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docx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世纪底层文学初探2004年以来,“底层文学”渐渐成为文艺界关注的一个中心。“底层文学”是在新世纪消失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它与中国现实的变化,与思想界、文学界的变化紧密相关,是中国文艺在新形势下的进展,也是“人民文艺”或文艺的“人民性”在新时代的进展。随着“弱势群体”、“失业下岗”、“三农问题”、“劳动力转移”、“农夫工”等新名词的间续涌现,社会分层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底层”问题渐渐升温。很多拥有朴实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纷纷视点下移,关注底层,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优秀作品。有学者因此敏锐地指出:“随着社会分层和两极分化的加速,底层文学叙事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文学思潮”近几年来,学界有
2、关“底层文学”的论述综观其脉络,争辩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有关“底层文学”的表述之争;关于“底层文学”的误区“底层文学”的重要性及其前景一、“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要界定何谓“底层文学”,首先必需澄清何谓“底层”。“底层”一词源自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但“葛兰西的底层理论实际上仍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它通过论述底层在各种统治中的作用而论及底层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取得霸权的问题。就是说,葛兰西的底层首先是作为一种革命力气存在的,而底层的其他方面是被置后的。”在国内,批判家蔡翔发表于1995年的散文底层是最早在今日意义上提及“底层”的文章之一,在文中
3、,他用“底层”一词来指代城市社会的最下层,并布满感情地说:“对我来说,底层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道摇曳的生命风景,是我的来处,我的全部的生活都在这里开始J“底层”问题在国内兴起后,众多学者试图从学术角度对其概念予以界定。南帆认为,底层是一个被压抑的阶层,对其无法进行一个简洁的本质主义命名,而是必需进入历史化的过程。学者刘旭则从社会学角度动身,认为底层就是很少或基本不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群体,其主体构成为工人和农夫,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底层”一词的消失,本身即为一个巨大的不公平的社会存在。王晓华的界定则更为清楚明白,他将政治经济学观点与文化视野结合起来,从三个层面阐释“底层”概念:“
4、政治学层面一一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气爱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2)经济层面一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有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文化层面一一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力量,因而需要他人代言J可谓众声喧哗,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以上诸多表述中或多或少地瞥见“底层”概念界定中的某些共性特征,其中如“被压抑的阶层”、“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力量”、“缄默的大多数”等表述,已渐为学界所接纳。随着“底层”概念的廓清,“底层文学”之定义也渐趋明朗并逐步为学界所认可,即“底层文学”是“由底层作者或其他阶层作者
5、撰写的以底层人物为叙述对象,表现其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的一种写作J二、有关“底层文学”的表述之争当前关于底层文学的“表述”之争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问题上:(一)底层毕竟能否进行自我表述?王莉、张延松在当前底层文学的悲剧精神解读一文中,将“底层文学”作家分为两种:一类是底层写,作家的身份就是一个打工者(如打工文学先驱之一周崇贤),或一位农夫(如出版诗集傍晚全集的张联);另一类是写底层者,即怀了悲悯之心的学问分子,这类作家在底层作家中占确定优势,受学界关注也最多这一看法不言自明地确定了“底层可以进行自我表述”这一命题,但却被更多的质疑之声所沉没。刘旭认为,从历史来看,底层无论是表面上处于高位还是社会底
6、部,都是没有话语力量,被言说的群体,在现代化理论中,底层更是一个被言说的“他者”。毛丹武进一步指出:“学问者的表述毕竟是不是底层阅历要由底层来确认,但底层不能自我认知,它的推断不能不受主导意识形态的污染,所以连它的自我确认都很可疑J(二)学问者能否为底层代言?对这一问题,学界歧义也颇多。南帆认为:“纯粹的底层阅历仅仅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幻觉,底层阅历的胜利表述往往来自学问分子与底层的对话J他同时还说:“无法发出声音的底层,缄默的底层最需要被表述J这是一种确定的说法,但大多数学者则对学问分子“代言”的可能性保持警惕和某种不信任,饶翔认为,“假如底层写作是以学问分子代言的方式进行,那么如何能完全抹去创
7、作主体的主观颜色,如何能证明它所表达的就完全是底层人民的心情、感受、遭际?由于一个普遍的常识是,即使那些貌似最客观的写实作品也是透过了作者的眼睛和心灵J刘旭的看法则更深一层,在他看来,在“代言”的学问分子笔下,被表述的“底层”经常是扭曲的,被遮挡的。他怀疑那些自称是“底层话语”的东西有多少是“底层的”话语“,或许有一个方法能让底层自己说话:像曹锦清或老威一样与底层对话,真实地纪录他们的话语,不做任何改动,这可能算是底层借助学问分子有了表述自己的力量J刘旭的这一表述明显不无偏颇,但也自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众所周知,事实上任何表述在它被表达出的那一刻起,便已永久偏离了自身。(三)学问者如何表述底层?
8、学问者如何表述底层,亦即“怎么写”的问题,始终是当前底层文学争辩中的最大热点。如何为失语的“缄默的大多数”发声?学界的思索存在各种声音。蔡翔指出,学问分子为底层代言最重要的前提是“怎么样重新走进人民二他同时还说底层文学既然是一种文学,首先要遵循文学规律,深化体验生活,拓展表现手法,都是必做的功夫。”王晓华也认为,只有平视、介入、设身处地的写作,才能造就出真正的底层叙述一一指向底层、为了底层、呈现底层自身的文学。要完成这个根本性位移,文学家首先应当否定学问分子/底层的二分法,站在人人公平的立场上关照和表现底层。刘旭则认为,最重要的并不在于是否详细地叙述“底层”,而是让这个词成为一个“在场”的“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世纪 文学 中的 底层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0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