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中国的对外贸易.docx
《第十七章中国的对外贸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七章中国的对外贸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十七章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快与慢深受着对外贸易体制的约束。木章主要介绍和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概况与特点以及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与改革。第一节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对外贸易发展跌宕起伏。总体来看,前三十年受旧体制的限制,外贸发展相对迟缓,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发展较快。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迅猛的增长。一、中国外贸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占世界人口20%多的中国,外贸出口额在新中国建国之后的30多年中曾经长期只占全世界外贸出口总额的1-2%,在100多个国家中长期徘徊在第20名左右。这一落后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得到改变。建国之初的1950年,中国的出口
2、额只有5.52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仅为0.91%,在各国出口额排行榜上排在第26位。1959年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外贸发展最好的一年,出口额为22.61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达到1.95%,在各国出口额排行榜上大幅上升到第12位。1976年是“文革”结束的一年,是中国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的一年,也是中国外贸发展最差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的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仅为0.69%,在各国出口额排行榜上大幅跌落到第12位。这种外贸发展的被动局面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得到扭转。但是直到1993年,中国的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达到2.25%,才超过了1959年达到的高度;在各国出口额排行榜上也由1959年的第12位上升到1993年
3、的第11位。此后,中国外贸加快了发展的步伐。2000年出口额达到2492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3.9%,在各国出口额排行榜上又上升到了第7位。2003年出口额达到4383.7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5.58%,在各国出口额排行榜上进一步上升到了第4位。近几年中国出口增长异常迅猛,2004年甩下日本,2007年又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外贸出口国。就发展趋势看,2008年很可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贸出口国。二、中国外贸近些年的发展概况(一)进出口额与增长速度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3.8%。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同比回落1.2
4、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2006年进出口的特点是:进口增幅高于出口,比2005年进口增幅上升,出口增幅下降。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高达21738亿美元,比2006年又增长23.5%。出口增长25.7%,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进口增长20.8%,加快0.8个百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六年中,中国外贸发展速度连续保持在20%以上。2002年是中国入世的第一年,外贸总额为62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2003年外贸总额为851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2004年外贸总额为11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
5、%;2005年外贸总额为14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2006年外贸总额为176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2007年外贸总额为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二)外贸顺差与外汇储备1989年之前的绝大多数年份中,中国外贸由于出口能力不强,基本处于外贸逆差状态。1990年以来中国的外贸平衡情况大为改观,除了1993年出现121.9亿美元的外贸逆差外,已经保持了将近20年的外贸顺差,而且近几年的顺差额越来越大。1990年的顺差额为87.5亿美元;2000年的顺差额达到241亿美元;2006年的顺差额猛升到1774.7亿美元;2007年的顺差额又增长到2622亿美元。由于
6、外贸账户的长期顺差,再加上资金账户的顺差,中国的外汇储备额也随之快速增长。1979年中国的外汇储备额只有8.4亿美元;1989年也只达到55.5亿美元;1993年上升到了212亿美元;2001年达到2122亿美元;2003年增长为4032亿美元;2006年中国的外汇储备额超过了1万亿美元,为10663亿美元;2007年又猛增到15300亿美元。(三)外贸结构的变化1、进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口商品是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等传统大宗产品为主,从1995年开始已经逐渐的转变为以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机电产品为主。例如2006年,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占了主导地位,出口5494.4亿美
7、元,占当年出口总值的56.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2006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8.8%,比当年我国总体出口增速高出1.6个百分点。在中国的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进口增长迅速,占得比重越来越大。这既表明了中国加工制造能力的增强,也表明了中国经济发展对国外燃料与资源依赖程度的加深。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的分析,当前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最大特点是:(1)原料性产品出口增速下降,高污染和高耗能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速下降,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高新技术含量高的化工品出口增速加快,我国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稳定增长,说明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提高;(3)初级产品出口稳定增长,主要是食品
8、和饮料及烟草出口增速加快,说明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4)初级产品进口增速加快,其中原料和矿物燃料进口增速加快,说明我国的工业加工能力在提高,国内对原料和燃料的需求旺盛。2、对外贸易形式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前20年中,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得比重不断增大,有些年份超过了外贸总额的一半,体现了国家“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外贸发展战略。最近10年中,加工贸易比重有所下降,一般贸易比重开始回升C例如2006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7485亿美元,增长26%,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2.6机加工贸易进出口8318.8亿美元,增长20.5%,同比PI落5.1个百分点,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7.
9、2%,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3、中国外贸主体结构的变化。长期以来,中国的外贸是以国有企业为主进行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其他所有制形式在外贸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目前,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了中国进出口领域的主力军。例如2006年的中国外贸主体情况:国有企业进出口3632.1亿美元,增长32.8乐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进出口3012.7亿美元,增长31.9%;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8176.4亿美元,增长21.9%。(四)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主要对外贸易伙伴在过去几十年中变化较大。以2007年为例,欧盟排名第一,双边贸易总额3561.5亿美元,增长27%;美国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
10、易总值3020.8亿美元,增长15%;日本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最大进口来源地,双边贸易总值2360.2亿美元,增长13.9机此外,中国对东盟、香港、韩国及台湾的双边贸易值均超过千亿美元。排在870位的贸易伙伴是: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印度。这其中,中国与印度近几年的双边贸易发展最快,2008年7月份的数据,印度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已经位列第八位,中印双边贸易总值为335.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8%,发展速度位于前10大贸易伙伴之首。三、中国外贸近些年的发展特点(一)外贸依存度较高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得比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10
11、%提高到1990年的30%,2002年为50.2%,2003年升至60%,2005年达到64%,2007年进一步升至66.1%。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外贸依存度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就赶上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表明了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外贸依存度2002年时已经高于了世界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大致相当。根据KTo和IMF的数据测算,2002年用市场名义汇率计算的外贸依存度,世界平均为41%,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8.4%,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51%,中国当年为50.2%。世界5大贸易国中,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的贸易依存度2002年分别是18.2%、55
12、.5%、18.8%、46.1%和39.5%。2003年之后随着中国外贸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也开始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二)关税水平持续下降1991年底中国的关税率高达43%。经过10年调整,到入世时的2001年底已经降到了15.3%。2002年1月1日我国关税率大幅降低至12%,下降幅度为21.57%;2003年我国关税总水平由12%降低至11%,下降幅度为&3%;2004年关税率又降到10.4%;2005年进一步降到9.9%,完成了中国“入世”的承诺;2006年调整了部分进出口商品关税结构,总体仍是9.9%o2008年1月1日起中国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主要涉及最惠国税率、年度
13、暂定税率和特惠税率等方面。调整后,我国关税总水平降为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缸同时,我国将进一步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继续以暂定税率的方式对煤炭、原油、金属矿砂等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并将对木浆、焦炭、铁合金、钢坯、部分钢材等生产能耗高、对环境影响大的资源性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以此来保护环境和控制自然资源的流出。(三)服务贸易发展相对落后1982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中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10%以下,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1270亿美元,占中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水平仅为10.4%,远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
14、平。2007年,中国贸易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而服务贸易出口额却仅排名第七,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9机同期的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速。1980-2007年,全球服务贸易规模(出口总额)已经从3600亿美元扩大到32600亿美元,增长了9倍。发达国家占据国际服务贸易的绝对主导地位,已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5%以上。其中,2007年美、英、德三国就占了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8.1%,中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1994年至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外汇收支已经连续14年顺差,而服务贸易外汇收支自从1993年开始,已经保持了连续15年的逆差,2007年逆差额为20亿美元。中国的服务贸易结构
15、也比较落后。当今世界上,国际服务贸易结构正走向高级化,通信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特许使用和许可、各种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贸易已占到整个服务贸易的将近一半。中国却仍然以传统服务行业为主,2004年在服务贸易出口中,旅游、运输、咨询、建筑和其他服务所占比例分别为41.23%、19.33%、5.04%、2.35%和32.05%。(四)对外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随着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出口遭遇国外反倾销和保隙措施调查明显增多,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目前对我国纺织、服装、家电等反倾销调查此起彼伏,对外摩擦还呈现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金融、汇率等领域延伸的趋势。对外摩擦的不断
16、蔓延和升级,不仅会给出口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威胁,而且还会对宏观调控和对外政治外交关系造成严重干扰。例如,为保护一些南欧国家制鞋企业的利益,欧盟从2006年10月7日起正式对中国皮鞋及童鞋征收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税。一些将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的欧洲制鞋企业和零售商一致反对欧盟对中国皮鞋设限。他们认为,这一做法抬高了有关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价格,从而损害了欧洲消费者的利益。欧盟委员会2008年10月初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皮鞋展开反倾销复审,以决定是否延长反倾销措施,但复审期间反倾销税依然适用。中国商务部对欧盟对中国皮鞋发起反倾销复审调查表示遗憾,中国政府反对欧方以任何形式延长该案的反倾销措施。对
17、此类问题,一方面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具体的贸易摩擦案件;另一方面,又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运用政治、经济和外交多种手段加大交涉力度,同时从生产和贸易的源头进行治理,加强自律和协调机制建设。第二节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外贸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贸体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外贸经营体制,指外贸企业的设置、分布、种类、经营方式及经营分工等;二是外贸管理体制,指外贸行政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本节主要介绍和分析我国外贸体制的建立、改革和完善问题。一、中国外贸体制的建立(一)中国的对外贸易统制政策新中国建国后,在外贸领域实行国家统制政策。对外贸易统制是指对外贸易由国家统一管理
18、、控制和调节,因而也被称为对外贸易国家垄断制。具体包括:(1)国家制定对外贸易的法律、方针和政策;(2)国家统一设立管理外贸的专门机构;(3)国家统一设立对外贸易专业公司和审批其他企业的外贸经营权;(4)国家制定外贸的中长期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5)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包括价格、税收、利润、信贷、外汇留成、承包指标等,统一调控、管理对外贸易活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对外贸易统制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看,统制的因素在减弱,市场调节的因素在增强,逐渐转向了以市场调节为主。(二)中国建国初期实行对外贸易统制的必要性在我国建国初期实行外贸统制的必要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9、1、实行外贸统制,可以保证我国的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新中国建国初期,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歧视、军事威胁和经济上的“封锁”与“禁运”。为了维护我国的政治独立,也为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受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操纵,我国实行对外贸易的统制政策,把这一领域中的所有活动都紧紧控制在国家手中就具有了必要性。2、实行外贸统制,可以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建国后,我国实施进口替代战略,需要一系列管理性较强的外贸政策,以便能统筹兼顾地调动各种生产资源,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3、实行外贸统制,能够使我国有效地防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西方国家每当陷入经济危机时,便会
20、求助于以邻为壑的倾销政策,把大量过剩产品销向他国,以转嫁危机。我国管制严格的进口政策使这种转嫁危机的行为得到抑制,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在较平稳的环境中进行。4、实行外贸统制,能够使我国步调一致地参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并获取更大利益。各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普遍采取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来争取利益。我国的外贸工作如果行动不统一,政策不一致,各地区和各外贸公司可能会出现竞相削价、互相拆台的现象,在获得小集体微观利益的同时,却失去了国家的宏观利益。因此,外贸领域比其他领域更需要国家的统一管理。(三)中国实行对外贸易统制的主要手段1、对外贸易的计划管理。外贸计划是我国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行对
21、外贸易统制的主要手段。通过外贸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把一切进出口贸易活动都纳入国家的管理范围之内。早期的外贸计划是以直接的指令性计划为主,后期则是以间接的指导性计划为主。2、进出口企业管理制度。这是指国家对经营进出口业务的各外贸公司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它包括审批外贸公司的设置与合并,指定经营范围,制定业务活动的方针、政策。未经国家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准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进行对外贸易活动。3、保护性关税制度。这是指对进出入我国关境的商品,由国家统一征收保护性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我国的进口关税率一般分为两大类:对国内不能生产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征收较低的关税,以保
22、证国内生产和生活的正常发展;对国内能够生产的产品以及国内不能生产的非必需品征收较高的关税,以培植国内工业的发展。我国的出口关税率也分为两大类:对国内工业急需的原材料和大量出口会造成国际市场价格下跌的产品征收较高的出口关税;对其他多数产品征收较低的或不征收出口关税,以鼓励其出口。4、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对于某些容易冲击市场而造成供求不稳定的产品,由国家指定的机关进行许可证管理,见不到许可证,海关一律不放行。进口许可证使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出口许可证使用的目的既是为了把某些重要产品留在国内使用,也是为了执行与某些国家签订的“自限协议”,即双方自动限制本国产品向对方出口的协议。5、外汇管制制度
23、。这是指一国政府对外汇的收支、结算、买卖和使用,采取的限制性政策与措施,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外汇投机活动,稳定汇率,有效地使用外汇和平衡国际收支。我国是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管理外汇,由中国银行统一经营外汇。(四)1978年之前我国的外贸体制我国的外贸体制是在实施外贸统制政策下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一成立,我国政府就立即废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种种特权,没收了官僚资本的进出口企业,陆续建立起一批国营外贸企业。对民族资本的私营进出口企业,根据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允许其经营一部分国家需要的进出口产品,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经营活动。19491951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大,贸易对象主要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
24、。我国政府采取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统一管理的办法,内贸和外贸统一由贸易部领导。贸易部下设外贸司,分管全国的外贸工作。1952年,国家正式成立了外贸部。1953年,对原有的国家外贸公司进行了调整,成立了15家外贸专业总公司。到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外贸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至此,我国形成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各外贸专业总公司统一经营的外贸体制。这种外贸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了前苏联的国家垄断制度。1978年之前,我国的外贸体制可大致描述如下:国家外贸部是国务院领导下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进出口贸易的中央行政领导机关。它负责编制对外贸易计划并起草对外贸易的基本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七 中国 对外贸易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76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