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备课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备课式”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模块备课式”教案单元教材简说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恒久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本组教材以家乡为主题,通过篇篇文章,将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尝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单元整体设计思路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予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尝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五年级学生应当培育较强的独立识字实力,所以识字不应成为教学的重点,在课文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
2、对文章的理解及感悟上,在作文训练中,应培育学生留心视察大胆表达。教材以单元主题来组元,每个单元的内容都围围着一个主题进行。这样的教材,进行版块(模块)式教学不失为一种特殊好的方法。版块式教学较好地将形式相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整个单元学问进行整体性把握。依据以上这些特点,我特将本组课文组合为下列版块。即:第一版块生字词学习及词语盘点,初读课文。(1一2课时)其次版块5古诗词一组(23课时)第三版块6、7、8课及回顾拓展(56课时)第四版块口语交际及习作(23课时)第一版块:生字词学习及词语盘点设计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陈瑜评析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刘冬梅教学目标1 .学习本单元的生字
3、新词。2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高概括实力。3 .积累好的词语,为习作做好准备。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突破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及探讨,在归纳时赐予确定的帮助,让学生在反复总结归纳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概括实力。教学准备1 .生回家充分预习生字词,反复读文,思索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 .师准备生字词展示(可多媒体,可小黑板)。教学程序(一)生自己学习生字词1 .生分四人小组找到生字词,师生共同订正,是否找完整。2 .生自己学习生字词,师发生字词学习总结表,学生细致填写。简洁写错的生字简洁搞混的生字不理解的生词【设计思路】通过这个表格的总结,学生自己
4、发觉自己学习生字词的难点,并将其归纳出来,成为自己学习的重点。3 .生反馈学习状况,师总结出全班学生最简洁出问题的生字和生词,并一齐想方法克服。师初步设想会出现问题的地方简洁写错的生字:幽、呜、衰、梳简洁搞混的生字:魂一魄呜一鸣哀一衰绢一娟侨一桥畔一伴不理解的生词:境遇秉性眷恋守望相助4 .师生齐读生字生词,巩固学习成果。(此处可出示全体生字词,可实行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记住生字词。)(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 .师生齐读导读部分,生思索:导读部分给我们讲了什么?生探讨导读告知了我们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本组课文内容是关于思乡的。其次方面:学习文章,要体会游子的赤子之心,并
5、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O2 .生自由读文,(读6、7、8三课)自己分析,每篇文章讲了什么,并做上记录。3 .师生探讨文章内容。梅花魂:文章围绕梅花写外祖父读诗落泪,珍爱梅图,不能回国,赠墨梅图,送梅花巾,写出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桂花雨: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宠爱桂花,宠爱它的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终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家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家乡风景如画,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着,那段奇妙的日子,我一辈子也不会遗忘。【教学预设】生假如能顺当地说出主要内容则全由生说,假如生未达到这样的实力,师可帮扶,实行的方法有,连接词提示、图
6、示很方法。如梅花魂即可出示这样的填空,让学生填出主要内容。文章围绕梅花写外祖父、,写出了外祖你对祖国的O桂花雨:作者先写了自己,接着写了,最终写了小桥流水人家:家乡,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地生活着,那段奇妙的日子,我O4 .师生再齐读课文。(三)积累好词1 .生在文中勾出自己觉得写得好的词语2 .在小组内与同学探讨,说出自己最宠爱的词语,并说出宠爱的缘由。3 .将其记载到积累本上。4 .师点评。【同伴互评】版块式教学即将一个单元相像的内容划为一个版块,版块独立成为一个部分却又互为补充,本版块为生字词及初读版块,设计者将生字词全部地交给学生自由学习,可是老师也起到了应起的指导作用,其中的表格有比较好
7、的实施意义,每个单元一张,学生一学期下来,对自己难以驾驭的生字词就有了全面的总结,不失为一种生字词教学克服难点的好方法。初读课文这一部分,主要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假如能设计一些另外的题目,或许会让初读显得更加好玩。其次版快:古诗词一组设计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陈瑜评析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刘冬梅教学目标1 .相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突破方法:充分朗读,探讨。教学准备1. 了解三位作者生平。2.收集思乡的古诗。教学程序(一)学习泊船瓜州1
8、 .谈话导入,激发爱好(1) “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奇妙、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不由自主思念家乡,今日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2)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2 .沟通资料,了解诗人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3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1)指名读诗,全班读,留意读准字音。(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3)四人小组探讨诗句的意思,并说说
9、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4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2)请说说你为什么宠爱?(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朝气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4)同桌互读,练说。(5)指数名学生说。(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画出不同的画面。(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画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望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细致视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化的理解。
10、(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莫非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5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沉醉其间了吗?(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家乡的缘由。(5)你从哪里读
11、出诗人急迫地想回家乡呢?(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7)感情朗读。6 .回来整体,深化体验(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2)练习背诵。(二)学习秋思长相思1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2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宠爱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觉了什么?(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12、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3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2)指名答。(3)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4)学生同桌相互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7)小组内沟通: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8)引读“意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10)感情朗读。(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
13、你能感受到吗?(12)小组内探讨沟通,各抒己见。(13)全班沟通,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4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确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同伴互评】设计者将三首古诗融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其次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按部就班。在诗文学习中,老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留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假如在最终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信任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
14、理解。第三版块:6.7.8课及回顾拓展设计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陈瑜评析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刘冬梅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3 .积累优秀文段。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突破方法: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启发点拨、提出问题;探讨沟通、升华感情。教学准备1 .收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2 .与父母沟通,听父母对家乡的感受。教学程序(一)教学梅花魂1 .激情导入中国人心里都揣着一颗中国心。香港著名歌星张明敏唱过一首
15、歌,叫我的中国心。出示歌词,师生齐诵:“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变更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照旧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变更不了我的中国心”身在海外的华侨谁没有一颗中国心呢?今日我们将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梅花魂。关于梅花同学们并不生疏,古往今来赘美梅花的诗文许多,请大家沟通课前收集的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文。2 .理清条理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归纳出小标题)(1)读诗落泪;(2)珍爱梅图;(3)不能回国;(4)赠墨梅图;(5)送梅花巾。上节课我
16、们曾提出:梅花虽然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也有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3 .启发点拨提出问题家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1)作者离开外祖父的时候,是多大的孩子?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当时她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从图中、叙事中、句子中都可以看出来的。)(2)看来,关于外公的记忆,都是作者幼年时期的记忆了。一个孩子,虽然记住了看到的阅历过的事情,可是又有多少是她能懂的呢!在作者幼小的心中,外祖父的言行使她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疑问。你能从文中找到她的疑问吗?A、外祖父为什么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
17、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由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时,会落泪?B、为什么摆布古玩,外祖父不在意,弄脏外祖父的墨梅图他就大发脾气?C、为什么外祖父不能回国时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D、为什么在她回国时外祖父把最珍惜的墨梅图送给她?E、外祖父讲的那段关于梅花的话的真正意思?F、外祖父送她们母女时为什么好像一下子苍老了许多?G、外祖父的手绢上怎么也绣着梅花?4 .探讨沟通升华感情(1)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一颗眷念祖国的心。回想起记忆中的这一幕幕往事,成年的她读懂了老人的心了吗?那是一颗怎样的心
18、?(2)抽读最终一段。(3)最终懂了的时候,老人早已不在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4)那是一位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一颗眷念祖国的赤子之心啊!可是从当年这一件件读不懂的事情中,怎么就看到了老人眷恋祖国的心呢,读懂后的我是怎样让人难过的感情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段。(5)那么,请同学们细细读文体会当年的五件事,你们能看到了老人眷恋祖国的心吗?我们一会进行沟通。A、读诗落泪:“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一个人独自由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特殊思念家乡的亲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王维山中送别中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
19、能回来吗?(“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自由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好像夜里的梦;满天的无穷无尽落着的雨丝,千条万缕,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诗句字字写的都是乡思,乡愁,怎能不拨动外祖父那思乡的情弦呢!他由诗句想到自己,思乡之情不能自已,因而潸然泪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出示、读文、背诗)B、三次落泪: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胧。外祖父这三次落泪,都表明白他渴望回国返乡的猛烈感情,所谓饮水思源,年纪越大,这种情感越猛烈。从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回国,已成为他心中
20、刻骨铭心的痛,最终成为他终生的憾事。C、一次生气:从墨梅图这件事中感受到,祖父是怎样的思念祖国,酷爱祖国。他的墨梅图,家人碰都碰不得,小孩子不当心弄脏了,不仅拉下脸来,还训斥孩子的妈妈。他轻轻地刮去污迹,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不容有一点玷污。并不是墨梅图价值连城,而是外祖父认为梅花是祖国最出名的花,梅花跟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爱墨梅图,爱梅花,就是爱祖国呀!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b、“清白”是什么意思?“玷污”又是什么意思?c、“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对祖国的眷念。D赠墨梅图
21、:(出示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这梅花,是中国最出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德、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愿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读一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a、“这梅花,是中国最出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德、有灵魂、有骨气的呢!”(这是梅花的精神,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是爱梅花的精神。
22、)他认为谁具有这样的精神呢?b、“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愿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这是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借物喻人。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赞梅花,就是赞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c、“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明。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德,有灵魂,有骨气。“秉性”是本性的意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外祖父这段话说了几层意思?(三层意思,起先他赞美的
23、是梅花的精神,接着他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最终他想说的是,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6)梅花魂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从对梅花的宠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就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所唱的一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照旧是中国心!我们一起来唱外祖父的心声:我的中国心。(二)学习桂花雨1 .谈话引入(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奇妙的、华蜜的、难忘的,回忆童年奇妙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溢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高校中文系,师从词学
24、家夏承素。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心高校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宝贵香花,城市绿化、美
25、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2 .自读自悟细读悟情(1)自读自悟(出示思索题)A、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B、把你宠爱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2)细读悟情(探讨沟通)重点理解句子:A、“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充溢。桂花,恒久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摆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B、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6、)C、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a、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用劲地摇”。b、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c、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3 .品读体会(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莫非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母亲这句朴实的话,与“月是家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
27、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分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会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重量。(2)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家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家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家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华蜜童年的最奇妙、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生
28、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缘由。4 .齐读课文,品尝文章。(三)学习小桥流水人家1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我”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下面这篇课文的作者对家乡的哪些景致又久久不能忘怀呢?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2 .细读课文,体会情感(1)自由、反复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爱好的同学还可以依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宠爱的景致。(2)相互沟通:作者家乡的这些景致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美,那么自然。)你从这些景致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对家乡的无比酷爱和怀念。)(3)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老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3 .再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沟通: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
29、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家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老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四)比较几篇文章1 .谈话导入我们学了这篇文章,都是围围着思乡之情来写的,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予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忆文章,思索一下,几篇文章各自的特色又是什么?2 .学生自由读文。3 .师生共同探讨。梅花魂:所寄之物是梅,围围着梅花,作者写了外祖父与梅花之间的五件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写出了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桂花雨:作者所寄之物是桂花,桂花是童年的回忆,是
30、家乡的回忆,是快乐的回忆,以此方式,写出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所寄之物是小桥流水之风景与那守望相助的人家,这些也是作者对家乡的记忆,如画的风景,淳朴的人们,勾画出了作者奇妙的童年生活与家乡记忆。4 .启发练笔不同的事物引发着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同学们,你们的家乡又是什么样的呢?当你们回忆起家乡的时候,你会想到些什么呢?生自由探讨。5 .练笔以“我的家乡”为内容,练笔,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方法。【同伴互评】三篇文章为一体成一版块,三篇文章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乡思之情,无论是梅花魂里的祖父还是对家乡有浓浓情意的桂花雨和小桥流水人家的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物作为思乡的载
31、体,抒发了自己的思乡情怀。设计者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特殊是最终的比较,让学生对三篇文章有了比较,而且对抒情的方式也有进一步的了解。第四版块:口语交际及作文(一)设计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陈瑜评析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刘冬梅教学目标1 .借助策划活动,学习怎样和别人围围着一个话题来探讨,协商出一个结果。2 .提高口语表达实力和写作实力。3 .激发学生酷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学重难点:作文。突破方法:放开让学生自由思索,尽情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教学准备1 .生回家充分预习,思索自己准备策划一个什么样的活动。2 .了解家乡,与家长探讨将来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为习作做好准备
32、。教学程序(一)口语交际1 .导入:孩子们,我们学习了几篇表达思乡情感的课文,又要课外搜集了一些诗词和歌曲,现在谁情愿用最有激情的声音,最有感染力的话语来表达一下你学习完这个单元课文后的感受呢?生自由表达,师:乡情,乡思,乡愁,乡音,家乡始终是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饮水思源”“告老还乡”见游子奔回家乡心情之切,“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游子归乡后的感慨。古往今来,人们用各种形式和行动,表达着同样的情感对家乡的依恋和酷爱。2 .提示主题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浓浓的乡情”造成的,今日让我们一起来策划一次活动吧!3 .活动设计活动(1)生分组探讨:可以接受哪些方式?师提示,思路应当开阔起来,不仅可以实
33、行朗诵诗词,演唱歌曲等方式,还可以有学生自己的创建,比如“家乡画展”,“我做家乡小导游”“课本(诗词)剧”等符合学生实际和当地实际的活动。依据学生探讨的初步结果,分“朗诵诗词”“演唱歌曲”“家乡画展”等。(2)小组分工,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活动出力。4 .活动准备生分小组准备活动。5 .活动实施用一次班会课,完成这次活动策划的活动。(二)习作练习1 .导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首诗吗?生回答,师揭示回乡偶书。师再诵:“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孩子们能说说这诗的意思吗?(诗人刚回到家乡
34、时,儿童谁也不相识他。当他在家乡住下来后,发觉离别家乡这么多年,什么都变了,跟记忆中的一点也不一样了,好像只有家乡的镜湖没有变。)2 .师引:同学们,你们长大后,也可能会离开我们的家乡,当你再回来的时候,你能想想,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呢?3 .生自由探讨。4 .学生进行习作,老师巡回指导。5 .评议(1)师读例文。(2)小小组评析。写好了读,让小组的同学评议:有没有把事情表达具体,有没有抒发你的真实感情。【同伴互评】此设计条理清楚,先口语交际,后作文练习,比较简洁操作。口语交际内容为一次活动的策划,活动为“浓浓的乡情”,乡情,即对家乡的情感,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抓住乡情这个,在做活动策划的时候,应
35、当设计哪些活动能反映“乡情”?作文练习里,学生如何想象应当是老师指导的关键,想象的合理化,也应当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部分。第四版块:口语交际及作文(二)设计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陈瑜评析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邓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体会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2 .积累美丽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3 .学生通过读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细致看法,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学重难点:体会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突破方法:与课文结合,反复体会,老师适时指导。教学准备1 .生回家充分预习,读熟日积月累。2 .回忆课文内容,准备沟通平台。教学程序(一)沟通平台1 .
36、生齐读沟通平台要求,思索:沟通平台让我们沟通什么?2 .师生共同探讨,沟通的内容是(1)本组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感情的?(2)自己的习作是怎么表达思乡感情的。3 .生探讨,共同总结。(二)日积月累1 .生自读日积月累部分的内容,思索:这些句子都是讲什么的?2 .探讨得出结论:积累表达乡思的诗句。3 .生在小组内探讨,这些句子都是什么意思?4 .全班总结“悠悠天宇旷,切切家乡情。”的意思是:在空旷的天宇之下,我思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这句诗中的游子指的是李白。所谓“浮云游子意”,人们拿浮云比游子,是说他们的行踪都是飘浮不定的。这句诗的意思是:浮云整日飘
37、来飘去,远去的挚友已好久没有相见了。可以看出诗人心中充溢思念和惆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意思是:他乡的树已经落叶了,夜里,在寒冷的灯光下,也是飘泊他乡的孤独的人啊。“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意思是:假如明月有情的话,它应当相识我啊,因为每年我们都能在他乡相见。“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意思是:家乡只在我的梦里,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你看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去的呢?“江南几度梅花开,人在天际鬓花白了。意思是:记不清东南的梅花开了有多少次了,离开家乡的我已是双鬓花白了。5 .师引:这些写思乡的诗句,又是通过写什么样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自己思乡情的呢?6 .生探讨。7 .生沟通这些句子的原诗是什么样的,(有实力的就多沟通,没有的多积累)。(三)趣味语文1 .生自由读文,说说主章主要讲的是什么?2 .生探讨,这个故事趣在哪里?3 .师出示全诗。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生,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4 .生讲其它趣味语文故事。【同伴互评】此设计条理清楚,有比较强的操作性,口语交际部分,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总结得出交际的内容,这样让学生会有话可说。日积月累,让学生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假如能拓展一些相关的资料在里面,信任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问。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15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