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ppt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ppt(3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康复科,1,定义,在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感受器)人为地给予一个适宜刺激,于相应的神经道路上检出的与刺激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称之为诱发电位。,2,诱发电位分类,1.按检查传入或传出神经道路分感觉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2.按感觉刺激的形式分躯体感觉,听觉和视觉三种诱发电位。3.按刺激后诱发电位出现的潜伏期长短分短、中、长潜伏诱发电位。4.按纪录部分距离诱发电位神经发生源的远近分近电场电位和远电场电位。,3,脑诱发电位的特征,1.广义的脑诱发电位分两大类,即非特异性和特异性。1)非特异性:脑自发电位经各种诱发刺激(光、声、电、感觉、过度换气等)而形成的脑电位变化。其特点
2、为不同刺激形成相同的脑波变化。如视反应、觉醒反应等。2)特异性:因不同刺激(体感、视或听)通过特定的神经传导道路,在脑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诱发电位信号。其电位波幅低(2v)通常被埋没于自发电位中。,4,脑诱发电位的特征,2.锁时特性:诱发电位信号的形成和刺激有固定的时间间隔,是同步的,和叠加次数形成正比的增大。3.计算机叠加平均技术。4.诱发电位有其不同的神经传导通路及神经发生源,是神经的脑群体突触后电位的综合。,5,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LSEP)基本特点:1.与刺激有锁时关系。潜伏期长短取决于1)传导通路长短2)神经传导速度3)突触延搁时间2.恒定的反应形式,即有固
3、定的波形组成,他们都有相应的神经发生源。刺激腕部正中神经,在50ms分析时程内,可在刺激点对侧顶部恒常纪录到一个“w”形波群,即N20-P25-N35-P45。其中N20-P25复合波起源于主感觉皮质S1区。,6,SEP检查方法(一)腕正中神经SLSEP1.刺激 分别刺激左右腕正中神经(相当于“内关”穴处),脉冲电流波宽0.10.2ms,刺激速率13次/s,逐渐递增强度引起拇指轻微抽动。2.纪录 临床上常由三个纪录导联组合而成。1)导联1:锁骨上窝欧勃(Erb)点正中前额FP2,记录臂丛神经N9电位,作为周围神经监护电位。,7,2)导联2:第七颈椎棘突CV7正中前额FP2,记录N13电位,记录
4、到的是下颈髓后角与延髓交界楔束核的综合电位。3)导联3:对侧顶部P3正中前额FP2纪录N20-P25复合波,是主感觉皮质最早的反应波。,8,3.测量指标1)上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可由腕锁距离和欧勃电位N9潜伏期计算出。2)波峰间潜伏期(IPL)及左右侧差值(ILD)N9-N13臂丛、脊神经后根和脊神经后束传导时间。N13-N20中枢感觉传导时间,是延髓楔束核至皮质的传导速度。N9-N203)波幅几左右差值,以百分号(%)表示。,9,4.SEP正常参考值(上肢),10,5.异常测定1)主要波峰成分如N20-P25复合,N13缺如。2)IPL及ILD延长(大于均值2.5倍标准差)。3)主要波峰的幅值
5、显著下降,低于正常实测极值或侧差值大于50%。,11,(二)踝胫后神经SLSEP1.刺激:内踝后方胫神经,强度以引起拇趾轻微抽动为度。2.纪录1)导联1:踝髌,纪录胫神经动作电位(N7)。2)导联2:胸椎12棘突对侧髂嵴,记录腰脊髓电位(N21).3)P2(颅顶C2正中后2.5cm处)正中前额FP2,纪录P40是主感觉皮质反应波。,12,3.测量指标1)下肢胫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可由踝至腘窝距离和腘窝电位(N7)潜伏期计算出。2)波峰间潜伏期(IPL)及左右侧差值(ILD):N7-N21和N21和N21-P40,后者代表下肢中枢感觉传导时间。3)波峰及左右差值,以百分号(%)表示。,13,4.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诱发电位 及其 临床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14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