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重点人群宣传干预指南、居家隔离治疗健康告知书、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判定和管理、消毒技术、个人防护、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docx
《猴痘重点人群宣传干预指南、居家隔离治疗健康告知书、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判定和管理、消毒技术、个人防护、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猴痘重点人群宣传干预指南、居家隔离治疗健康告知书、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判定和管理、消毒技术、个人防护、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docx(4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重点人群宣传干预指南2022年5月以来,全球非地方性流行区发生的猴痘疫情以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为主。为充分利用我国艾滋病防治综合干预服务体系,开展MSM等重点人群宣传干预,防范猴痘疫情传播扩散,形成常态化艾滋病与猴痘综合防控一体化应对机制,制定本指南。一、实施策略在现有艾滋病防治综合干预服务体系基础上,综合运用行为学干预方法和手段,通过宣传教育、促进安全性行为、动员检测、外展服务、同伴教育和互联网干预等,从个体、群体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为目标人群提供猴痘综合干预服务。二、组织实施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要加强重点科室和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工作人员猴痘知识培训,对重点人群提供猴痘防控知识宣传、检
2、测咨询与动员、治疗和关怀等服务。各级疾控机构应当积极推动当地有能力、具有良好艾滋病防治经验的MSM志愿者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猴痘防治宣传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注意保护重点人群个人隐私。三、形势分析各地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猴痘疫情、防控现状、影响因素及出入境情况的调查,及时分析研判猴痘疫情形势,为制定本地高危行为干预工作计划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包括:1.重点人群基数、活动形式和特点、活动场所、出入境的时间及地区等;2.猴痘知识、态度和高危行为;3.猴痘疫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4.猴痘防治政策及专业机构已开展的工作;5.包括志愿者在内的有关组织和个人已开展的干预活动;6.影响猴痘防治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四、宣传干
3、预(一)宣传教育。各级疾控机构或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共同研究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猴痘预防宣传材料,加强警示宣传教育。通过大众媒体、MSM网站和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交友软件等平台,宣传国际、国内及本地猴痘疫情信息和防控知识,提高重点人群猴痘防范意识。(二)同伴教育。各级疾控机构要加强同伴教育员挑选、招募和培训,组织和支持同伴宣传活动,增强人群猴痘风险防范意识,推动主动检测。定期组织同伴教育员工作例会,了解猴痘干预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支持。(三)外展服务。各级疾控机构干预工作人员定期到重点人群活动场所开展猴痘宣传、咨询、发放宣传材料等外展服务活动,提高重点
4、人群猴痘防范意识和知识水平,推动重点人群加强自我健康管理,主动寻求检测咨询服务。(四)检测咨询。各级疾控机构通过互联网、同伴教育、外展活动等多种形式动员有猴痘样症状或可疑接触史的重点人群进行猴痘检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皮肤(性病)科、肛肠科、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发现猴痘样症状者,应主动询问其流行病学史及性接触史,记录患者现住址及联系方式,采集标本送疾控机构进行猴痘核酸检测,具备猴痘检测能力及猴痘病毒实验活动资质的医疗机构也可开展检测。对于已建立互联网+HIV检测平台的地区,可增加猴痘检测内容,实现互联网在线检测预约和结果查询。五、重点场所干预重点活动场所包括实体和虚拟两类场所,实体场所包括酒吧
5、、会所、浴池等经营性场所,虚拟场所包括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一)实体场所干预。各级疾控机构负责组织干预工作人员在当地MSM经常出入的酒吧、会所、浴池等活动场所,开展猴痘预防干预宣传,主要包括:1.在MSM经常出入的酒吧、会所、浴池等实体场所,张贴醒目的健康教育宣传图片,设置健康教育资料公告栏;2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意识,开展猴痘健康咨询,推动开展自我风险评估;3.提供转介服务信息,告知明确的诊疗流程以及相关检测、医疗机构名称、联系人等信息。各地要加强对猴痘确诊病例发病前21天内活动过的场所以及污水监测阳性场所的干预宣传,重视目标人群的个人隐私保护,加强对社会组织同伴教育员猴痘防治知识培训,建立规
6、范的行为干预流程,提高自我防护技能。(二)虚拟场所干预。各级疾控机构负责组织指导当地有序开展猴痘线上宣传,在相关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和更新猴痘宣传教育内容,形成面向重点人群的猴痘检测-咨询-诊疗的线上宣传干预服务体系。各级疾控机构支持社会组织或同伴教育员利用网站、信箱或社交媒体平台,组织开展在线咨询和交流。及时解答网友提出的各种猴痘相关问题。针对不同时期猴痘传播特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家、专业人员、同伴教育员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在线宣教。各级疾控机构要定期指导更新相关专业信息,确保宣传内容科学、有效。猴痘病例居家隔离治疗健康告知书先生/女士:您好!您被诊断为猴痘病例,根据您的病情
7、、居家环境及个人意愿,对您实施居家隔离治疗。按照猴痘疫情防控相关规定,为保障您和家人的健康,您需在居家隔离治疗期间,注意以下事项:一、居家隔离治疗期间,请单人单间居住,避免与家人发生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避免与免疫力低下人员、儿童、老人、孕妇及其他人员的直接接触,避免与宠物等动物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二、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请配备专用的餐具、床单、毛巾和衣物,单独洗涤和消毒。可选择热力消毒、含氯消毒剂或季筱盐类消毒剂浸泡等消毒方式。三、遵医嘱,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做好居家隔离期间的自我治疗,如出现症状加重等情形,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或与指定医疗机构取得联系。四、非必要不外出,确须外出
8、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着长衣长裤,确保遮住所有损伤皮肤,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外出引发他人感染或聚集性疫情,应承担法律责任。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医生:联系电话:年月日猴痘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为指导各地疾控机构规范开展猴痘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病例暴露史、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相关信息,落实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判定,防止疫情传播扩散,制定本指南。一、调查目的(一)查找感染来源,掌握、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二)分析传播链及传播特征。(三)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人群及其特征、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综合干预。二、调查对象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聚集性疫情。
9、三、调查方法和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病例、诊治医生、家属和知情人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如病例的病情允许,调查时应先调查病例本人,再对其诊治医生、家属和知情者进行调查。开展个案调查时,要认真、详细了解和记录病例基本信息、发病就诊情况、临床表现、转归及实验室检测信息;发病前21天内与可疑感染来源的接触史、接触场所及接触方式;发病后至隔离治疗前的具体活动地点、与其有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者,以及发病前4天内与其有性接触者。(一)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国籍、联系方式等。(二)发病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发病就诊经过和病情变化与转归。(三)感染来源调查。对病例发病前21天内的暴露史开展调
10、查,包括境内外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行史或居住史,对可疑的感染来源要详细询问接触时间、方式、频次、地点及接触时采取的防护措施等,特别是性接触史。调查时,若发现调查表中未列入,但具备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内容也应进行详细询问和记录。(四)密切接触者调查及判定。对病例传染期的活动情况和人群接触情况进行追踪和排查后,判定其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判定和管理按照猴痘密切接触者判定和管理指南(附件4)执行。详见附件3-1猴痘病例个案调查表。四、组织与实施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病例现住址所在的县(市、区)级疾控部门组织辖区疾控机构开展猴痘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就诊医疗机构提供诊疗信息。调查单位应根据调查计划和调查
11、目的,确定调查人员组成和职责分工,及时开展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调查过程中发挥多部门联防联控的协同作用,尽可能获取全面准确的流调信息。调查期间,调查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五、信息的上报与分析疾控机构完成调查后,应做好病例分析总结,及时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等资料逐级报送上级疾控机构,并做好调查资料的保管和存档。病例流调信息要按有关规定,严格做好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信息保护。附件:3-1.猴痘病例个案调查表附件3-1猴痘病例个案调查表传染病报告卡ID:病例编码:1.基本情况1.I姓名:L2性别:L3年龄:1.4证件类型:身份证护照回乡证其它,证件号码:1.5联系电话:1.6婚姻状况:未婚已婚
12、离异丧偶1.7现居住地:1. 8工作单位/学校及地址:1.9是否为男男性行为人群(MSM):是否1.lO入院诊断:疑似病例确诊病例1.11是否为HIV感染者:是否1.lLI如是,确诊HlV感染时间:年月1.lL2是否按规定服药治疗:是否其他(注明)1.12是否为梅毒感染者:是否1.12.1如是,确诊梅毒感染时间:年月1.12.2是否按规定服药治疗:是否其他(注明)1.13是否患有其它性传播疾病:是否1.13.1如是,病名,确诊感染时间:年月L13.2是否按规定服药治疗:是否其他(注明)L14是否曾接种天花疫苗:是否不清楚1.15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医生(5)教师(
13、6)保育保姆(7)餐饮业(8)商业服务(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2.发病就诊情况2.1 发病情况:1. 1.1首发症状:首发出现时间:一年月日2. 1.2是否发热:是,最高体温:无3. 1.3是否出现皮疹、黏膜疹(划J):是,面部、四肢、躯干、肛周、生殖器、口腔、咽喉、结膜、角膜其他(注明)病变部位痒:是否;疼痛:是否4. 没有皮疹及黏膜疹5. 1.4是否淋巴结肿大(划J):6. 是,颈部、腋下、腹股沟、其他否7. 1.5是否头痛:是否8. 1.6是否肌肉酸痛:是否9. 1.7是否有其他症状:是
14、,否2.L8是否有基础疾病:是,主要基础疾病否2.L9是否有其他表现(请注明):2. 2就诊情况:就诊未就诊2.1.1 如就诊,就诊时间、医院及科室:就诊时间:就诊医院:(科)就诊时间:就诊医院:(科)确诊时间:确诊医院:(科)3.流行病学史3.1 发病前21天内有无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有,国家/城市:无3. 2发病前21天内性接触史(含异性性接触):是否姓名性别是否为疑似或确诊病例性接触方式注:1.性接触方式指阴道性交、口交、肛交等。2.性接触时间指每次性接触具 体日期。3.性接触地点包括住所、办公场所、学校、宾馆(酒店)、酒吧、浴室、会所等。3. 3除性接触外,发病前21天内与猴痘病例
15、是否有其他身体 接触(接吻、拥抱等接触方式):是 否如有,首次接触时间:一年_月_日;末次接触时间:_年_月一日 接触方式:性接触次数性接触时间*性接触地点*是否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病例姓名:3.1 除直接接触外,发病前21天内是否接触过猴痘样症状者、疑似或确诊病例的被污染物品:是否如是,首次接触时间:年月日;末次接触时间:年月曰被污染物品:病例姓名:3.2 发病前21天内是否参与过性聚会:是否3.2.1 如是,参与过几次?次3.2.2 具体活动时间:年月日;地点:如有多次,请分别填写时间与地点:年月日;地点:年月日;地点:3.6发病后的密切接触者:姓名性别年龄接触方式*住址联系电话备注*注:接触
16、方式包括:性接触,触摸,拥抱,接吻,同住,接触被污染物品等4.标本采集情况标本类型标本数量采集标本部位*采集日期是否阳性Ct值*皮肤病变部位标本口咽拭子急性期血清恢复期血清其他*注:1.采集标本部位包括手、上臂、下肢、背部、腹部、口腔等;2.皮肤病变部位标本:指皮疹、痘疱液、痂皮及皮肤破损处的渗出物等。5.转归与最终诊断情况(随访或根据医疗报告完成)5.1 最后诊断:;诊断日期:年月日5.2 转归:痊愈死亡,死亡日期:年月日调查员:调查员联系方式: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方式:面对面电话其他猴痘密切接触者判定和管理指南为指导各地做好猴痘密切接触者判定和管理,有效控制猴痘疫情的传播,制定本指南。
17、一、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密切接触者是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部位及其被污染物品,或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渗出物等污染物的人员;以及职业暴露或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等,经评估有感染风险的人员。具体情形包括:1.与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发病后有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的人员,接触方式包括性接触、抚摸、拥抱和亲吻等;2 .与有皮疹症状的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共用衣物、被褥、餐具等物品的人员;3 .医疗诊疗、采样或实验室检测等操作过程中可能暴露于病毒,经评估有感染风险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4 .与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发病前4天内有性接触,并经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评估有感染风险的人员,亦可判定为密切接触者;5 .在狭小密
18、闭空间与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长时间近距离接触(如长时间共处同一封闭空间),经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评估有感染风险的人员,亦可判定为密切接触者;6接触感染猴痘病毒的动物及其分泌物、渗出物等污染物,而未采取有效个人防护的人员;7 .其他可能存在病毒暴露风险的人员。二、密切接触者管理1.管理期限与方式。病例发现地疾控机构或密切接触者所在地疾控机构应于追踪到密切接触者当天及时开展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通知并指导密切接触者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限为自最后密切接触之日算起21天。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可正常生活与工作,需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等密切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8 .知情告知。实施健康监测时,疾控机构或基层
19、医疗卫生机构应口头告知健康监测的缘由、期限、注意事项和疾病相关知识,以及负责随访疾控机构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并发放猴痘密切接触者健康告知书。9 .定期随访。疾控机构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在第7、14、21天电话或上门主动询问密切接触者自我健康监测情况,提供咨询指导建议。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调查处置。10 自我健康监测。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主要症状包括发热(373C)、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密切接触者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或与随访联系人取得联系,接受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附件:4-L猴痘密切接触者健康告知书附件4-1猴痘密切接触者健康告知书先生/女士:您好!
20、按照猴痘疫情防控相关规定,经流行病学调查,您被判定为猴痘密切接触者,为保障您的身体健康,您需做好21天自我健康监测,自我健康监测自年月日算起。自我健康监测期间,您需注意以下事项:一、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每天测量体温,观察自身是否出现皮疹(生殖器、口腔、手等部位)、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二、减少与他人密切接触。自我健康监测期间,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避免捐献血液,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非必要的外出旅行和聚会聚餐等聚集活动。三、如出现猴痘样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外出就诊请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着长衣长裤,确保遮住所有损伤皮肤,并主动告知接诊医生接触史。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医生:联系电
21、话:猴痘消毒技术指南为进一步规范猴痘疫情相关的消毒工作,落实科学消毒、精准消毒,减少猴痘病毒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制定本指南。一、疫源地消毒(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出现猴痘病例后,对其可能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的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二)消毒原则。1.范围和对象确定。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现场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对病例在住院、转运期间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随时消毒。对病例居住或活动过的场所,如居住场所、工作场所、学习场所、诊疗场所、转运工具,及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场所,在其离开后(如住院、转院、出院、死亡)进行终末消毒。2.方法选择。(1)诊疗用品消毒。尽量选择一次性诊疗用品,非一次性诊疗用品
22、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可选择化学消毒剂或低温灭菌设备进行消毒或灭菌。(2)手消毒。建议使用手消毒剂揉搓双手进行消毒,也可选择75%乙醇、过氧化氢等消毒剂。(3)环境和物体表面消毒。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4)衣物、床单等纺织品消毒。可选择热力消毒、含氯消毒剂或季铁盐类消毒剂浸泡等消毒方式。(三)常见污染对象的消毒方法。1.手消毒。可选用速干手消毒剂,或直接选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醇类过敏者,可选择季镀盐类等有效的非醇类手消毒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按照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然后按上述方法消毒。2
23、.皮肤、黏膜。皮肤被污染物污染时,应立即清除污染物,再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0.5%碘伏或过氧化氢消毒剂擦拭消毒3分钟以上,使用清水清洗干净;粘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0.05%碘优冲洗消毒。3 .床单、毛巾、衣服等纺织品。病例使用的床单、毛巾、衣服等纺织品,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若需重复使用,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1000mgL的季铁盐类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按照常规清洗;或用其他有效的消毒方法。不耐湿的衣物可选用环氧乙烷或干热方法进行消毒处理。有分泌物、渗出液、排泄物、血液、体液等污染物时,建议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理。4 .餐(饮)具。病例所使用的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点 人群 宣传 干预 指南 居家 隔离 治疗 健康 告知 流行病学 调查 密切 接触 判定 管理 消毒 技术 个人 防护 实验室 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19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