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docx(6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十五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十五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十五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以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编制本规划。第一章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战略谋划,扩大开放合作,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
2、网络体系,加快商贸物流业转型升级,强化基础能力,培育市场主体,发展新型业态,优化流通环境,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疫情和全球变局等多重不确定性的冲击,全市现代流通业依然稳中有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商贸流通稳步发展。“十四五”期间,商贸流通蓬勃发展,总量规模不断壮大,流通潜能加快释放,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987.6亿元,比“十二五”期间13211.9亿元增长74%,年均增速9.3%,总量居中部省会城市第2位。精品特色商业街建设初见成效,创建国家级特色商业街3条,省级示范特色商业街区4条,市级特色商业街15条,德化步行街入选商务部第二
3、批步行街改造试点。商业体量进入全国前十,大型商圈数量达到10个,规模以上大型商业综合体、商场和超市129家。“中华老字号”3个,“老字号”14个。全市专业场地举办规模以上展览1044场,展览总面积1219万平方米,较“十二五”增长26.6%。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纷纷落户,时空隧道等一批电子商务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中钢网、世界工厂网等本土平台成长为全国首屈一指的行业性平台和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示范体系更加完善,先后培育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9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100个,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
4、园区174个、人才教育示范基地7个。“买全球、卖全球”跨境电商试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领先,2026年跨境电商交易额1092.5亿元,跨境电商“1210”模式、退货中心仓模式和正面监管模式全国复制推广,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基本建成。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十四五”时期,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成功创建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现代物流保持快速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升。2026年物流业增加值1002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9%。2026年全市完成总货物运输量2.31亿吨,货物周转量821.2亿吨公里。物流企业数量持续提高,2026年,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119家,占全省总
5、量的55%;其中5A级企业达到9家,占全省总量的82%。流通网络不断完善。“十四五”时期,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持续加强,成为全国首批唯一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新郑国际机场客货运规模连续4年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2026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895.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5万吨;中欧班列累计开行5394班,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5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也是中东部地区唯一获批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六口岸、十站点”中欧班列国际通道稳定运行。京港澳、连霍等8条高速公路,GlO7、G310等9条普通国省道纵横交汇,“两纵两横两环”快速路网日臻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加速构建,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06.
6、3公里,在建工程达到203.5公里,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为动脉的“米”字形综合交通网络,“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新格局初见雏形。流通环境不断优化。流通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金融信用支撑不断加强,流通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数字模式,提速审批效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跻身全国前十。信用信息系统全面建成,“信用中国O”网站一站式、精准化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市信用平台累计归集信用信息23.62亿条,“双公示”信息207万条,信用信息质量持续提升,并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省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基本形成。流通业
7、融资服务进一步优化,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O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能力居中西部地区前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成为全国第八个市场主体超百万的省会城市,晋级全球营商环境友好城市100强。全市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制约。一是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新优势亟待加强,“通道+枢纽+网络”体系能级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跨区域通道规划建设缺乏统筹,对外辐射大通道仍不健全,原有的交通区位优势不再显著。二是现代物流新优势亟待加强,发展水平需要提高,本土物流主体实力偏弱,缺少龙头企业,应急、冷链等物流服务存在薄弱环节。三是现代商贸新优势亟待加强,传统商
8、贸亟待转型升级,农产品流通体系还较落后,商贸流通的跨界融合程度不高,流通主体竞争力不强。四是现代消费拉动新优势亟待加强,消费发展动能有待升级,新兴消费领域供给不足,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在消费规模、消费层级、时尚创新等方面相对落后。五是现代智慧流通新优势亟待加强,流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效率低、成本高的矛盾仍然突出。二、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是国家中心城市“四梁八柱”搭建的关键时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现代流通体系拉动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关口,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必将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更大贡献。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进入转型升级战略机遇叠加期,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世界贸易和
9、产业分工格局加快重塑,全方位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为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发展阶段,超大规模内需潜能加速释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已发展成为经济总量上万亿、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充分发挥居中的独特优势,努力在国家战略新格局中勇挑重担、示范引领、进位争先。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也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国际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面临重塑,对外贸易和投资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消费需求新增长点需深入挖掘,商贸流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市转型发展
10、压力不断增大,现代枢纽经济新优势亟待确立。综合研判,“十五五”时期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关键阶段,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快转型升级,夯实发展基础,抓住牛鼻子,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系统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国际现代流通中心。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
11、十大战略”,坚持构建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发展大产业、建设大都市的发展思路,强化枢纽先行、需求变革、网络升级、数智赋能、项目支撑,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升级枢纽经济新优势,着力建设现代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国际物流中心、现代国际商贸中心、现代国际电商中心、现代国际消费中心名城,加快形成国际现代流通中心,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建设。二、基本原则市场引领、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提高物流要素配置效率效益,推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流通市场,切实发挥
12、现代流通体系在生产到消费各环节中的纽带和通道作用。枢纽带动、优势再造。坚持“枢纽+物流+开放”发展路子,以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龙头、以国际化市场化便利化开放体系建设为先导,强化大通道大枢纽大网络大物流独特优势,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市场腹地优势向消费市场优势转变、要素资源优势向新兴产业优势转变,形成门户型枢纽经济新优势。创新驱动、开放带动。集聚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大力发展物联网和智慧流通,积极培育流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强协同创新、跨界融合,流通价值链延伸,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行动,提升“一带一路”双循环战略支点地位,形成立足中原、辐射东中西的内陆开放门户。绿色低碳
13、、安全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决策,推广绿色流通技术,发展绿色流通方式,把绿色安全理念融入现代流通发展全过程,坚持人民至上,强化现代流通体系抗冲击能力,保障战略物资供应,提高现代流通应急保供能力。三、战略导向以枢纽经济为先导,推动内生发展。坚持枢纽带动,以国际空港、国际陆港为龙头,高效衔接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路”协同国际开放通道,充分发挥枢纽引擎的先导作用,提升国内国际资源要素聚集力、整合力、配置力,带动现代物流、高端制造、现代金融、科技创新、会展商务等集聚、融合发展。以需求变革为核心,推动循环发展。坚持需求拉动战略基点,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建
14、设高水平商品交易市场,加快培育商贸流通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发挥流通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加快形成以国内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网络体系为支撑,推动升级发展。坚持网络支撑,强化“米”字形综合运输通道功能,升级“通道+枢纽+网络”体系,强化“四港”联动,推进多式联运无缝衔接,完善城乡“毛细血管网络”,构建快速通达、高效集疏、覆盖城乡、辐射周边的双循环现代流通新格局,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以科技赋能为驱动,推动转型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构建完备、高效、智能、绿色、可靠的数字化、智能化新型基础设施,强化流通各环节各领域数智赋能,促进流通全产业全过程装备改造、技术升级、智慧互联,实现流通全行业数字化转
15、型、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发展。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开放发展。坚持“项目为王”,突出指导性、针对性、实操性,把准国家政策导向,加强各类规划衔接,抓好规划顶层设计,强化各项工作对接,注重项目化、工程化、方案化,着力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四、发展目标到2030年,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面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聚力建设现代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国际物流中心、现代国际商贸中心、现代国际电商中心、现代国际消费中心名城,创建全国流通体系建设示范区,初步形成国际现代流通中心。流通枢纽地位显著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铁路枢纽新优势显著提升,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地位基本确立,
16、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国际物流集散分拨中心、全国进口商品分销中心、全国性大型商贸市场集群基本形成,现代国际商贸中心集聚辐射能力凸显,现代流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流通网络体系显著优化。形成以为中心、高效衔接周边主要城市群的“米”字形现代综合运输通道,实现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信息港“四港”高效联动,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畅通全球,“通道+枢纽+网络”内外畅通、无缝衔接、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流通转型发展显著加快。流通主体竞争力增强,流通智能化、标准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新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流通物联网加快发展,流通业态创新模式更加丰富多元,流通供应链做大做
17、强,延链补链强链造链取得显著成效,流通成本明显降低,国际供应链枢纽初步形成,国际商贸流通中心新优势加快形成。流通先导作用显著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航空货邮吞吐量、快递业务量、货物运输量、跨境电商交易额等显著提高,流通体系整合优化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大流通带动大产业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展望2035年,确立枢纽经济新优势,建成国际化、智慧化、现代化现代流通体系,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现代流通中心。专栏1:市“十五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目标类202属指标单位别25年030性基础值年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7预亿元76.3200期性航空货邮吞吐量流快递业务量
18、通规模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631预万吨.900期性2预亿件110期性2.3预亿吨6.7期性亿吨701预公里6.2000期性进出口总额亿元495预期性46.4800跨境电商父易额亿元7.3891;3001预期性流通转限额以上企业连锁化率%.93283预期性型限额以上连锁企业统一929预配送率%.78期性蔬%3053预期性率农产品冷链流通类%5055预期性类%6056预期性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4133下1预以期性通流效力全市日处理快件最大能万件84140003预期性率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小时.6184.41预期性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小时580.450预期性五、空间布局全面构建“一轴两带、主
19、副引领、六团协同、多点支撑、辐射周边”的现代流通体系空间格局,着力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国际流通中心。优化“一轴两带”流通经济集聚辐射带动功能。强化主城区、郑东新城、郑南新城、航空港区副城等所构成的南北流通经济主轴,提升主城区、郑东新城、郑西新城、巩义组团等所构成的东西流通经济带,提升航空港区副城、郑南新城、新密组团、登封组团等所构成的东西流通经济带,升级“通道+枢纽+网络”体系,放大轴带辐射带动功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城区流通中心。强化发挥主城区商贸流通中心龙头引领、辐射带动、枢纽开放作用,高水平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国际陆港升级建设,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发挥
20、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引领作用,大力推进运贸一体化,建设中欧陆上贸易中心,打造E贸易核心功能集聚区和内陆地区国际网购消费中心。统筹“广域级一市级一区级一社区级”四个层级的分布式商业发展格局,打造多中心、广集聚、网络状商贸流通枢纽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港区副城流通中心。突出航空港区副城核心带动作用,加快国际空港升级建设,拓展国际航空枢纽能级,推进航空港、高铁港、水港、国际陆港一体化联动发展,强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能级平台载体功能,做大做强功能性口岸,加快申建更多功能性口岸及特种口岸落户,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打造航空港链接双循环的先导门户。建
21、设功能完善的六组团特色流通中心。强化东部新城组团总部型商贸流通中心,强化西部新城组团生产型商贸流通中心,强化南部新城组团临港型商贸流通中心。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等综合优势,依托巩义、新密、登封等卫星城组团,打造特色流通中心。构建高效运行的流通网络节点。引导全市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特色较为突出的区县(市),厚植发展优势,推动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生活场景、文旅文创、商业空间等有机融合,吸引品牌连锁商贸流通主体下沉布局,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商贸物流园、电商产业园、专业市场、知名商圈、特色商业街、商业综合体、商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便民生活服务圈等集聚载体。打造辐射周边畅通全球的国际流通中心。
22、发挥国际综合性交通枢纽优势,强化“米”字形综合运输通道,推进郑开、郑新、郑焦、郑许等都市圈流通一体化发展,贯通南北和东西部地区,对接联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双城等重要经济圈,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实现“四港”高效联动,“四条丝路”畅通全球,打造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国际流通中心。郑州市现代流通体系广公则巩义卫星城组团新密卫星城组团登封卫星域组团XX而堂Al第三章构建现代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坚持交通先行、枢纽带动,建设国际化国家级门户型“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四港”高效联动,“四路”高效协同,构建联通南北、辐射东中西、带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强力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23、。一、提升国际航空枢纽能级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积极推进新郑国际机场三期主体工程,适时组建本土主基地客运航空公司,培育壮大中州、中原龙浩等本土主基地货运航空公司,建设东航运营基地、德邦供应链基地,加快中国邮政邮件处理中心建设,推动邮航第二基地落地。支持国内外大型航空货代企业在郑建立货物集疏基地,鼓励DHL、UPS等知名物流集成商在郑扩大航空快递业务规模。适时启动第二机场规划研究。探索以“空中丝绸之路”为核心的“四路”协同发展新模式,推进国际空港与国际陆港统筹协同,加强陆空枢纽衔接网络建设。推进都市圈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探索城市群城市直升机短途运输服务,加快建设登封通用机场,增强上街通用机场服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现代 流通 体系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79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