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详.doc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详.doc(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心房颤动的临床分类 名称临床特点心律失常类型治疗意义初发房颤有症状的(首次发作)无症状的(首次发现)发生时间不明(首次发现)可复发,也可不复发不需要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除非症状严重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 7d(常 7d非自限性反复发作控制心室率和必要时抗凝和/或转复和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永久性房颤终止后又复发的不能终止的没有转复愿望的持续永久性控制心室率和必要的抗凝治疗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急性肺部病变等情况的房颤应区别考虑。因为这些情况下,控制房颤发作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往往可以消除房颤发生。2006美国卒中学会脑梗死一级
2、预防指南-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DS2评分):危险因素 评分充血性心衰(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1高血压(hypertension) 1年龄(age)75岁 1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1既往卒中(prior stroke)或TIA 2总分 6CHADS2为充血性心衰(congestive heart failure),高血压(hypertension),年龄(age)75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既往卒中(prior stroke)或TIA的缩写CHADS评分2分是抗凝治疗的强适应证,而对于低危(1分)或者不能接受抗
3、凝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应用阿司匹林。需要注意的是,高龄(75岁)患者抗凝出血并发症较年轻者增加1倍,因此需要充分权衡获益/风险比。同时控制欠佳的高血压患者也应注意抗凝导致的出血并发症。 2010ESC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评分:危险因素评分心力衰竭/LVEF75岁(A) 2 糖尿病(D) 1 卒中/血栓形成(S) 2 血管性疾病(V) 1 年龄6574岁(A) 1 女性(Sc) 1 总分 9 该评分系统将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危险因素和非主要危险因素两类。年龄75岁及卒中史作为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只要患者存在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即作为卒中的高危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与CHA
4、DS2评分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评分内容更加全面,将性别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年龄75岁、血栓病史作为主 要危险因素,计为2分。2. 针对年龄区别对待:年龄6574岁计1分,75岁以上计2分,评价个体化。3. 抗凝适应症更广泛,要求更严格。虽然与CHADS2评分相比,评分内容增加,但是应用与CHADS2评分没有太大区别。4. 2种评分均有道理,CHADS2 评分是着重选择高危患者抗凝。欧洲评分强调90%的患者需要接受抗凝治疗, 可理解为是使医生树立这一意识。5.对于一般医生而言,还应该推荐CHADS2 评分而一些专科医生可以进一步了解 CHA2DS2VASC 评分。 评分2分,推荐口服抗凝药
5、治疗(如华法林)(类适应证,证据水平A); 评分1分,可选择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抗凝,但是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A);评分0分,可选择阿司匹林或不用抗栓治疗,推荐不抗栓治疗(,A)。HAS-BLED评分-出血风险评估新标准 在对房颤患者进行抗凝的同时应当评估其出血的风险,以前的指南中仅仅对出血风险做了定性分析,如低危、中危、高危等。2010ESC版指南中做了定量分析,以便临床医生更好的掌握出血风险,称为HAS-BLED评分。HAS-BLED评分表:字母代号临床疾病评分H(Hypertension)高血压1A(Abnormal renal and liver Function)肝肾功能不全各1分S(
6、Stroke)卒中1B(Bleeding)出血1L(Labile INRs)异常INR值1E(Elderly)年龄65岁1D (Drugs or alcohol)药物或饮酒各1分积分 3分时提示出血“高危”,出血高危患者无论接受华法林还是阿司匹林治疗,均应谨慎,并在开始抗栓治疗之后,加强复查。200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华法林治疗临床应用指南概要 一些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已确定了口服抗凝药的临床效果,口服抗凝 药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的 一级和二级预防是有效的,对于预防换瓣术后及房颤患者的全身血栓栓塞,有外周动脉疾病或者其它高危因素的患者预防AMI、脑卒中、再梗死及AMI死亡也同样有效。对于
7、具有二尖瓣 狭 窄的高危患者预防全身血栓栓塞,以及考虑存在隐性血栓栓塞或者与卵圆孔相关的全身血栓栓塞可能时,虽然口服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尚未被随机试验所证实,但也是口服抗凝治疗的适应症。1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在髋部和妇产科大手术之后给以足量口服抗凝剂使国际正常化指数(INR)维持在2.03. 0,对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是有效的,在这种抗凝强度情况下,出现临床大出血的风险适中 。病情严重而实施留置导管治疗的患者,使用很低剂量的华法林(1mg/天),即可以预防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相比之下,4个随机试验证明对于接受矫形外科手术的患者,使用这种 剂量的华法林并不能预防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总之,华法林预防静脉血栓
8、栓塞的INR目标值应该在2.03.0之间。2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治疗口服抗凝药治疗的最佳时期是由出血的危险性和再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性所决定的。口服 抗凝治疗的过程中大出血的年发生率大约3,年死亡率为0.6%。另一方面,再发静脉血栓栓塞的致死率大约57,而肺栓塞的死亡率可能更高。静脉血栓栓塞的年再发率为12, 再发死亡风险与抗凝出血死亡风险相当。抗凝治疗终止后血栓是否再发主要取决于血栓是特发性的还是继发于可逆性因素,如果血栓原因不明或者与持续存在的某种危险因素有关时,则抗凝治疗的时间应该延长。文献报道,对于近中央静脉特发血栓的患者,抗凝治疗3个月 后停药,血栓再发的危险性在1027之间。延长抗
9、凝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可以将停药后当年再发血栓的危险性下降到7。 口服抗凝治疗应最少坚持3个月,中等强度的抗凝(INR 2.03.0)和更高强度的抗凝(I NR 3.04.5)同样有效,但前者出血发生率较低。上述建议是以随机试验结果为依据的,其 证 明口服抗凝治疗能有效的预防再发静脉血栓(危险性下降了90以上),治疗6个月比6周更 有效,治疗2年比治疗3个月更有效。 3缺血性冠脉事件的初级预防The Thrombosis Prevention Trial(TPT)试验评估了华法林(INR 1.31.8)、阿司匹林 ( 75mg/d)、两者联合用药和不用药情况下,对于具有初发心肌梗死危险的549
10、9例4569岁患者的预防效果。初级观察终点是急性心肌缺血,包括冠脉缺血性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虽然抗凝强度不大,平均华法林剂量是4.1mg/d。冠脉事件的年发生率在安慰剂组是1.4 ,但是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使相对危险度(RR)减少了34(P0.006)。而单独 应 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均没有使心肌缺血事件明显减少,二者的效果是相似的(华法林和阿司匹林使RR分别下降了22和23);联合治疗虽然有效,但出血性卒中事件增加了。这些 结果表明在初级预防时,低强度抗凝(INR 1.31.8)对急性缺血事件(尤其是对致死性事 件)的预防是有效的,而且低强度华法林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比任何单独一种治
11、疗更有效, 但联合用药出血的发生率也有轻微增加。 尽管华法林有效,对高危患者的初级预防,并不推荐使用低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治疗,而是使用阿司匹林,因为华法林需要INR监测,并且有潜在出血的危险。 在TPT试验中,低强度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效,与之相反,CARS、SPAF、Po stCABG三项试验证明联合治疗是无效的;在TPT试验中华法林的剂量调节在0.512.5mg /d(INR 1. 31.8),而在CARS、SPAF试验中华法林被给予固定的剂量。在一、二级预防中 , 不同试验中使用比较低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治疗,造成其效果不同的原因尚不清楚。4急性心肌梗死(AMI)支持AMI患者使用口服抗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房颤 血栓 危险 评分 出血 风险 评估 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3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