多解的能力。二、教学情境精品片段与分析:情境一:抽礼物游戏:师:小朋友们,昨天是什么节日?(圣诞节)昨天老师没来,其实老师为 小朋友们准备
24、了一些数学礼物,谁来摸一摸,你会抽到什么呢?活动:学生从礼物盒里抽取算式卡片,口算,并选取其中较难的两三题说 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算一道就让学生拿一道算式放在实物投影上。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特别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创设生动、有趣的 学习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因此创设了从派送圣诞节礼物这个情境导入,这 样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孩子们都想从盒子里抽一张 卡片礼物来算一算,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口算变得有趣,好玩,乐于去接受。在 孩子们主动的学习中,对20以内的加法口算方法进行了练习和巩固,也让他们 感受到算练习也是很有意思的。情境二:师:刚刚小朋友们算的这些算式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豆子 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32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