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集成电路专业考试基础知识.doc
《硅集成电路专业考试基础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硅集成电路专业考试基础知识.doc(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章:1.常用的半导体材料为何选择硅1硅的丰裕度。消耗更低的本钱;2更高的熔化温度允许更宽的工艺容限。硅1412锗9373更宽的工作温度。增加了半导体的应用X围和可靠性;4氧化硅的自然生成,高质量、稳定的电绝缘材料si,金刚石110面线密度最大,111面线密度最小2.缺陷:原生缺陷生长过程、有害杂质加工过程1点缺陷:自间隙原子、空位、肖特基缺陷原原子跑到外表、弗伦克尔缺陷原原子进入间隙、外来原子替位式、间隙式2线缺陷:位错刃位错位错线垂直滑移方向、螺位错位错线平行滑移方向、扩展位错T增大,位错迁移3面缺陷:层错分界面上的缺陷,与原子密堆积结构次序错乱有关4体缺陷:杂质沉积析出5有害杂质:1杂
2、质条纹:电活性杂质的条纹状缺陷,造成晶体电阻率的微区不均匀性2有害杂质(三类):非金属、金属和重金属非金属:O,C重金属:铁、铜引入复合中心,减小载流子寿命;易在位错处沉积金属:Na,K引入浅能级中心,参与导电;Al引入对N型材料掺杂起补偿作用3.对衬底材料要求:通过单晶生长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后续处理来提高单晶的质量,使之趋于完美。减少单晶材料缺陷和有害杂质的后续处理方法通常采用吸除技术。吸除技术主要有物理吸除、溶解度增强吸除和化学吸除。1物理:本征,背面损伤,应力,扩散2溶解度增强:T增加,固溶度增加,杂质运动能力增加,难以沉积3化学:含氮气体与硅表金属杂质反响,产生挥发性产物缺陷要求,参数
3、均匀性要求,晶片平整度要求4.区熔法:将籽晶与多晶棒紧粘在一起,利用分段熔融多晶棒,在熔区由籽晶移向多晶另一端的过程中,使多晶转变成单晶体。1)水平区熔法布里吉曼法-GaAs单晶2)悬浮区熔法(FZ)可制备硅、锗、砷化镓等多种半导体单晶材料5.单晶整形:单晶棒存在细径、放肩局部和尾部。从晶片等径和电阻率均匀性要求出发,必须去掉这些局部,保存等颈局部。将单晶棒分段分割,分割下的不合要求的单晶可作为冶金级硅回收。硅单晶存在外外表毛刺、直径偏差等现象, 需对单晶棒外圆进展滚磨整形,使单晶棒直径达到要求外圆滚磨包括两个步骤:用液体研磨料研磨去除外表毛刺,再用砂轮研磨使直径符合规格要求。6. 晶体定向:
4、晶体定向的方法主要有光图像法基于硅晶体各向异性的特点、X射线法劳埃法和转动晶体法和解理法。7. 晶面标识主定位面:用来识别晶向和导电类型8. 晶片加工(1) 切片:是将已整形、定向、标识的单晶材料,按晶片晶向要求切割加工成符合一定规格要求的薄片。包括:切片、边缘倒角。1切片的方法:固定磨粒法、游离磨粒法、加热升华法。切割设备:内圆切割法、外圆切割法、带式往复切割法、导丝切割法、超声波切割法和电子束切割法2必须研磨去除晶片边缘棱角,这一过程称之为边缘倒角。2由于切片后的晶片存在外表损伤层与形变,为了去除损伤层,并使晶片厚度、翘曲度等得到修正。常采用研磨方法进展进一步加工,这一过程称之为磨片。1行
5、星磨片法,它有单面磨片和双面磨片两种方式。行星磨片法要求磨板材料具有较高硬度、很高的平行度和较高的光洁度。2研磨料有氧化铝、碳化硅、氧化锆和二氧化硅形状:研磨料过于锋利,研磨外表光洁度差、损伤大,但过于圆滑如此磨削速度慢;研磨料粒径应尽可能均匀,少量过大粒径颗粒的混入会造成外表损伤。粒度:太小如此研磨速度慢;粒度过大,造成磨痕过粗过深、研磨片光洁度低,机械损伤大,甚至会出现裂纹。研磨压力:过大压强如此又会造成磨料破碎,从而划伤晶片;压强太小,如此研磨效率低。9. 抛光1磨片后的晶片外表仍有1020微米的损伤层,需要进一步去除,以提高外表光洁度和平整度,这一过程即为抛光。抛光前一般要进展化学腐蚀
6、。2抛光的方法主要有:机械抛光机械抛光获得的平整度较高,但外表光洁度差,损伤层深、化学抛光抛光速度快、光洁度高, 损伤层小,但平整度差、平行度较差,抛光一致性也较差、化学机械抛光获得较完美的外表,又可以得到较高的抛光速率。3质量监测聚光灯照射:外表形貌主要涉与外表波纹状起伏、桔皮纹、雾状物、划痕10. 加工环境:集成电路加工环境是指集成电路在加工过程中所接触的除单晶材料、加工设备与加工技术之外的一切物质。工艺的精细化、材料的超纯化、设备的精细化,加工环境的超净化净化空气,洁净加工工具和传输系统,超纯试剂、气体,低温处理,减少来自加工人员的污染。11. 比拟硅单晶锭CZ、MCZ和FZ三种生长方法
7、的优缺点?答:CZ法工艺成熟可拉制大直径硅锭,但受坩锅熔融带来的O等杂质浓度高,存在一定杂质分布,因此,相对于MCZ和FZ法,生长的硅锭质量不高。当前仍是生产大直径硅锭的主要方法。MCZ法是在CZ技术根底上开展起来的,生长的单晶硅质量更好,能得到均匀、低氧的大直径硅锭。但MCZ设备较CZ设备复杂得多,造价也高得多,强磁场的存在使得生产本钱也大幅提高。MCZ法在生产高品质大直径硅锭上已成为主要方法。FZ法与CZ、MCZ法相比,去掉了坩埚,因此没有坩埚带来的污染,能拉制出更高纯度、无氧的高阻硅,是制备高纯度,高品质硅锭,与硅锭提存的方法。但因存在熔融区因此拉制硅锭的直径受限。FZ法硅锭的直径比CZ
8、、MCZ法小得多。第二章:1. SiO2性质:SiO2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电绝缘材料;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耐击穿能力很强;SiO2对某些杂质具有很好的掩蔽特性,从而可以实现选择性扩散;热氧化法制备的SiO2由于性能好、掩蔽能力强,得到广泛的应用。密度:无定形SiO2密度一般2.20g/cm3;折射率:SiO2的折射率为1.46;电阻率: SiO2是良好的绝缘体,其禁带宽度9ev。介电强度:用作绝缘介质时,常用介电强度表示SiO2薄膜耐压能力。介电常数:表征电容性能的参数,MOS电容器化学性质:SiO2的化学性质稳定,常温下只和HF反响。SiO2与强碱溶液也发生极慢的化学反响,生成硅酸盐。SiO2+6
9、HFH2(SiF6) +2H2O刻蚀2. SiO2结构:二氧化硅按其结构一般有晶态和非晶态两种。主体结构单元为硅氧四面体构成的三维无序组合的网络结构。晶态:O-Si-O的键角10928非晶态: O-Si-O的键角110180,峰值144热氧化法3. 杂质在SiO2中的存在形式:(1) 氧化硅介质膜可显著地抑制掺杂元素在其体内的热迁移,这是硅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得以实现选择性扩散的重要因素之一。(2) 存在于氧化硅介质膜中的各类杂质绝大局部处于电离状态,并多数以正离子的形式处于网络形成剂或网络改变剂的状态。网络形成者可代替Si:35族 网络强度增强网络改变者(存在于间隙中:半径大 网络强度下降,介电
10、常数下降,熔点下降4. SiO2薄膜在工艺中的作用掌握杂质扩散的掩蔽膜;器件薄膜的钝化、保护膜;IC隔离介质和绝缘介质;MOS电容介质;MOSFET的绝缘栅介质。三种方法:热氧化法、化学气相淀积法、物理气相淀积法溅射5. 实现SiO2的扩散掩蔽作用的条件不但要求杂质的DSiDSiO2,,而且要有一定的厚度,最小掩膜厚度ZOX,min:6. 热氧化法指硅与氧或水汽等氧化剂在高温下经化学反响生成SiO2的过程。随反响的进展,在干氧40,湿氧1000时,反响由外表化学反响控制转变为扩散控制。(1) 特点:重复性好、生成的SiO2薄膜化学稳定性好,物化性质受湿度、中等热处理温度影响小,外表悬挂键少,并
11、且可很好地控制界面陷阱和固定电荷等优点(2) 二氧化硅的厚度:(3) 三种制备方法:氧化剂由气体内部传输到气体/氧化物界面;通过扩散穿过已经形成的氧化层;在氧化层/硅界面发生化学反响。1) 干氧氧化Si(固体O2SiO2(固体速度慢、均匀重复性好、薄膜致密、掩蔽性好2) 水蒸汽氧化Si(固体H2OSiO2(固体+2H2速度最快、均匀重复性差、薄膜疏松、掩蔽性较差 1023)湿氧氧化Si(固体O2SiO2(固体Si(固体H2OSiO2(固体+2H2速度快、均匀重复性较好、薄膜中等、掩蔽性根本满足 95实际生产:干氧湿氧干氧某某治结构4其他:氢氧合成氧化 掺氯氧化7. 影响外表氧化的三个关键因素1
12、温度温度越高,反响速度越快2氧化剂的有效性主要影响因素扩散系数水在氧化硅中的扩散系数远大于氧的扩散系数,随氧化硅的厚度增加,生长速率降低溶解度在氧化硅层中,水的溶解度比氧高约600倍气体压强(2) 硅外表势或外表能外表势与硅的晶向、掺杂浓度、氧化前的外表处理有关,在所有晶向中,111方向氧化速率最高第三章:1. 掺杂原理:就是将所需的杂质,以一定的方式参加到半导体晶片中,并使其在晶片中数量、分布形式和深度的分布符合预定的要求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1) 掺杂的作用:制作pn结、欧姆接触区、IC中的电阻器、硅栅和硅互连线等,是改变晶片电学性质,实现器件和电路纵向结构的重要手段。2) 掺杂技术包括热扩
13、散、离子注入、合金和中子嬗变等方法。2. 扩散原理:由温度梯度与某元素在某物体内部存在着不同位置点的数量差异所产生的使温度趋于平衡、浓度趋于均匀的定向运动。1) 本质上:扩散是微观粒子做无规如此热运动的统计结果。方向上: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2) 扩散的发生需要两个必要的条件:浓度差;必须的能量。3. 扩散形式:(1) 间隙式扩散:1)杂质离子位于晶格间隙,间隙杂质从一个间隙到另一个间隙是通过原子间的缝隙进展的,这种依靠间隙方式而逐步跳跃前进的扩散方式称为间隙式扩散。2)只有靠热涨落才能获得Wi的能量,才能跃迁至相邻间隙位置。跃迁几率为:(2) 替位式扩散:1)杂质离子占据硅原子的位置,替位式跃
14、迁首先要求存在着能够允许杂质原子迁移进去的空位2)只有靠热涨落才能获得Ws的能量,才能跃迁至相邻空位位置;每个格点上出现空位的几率就为。跃迁几率4. 扩散系数和扩散方程(1) 菲克第一定律:1杂质的扩散流密度J将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粒子个数定义为流密度正比于杂质浓度梯度,比例系数D为扩散系数,x为由外表算起的垂直距离cm,t为扩散时间。2浓度差是粒子宏观迁移的外部必要条件,迁移宏观上总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地方进展。(2) 扩散系数:1) 定义:表示粒子扩散快慢的物理量:D=D0exp(-E/kT) E=Ws+Wv或E=Wi快扩散杂质:间隙式杂质原子半径小 慢扩散杂质:替位式杂质2) 影响因
15、素:温度:扩散系数与绝对温度的倒数呈负指数关系。温度即使只偏差1左右,扩散系数偏差510E:E增大,D减小杂质:慢扩散杂质D受温度影响大内建电场、衬底掺杂浓度(2) 菲克第二定律5. 扩散杂质的分布:(1) 恒定外表源扩散:扩散过程中,硅片外表杂质浓度始终不变这种类型的扩散称为恒定外表源扩散。预淀积,箱法扩散其扩散后杂质浓度分布为余误差函数分布:(2) 有限外表源扩散:扩散前在硅片外表先淀积一层杂质,在整个过程中,这层杂质作为扩散源,不再有新源补充,杂质总量不再变化。再分布其扩散后杂质浓度分布为高斯函数分布:(3) 两步扩散工艺第一步:较低温度下,预淀积;目的:准确控制外表杂质总量Q。第二步:
16、较高温度下,再分布;目的:达到所需的Ns和Xj (4) 实际杂质分布(影响杂质分布的其他因素:1) 硅中的点缺陷:浅能级杂质,高温下全部电离,从而带电,会对周期性晶格产生扰动,扩散时得主要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间隙原子团。2) 氧化增强:3) 实际分布:4) 硅片晶向:5) 二维扩散:一般横向扩散(0.750.85)*Xj(Xj纵向结深);高浓度扩散时,横向扩散距离:6570Xj第四章:离子注入1. 定义:离子注入是一种将具有很高能量的可控制数量的杂质离子射入半导体衬底中的掺杂技术。它是一个物理过程,即不发生化学反响。离子注入在现代硅片制造过程中有广泛应用,其中最主要的用途是掺杂半导体材料。
17、2. 离子注入特点:优点:掺杂的均匀性好、污染小温度低:小于400可以准确控制杂质分布数量和深度可以注入各种各样的元素、无固溶度的限制横向扩展比扩散要小得多。可以对化合物半导体进展掺杂缺点:损伤(缺陷)较多:必须退火。本钱高3. 离子注入设备4. 能量损失模型(1) 核阻挡模型:(2) 电子阻挡模型:(3) 两者比拟:5. 注入深度(1) 总射程R:离子从进入靶到停止为止走过的总距离E0Ec,即以电子阻挡为主,令Sn(E)=0,如此Rk2E01/2(2) 投影射程XP:射程在入射方向的投影长度(3) 射程横向分量:射程在垂直于入射方向的平面内投影长度(4) 平均投影射程RP:所有入射离子投影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集成电路 专业 考试 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