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省重大战略规划.docx
《“十五五”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省重大战略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省重大战略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十五五”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省重大战略规划为积极对接和融入国家、省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省“十五五”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编制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十五五”时期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阶段,也是抢抓战略机遇、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立足基础优势,在科创、产业、人才、交通、生态等领域务实合作,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实现联动共赢发展,有利于在全国、全省产业分工调整中抢点布局,在区域经济格局优化中抢先定
2、位,在更广阔空间下加强优质资源要素支撑,在区域融合发展中实现高水平崛起。第一节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我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对接并积极融入重大国家省战略,持续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全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57.86亿美元,位居全省第三位;累积到位省外资金3233.6亿元,位居全省第五位,为“十五五”时期深化区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合作机制持续完善。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围绕我省与北京、上海、湖北、浙江、江苏、新疆等省市签订的省际战略合作协议,出台贯彻落实方案,推动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签订市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市伊吾县框架协议(20172019年),实施了一
3、批民生建设项目。通过积极践行大员招商、”大员+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众多方式,不断推进招商引资提质增效。与防城港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产业对接协作不断深化。积极参加中博会、上海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全球跨境电商大会、省长三角地区合作交流会、中国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中国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等高水平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活动。成功举办市承接京津冀、长三角、闽东南等地区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国通用集团、深圳正威国际集团动力锂电产业基地、安博中国国际物流中心、百威O啤酒有限公司、华润风电(封丘)有限公司等一批世界500强
4、及行业龙头企业在我市投资。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O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生物医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中科院计算所、中纺院、浙大、北大、清华、华大基因、华为、欧洲农业物理研究院等一大批高层次的科技创新资源落地。中原农谷建设全面启动。成功举办四届“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博览会”。郑新一体化发展步入快车道。突出城市南向发展战略,主动对接“1+8”郑州都市圈规划,打造“一轴两翼一组团”空间发展布局;以平原示范区为中心,高质量建设郑州都市圈特别合作区,统筹原阳县城和获嘉产业新城,打造郑新一体化发展“桥头堡”,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圈区域性中心城市。郑新两市签订了郑新产业协同发展
5、合作协议,协作配套项目渐成规模。交通互联互通程度不断提高。济郑高铁濮郑段正式通车,新焦城际铁路前期工作、郑新市域铁路方案研究持续深化;荷宝高速东明黄河桥、G107官渡黄河大桥、济郑高铁郑州万滩黄河公铁大桥等重要跨黄河通道建成通车;G107境改线工程通车运营;新晋高速、沿黄高速封丘至原阳段、沿太行高速段、濮阳至卫辉高速段、鹤辉高速段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安罗高速段、长垣至修武高速封丘至修武段、S227林桐线卫辉市至郑济公铁两用桥段改建工程、G230封丘至开封黄河桥等项目开工建设。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68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达1590公里。文化旅游合作迈出新步伐。与山西晋城等城市签订
6、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区域性旅游联盟,南太行旅游区被评为全国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入境游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举办519中国旅游日活动、万仙山国际攀岩节、宝泉”崖上太行”全国徒步大会、比干诞辰纪念庆典等活动,提高文化旅游影响力。连续举办三届黄河保护与文化发展论坛。与首都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合作开展考古研究。民生共建共享持续深化。成功推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8家高校与市签订校地合作协议。省人民医院北院区落户平原新区。市中心医院与省远程医学中心合作,推动“互联网+医疗”惠民工程的实施,现已成为省远程医学中心分中心
7、。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稳步推进,与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焦作市签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跨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第二节机遇挑战新时期,我市必须准确研判和深刻认识区域发展的新形势,牢牢把握区域发展蕴含的重大机遇,妥善应对区域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从机遇看,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助于破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将加快形成,同时诸如户籍制度、农民财产权利、生态保护管理制度等领域的改革进程明显加快,将有力吸引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强流动性的生产要素从发达地区溢出,有利于我市发挥产业体系基础、现代基
8、础设施、开放通道优势,推动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我市会同流域内城市共抓生态大保护,共建流域重大基础设施,共推产业合作,融入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豫鲁毗邻地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市会同中部地区城市相向抱团发展,整合产业链条,壮大市场规模,强化协同创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融入郑州都市圈推进郑新一体化,有利于我市更好接受郑州辐射带动,打造郑州都市圈次中心城市和豫北区域中心城市,提升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加快郑洛新国家自主
9、创新示范区和中原农谷建设,有利于创新主体、创新载体、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科技成果等各类要素加速向我市集聚。从挑战看,国内区域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我市区域合作深度还不够,区域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还需加强,与周边地区互利共赢、协调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尚未真正形成。综合研判,全市高质量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区域融合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要树立内陆和沿海同处开放一线的理念,深度融入国家省重大战略,全面加强科技、产业、人才、教育、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领域务实合作,奋力开创以区域合作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
10、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州都市圈等国家省战略机遇,锚定“两个确保”、落实“十大战略”,聚焦“进五争四”目标,深化与郑洛西、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等区域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对接合作,努力探索分工合理、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和制度体系,在深化区域合作中提升发展优势和位势,确保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中展现更大作为。第二节基本原则站位大局,主动
11、融入。把未来发展放在全国、全省区域发展大局中考量,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以前瞻30年的眼光看问题、谋对策,为服务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政府引领,市场主导。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融合发展新机制。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本、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全面对接,重点突破。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联动发展、生态合作、人才交流、平台引领、政策衔接、机制协调等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对接,争取实现重大突破。产业为基,项目为王。围绕“542”现
12、代产业体系打造,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引进实施一批跨区域融合发展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落地的加速度聚集高质量发展强大势能。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发挥比较优势,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鼓励有序竞争、良性互动,实现利益共享、提升总体效益。第三节总体布局全方位推进区域合作,打造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省重大战略的样板,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活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以黄河战略为依托,联动上下游、左右岸,加强与郑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
13、山东省际毗邻城市等相关城市对接,在协同创新、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文旅、教育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联动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积极探索中东部合作发展有效路径。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保障南水北调供水为纽带,积极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合作共享,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奋力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走在前列。建设“中原一长三角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进一步强化东向合作,全方位对标长三角“扬长补短”,积极推进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和高水平协同开放平台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地
14、区产业链供应链,大力发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等关键领域,不断提升全面开放合作水平,借势借力推动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建设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紧抓郑州都市圈“1+8”扩容机遇,推动郑新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逐步实现郑新规划共绘、防洪共抓、生态共保、交通共联、产业共建、文化共兴、服务共享。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区域合作。全方位开展与东部先进地区、能源富集地区深度对接,深入推进援疆合作交流,强化与全国各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合作,引进好的理念、好的资源、好的产业,打造开放合作新标杆。第四节发展目标到2030年,全
15、市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国家省重大战略取得显著成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各类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承接产业转移、协同创新、人才引进、生态环保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一批示范引领作用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合作平台与承接载体,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或龙头型、基地型、集群型、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和项目落户。铁路、高速、干线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建成辐射豫北、连接全国的区域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到2035年,对接落实国家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水平进一步
16、提升,产业协作体系、公平开放的区域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中原城市群铁路北枢纽和豫北现代物流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基本实现交通现代化;数字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建成全国一流新型智慧城市,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五五”时期主要发展指标指标2026年2030年交通基础设施1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2688162黄河大桥数量(座)915产业发展3实际利用省外资金额(亿元)7478504在新投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个)515以上5在新投资国内500强企业数量(个)1838以上6营业收入超500亿的开发区数量(个)037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2(个)科创文旅8开展合作的国
17、家重点实验室(个)019省国际联合实验室(个)263010省外游客在国内总游客人数中占比(%)2032第三章服务融入黄河国家战略,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依托省“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深度融入“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豫鲁毗邻地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协同发展、文化保护传承,合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战略支撑。第一节联动建设沿黄生态示范带依托南太行、黄河等生态资源,联动上下游、统筹左右岸、兼顾干支流,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同步推进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保育林、湿地等建设,依规
18、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开展退养还滩还湿,谋划和实施平原示范区至长垣市的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串联沿线生态隔离带、农田绿网和各类自然保护地,以线强化贯通,实现点、线、面统筹发展,构建绿芯、绿廊、绿带的生态格局。全面推进中原美丽乡村、绿色农林产业博览园建设,持续开展黄河流域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示范村”创建,打造高质量生态安全屏障。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全面落实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有关要求,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实施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化水污染综合治理,优化排污口设置布局,深化水污染排放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和达标提标改造,大力推进农
19、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域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稳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管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农膜、饲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管控。加快建设市级以上城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健全县域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第二节联动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带依托郑州、洛阳、西安创新资源要素,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以G30、郑西高铁等重要交通廊道为主轴,深化与沿线城市高校、高新区、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制造业基地等合作,强力推进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共建G30科技创新走廊。围绕新一代信息技
20、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共同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颠覆性技术研发、高端跨界融合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与郑洛西地区间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联合创新实验室和联合创新中心。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合作,积极承接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打造技术交易中心和专利信息资源库。完善高端制造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健全科研人才在区域内部双向流动机制,大力引进拔尖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科技和学术人才交往交流。第三节联动建设文化复兴示范带坚持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系统发掘研究百泉书院、比干庙、陈桥驿、潞王陵、玲珑塔等重要遗
21、址,推进与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三门峡仰韶文化遗址、郑州商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宋都古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连线合作。深入发掘、提炼黄河文化的精神价值,持续办好黄河生态保护和文化发展论坛。打造南太行、黄河、大运河等精品文旅线路,加快构建“三带五区域多节点”全域发展格局。加快培育以久鼎箜篌等为代表的文创产业,打造箜篌文化“第一乡”。共同完善沿黄地区旅游设施,建立旅游服务标准化等联动机制,加强沿线城市文旅部门对接协作,加强文创产品协同研发,强化跨区域联动,推动伏牛山、南太行、黄河沿线等地区建立全域旅游协作区,共同培育文旅品牌、谋划旅游线路,联合开展黄河旅游节庆活动和特色旅游目的地营
22、销推广,提升沿黄地区文旅品牌国际知名度。推进郑州和跨黄河景点联动,利用两岸大禹治水、曹操疏通白沟、贾鲁治黄及花园口、人民胜利渠、共产主义渠、曹岗险工、黄河展览馆、毛主席视察黄河遗址等与黄河有关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基础,建设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特色景观价值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共同打造黄河文化传承轴。第四节联动建设幸福宜居示范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体系,配合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疾病预防监测系统,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应对机制。支持区域内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临床研究、远程医疗、学术交流,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探索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新模式。鼓励区
23、域内大学、科研院所互设分支机构或研究基地,支持异地建设研究院、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学院或分校等,支持高等院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支持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跨区域现代学徒制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专业教师跨区域培训或入企锻炼、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和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互认,推动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开展异地就医急诊、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试点。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充分发挥平原示范区的生态优势,借助省人民医院、三全学院等医疗资源,着力发展医养康
24、养产业,积极引入北京、上海等知名一体化养老机构,加快建设黄河流域高端养老示范区。第五节共建一体化基础设施协同推进综合交通枢纽联动发展,加快推进至焦作城际铁路,与拟建的呼南高铁焦洛平段连接,打通向西经焦作至洛阳、西安通道;谋划研究至荷泽高速铁路,向东与鲁南高铁贯通,向西与至焦作铁路贯通,推动加密陆桥北侧东西向高铁通道。加快建设沿黄高速段、长垣至修武高速段,完善提升沿黄北岸高速公路通道服务功能。围绕“豫北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强市建设,依托市、原阳、卫辉、长垣四个省级区域物流枢纽(节点),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区域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推动郑洛西地区对内对外互联互通,优化区域物流网络和服务体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深化 区域合作 融入 对接 国家 重大 战略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79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