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习俗.docx
《二十四节气的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的习俗.docx(4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二十四节气的习俗立春:糊春牛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蔑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木糜拜。打春牛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O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尔后由县执事(县长)亲手扶犁执
2、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迎春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春棚T殳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迎春活动T殳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县政府(县衙)报喜迎春。游春、报春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
3、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游遍周围村庄,大街小巷。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检阅场地)后,绕场游两圈,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此时,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举行报春仪式。按传统的风俗,设有报春台,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各色彩旗,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群众再同声呼应。每来报者均有赏。春社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礼明堂位:是故夏杓、秋尝、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汉以前只有
4、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南朝梁宗慎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昨。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成为一种祭祀活动,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贴宜春字画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常
5、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戴春鸡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佩燕子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庭房檬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页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到
6、北方,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就给他(她)们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高采烈,雀跃有余。吊春穗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结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单贴在墙壁上,用来镇压驱杀毒蝎。如写:谷雨三月中,天师到门庭。手执七星剑,斩杀蝎子精。白水县人民于谷雨节也有类似的活动,如在黄表上写:谷雨日
7、,谷雨晨,奉请谷雨大将军。茶三盏,酒三巡,蝎子立刻化为尘。用以驱除毒蝎。陕西西乡一带人民,每年在谷雨日天刚亮时,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蝎。雨水:接寿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长,长命百岁。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长,长命百岁。送节的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锅炖了猪脚和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恭敬地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
8、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撞拜寄雨水节,在川西民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撞拜寄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雨水节,在川西民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
9、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撞拜寄”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当然撞拜寄现在一般只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学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只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走到一起聚聚占稻色占稻色,就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收获的丰歉。成色的好坏,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是收成越好;而爆出来的米花越少,则意味着收成不好,米价将贵。送雨水四川成都东山客家雨水节上,有个民俗是女儿给父母、女婿给岳父母送节。女婿送节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称为接寿,祈求岳父母长命百岁。女儿则是炖了猪脚、鸡汤,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由
10、女婿给岳父母送去。这是女婿对辛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母表示感恩。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母还要回赠雨伞,女婿出门奔波可以遮风挡雨,祝福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回娘家在川西一带,出嫁的女儿这天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贴身穿,据说这样可保尽快怀孕生子。这个习俗现仍在农村流行。惊蛰: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短牙。拜祭时
11、,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惊蛰吃梨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
12、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蒙鼓皮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Jll页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打小人”驱赶霉运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原蛰当日,人们会手持
13、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马欧蛇、虫、蚁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抒发内心不忿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有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对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春分:吃春菜岭南风俗,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苗菜,乡人称之为春碧篙。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
14、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在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送春牛古代春分时,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日春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且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粘雀子嘴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杆着置于室
15、外田边地坎,名日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放风筝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链鱼风筝、风筝等,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两三尺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放得高。春祭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祭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
16、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清明: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
17、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踏青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
18、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
19、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游乐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干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j)。牵钩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爰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
20、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清人潘荣陛所着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莺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莺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鹘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莺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莺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荡秋千秋
21、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干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
22、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蹴鞠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
23、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O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蚕花会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十四节气 习俗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00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