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docx
《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推进“以江为道、东融西联”,聚力创建“生态产品供给地、绿色经济示范地”,打造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生态之都、宜居之城”,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焦园区经济、镇域经济、资源经济“三大抓手”,推动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有力支撑“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省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市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
2、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发展取得一定进步,有力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为“十五五”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综合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十四五”期间,我县财政科技投入累计达0.65亿元,专利授权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稳步增长,分别从134件增加到568件、0.23件增加到0.46件,年均增长率达33.49%和14.87%。积极组织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累计获省、市科技计划项目59项,立项金额1108.2万元;组织实施县级科技计划项目46项,立项金额425万元。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25年底,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占全市17.14%,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建有院士专
3、家企业工作站1家、博士工作站2家、企业研究院1家、产学研基地1家、与高校(院所)共建的产品研发中心3家、高校实践教学基地2家、科技成果示范基地1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家。(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逐步凸显。依托产业转移工业园积极打造省级高新区,园区内新材料及绿色化工、生物医药及农产品深加工、电池、装备制造特色产业聚集发展。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截至2025年底,共有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有效辐射带动我县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积极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建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0%o“十四五”期间共有14名企业科技特派员获
4、得资助,累计获得高新技术产品认定35件、名优高新技术产品2件、科技成果登记17件。(三)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稳步推进无核黄皮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依托省农业科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研发。截至2025年底,实现自主研发新产品和技术14项、合作研发4项;建成无核黄皮产业双创孵化区,引进科技创新团队3个、返乡创业人员20人、在孵企业6家。积极推动专业镇建设,围绕蚕桑、无核黄皮、沙糖桔、电池(机械)、南药、黑叶荔枝和鸡心黄皮等产业领域建有6个省级专业镇、1个风机产业市级专业镇。大力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十四五”期间共有12名农村科技特派
5、员获得资助,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技能培训、技术示范与咨询服务等活动。金樱子酿酒有限公司在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赛区)暨第四届“珠江天使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先进制造行业企业组优胜奖。(四)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十四五”期间,我县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方案县激励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办法,积极落实市人才政策,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政策保障。深入企业宣传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科技政策法规知晓率进一步提升。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助力我县企业创新发展、激发创业热情。抓好科技培训工作,联合有关单位开展大型“科技集市”活动,深入各镇举办种植培
6、训班,积极推动解决农业生产难题,提升科学种植水平。大力做好全县科普工作,共建有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1家,积极举办科普创客、智慧课堂直通车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二、发展形势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处于建设“生态产品供给地、绿色经济示范地”的重要阶段,科技创新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一)“十五五”时期是谋划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十五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
7、格局,深刻影响着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应当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新趋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把握构建“双循环”带来的战略机遇,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同时,要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在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上有所突破,培育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和服务业改造升级。(二)“十五五”时期是融入区域创新格局的重要窗口期。“十五五”时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珠三角核心区建设推进,以及横琴、前海等重大平台建设推进,要按照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所长、所能,积极主动融湾融区融核,主动参与产业分工协作,承接优质科技创
8、新要素资源,在深度对接湾区大市场中谋求大发展。同时,紧抓被纳入广州都市圈的机遇,发挥作为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的作用,找准切入点,打好特色牌,在重要窗口期充分激活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三)“十五五”时期是迈向创新发展新阶段的重要跨越期。“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绩,为“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我县科技投入总量小,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总量少、质量不高;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凸显,产学研形式单一,科技服务机构数量少;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尚待健全,科技创新创业的环境需不断优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十五五”时期,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努力在危
9、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和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省委赋予的新目标新定位,以及市委赋予创建“生态产品供给地、绿色经济示范地”定位要求,坚持立足“一区”、融入“一核”、协同“一带”,”以江为道、东融西联”,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珠三角核心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创新平台载体
10、,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积极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集聚创新成果在落地转化,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促进科技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创新引领,赋能产业。将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主动融湾,开放协同。紧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珠三角核心区发展机遇,主动推进科技融湾和区域协同创新,加快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以人为本,人才引领。坚持人才是驱动创新的第一资源,实行更积极、开放和有效的人才政策,优化引才育才环境,培育壮大创新创业人
11、才队伍。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步伐,更好地发挥改革的突破作用。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在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综合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为我县建成“生态产品供给地、绿色经济示范地”提供科技支撑。综合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GDP)达0.8%,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上升,每万人口高价值专利发明专利拥有量达05件。争创省级高新区,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零的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
12、构覆盖率达80%引导和扶持专业镇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逐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全县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5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30家。科技引领新能源电池、绿色化工、新型建材等特色产业和生物制药、特色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攻关能力逐步提升,形成一批农业科技攻关重要成果,科技支撑南药、无核黄皮等富民兴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无核黄皮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进一步完
13、善,科技创新管理能力逐步提升,科学普及能力不断加强,分别建成1家省级、3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形成全社会崇尚创新、勇于创新、激励创新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表1县“十五五”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序号指标2025年指标值2030年目标值R&D/GDP(%)0.20.81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0.430.53省级高新区(个)14省级科技创新平台695市级科技创新平台5106高新技术企业(家)10257科技型中小企业(家)143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4080注:以上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农业科技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孵化器
14、、众创空间等载体和平台。第三章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按照“政府搭台引导、市场需求引领、重点项目支撑、园区基地承载”的思路,整合全县科技创新资源,搭建面向企业和市场的专业性创新平台载体,充分发挥其服务企业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发展的引领、示范和支撑作用。一、积极创建省级高新区完善“一园三区”发展模式,借助佛山对口帮扶契机,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外溢,构建特色鲜明、集聚度高的产业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打造创新发展引擎。大湾片区引进绿色环保相关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打造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建城片区引进培育港口物流、特色装备制造等产业以
15、及绿色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城片区推动中医药(南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食品加工产业向深加工升级,推动电池工业向绿色、安全、高性能、长寿命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电池。专栏1省级高新区创建行动计划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园区产业发展需求,选取一批重点潜力企业进行“一对一”帮扶。鼓励园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园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2 .推动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大力扶持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省内外高校和社会力量前往高新区设
16、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全力推进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建设,支持建设更多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积极指导认定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围绕新材料及绿色化工、生物医药及农产品深加工、电池及装备制造等产业积极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 .大力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团队。坚持“柔性引才”的方针,提高创新人才发展的财政投入,制定实施更开放、更具吸引力的引才政策。组建“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大湾片区)人才驿站”,积极开展人才创新创业交流会、高企人才培训等活动。4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主动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和省内外知名展览,积极鼓励和组织高新区内企业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加大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普及,积极支
17、持孵化器等举办创业沙龙等形式多样的创业培训活动,激发园区的创新创业热情。5 .全面提升园区治理能力。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优先保证重点发展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项目建设等的用地需求,创新园区用地模式,探索在园区内科学规划新型产业用地(MO)o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设智慧园区,提升园区信息化水平。二、推动建设孵化育成载体积极推进我县企业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省内外高校和社会力量前往我县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孵化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转化一批科技成果。探索推动有条件的科技企业在佛山设立专业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加强和佛山两地技术、资金等资源流动,异地孵化一批优质企业
18、和项目前往我县发展。提升孵化器服务功能,加大与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合作力度,提供科技信贷、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加强创业孵化人才培训,提升孵化器从业人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等。积极推动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财政、土地等支持政策,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三、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围绕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建立开放式共性技术研究平台,为产业共性技术的开发、转化和扩散提供条件。加强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整合、重组和优化我县现有实验仪器、科技文献、科技信息等科技资源,重点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成果共享服务平台、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信息共享平台等基础
19、条件建设。加强行业(区域)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聚焦现代农业、南药等我县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评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新一代检验检测和高端计量设备仪器使用服务,助力中小微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提高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水平,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创新运行服务模式,将科技平台专业技术支撑人员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创新平台服务产业能力。四、推动新型专业镇建设推动专业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工程建设,推动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创新,促进专业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有条件的专业镇设立创业引导基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等
20、方式,重点支持以专业镇初创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创业投资企业。整合专业镇低端产业和零散产业用地,发展创意园区、孵化园区等新型产业空间,提升专业镇创新活力。引导和扶持专业镇开展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专业技术支持、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与扩散、人才支持、科技信息、管理咨询等服务功能。专栏2新型专业镇创新发展行动计划1 .都城电池(机械)专业镇。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研发电池机械、液力偶合器等装备制造产业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优化基于数字化控制技术的电池机械装备中试基地功能,开展先进电池的研究、中试。2 .平台沙糖桔专业镇。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户与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
21、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推动沙糖桔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3 .建城无核黄皮专业镇。加强与省农科院果树所、华农大园艺学院等合作,开展无核黄皮保鲜技术、深加工技术、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等研究。完善水果生产流通协会专业网站,聘请农艺师技术指导农户生产种植。4 .宝珠黑叶荔枝、鸡心黄皮专业镇。推动建设集品种优质化、水肥智能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数字化、防控绿色化于一体的智慧果园。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合作,不断强化种植技术,加快生产标准化建设。5 .大方南药专业镇。进一步建设完善南药技术创新中心、南药科普园和南药专业镇培训中心、南药种植示范基地等平台功能,加强南药品种选育、规
22、范化种植等技术研发。6 .宋桂风机专业镇。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合作,以标准化、通用化、大型化、高效、节能、低噪声等目标,提高企业生产风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科技含量。7 .东坝桑蚕专业镇。加快蚕业示范基地建设,完善桑蚕专业信息网站,优化各村服务站功能,为农户推广省力高效的养蚕生产技术,推广优良桑蚕品种。加强与省农科院、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第四章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创新领军作用,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深化产学
23、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一、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围绕新能源电池、绿色化工、新型建材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打造科技型企业梯队。鼓励大企业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引导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共享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促进我县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按照成熟期、成长期、初创期类型,选择一批科技型企业,精准帮扶施策。强化创新资源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供给,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向更高水平发展。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机制,培育一批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办、大中型企业孵化派生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财政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技 创新 十五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91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