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故乡(苏教版九年级上).docx
《第5课故乡(苏教版九年级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故乡(苏教版九年级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5课故乡(苏教版九年级上)教学内容小说以“我”回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病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2.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3.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2.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 .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
2、的写法。2 .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3 .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难点1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2 .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教学突破1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对比朗读。2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闰土从少年到中年、杨二嫂从青年到老年,肖像、语言、行为、思想、性格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查阅相关资料。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毒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2.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结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3、1.结合作者介绍进入新课。2 .设置问题,讨论第一部分。2.讨论交流,学习课文第一部分。3 .指导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3.讨论交流,学习第二三部分一、导入新课(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悲凉的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第二日清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插入对杨二嫂的描写,作为衬托;第三部分(“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2 .思考问题。分析、明确:这个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问语气这种结构。“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3 .补充讲解:在文章结构上,它
4、承上启下,转换自然。提问:第四段开头写道“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写法,下文应该写故乡“好”在哪里。可是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故乡的“美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是为什么?提示:这要联系全文来看。后面写记忆中的故乡,只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的故乡,“时时记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乡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没有也不可能要求一个少年对故乡的全貌进行整体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闰土身上,因而他“时时记起的”只能是闰土与他所到之处。同时在这二十余年里,中国始终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故乡不会有什么令人难忘的美好记忆。4 .给3分钟时
5、间,让学生自读这部分课文。巡视课堂。3 .展开讨论,最后明确:故乡如此的荒凉又与少年时代的记忆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我”刚刚回到故乡,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释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这样在结构上自然地转入下文,点出此次回故乡的目的。4 .自读课文第一部分,还有其他疑问提出来讨论交流。三、学习课文二、三部分(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讲解提示: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指导学生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对比人物前后的变化。1 .找出这些句子:“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
6、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等等。2 .鼓励学生:同学们找得非常好。让学生对比思考: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3 .提问: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指导学生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句,并概括。提示:在小说中,杨二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出宏儿的天真和对水生友情的留恋。5 .听教师讲解并积极思考。6 .思考问题。明确:小说中的“我”既对新的生活充满信心,又不能明确解释“新的生活”的含义,但他意识到,只要大多数人都向往和追求新的生活,敢于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新的生活是能到来的。教学步骤(第2课时)第二课
7、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提出重要语耐,讨论交流。1.讨论交流,分析课文重要语句。2 .小结并布置练习。2.完成课后练习。一、组织学生继续讨论交流(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小说的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但是,作品中还有一些语句需要认真分析、思考,才能深入把握小说的主题。提问:“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指导学生讨论。2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提问:”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怎么能成为“老屋
8、难免易主”的原因?提示:这里,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的判断句来理解,而是要联系上文理解。3 .提问:小说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这和全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指导学生1 .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Ij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2 .讨论并明确: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乡 苏教版 九年级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73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