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公鸡”爱大米 论文.docx
《自由的“公鸡”爱大米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由的“公鸡”爱大米 论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自由的“公鸡”爱大米【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两种心理有害儿童: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推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本文通过教师及家长教育儿童的两种心理的剖析,阐述了忽视儿童的发展规律和对儿童的期望太高,都会导致儿童的“夭折”,教育不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儿童不是被动教育的器皿。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既要让儿童接受教育,更要给儿童学习的乐趣。【关键词】儿童忽视期望携苗助长【正文】陶行知先生一次给师范生上课,从讲台下抱出一只大公鸡放在讲台上,又从口袋里抓了一把米,按着公鸡的头,要公鸡吃米。公鸡惊恐万状,挣扎着,惨叫着,拒绝吃一粒米。先生将公鸡放在讲台上不予
2、理睬,自顾和学生们聊了起来。过了一会,惊魂已定的公鸡悄悄吃了一口米,四下望了一会,确定没有人再按它的头,终于放心大胆的将米全部吃下肚。由此,先生引出了“强按公鸡头,要它吃米”和“公鸡自由自在的吃米”这一话题。道理浅显易懂:公鸡犹如我们的学生,强制性的学习会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不理解,并拒绝学习;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没有教师及家长们的大声呵斥,更没有诸如升学、前途、就业等无形的压力的桎梏。学习完全是在自主、活泼、轻松、开心的状态下,学生非常乐意的学习。陶行知先生还说过:“两种心理有害儿童: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报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J现在看来,陶
3、行知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已六十余年,但他这种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谆谆话语,却愈来愈让我们汗颜。究其原因,一是我们不时在忽视儿童的内心世界,忽视儿童的情感体验,总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构建所谓儿童的美好前程与未来;二是教师或家长总期望儿童个个是英才,桃李满天下,忽略人的成长的特殊性。以上两点,在现实生活中,就在我们任教的学校,随处可见。儿童在入园前,有的家长就急于让孩子背诗文,学算术,弹钢琴,学舞蹈。有的家长还不顾及儿童成长的规律,要求幼儿园阿姨对孩子进行小学化教学,不教出个a、。、e和7、8、9,就对你另眼相看,甚至闹情绪。他们美其名曰:早教早成才,晚教难成人。直至孩子入学以后,一些家长的心情更为迫切,
4、恨不得培养出一个天才孩子:一天二十四小时,计划的停停当当,作息时间表上亳无一刻虚度时光。为孩子盘算的丁是丁,卯是卯。早上上学前,背两首唐诗;午间,练一段钢琴;晚学后,画两幅图画;晚饭后,孩子开始做作业,家长陪着做作业,并督促签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冬来暑往,涛声依旧。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坠入轮回,缥缥缈缈,风风雨雨,六年易过。就这样,孩子自6岁始,到长成豆蔻少年,6年的美好记忆,6年的韶美日月,成为一个终点。如果我们将年轮的指针向后推去十余年,那这些孩子的孩子,会不会又坠入他的父辈们曾经坠入的圈子呢?试想,我们这一辈,难道没有趟过我们父辈们走过的泥泞的沼泽吗?这是一个痼疾,是一个扼杀人性的怪圈
5、。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个痼疾的严重性,尽管有点积重难返,但还不是无药可医;虽然这个怪圈子很坚实,但并不是打不开的枷锁。只要谨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期望太切不免掴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有悠悠的空间,有蓝蓝的天际,有殷殷的关爱,有勃勃的生机,则孩子将自由成长。说起来,我们都不希望“携苗助长”,捱苗助长就是自欺欺人。但在我们一些人的潜意识里,总免不了在做着握苗助长的事情。比如:时下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远走他乡,为的是赚一个丰衣足食。但孩子在家,父母期望他像成人一样自我约束,自我成人。实际情况是,年老的祖父母爱莫能助,力不从心;远方的父母管束又鞭长莫及,老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由的“公鸡”爱大米 论文 自由 公鸡 大米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01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