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根据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五五”规划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五五”规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为更好推进“十五五”时期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6-2034年。一、发展环境和现实基础(一)“十四五”取得的主要成绩“十四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变化交织的风险挑战,我区坚持“制造立区”思想不动摇,全力打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取得阶段性发展成效。1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时期,我区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规模实力显著增强,2025年,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29.1
2、2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17.22亿元,在全市排名由2015年的第6位上升到2025年的第5位。企业效益持续好转,规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从2015年的40.83亿元提升至2025年的66.02亿元。“亩均论英雄”改革成效明显,2025年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27.6万元/亩,同比增长13.8%;亩均增加值130万元,同比增长12.3%O2 .产业结构趋稳向优“十四五”期间,我区按照补齐短板、强化优势的思路,以市“七大千亿”和区“三大百亿”产业集群培育为抓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塑料制品、医药化工、机械电器、电动车及汽摩配、模具制造、工艺美术、食品饮料七大主导产业保持平
3、稳增长态势,竞争实力显著提升,发布了全国模具行业的首个专业指数中国模具指数,填补行业空白。主导产业总体发展稳定,2025年七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53.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5.7%,与2015年的86.6%相比基本稳定。产业高新化进展明显,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41.28亿元提升至2025年的75.68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49.3%提升至64.6%0数字经济发展迅速,2025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I83亿元,增长22.3%。3 .企业培育成效明显“十四五”时期,我区以企业服务直通车为依托,分领域分规模推进企业培育,制造业企业实力明显
4、增强。企业数量实现平稳增长,截至2025年底,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53家,相较2015年净增加50家。企业质量显著提升,新增天宇股份、东方材料、拱东医疗3家上市企业,上市企业数量实现翻番达到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9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73家,“瞪羚企业”数量达到37家,“瞪羚企业”占全市总数近1/4,居全市第一。4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时期,我区开展“永宁江科创带”的建设,进一步围绕产业链强化创新链,制造业创新生态得到较大改善。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5年,全区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5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智能模具小镇被命
5、名为省级特色小镇,模塑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列入省级创建名单,模塑工业设计基地在2017年全省18个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年度考核评价中名列第一,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大学等高等院所持续深化合作,共建了一批高水平产学研平台。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十四五”时期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4家,专利授权量从2015年的4076件上升到2025年7813件。5 .制造模式加快转型“十四五”时期,我区积极贯彻落实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成功列入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区。智能制造推进成效明显,塑料制品制造业成为第三批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行业省级试
6、点,智能模具小镇入选省数字化示范园区,利昊投资的智能车间、光跃环保的智能工厂等9个项目列入市百项数字经济重点项目。服务型制造稳步推进,与海康威视合作搭建区域级5G和数字经济平台,启动模塑行业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和网络化协同。绿色制造体系更加完善,加快江口区块化工产业优化升级。(二)存在问题“十四五”时期我区制造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但比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先进地区,我区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 .创新发展能力有待加强总体看来,我区制造业创新载体和产业创新载体布局偏少,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覆盖面不高,新产品、
7、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较慢。2 .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偏弱传统制造业占我区工业比重在90%以上,在工业发展中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但就长远来看,在动力转换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数字经济推进力度不足,2019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3%,低于全省10%的平均水平。数字产业企业培育和项目储备方面相对薄弱,数字经济类重大产业项目引进较周边区域略显不足。3 .资源要素供给压力加大对高端创新人才吸引力较弱,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创新型、管理型、综合型人才短缺,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土地长期存在供需不平衡,用地难问题突出,低效用地整治需进一步加快。此外,环
8、境容量、能耗指标、安全生产等要求不断趋严,倒逼企业加快转型。(三)面临形势1 .国际经贸局势不确定性剧增。当前,国际经贸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更多逆风和回头浪,部分国家频繁采取贸易干预、提高关税、限制投资等措施,破坏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和贸易格局,外向型经济特征较为明显,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比重达到27.4%,企业出口、国际技术合作、海外投资等方面面临的风险明显上升,将对制造业形成较大冲击。2 .我国进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趋势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潜力
9、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下绿色低碳成为重要主题,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大机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国内市场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需要进一步丰富产品结构、优化市场布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加快推进,对制造业绿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3 .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推进。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间规则衔接、机制创新、项目招引、平台建设等持续推进,项目招引、高端资源嫁接等方面面临实质性利好;但同时也应看到,各县市在资源禀赋、产业布局、项目招引、招商政策
10、趋向同质化,围绕高端资源溢出和产业承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需要充分发挥区域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锚定建设“全省一流、全市最优”营商环境目标,推动实现“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区域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为项目招弓I、人才引进提供支撑。4 .肩负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使命。“十五五”时期,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大局中,我省聚焦“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提出“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之一和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行业省级试点之一,理应利用
11、独特的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在打造县域共同富裕上先行探路,在现代产业集群打造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面贡献经验和样板,为全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更大作用。5 .全面开启工业4.O标杆城市建设。数字技术是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最大变量,为此,提出打造中国工业4.0标杆城市,力争把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作为的老工业基地和主城区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强烈的使命担当,立足存量变革推进产业数字化,梯队培育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未来工厂,全面改造研发、生产、管理、供应链、物流、营销等各个环节,促进设计过程、制造模式、营销模式等创新;立足增量培育推进数字产业化,扶持电子信息制造业等创
12、新发展,加快打造建设工业4.0标杆城市排头兵。6 .奋进永宁江时代需要制造业发挥更大担当。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提出开启“千年永宁、中华橘源、模具之都”新征程,推动在高质量发展中跨入“永宁江时代”。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在扩大规模、吸纳就业、贡献税收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需要在保持制造业占比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发挥更大担当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切实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打造出彩板块。综合判断,制造业发展处于危与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准确把握
13、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系列决策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打造“千年永宁、中华橘源、模具之都”金名片,高质量谱写“永宁江时代”发展新篇章,组织实施链群提质、创新驱动、企业提升、数字赋能、品牌领航、绿色发展、开放合作七大行动,着力构建“132X”
14、先进制造业体系,打造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特色型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建设“制造之都”、工业4.O标杆城市和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贡献力量。(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全力推进区域创新载体、产业创新载体、企业创新载体建设,着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支撑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企业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坚持融合发展。深度推进制造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设计数字化、设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加快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拓展,稳步提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水平。加速“两化”融合、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军民融合,促进制造业结构明显优化。坚持集群集聚。把
15、现代产业集群作为我区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发展特色载体和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为抓手,引导集群内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高水平专业化协作配套关系,努力形成集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专业服务机构等为一体的产业生态系统。坚持绿色集约。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制造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推动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不断提高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制造业循环经济,推动制造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坚持开放联动。全面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打造与杭州、宁波、上海等地的开放创新合作体系,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梯次转移,加大先进制造业、生
16、产性服务业等方面的对接合作。深入推进全球精准合作,着力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三)主要目标力争到2030年,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形成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绿色集约提档升级、营商环境满意度提升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特色型先进制造业基地。规模质量显著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41%,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规上工业增加值率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到174万元/亩;制造业发展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支撑度和贡献率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做大模塑核心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优传
17、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未来产业,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66.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明显加强。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数字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规上制造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4%,发明专利数量大幅增长,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更趋完善。绿色集约提档升级。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工业领域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绿色制造模式广
18、泛应用,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出色完成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水耗等省下达任务。营商环境满意度提升。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改革,着力突破一批重大政策,政务服务能力保持领先,制造业成本持续降低,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处于高位,营商环境便利度指数全省排名进入第一方阵。到2035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在203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全面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特色型先进制造业基地。表1“十五五”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类别序号指标2025年2030年属性发展1制造业增加
19、值占GDP比重(%)41.87*41预期性别类号序指标年2025年2030属性效质2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8.2425预期性3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万元/亩)120174预期性术技4规上制造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2.23*3.4预期性创比重(%)新5有效发明专利数(件)15832058预期性业产结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310预期性构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64.666.5预期性绿8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幅()完成下达目标约束性色展发9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完成下达目标约束性1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完成下达目标约束性商
20、境营环11营商环境便利度指数与市保持一致预期性注:*为2019年数值,因2025年数据未出。三、产业发展重点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抢抓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开发机遇,发挥现有产业基础优势,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重点打造模具塑料千亿级核心产业,做强绿色医化、新能源电动车及汽摩配、机械电器等三大百亿级主导产业,优化提升现代食品、工艺美术等两大传统产业,积极拓展前沿新材料、数字经济、生物技术等若干个新兴未来产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全力打造有特色的“132X”先进制造业体系。(一)打造千亿模塑核心产业深化塑料制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行业省级试点以及模具产业集群新智造省级
21、试点建设,抓住模具(塑料)产业大脑入选第一批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试点“揭榜挂帅”的契机,强化以模带塑、以塑促模发展路径,做强做大模具塑料制品,着力模塑“千亿产业”目标,力争到2030年,模塑产业实现产值实现千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端模具产业集群以及国内一流的塑料制品先进制造基地。模具。坚持高端化、精密化、智能化的发展导向。继续做强注塑模具、冲压模具等优势品种,做优复合材料模具、铸锻冲压模具产品,推动模具向高端化发展。引进注塑、压铸、冲压等精密模具制造,发展声光学、航空航天、5G通信、医疗器械等新型高精密模具。创新应用新技术,开发具有传感、温控功能的冲压模具、压铸模具
22、,以及具有温控功能、注塑参数及模内流动状态等智能控制手段制造的注塑模具,推进模具的智能化制造。积极拓展上游关键材料和标准件开发,配件制造,以及下游汽车、家电、通信、机械等行业拓展应用,形成模具全产业链。塑料制品。推动塑料制品向功能化、轻量化、绿色化发展,继续做大塑料新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制品、塑料建材制品。重点发展应用于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等领域多功能、高性能塑料新产品。加快突破发展汽车、地铁、高铁、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轻量化工程塑料制品。鼓励开展废旧塑料制品资源回收再利用,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化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拓展智能家居领域。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的日用塑料品和塑料建材生产基地
23、。高端配套装备。加大对塑料加工设备精密化、智能化改造,加快高精度塑料检测设备及仪器研发及应用。延伸发展超大型塑料成型装备,小型精密电动注塑设备。大力发展高端模具加工设备,推动设备技术升级迭代。积极发展食品包装、医用包装、太阳能薄膜、建材材料等配套生产设备。(二)做强三大百亿级主导产业1 .绿色医化立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和基础优势,抢抓机遇、用好政策,强化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大做强现代医药、绿色化工、医疗器械耗材、先进制药装备等特色优势领域。力争到2030年,实现全区绿色医化产业规上产值达100亿元,形成较具影响力的医药原料药及制剂研发和生产基地。现代医药。推动医药创新、创优和集聚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制造业 质量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8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