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ppt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ppt(8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三讲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由众多的神经细胞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网络,联络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从功能上,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即传入、中枢和传出。,神经系统的组成,主要内容,一、神经元活动的一般特征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和活动三、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四、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五、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六、脑的高级机能,一、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1、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neuron)(1)基本结构,(2)主要功能: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而引起兴奋或抑制;对不同来源的兴奋或抑制进行分析综合;分泌激素等,(二)神经胶质(neuroglia)雪旺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
2、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等,(2)主要功能 a、支持、绝缘和屏障作用 血脑屏障 b、吞噬和免疫应答作用 c、参与神经递质代谢 d、合成和分泌活性物质 e、维持内环境稳态 f、修复和再生作用,(三)神经纤维(NF)传导兴奋的特征:(1).生理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不衰减性(5).相对不疲劳性,影响NF传导速度因素:直径、髓鞘、温度、状态,(四)神经对所支配组织的作用功能性作用:突触释放神经递质,改变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营养性作用:神经末稍经常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内部的代谢活动,影响其持续性的结构和生理生化变化,这种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2、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3、方式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脊髓前角神经元突触约有2000个;皮层神经元突触约有3万个;人类CNS内大约有突触1014个。,2.1 突触的分类:传递方式:化学性突触(图)电突触(图)接触部位(图):轴 树型 轴 体型(图)轴 轴型(图)功能: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2.2 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突触传递机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突触前膜兴奋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经突触间隙弥散至突触后膜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Na+内流,使突触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形成的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原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升
4、高,使其容易产生AP。,局部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突触前膜兴奋后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改变其离子通透性,K+外流或Cl-内流,使突触后膜超极化而产生的电位变化。使突触后神经原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下降,使其不易产生AP。,EPSP在轴突的始段(轴丘)达到52mV左右时,就可以引发动作电位IPSP 沿细胞扩散引起细胞的抑制整个细胞的活动取决于该时期EPSP与IPSP的综合效应,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 突触 突触后神经元、总和作用、突触延搁 递质的释放 扩散 对突触后膜的作用、对内外环境
5、敏感性 缺氧 酸碱 5、对某些化学物质敏感性 咖啡因 可可碱 士的宁,电突触(缝隙连接)突触间隙5nm;突触小体内缺乏突触小泡;间隙电阻小,形成低电阻通道,AP直接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传递的速度快,电阻低、几乎无潜伏期,双向传递,非突触性传递 神经原轴突末梢形成许多串珠样曲张体,内部有大量含有递质的小泡。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时,递质从其中释放出来,经弥散方式到达邻近或稍远的靶细胞与其受体结合,发挥生理效应,植物性神经和所支配的效应器,特点:无特化突触结构,信息传递时间长;曲张体与耙细胞距离远;不是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产生效应与否与效应器有无相应受体有关,神经递质(neurotransmi
6、tter):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由其神经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3、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是指神经元产生的另一类化学物质,也作用于特定的受体,但它们并不是在神经元之间起着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起到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3.1 外周递质与受体a.乙酰胆碱 Ach 胆碱能神经纤维分布较广泛,运动Nf、植物性N的节前纤维、绝大部分副交感N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和骨骼肌的舒血管交感N节后纤维,b.去甲肾上腺素(NA or NE)肾上腺素能神经纤
7、维,除支配汗腺和骨骼肌的舒血管以外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c.嘌呤类或肽类 嘌呤能或肽能神经纤维 胃肠道壁内神经丛中的一些纤维释放ATP、血管活性肠肽、促胃液素、生长抑素等。,受体胆碱能受体:以兴奋为主 毒蕈碱M型:M1/M2/M3/M4/M5 烟碱N型:N1/N2 肾上腺素能受体:以兴奋为主:1受体:1A/1B/1D 2受体:2A/2B/2C 以抑制为主:1、2、3,3.2 中枢递质与受体乙酰胆碱:感觉、运动、学习、记忆单胺类:(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情绪、觉醒、睡眠氨基酸类:谷、天冬、甘、GABA 肽类:阿片样肽(脑啡肽,强啡肽)与痛觉和镇痛有关;脑肠肽(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等)
8、下丘脑释放的调节性多肽都有相应的受体,脑啡肽的镇痛功能,1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式:兴奋或抑制的扩散 聚合式:总和或整合连锁状:空间上加强了作用范围环状:后放或及时终止 正、负反馈的基础 P265,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和活动,2.1中枢内兴奋的特征 a.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突触延搁 递质释放、扩散、与受体作用等,一个突触传递约需0.5msc.总和:单个EPSP不足以引起AP,时间、空间总和d.兴奋节律的改变e.后放:(图)f.局限化与扩散g.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递质和受体,2 中枢兴奋与中枢抑制 中枢活动的两种基本过程,2.2 中枢抑制过程的特征 突触前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
9、交互抑制)回返性抑制 图,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兴奋性递质释放的减少,结构基础:轴-轴突触、轴-体突触,抑制作用发生在突触前膜,与Ca+内流有关,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抑制性递质的作用,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3.1 反射与反射弧反射:在中枢NS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 刺激的应答性反应。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方式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反射中枢多级,3 反射,非条件反射: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建立和巩固并可以遗传给后代的反射。条件反射:动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经过训练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反射。,3.2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中枢NS的高级功能,有更大的灵活性,更适应于复
10、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吃肉(非条件刺激)引起唾液分泌(非条件反射),动物经过训练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反射,条件反射的形成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使中枢NS内无关刺激的兴奋灶与非条件刺激的兴奋灶建立了新的功能性联系。,条件反射的意义,感觉:感受器受到有效刺激后产生N冲动,经神经传导通路进入中枢NS,产生一种与刺激相适应的反应。感觉是神经系统反映机体 内外环境变化的一种特殊 的高级功能。,三、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机能,由特殊分化的传入Nf末梢及其附属装置构成的生物换能器一般生理特性:a.适宜刺激 b.换能作用 c.适应现象 快适应(嗅觉感受器)慢适应(痛觉感受器)d.
11、对比现象和后作用:,3.1 感受器,刺激感受器神经冲动脊髓丘脑 大脑皮层 感觉,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浅感觉传导路径:痛、温度、轻触觉在脊髓的界面上先交叉到对侧后上行,3.2 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深感觉传导路径:本体感觉、深部压觉同侧上行至延髓薄、楔束核后交叉,脊髓半断离时,离断对侧发生浅感觉障碍,同侧发生深感觉和辨别觉障碍,初级中枢,丘脑: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丘脑的核团:感觉接替核 联络核 非特异性核群,3.3 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躯体,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感觉接替核接受躯体各种特异性感觉传导通路来的神经冲动,再通过N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 生理学 神经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06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