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预防培训规范.docx
《工伤预防培训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伤预防培训规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03.040CCSA1211B3305浙江省湖州市地方标准DB3305/T3532024工伤预防培训规范Specificationforwork-reIatedinjurypreventiontraining20241227发布20241227实施湖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次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培训机构11.1 1制度要求11.2 场所要求11.3 人员要求21.4 教学要求21.5 5设备设施要求24. 6档案要求25培训内容25. 1内容准备25.2 基础知识培训35.3 能力提高培训35. 4互动实践培训36培训方式、学时及考核36. 1培训方式36.2 学时
2、36.3 考核37回访47. 1回访对象与方式47.2 回访内容47.3 回访频率48培训评估48. 1评估阶段48. 2评估过程49. 3培训资金使用评估510. 培训评估管理511. 培训评估报告内容5附录A(资料性)培训材料6A.1法律法规6A.2标准6A. 3教科书6附录B(资料性)培训内容及课程要求7B. 1三类人员培训7B.2岗位职工培训8附录C(资料性)培训效果评估表9C. 1培训过程反应评价9C.2学习效果评价(包含网络培训)11C.3行为效果评价(包含网络培训)12C.4绩效影响效果评价13附录D(资料性)评估结论评分表15参考文献17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
3、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湖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本文件由湖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浙江中质应安(浙江)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东方泰瑞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天科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安全科学研究院、浙江中援谷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申苏浙皖分公司、浙江杭宁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管理处、浙江舟山跨海大桥有限公司、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管理处、浙江大东吴集团建设有限公司、浙江久
4、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美欣达欣启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新凤鸣集团湖州中石科技有限公司、湖州乐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东尼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浙江欣未来人才发展有限公司、湖州佳潮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市吴兴区安全生产协会。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弦、魏磊、王义金、李华、王绪亭、隋旭、马亚琦、戴铮、王法欣、吴健华、钱小明、童方律、郝金海、喻颜、张强、吴鹏、陈擎晖、陶华、刘根、吴常海、郑卫强、徐建平、钱江涛、葛鹏勇、朱培林、蒙二虎、毛金坚、蔡黎明、姚志强、潘旻峰、嵇立明、刘哲、李蒙蒙、温国平、王传吉吉、邱丽华
5、、赵灵利、朱华、石军、叶晓文、吴旭华、王修雄、高绍鲁、钱伟民,廖仁镭,王爽、沈丽芬、吴潇潇、翁兴辰、李妍、施欢权、张正阳、李聪聪、蒋泰峰、杨琦丹、孙波、潘虹、李艳波、殳铭洁、李君、姚利华、王杰亮、李重阳、葛文俊、徐雯、戴宗丞、左希庆、何彦虎、王英杰、王勇、汪新寿、裘洁。工伤预防培训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工伤预防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学时及考核、回访、培训评估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人员的工伤预防知识、技能及工伤事故及职业伤害预防能力提升培训;其他人员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
6、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9639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55036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防火通用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工伤预防土音训work-reIatedinjurypreventiontraining以提高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人员的工伤预防素质和技能为目的的教育培训活动。3.2三类人员threetypesofpersonneI用人单位担任工伤预防与职业健康分管负责人、专职安全与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班组长(含车间主任、车队长)的总称。3.3岗位职工postwo
7、rker在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具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并履行工作职责的一线岗位职工。4培训机构4.1制度要求4.1.1应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岗位责任制、培训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员管理、培训教学评估、培训档案管理、设备设施管理、安全和应急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4. 1.2应编制符合GB/T29639规定的火灾、踩踏、触电等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4.2场所要求4.2.1培训场所建筑防火和消防设施应符合GB55036和GB55037的要求。4.2.2 培训场所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应畅通,不应被占用、堵塞、锁闭。4.2.3 培训场所应满足线下教学、现场互动式实操、沉浸式体验
8、培训等需求条件。4.3人员要求4.3.1 专(兼)职教师应具有相应专业背景和不少于2年的实践经验。4.3.2 应配备3名及以上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4. 3.3应配备具有满足工伤预防培训需求的教材课件编写专业人员。4.4 教学要求4. 4.1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考核机制,教学评估考核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方法、课件、培训效果。5. 4.2理论培训应采用线下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实际操作培训应采用线下培训方式。6. 4.3培训课程及学时应满足培训大纲的要求。线下培训学习时间按45min等同1学时、线上培训学习时间按30Inin等同1学时设定。7. 4.4使用自主研
9、发的线上工伤预防培训平台开展培训的培训机构,平台培训课程应符合培训大纲要求,并对线上培训教学进行全过程管理。使用非自主研发线上工伤预防培训平台开展培训的,应与平台运营单位签订协议,明确网络数据保密要求和安全责任。8. 4.5线上工伤预防培训平台应具备但不限于以下功能:课程管理、实名注册、远程教学、交流互动、学习记录、学时证明、档案管理、查询统计、人脸识别、屏蔽快进、防止多点登录等。4.5 设备设施要求4.5.1宜配备具有学员身份信息录入和识别功能的考勤设备。4.5.2应配备具有联网和存储功能的监控设备,对线下培训全过程监控并录像。4.5.3理论培训教室应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配套的学员培训后勤保
10、障设施。4.5.4应配齐应急设备设施、应急物资,并定期检查、维护与保养,确保完好和可靠。4.6档案要求4.6.1学员培训档案应“一期一档”管理,以纸质或电子档案的形式进行归档、存放和保管。档案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培训方案或培训计划、培训通知、学员信息汇总、考勤记录、培训教材与课件、线下培训现场的视频记录(可单独存放)、培训质量评估记录和培训总结等。使用线上工伤预防培训平台进行理论培训的,档案还应包括学习记录、学时证明等。4.6.2保存纸质档案的培训机构应配备培训档案管理室,满足防火、防盗、防潮等要求,使用面积、档案柜(架)数量应满足培训档案保存需求;保存电子档案的机构应保障电子档案可查询、
11、可验证。4.6.3培训档案保管期限应不少于3年。工伤预防费用核定材料,包括参保单位工伤预防费用申报核定业务表单及相关材料保管期限应不少于10年。5培训内容5.1内容准备5.1.1培训机构应编制教学计划,并上报当地工伤预防培训项目主管部门备查。教学计划编制所需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见附录Bo5. 1.2培训机构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查找用人单位的企业类别、岗位职工职业(工种),并按各职业(工种)工作内容、结合用人单位生产环境和实际操作过程、以及个体劳动防护实际佩戴情况,对职业(工种)工伤风险进行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依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编制三类人员、岗位职工工伤预防培训教学课程、教案及教
12、学实践内容。5.2 基础知识培训基础知识培训是工伤预防培训的第一阶段。此阶段以工伤风险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基础培训为主。基础知识培训内容及课程要求见附录Bo5.3 能力提升培训能力提高培训是工伤预防培训的第二阶段。在掌握第一阶段知识的基础上,还需掌握工伤风险的识别、熟悉岗位职业固有风险和预防措施,以及岗位周围环境的重点风险部位、重点风险防控环节等内容。能力提高培训内容及课程要求见附录B05.4 互动实践培训互动实践培训是工伤预防培训的第三阶段。此阶段以案例分析为主,使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包括事故直接原因、人机物环存在问题、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应急自救互救等内
13、容。互动实践培训内容及课程要求见附录B06培训方式、学时及考核6. 1培训方式6.2.1 培训应按照不同行业、职工岗位职业(工种)特点分类组织实施。制定工伤预防培训的内容、课程及课时,应设置体现不同行业的岗位职工职业(工种)工伤事故特点,以行业专业性、岗位特殊性为主,确保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6.2.2 线上培训原则上宜使用浙里办工伤智防网上学习平台,以工伤保险、工伤预防、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法规标准以及工伤预防基础知识等通识性内容为主,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上答题(考试)等。6.2.3 线下培训一般宜采用集中式培训、现场互动式培训、现场沉浸式培训等形式,包括实践操作和互动问答等。三类人员线下培训原则
14、上每班不宜超过40人,岗位职工线下培训每班一般不宜超过80人。6.2 学时培训机构应根据学员、内容、工伤预防费用等情况,结合实际,确定不同行业重点企业培训时长和培训方式。三类人员培训时间为12学时48学时,岗位职工培训时间为20学时72学时。三类人员线下培训时长原则上不宜低于总培训时长的60%,岗位职工实训类课程不应少于总培训时长的25%。6.3 考核6. 3.1考核要点的深度分为三个层次:一了解:能正确理解本标准所列知识的含义、内容并能够应用;熟悉:对本标准所列知识有较深的认识,能够分析、解释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掌握:对本标准所列知识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能够综合分析、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15、6.3.2工伤预防培训考核应按照行业和职工岗位职业(工种)的不同,分别组织考核。考核命题范围根据培训大纲和考核要点确定。6. 3.3考核采用百分制,满分100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考核不合格者,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合格,应重新培训。7回访7. 1回访对象与方式回访对象为接受培训的用人单位和学员,可通过电话、邮件、社交软件、上门沟通等方式回访。8. 2回访内容回访内容包含以下内容: 工伤风险因素评估过程中存在的工伤危险因素的改善情况。一提出的降低工伤事故风险措施的整改建议落实情况; 用人单位职工工伤事故发生情况;一考察学员工伤预防知识技能实际掌握现况,观察学员行为的变化是否有明显改观、事故预
16、防实操能力是否有明显改善及提升、潜在工伤伤害因素的变化情况和实际改变结果; 其他工伤预防相关情况。7.3回访频率定期回访,登记回访情况,并撰写回访报告,周期为1年。8培训评估8.1 评估阶段培训效果评估包括四个阶段的评估:培训过程反应评价培训学习效果评价培训行为效果评价培训绩效效果评价支缴率降低。对培训的组织和实施以及培训本身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评价培训给学员带来的行为上的改变;评价培训是否使学员工伤预防能力提高、工伤发生率下降、工伤保险基金8.2 评估过程8.2.1 培训过程反应评价8.2.1.1对学员的情绪、注意力、参与程度、满意或不满意等作出评价,见C.1。8.
17、2.1.2收集学员对培训内容、培训教师、教学方法、教案、设施、培训管理等的反映情况。8.2. 1.3评价方法可采用问卷、面谈、座谈等,评价完成后封存留档备查。8.2.2培训学习效果评价8.2.2.1对学员通过参与培训掌握工伤预防知识、技能的实际程度作出评价,见C.28.2.2.2检查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的提升情况,评估培训内容与方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及验证培训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要求。8.2.2.3评价方法可采用考试、演示、讲演、讨论、角色扮演等,评价完成后封存留档备查。8.2.3培训行为效果评价8.2.3. 1对学员参与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的变化作出评价,见C.3。8.2.3.2 调
18、查跟踪学员对本岗位的工伤预防意识、行为、技能的变化以判断其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影响。8.2.3.3 由于行为影响具有后效性,评价应在接受培训后6个月开始进行行为影响效果评价,评价的方法可采用观察法、主观评价法、同事评价法等,评价完后立即封存留档备查。8.2.3.4 对行为影响效果评价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现场实际抽查,进行加权评估,修正评价结论。8.2.4培训绩效效果评价8.2.4. 1对学员岗位职工作行为的改变带来的工伤事故数量变化作出评价,见C.4。8.2.4.2调查跟踪学员岗位职工伤预防意识增强、工伤预防技能提高以及不安全行为减少后,违章率、工伤发生率、工伤损失工作日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19、。8.2.4.3评价方法可采用工伤事故数量的前后对照、分析和判断,评价完成后封存留档备查。8.3 培训资金使用评估评估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工伤风险辨识、评估费用、工伤预防培训教学费用、工伤预防培训场地器材费用、培训差旅住宿用餐费用、行政办公开支费用、其他固定成本等。8.4 培训评估管理8.5 .1评估时机工伤预防培训效果评估一般应在培训任务完成3个月后进行;培训项目有具体要求的,按项目要求进行。8.4.2信息化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应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培训日常监管,探索全过程电子台账管理、数字化现场监控、线上考试考核和线上评估回访等评估形式。8.6 培训评估报告内容8.6.1 培训项目概况,包括培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伤 预防 培训 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77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