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的发言材料十篇.docx
《2023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的发言材料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的发言材料十篇.docx(4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扁9TX2023年开展关于深化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研讨交流材料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矛盾,浙江省于2003年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阶段(20032007年),整体推进阶段(20082012年),深化提升阶段(20132015年)和转型升级阶段(2016年至今)四个阶段。其主要内容是以村庄规划为引领,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两大前置性工程为突破口,下大力气整治村庄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用5年时间,对约10000个行政村全面进行整治,并将其中约1000个行政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一、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一)
2、“千万工程的主要做法。全域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绿色宜居乡村。第一,从农村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入手,采用“农户分类、村庄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理”的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第二,针对农村河湖水系生态环境,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行动。第三,以“六边三美三化”(在铁路边、公路边、村边、城边、山边、水边等区域洁化、绿化、美化,实现城美、村美、房美目标)行动为抓手,对乡村道路进行硬化。发展美丽经济,以产业发展支撑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打造以绿水青山为依托的绿色经济。转变高资源消耗型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关停遍地开花却对环境污染极大的小矿山、小水泥厂等。第二,推动农村三
3、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养生运动等新业态。第三,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截至2019年末,浙江全省建成电商专业村1720个。挖掘文化内涵,以乡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文明。第一,搭建文化载体。依托旧祠堂、老戏楼、古书院、闲置校舍等建设文化礼堂;实施乡村文化展示工程、培养文艺人才队伍,引导各村建设乡村舞台、文体活动场所。第二,保护传统古村落。修复传统建筑、弘扬历史文化、创造诗情画意的人居环境。第三,弘扬乡土文化。挖掘整理名士乡贤、民俗风情,提炼地域文化传统、民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能人榜、道德廊、孝悌祠、学子墙宣传先进人物事迹。(二)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始终坚持以绿
4、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17年来,浙江省通过广泛的学习宣传,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融入人心。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等理念贯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过程,为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奠定基础,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注入动力。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参与意愿。美丽乡村建设参与和互动的主体是农民,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根本保证是农民参与,因此,农民参与是弥合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所造成的结构性裂痕的重要机制。浙江省特别重视倾听群众、动员群众、满足群众需要,在“清洁庭院”行动中,积极鼓励农户清理房前院后卫生,“美丽庭院”行动则侧重鼓励农户种植花草、提升庭院景观。始终坚持因地制宜
5、,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规划引领”是浙江省推进“千万工程”的重要原则。城乡一体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注重彰显山区、丘陵、盆地、平原、滨海等不同地方村庄的特色与个性。明确“重点建设中心村、全面整治保留村、科学保护特色村、控制搬迁小型村”。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前,不能匆忙上马整治工程。始终坚持有序改善民生福祉,先易后难。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做起,从户厕改造、街巷硬化、污水治理,到村庄绿化、形象提升,再到完善公共服务、美丽乡村创建,最后再做产业培育,先易后难,不吊高群众胃口,不提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坚持整治力度、建设速度与财力承受度、农民接受度相一致。始终坚持系统治理,政策连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6、充分发挥规划在村庄发展、工程建设、配置资源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将诗画田园景观和现代生产要素融为一体。不搞短期政绩,避免造成“前任政绩、后任包袱”。推进“千万工程”注重建管并重,同步抓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二、内蒙古提升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长期以来,内蒙古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差。历届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这一状况,出台了针对性政策。(一)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现状。20142016年,自治区政府决定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大幅提升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截至2016年末,内蒙古“
7、十个全覆盖”工程惠及农牧民的范围广、力度大(见下表),农牧民享受的福利前所未有,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极大提升,公共服务有了很大改观。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内蒙古2018年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以农村牧区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突破方向。2019年3月又启动了“十县百乡千村”示范建设,选择全区12个旗县、100个苏木乡镇、IOoO个村嘎查作为示范点,要求率先高质量完成三年行动目标。经过“十个全覆盖”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内蒙古农村牧区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2016年末,8.67%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8、,41.26%的村完成改厕。至2019年底,全区有26.2%的旗县开展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试点,36.9%的旗县建立了污水处理长效机制,农村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22.4%。截至2020年4月,61.3%的行政村(嘎查)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二)内蒙古提升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存在问题。前期规划及后续管护不到位。目前的规划多为层层制定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很少有专业技术人才参与规划;基层缺乏具体的全域布局规划、污水处理规划及落实方案指导,导致重复建设、多余建设,造成浪费。改厕工作重建轻管,农牧民普遍担忧化粪池的安装质量、外溢和渗漏、维修、收运等管护问题。配套资金缺乏,融资渠道单一。改善农村
9、牧区人居环境属于民生工程,投入巨大但短期经济回报低,资金筹措压力大,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资金参与度低,部分地区由于缺少资金投入,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基本区情导致技术应用难度大。内蒙古地广人稀,牧区牧民居住分散,污水量小,收集难度大。冬季气候寒冷,水冲厕所存在防冻难度大、污水处理生物菌过冬难的问题;缺少技术机构,对改厕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能力滞后。未把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发展可持续性不强。村庄厕所、排污系统建好了,缺乏产业支撑也做不好长期维护。内蒙古美丽乡村建设目前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且存在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挤占产业发展资金的情况,导致农业产业培育存在巨大短板,以产业发展为美丽乡村
10、建设提供支持的能力不足。(三)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农牧民主体地位没有完全体现。农民参与是乡村环境整治的根本保证,但一些地方只盯着整治标准,不考虑农牧民实际生活需求。比如要求农牧民的柴火堆、干草垛必须用机器打成草墩,推高了成本;要求煤炭堆必须洁净规整、牲畜粪便不能乱堆乱放,脱离了农村牧区实际,导致群众不愿参与。缺少统筹规划。各级政府部门依然存在着统筹规划力度不够的问题,导致职能分割,资源错配。例如,缺乏规划与专业人才参与割裂,管护缺人与农牧民参与割裂,缺少资金与社会资金参与割裂,区情复杂与鼓励技术应用割裂,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割裂。三、内蒙古学习浙江经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11、的政策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7月15、16日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要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原则,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做法,聚焦短板,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一)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贯彻到政策调研、制定、执行、评估的全过程。把绿色产业作为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具有内蒙古风韵的乡村休闲旅游,推动发展农家乐,重点打造高端精品民宿。培育农村新业态,重
12、点发展“美丽产业”。(二)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在村庄建设的过程中让农民自己掌握主动权,如何整治、如何规划、谁来施工、谁来管理、谁来监督等各个环节的问题,都要农民自主决定,政府不能“替”农民做主。村庄规划要充分吸收农牧民的意见;工程建设不能侵犯农牧民利益或加重其负担;运营、管护要吸收农牧民参与,既解决了农牧民就业和收入问题,也实现了长效管护。(三)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内蒙古已分类划定中心村、历史文化村、一般村、空心村。在优化村庄功能方面要统筹考虑产业发展、用地布局、居住环境。厕所、垃圾房(箱)、污水管网等的规划要充分论证、科学合理,避
13、免重复建设折腾农牧民,村庄总体规划要组织大专院校、规划院、设计院等技术力量下乡编制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四)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要善用社会资本。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专业优势,尝试实行“项目制”,将人居环境整治细分为多个专业项目,采用项目承包、合作社承包、PPP合作等模式,由专业公司负责村庄厕所、垃圾站、化粪池等的施工安装、运营维护,拓宽运行维护经费筹措渠道。(五)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栗坚持系统治理,政策连贯。在三年行动方案的基础上,内蒙古启动实施“十县百乡千村”示范建设,将试点村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突破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全区高质量完成三年行动任务;三年行动方案今年到期后,应将整治内容扩
14、展到畜禽粪便、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村庄清洁、县域乡村布局规划,以及公共服务、乡村文化、绿色产业发展上来。,1fl:篇2023年度关于开展关于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经验发言材料近年来,XX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诞生地、美丽乡村发源地、绿色发展先行地的责任担当,以“千万工程”为总牵引,不断巩固提升美丽成果,创优创绿美丽环境,大力发展美丽经济,精心打造美丽品牌,推动乡村建设从“一处美”迈向“处处美”,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先后获得全国首个生态县、首个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县、首批生态文明奖等荣誉称号。2021年成功创建浙江省首批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获得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
15、理工作优胜县、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胜县等荣誉。我们的做法有:一、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有序推进全域美一是建立一张规划蓝图。早在2008年完成XX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全国首个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以XX县人民政府为第一起草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成为国家标准。十四五期间,XX县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新载体,将乡村经营、人居环境、乡村治理、数字乡村、共同富裕等有机融合,打造“轴线互联、片区组团、多点示范”的未来乡村示范样板。二是创建一套标准体系。县委、县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了一整套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的政策体系、评价体系、考核体系和奖惩制度,
16、以此充分调动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如刚开始创建美丽乡村的时候,对纳入年度创建计划的村实行百分制考核,分档考核评定为精品村、重点村和特色村,并按人口规模大小实行以奖代补。截至目前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社会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累计达200多亿元。三是实行一个长效机制。不断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创新“五色亮晒”机制,每月对人居环境检查考核结果进行晾晒,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此外,建立县级农村人居环境智慧监管系统,通过数字赋能实现农村人居环境云上闭环管理。目前全县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100%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100%全覆盖,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7%o二、
17、从景美人和到村强民富,稳步实现全域富一是数字赋能特色产业。通过数字赋能农业产业,精准测绘全县20.06万亩茶园数据,确定L7万户茶农的茶园位置,探索“白茶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发展模式,构建白茶产业全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应用场景。2022年XX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8.45亿元,增长7.3%,产值达32亿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800余元,相关联的就业人员超10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农业、富民产业。二是要素保障三产富民。通过农业“标准地”改革挂牌出让方式,新增、盘活集体建设用地,保障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山水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探索出一批农旅结合、文旅结合、工旅结合的乡
18、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和示范项目,不断推动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创建国家3A级景区11家,省3A级景区村庄39个,省2A级景区村庄43个,省A级景区村庄100个。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1名。三是改革优化利益联结。创新开展乡村资产资源“两入股三收益”改革,结合竹林碳汇改革,清晰乡村资产资源产权,对于新引进的项目特别是文旅项目,必须以村民以资源资产入股,实现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两入股三收益”为前置条件。此外,建立健全强村公司全周期管理闭环体系。不断推动强村和富民同频共振、互促共进,推动项目、乡村、村民携手奔向共同富裕。截至目前,全县强村富民公司累计签约项目金额2.32亿元,
19、完成营收破亿元,实现利润超1800万元,带动2160余人就业增收2560余万JZ1O三、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有,统筹推动全域和一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文化展示工程,充分运用乡村博物馆、乡村影剧院、乡村书屋等文化矩阵以及文化下乡等载体,实现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深入乡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立好人榜、评美丽家庭、出村报、办村晚等引导村民积极开展移风易俗,逐步形成了矛盾纠纷不出村、禁燃禁放不含糊、婚丧酒席不铺张等文明乡风。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224个、实践点641个、农村文化礼堂162家,实现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民生“七优享”为切入点,不断提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
20、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同标同质。截至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100%,全县等级公路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邮政快递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网办率99.46%,掌办率99%,“四好农村路”成为全国示范。三是深化乡村治理内涵。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试点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创新开展“平安家园卫队”、道德银行等特色做法,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和“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县域整体智治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更新乡村治理机制,全面构建了党建引领有力、部门合力共进、乡村创新有为、农民主动参与、社会积极响应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为乡村软环境建设奠定
21、了扎实基础。篇三在关于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经验发言材料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决策。20年来,“千万工程”的内涵外延不断深化拓展、迭代升级,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在浙山浙水之间绘就“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2018年9月,“千万工程”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一一“地球卫士奖”。“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够在全国起到示范效应、在国际上得到充分认可,根本就在于根植其
22、中的精髓要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链接浙江、中国和世界。先洗脸后化妆,修复美丽生态。新世纪初,浙江经济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特别是农村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脏、乱、差”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反映日益增多。“千万工程”以整治环境问题为先手棋,从垃圾收集、村内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向面源污染治理、农房改造、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拓展,实施生态修复,不断擦亮生态底色,走出了一条以点带线、连线成片再到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域提升、全域美丽的新路径。今天的浙江,农村整体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
23、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农村卫生厕所全面覆盖,森林覆盖率超过61%,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好风景造就好钱景,发展美丽经济。“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注重抓好发展强村、反哺富村,实现了“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的有效转化,走出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兴村富民之路。2005年8月150,习近平同志来到XX余村考察,高度评价余村下定决心关闭“高收入”的矿区、全面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今天的浙江,乡村旅游、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
24、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提升到2022年的37565元,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已达5L2队随着“千万工程”持续推进,浙江不断打通拓宽“两山”理论转化通道,“绿水青山”在永续增值中充分释放发展动能。变“栗我干为我要干”,共建美好生活。“千万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断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正因如此,“千万工程”又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但要想把这件实事办好,就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并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浙江 千万 工程 经验 专题 学习 发言 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5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