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docx
《泰州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州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泰州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江苏省民政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现实基础“十三五”以来,全市民政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以改善民生、创新治理、提升服务为抓手,努力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兜底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建立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
2、”和困境儿童分类保障等制度,各类社会救助标准实行同步增长。全市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10元,与,十二五”期末相比,城市低保标准增长了24.56%,农村低保标准增长了69.05%;建立了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标准与低保标准紧密挂钩的调整机制。采取线下入户调查和线上跨部门信息核对相结合的方式,对社会救助对象进行准确认定。建立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开展困境儿童精准排查和保障试点工作,形成三步排查、四色管理、N项服务工作机制,得到民政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实施“他的名字是明天关爱行动,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有效监护。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新增养老床位1.06
3、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42.3张,比“十二五”期末增长5.4张。建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3家,实现城市街道全覆盖;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41家,城乡覆盖率分别达至J81.59%、45.54%o建成“泰有福”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组建养老服务联盟。在全省率先为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发放“机构托养券”“社区照护券”和“邻里互助券”,扩大政府购买上门服务范围,惠及16.5万居家老人。建设老年人助餐点775个、助浴点20个,对30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建成开放市老年活动中心,开设老年大学。基层社会治理活力不断增强。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实施300多个“微治理”项目,社区
4、服务设施条件和居民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打造10个星级服务品牌和113个优秀社区服务品牌,评选12名社区工作名师和60名十佳(优秀)社区工作者,选树村规民约和“微自治”优秀案例77个,为基层治理改革提供范本。圆满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制定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规范村级事务权力运行加强民主监督等文件,开展“微权”规范行动,梳理形成村级事务权力运行基础清单及重点事务权力运行流程图。社会力量参与更加广泛。全市登记社会组织7730个,比叶二五”期末增长了96%o持续开展公益创投和“泰州公益日”活动,发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公益服务和精准扶贫。将社工人才培养纳入全市人才计划,实施百名优秀社工
5、人才培养工程,选拔三批104名优秀培养对象,开设“凤城社工”云课堂。组织开展“中华慈善日”“泰有爱,慈善一日捐”等活动,联合市慈善总会实施牵手夕阳惠老保险、福彩慈善助学、牵手困境儿童保险等慈善项目,营造全民慈善氛围。有序发展福彩事业,“十三五”期间共销售福利彩票31.17亿元,筹集公益金3.58亿元。专项社会事务服务更优。婚姻登记免费政策全面推行,婚姻登记处规范化建设得到加强。惠民殡葬政策全面落实,收回卧龙公墓经营权,新改建一批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全市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乡镇覆盖率达100%。大力推进散坟整治专项行动,完成三沿六区31.4万座散坟整治任务,殡葬工作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推进平安边界
6、建设,圆满完成县级界线联检任务和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地名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组织实施兴化市、姜堰区和海陵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全市乡镇街道设置,加快市区一体化发展。民政综合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市、市(区)两级民政部门机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主责主业更加聚焦。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从早从严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民政服务机构住养老人、孤儿以及工作人员“零感染”;发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专业社工、志愿者以及社会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开展养老等社会服务机构安全专项整治,全面解决养老服务机构消防审验问题。建设智慧民政综合服务平台,加强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民政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表1泰州民政事业“十三五
7、”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单位目标属性完成情况社会救助低保标准元/月680约束性710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覆盖率%100约束性100申请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率%100约束性100养老服务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40预期性42.3社会力量举办或者经营的养老床位数占床位总数比例%70预期性71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比例%50预期性55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95约束性96城乡标准化居家养老中心建成率%城市80农村40约束性城市81农村42街道开展日间照料服务占比%90约束性100城市社区开展助餐服务占比%90约束性91养老服务信息系统覆盖率%95约束性100福利与慈善困境儿
8、童基本生活保障应保尽保率%100约束性100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率%100约束性100福彩销售总量(5年累计值)亿元31预期性31.06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率%100约束性100社区治理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城市98农村95约束性城市98农村95“政社互动”覆盖率%100约束性100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个15预期性15.15每万人拥有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人7预期性8专项社会事务乡镇立体式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覆盖率%100约束性100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建设和地名公共服务覆盖率%100约束性100(二)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
9、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更是民政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必须主动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党委政府对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就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入远景目标,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长期关心支持民政事业发展,连续五年将养老、救助、儿童等工作纳入市区改善民生实事
10、项目,推动形成大民政”工作格局。这些都为“十四五”时期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动力支持。新发展阶段对“十四五”时期民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政工作的形势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民政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和服务供给的范围规模持续扩大、不断拓展,社会救助保障对象拓展到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等低收入人口,养老服务由主要面向特定老年人拓展到面向全体老年人,儿童福利保障对象拓展到全体未成年人,民政工作正面临着从传统的小民生保障到大民生建设的全新形势。第二,群众需求越来
11、越多元化、个性化,而实际工作中民政工作管理服务合力还不够强,基层民政队伍还相对薄弱。第三,随着“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措施的全面系统推出和向纵深推进,民政工作亟需从过去“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进一步提质增效、更好服务人民群众。随着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时期民政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机遇方面,“十三五”期间,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4千亿元、5千亿元两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6.8%,高于全国、全省水平;进入“十四五”时期,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围绕“致力民生、聚力转型”两大主题,做实富民、惠民、安民三篇民生文章,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转型提级两大行动,擦亮“健康名城、幸
12、福泰州”城市名片,奋力走好具有泰州特色和内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总体来看,泰州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变,“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有助于发挥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特有的自然禀赋,提升大健康产业的品牌内涵,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加快形成具有幸福感和满足感的健康宜居空间,吸引更多的人口就业居住。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创新应用,为基本民生保障对象主动发现和精准识别、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和智慧化、基本社会服务供给和需求适配,提供了新的支撑和有效路径。在挑战方面,泰州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8.25%,比全省平均水平
13、高6.41个百分点,014岁人口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2.3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85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实际亟需补齐养老服务体系短板,促进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城镇化和村庄撤并、两区融合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新问题,社会组织、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给民政部门监管带来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对基层治理和民政常规服务供给方式提出新课题,都要求进一步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夯实基础。总之,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围绕“致力民生、聚力转型两大主题,加快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
14、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完善适度普惠型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向关注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延伸;积极探索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政策支撑、社会参与、合力推进的现代民政工作机制,推动实现力量整合、资源集聚、政策衔接,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凝聚更大合力。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
15、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省市委对民政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乡村振兴、特殊群体、群众关切,更好地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着力构建兜底线、精准化、发展型的大救助体系,多层次、普惠型、高品质的大福利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的大治理体系,规范、高效、专业的大服务体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奋力走好具有泰州特色和内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作出积极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做好民政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党对民政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探索完善党建与民政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有效制度机制和方法路径
16、,确保全市民政事业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自觉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做好一切民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与和谐稳定。坚持服务大局。把民政事业融入和服务国家、省、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树立大局观念,服从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和重大发展部署,谋划和推动民政事业发展,在服务全市工作大局中实现民政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坚持
17、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民政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用改革的办法和全局的视野不断开创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率先破除制约民政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观念障碍和体制障碍,努力争当全省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坚持统筹推进。增强全局眼光,主动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推进民政业务、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协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凝聚发展合力;增强风险意识,统筹推进安全生产、疫情防控、信访维稳等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坚决守住民政事业发展底线。(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分工明确、有机联系、相互支
18、撑、协同发展的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有序,覆盖城乡、方便快捷、适度普惠、公平持续的基本社会服务更加有效,民政系统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民政事业整体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城乡统筹、政策衔接、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全面建立,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社区服务治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配置更加优化。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进一步畅通和规范。基本社会服
19、务体系更加优化。养老服务质效明显增强,婚姻登记实现,跨省通办“,殡葬改革深入推进,地名公共服务标准规范,行政区划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功能进一步强化,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精准化水平大幅提高。表2泰州民政事业“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期初值2025年目标值属性大救助体系1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建成率%100预期性2有意愿的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100100约束性3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精准发放率%99.87100预期性4查明身份信息流浪乞讨受助人员接送返回率%100100约束性大福利体系5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比例%5570约束性6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
20、务中心覆盖率%100约束性7市(区)农村标准化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数量个218约束性8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数占比%1318约束性9市(区)标准化未成年人保护设施覆盖率%100约束性10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覆盖率%90预期性大治理体系11城乡社区民主协商机制完善率%70100约束性12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标率%8590预期性13实行全科服务模式的社区覆盖率%5090预期性14等级社会组织覆盖率%16.950预期性15乡镇(街道)慈善和社会工作站覆盖率%100预期性16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万人810预期性大服务体系17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覆盖率%100约束性18城乡
21、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覆盖率%100约束性19地名文化服务体系建成率%100预期性三、主要任务(一)构建兜底线、精准化、发展型的大救助体系1 .加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决策部署,加快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工作,将脱贫人口中完全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者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加大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等低收入人口认定力度,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为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坚强保障。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低保总体补差水平60%以
22、上,保持低保标准处于全市人均消费支出30%40%的合理区间,增长水平不低于全市人均消费支出增长水平。特困人员、困境儿童、困难残疾人等基本生活救助标准与低保标准同步增长。2 .切实强化精准救助。完善涵盖各类困难群体、分层分类、阶梯递进的社会救助体系,根据不同类别的困难群体,实施不同层次的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人口认定、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等制度规定,提升救助保障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全方位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坚持市、市(区)两级联动,全面及时开展专项救助对象信息共享与数据比对,确保帮扶对象精准、救助措施精准。3深化救助工作机制改革。完善“救急难”工作机制,对遭
23、遇急难问题的困难群众,简化程序先行纳入临时救助,再分类别及时转介到专项救助,确保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全面推行乡镇(街道)“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社会救助申请“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提高社会救助效率。完善多部门联动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依托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强化大数据预警、网格化响应、铁脚板帮办的有效联动,健全主动发现机制,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建立“物质+服务嗽助方式,为有需求的困难家庭提供访视照料、生活指导、心理抚慰、社会融入、资源链接等救助服务。专栏1底线民生保障提升专项行动: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智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泰州市 十四 民政 事业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1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