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5年)_晋发改规划发〔2022〕408号.docx
《山西中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5年)_晋发改规划发〔2022〕408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中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5年)_晋发改规划发〔2022〕408号.docx(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山西中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5年)目录、总体思路1(一)指导思想1(二)发展目标1(三)总体布局2二、推进产业政策创设联动5(一)健全产业政策协同推进机制5(二)建立标准化协作机制5(三)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6(四)建立一体化投资机制6三、促进资源与产业协同配置7(一)铁矿石-钢铁7(二)铝土矿-铝产业7(三)煤炭-煤基产业8(四)石英-光伏装备9(五)铜矿石-铜产业9(六)煤系高岭土-绿色建材9(七)铝矶土-蓝宝石10四、推动产业协同集链成群10(一)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高地10(二)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12(三)联合构建绿色清洁能源体系14(四)培育提升节能
2、环保产业链16(五)培育现代医药及大健康集聚区17(六)建立跨区域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18五、深化产业相互间创新融合19(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19(二)实施数字经济赋能行动21(三)联合壮大现代服务业22(四)共筑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区24(五)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协同发展25(六)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27六、加快产业基础设施协同共建28(一)加快产业载体建设28(二)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29(三)推进运输专线建设29(四)一体建设能源基础设施30七、促进要素链和产业链融通共享30(一)促进招商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30(二)加强产业人才跨区域流动共用31(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31
3、(四)统筹士她供给和高效利用31(五)加强环境及能耗要素保障支撑32八、组织保障32(一)加强组织领导32(二)健全工作机制33(三)强化督促落实33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是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依托五市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产业发展上相互借力、相互融合,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生态,合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协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共同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规划期为2022-2035年。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
4、示精神,按照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落实关于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市场化推进为原则,坚持优势集成、差异布局、错位发展、开放协作,推进产业政策创设联动、资源和产业协同配置、产业全链条协同互补、产业相互间跨界融合、产业基础设施协同共建、要素链和产业链融通共享,协同构建“两极三廊五群多点”产业格局,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同提升山西中部城市群产业规模和整体竞争力。(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山西中部城市群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优势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重点产业链本地配套率大幅提高,新材料
5、、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现代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集群化水平明显提升,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先进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支撑全省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到2030年,“两极三廊五群多点”产业格局全面形成,产业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五市间产业协作达到较高水平,联合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链条完整、在全国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
6、重达到5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率先全面完成资源型经济转型任务。到2035年,山西中部城市群重点产业领域区域内分工更加合理、协作效率大幅提升,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全面形成,在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大幅跃升,涌现出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全球头部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彰显。(三)总体布局坚持一体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统筹谋划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协同打造“两极三廊五群多点“产业格局。强化两大增长极引领作用。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为核心,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着力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南北
7、增长极,辐射带动五市产业协同发展。突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定位,着力构建半导体、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全产业链。推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重点培育发展合成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发展,构建全省要素集聚中心和生产服务中心。延伸打造三大产业廊带。以山川水系、交通干道为纽带,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共同打造先进制造、生态文旅康养、现代物流三大产业廊带。依托太原先进制造产业优势,强化与其他四市开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联合打造产业配套、优势互补的先进制造
8、产业廊带。统筹规划建设黄河、太行、汾河沿线景观,打造一批红色、晋商、古城、康养、佛教精品旅游路线,协同建设生态文旅康养产业廊带。以太原国家物流枢纽为中心,纵向依托雄忻高铁、大西高铁、郑太高铁、二广高速,横向依托青银高速、石太高铁,打造省内连接“三圈”、省外贯通京津冀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现代物流产业廊带。重点培育五大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配套、空间集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推动产业发展集链成群,协同打造五大产业集群。新材料。以太原、忻州、阳泉为重点,围绕特种金属材料、碳基新材料、合成生物、半导体、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重点新材料领域,强化跨区域原材料与精深加工环节协同合作,建设国家级新材料基地。高端装
9、备制造。加强太原设计研发、总装集成和周边四市原料供应及关键零部件生产深度协作,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能源。深入推进跨区域能源产业合作,建设忻州-吕梁晋西沿黄百里风光基地、吕梁非常规天然气基地、晋中国家级甲醇经济示范区、太原-晋中-忻州地热能+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节能环保。以吕梁、阳泉、忻州为重点,加快废钢、废铜、废铝、煤阡石、粉煤灰等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打造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无废城市群:现代医药与大健康。以晋中、吕梁等地为重点,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化学原料药、中成药与新特药产业集聚区。多点协同区域错位发展。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内各市聚焦主导产业,坚持产业错位发展,打造一
10、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链条完整的产业集聚区。太原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信创和清洁能源等,培育总部经济和平台经济,打造中部城市群的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品质消费中心。晋中加强与太原协作,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装备、现代医药、现代农业等,发挥晋商文化影响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忻州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法兰锻造、煤机装备、文旅康养、现代农产品加工等,打造服务建设融入京津冀和雄安新区重要走廊。吕梁重点发展铝镁精深加工、大数据、非常规天然气、新能源、白酒、文旅康养等产业,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阳泉重点发展新型耐火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数字经济、煤机装备、清洁能源、节能
11、环保等产业,打造石太经济走廊重要枢纽。二、推进产业政策创设联动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政府间协商机制,统筹制定要素配置、利益共享等方面的产业政策,提高协同推进标准化水平,健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一)健全产业政策协同推进机制建立重点产业领域制度规则和重大政策沟通协调机制,在产业发展、企业登记、土地管理、投融资等政策领域建立协商机制,统一制定落实环境容量、项目投资、综合配套等政策制度。建立跨地区多部门信息沟通共享和协同推进机制,在市场准入、法规制订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率先打破行政壁垒。探索实行区域重大决策联合听证、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制度。推进政策协同执行,加强质量控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12、的跨区域执法联动。(二)建立标准化协作机制加强城市群标准领域合作,推进建立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标准化协作机制,试点开展区域内通用基础市级地方标准的互认、采信。支持地方和企业标准制定合作,健全标准研制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推进检验检测结果互认。鼓励城市群具备相应能力的社会组织和有关单位积极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三)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围绕企业跨区域转移、跨行业联合,探索建立资金、项目、税收等环节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按比例分成、按股份分成并提取产业基金等方式,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研究建立共建园区和项目的财税分配体制,完善重大经济指标协调划分的政府内部考核制度
13、。建立区域互利共赢的税收利益分享机制,推进办税缴费服务便利化,持续优化“全程网上办”和“跨区域通办”。(四)建立一体化投资机制探索在“城市群共同基金”中提取一定份额基金,申请发起设立“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子基金”,重点投向于城市群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引进和运营、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和承接重点产业转移等领域。统筹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使用,聚焦城市群重点产业集群、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建设,给予贴息、补助、奖励等倾斜支持。三、促进资源与产业协同配置矿产资源富集是山西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是山西中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最大优势。立足各市资源禀赋,统筹产能指标,强化产业发展原材料供应保障,培育资源与产业协同发
14、展良性互促模式。(一)铁矿石钢铁全省保有铁矿石资源量37.1亿吨,位居全国第八,90%集中在五台山区和吕梁山区。重点整合忻州现有铁矿、选矿、球团等企业,提升繁峙、代县钢铁深加工技术水平,加快建设繁峙一代县、岚县-娄烦两大国家级铁矿基地。支持太原龙头企业推进岚县袁家村铁矿扩能改造等项目,优化向晋中、吕梁等进行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群铁矿石自给率,建设全链条钢铁产业基地。鼓励太原先进钢铁项目向忻州铁矿富集区转移落地,打造“总部在太原、生产及深加工在忻州”布局。推动吕梁钢铁产能整合和企业重组,依托重点企业大力发展钢铁精深加工产业。(二)铝土矿铝产业全省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15.6亿吨,居全国第一位,主要集
15、中在吕梁、忻州两市。依托保德-兴县、汾西.孝义等铝土矿资源集中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太原、阳泉等电解铝产能向兴县等地转移,建设百万吨千亿级“煤-电-铝-材”全产业链循环经济园区。加强铝土矿资源勘查和开发,支持柳林-方山、原平-静乐、盂县-平定等国家规划铝土矿区打造新型现代化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示范区。稳步推进吕梁煤铝共采试点,加大煤下铝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力度。(三)煤炭煤基产业山西中部城市群煤炭保有总储量达1034.2亿吨。以“五个一体化”融合发展支撑和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煤炭和煤电一体化,支持煤炭资源优先向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机组配置,重点推进太原2X100万千瓦、阳泉2X100万千瓦(
16、二期)“上大压小”煤电项目和阳泉西上庄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依托河保偏、盂县、寿阳煤歼石等低热值燃料,加快低热值煤电厂建设,有序推动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传统煤电与新能源一体化,深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新增风光发电指标向煤炭及煤电企业倾斜布局,促进传统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供应商转型,实现煤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为方向,以孝义、介休、清徐等主焦煤资源富集地区为重点,建设孝义、介休、清徐千万吨级焦化集聚区和交城500万吨焦化聚集区。支持晋中国家级甲醇经济示范区建设。支持离石、柳林与清徐等加强合作,联合发展高端碳纤维等碳基新材
17、料,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煤炭产业和数字技术一体化,围绕智慧矿山建设,重点发展中厚煤层成套装备核心部件、数字化矿山网络系统等关键配套,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煤矿占比,提高煤炭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本质安全水平。煤炭产业和降碳技术一体化,加强在二氧化碳深部煤层封存及驱替煤层气、碳纳米管制造、加氢制甲醇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四)石英光伏装备全省石英岩资源集中分布在五台山、中条山、太行山、吕梁山等成矿区。推进成矿区硅石、石灰岩、白云岩等资源梯级利用,优势资源重点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支持太原、忻州引入硅料制备企业,以石英砂为原料制备工业硅粉,工业硅提纯制备多晶硅等硅料。推
18、动晋中、吕梁重点玻璃生产企业充分有效利用当地石英资源,建设光伏压延玻璃生产线,实现传统平板玻璃产业向光伏基板、节能玻璃基板转型升级,建设华北地区品质最优的光优玻璃生产基地。(五)铜矿石铜产业城市群内铜矿石资源主要分布于五台、代县、繁峙等,探明铜保有总储量47782.59吨。加强繁峙、五台铜矿资源勘查整合,强化与中条山地区铜矿开采企业开展“飞地经济”合作,协同增强太原铜加工企业原料保障能力。支持太原重点企业对接五台山、中条山铜矿资源,推动电子工业用铜、高精铜带、铜合金等规模化生产,协同打造上游开采、中游冶炼加工、下游铜板带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链,做大做强太原铜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六)煤系高
19、岭土绿色建材忻州、阳泉广泛分布煤系高岭土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中忻州耐火黏土及铁锐土已探明保有储量26659万吨,阳泉高岭土、塑性粘土、硬质粘土的储量为177401万吨。重点依托太原、晋中等创新资源,打造高性能绿色建材产业孵化基地。立足太原、晋中新型建材生产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等建材产品。加强宁武、静乐煤系高岭土资源协同配置,支持忻州打造晋北煤系高岭土材料产业基地。依托阳泉、吕梁高铝耐火黏土资源优势,以盂县经开区和孝义为重点,开发高性能耐火材料、工艺陶瓷等,建设新型耐火材料产业基地。(七)铝矶土蓝宝石铝矶土是蓝宝石的重要原材料之一,主要分布于吕梁、忻州、阳泉。加大铝矶土资源开发利用,推
20、进吕梁、阳泉等地与太原、忻州蓝宝石生产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提升半导体产业原材料自给率。支持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蓝宝石晶体材料生产及加工产业园,发展蓝宝石单晶体、蓝宝石平片、蓝宝石图形化外延、LED外延芯片等材料。引进蓝宝石晶体材料上下游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蓝宝石晶体材料生产及加工基地。四、推动产业协同集链成群聚焦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强化产业配套、空间集聚,深化跨区域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协作,打造一批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竞争力强的产业链条,建设跨区域产业集群示范。(一)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高地围绕特种金属材料、碳基新材料、合成生物、半导体等领域,强化跨区域原材料与精深加工环节
21、协同合作,打造国家级新材料基地。特钢材料产业链。坚持集约化发展方向,加快太原特钢项目落地忻州,协同建设繁峙-代县特钢生产基地。支持太原打造国家级钢铁研发创新高地,推动实施超超低排放改造,提升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忻州、吕梁与太原钢铁精深加工企业深度合作,拓展下游高端装备应用市场,打造“原料生产-粗钢、特殊钢制造-深加工-应用”产业链,建设世界级先进钢铁产业集群。主动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地知名重工、煤机、乘用车、变压器制造企业深度合作,推进特钢产能快速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铝镁精深加工产业链。支持吕梁大力引进培育铝材精深加工企业,围绕汽车轻量化、光伏发电、3C电子产品、电力电缆、军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
22、,打造“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材加工铝合金”产业链。强化忻州、吕梁镁材生产合作,打造“炼镁用白云石-原镁-镁合金-镁精深加工,产业链。推行“生产+应用”协同模式,加强吕梁、忻州、阳泉铝镁合金企业与太原下游应用企业构建联合体。碳基材料产业链。发挥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国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学院人才和学科优势,组建山西中部城市群碳基新材料创新研究院,推行“研发+产业化”协同模式,建设国内领先的碳基新材料产业研发制造基地。依托清徐精细化工园区等载体及重点企业,支持太原与忻州协同发展石墨烯、碳纤维、超级电容炭等,打造“煤焦油、粗苯-初级化工产品-高端炭材料”产业链,建设太忻碳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引导孝
23、义、介休、清徐等地针状焦向阳泉等负极材料集中区集聚,依托龙头企业,建设“针状焦/无烟煤-锂电池人造负极粉-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储能”产业链,加快推进平定新能源电池小镇建设,打造负极产业发展高地。合成生物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与山西大学、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合作共建山西大学合成生物学院,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强与忻州、晋中等生物基材料企业合作,协同打造“玉米加工-戊二胺-生物基聚酰胺-工业丝、民用丝”产业链。高标准建设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区,吸引加工配套企业在园区集聚,建设“太原龙头引领+周边接链补环”的全国一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半导体材料产业链。发挥我省资源和能源优势,聚焦低缺陷
24、碑化钱晶体材料、高纯半绝缘碳化硅单晶衬底材料、氮化钱材料等第二/三代半导体材料,扩展封装材料、靶材、高纯试剂、电磁屏蔽材料等半导体产业相关新材料,前瞻布局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研发,探索铝矶土、钱等原材料与半导体材料产业一体化发展思路,打造半导体材料产业新高地。(二)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链式协作模式,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联合打造“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总装集成整机制造”高端装备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坚持强整车、补配套、重创新、促应用,发挥晋中产业基础优势,优先发展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等,全力打造晋中新能源汽车园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共同打造晋中零部件产业园区,建设“车用原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 中部 城市群 产业 协同 发展 专项规划 2022 2035 晋发改 规划 408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0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