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活动记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诵读活动记录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时间地点专室参加人数20人活动主题和目标“怎样进行朗读”让学生从根底开始学习诵读的一些根本方法,知道为什么要诵读活动过程1、请个别同学诵读古诗,并录音2、播放一些经典诵读的录音比照自己,寻找缺乏,总结怎样诵读3、老师补充,总结如诵读经常化,每日阅读,反复熟悉,读中感悟;诵读全员化,不仅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老师、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诵读交流化,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需要师长的点拨,同伴交流;诵读活动物质化,即通过物质环境营造诵读气氛,如学校宣传栏彰显国学经典的身影。第一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时间地点专室参加人数20活动主题和目标走进唐朝,诵读唐诗目标:了解唐朝的历史文化,为什么唐诗会如此繁盛?活1、
2、背景介绍: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开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唐诗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被我们所广为流传。2、分析原因: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动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过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
3、,有程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政治动态、劳动生活、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那么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3、学生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第一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第一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第一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时间地点专室参加人数20活动主题“诗仙”李白及影响1和目标活动过程1、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2、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
4、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不畏权力,藐视权贵,曾流传着“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御手调羹”“龙巾拭吐”的故事。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当时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对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3、影响:从艺术成就上来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到达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李白的
5、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到达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初唐四杰和他们的作品了解初唐四杰的作品及特点赏析望庐山瀑布h即随蝇酎ff触酗牌毒热,热战麻减6肉参稿格高廉罹手而恸郎。那激越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尺,恍惚间好似银河从云端球王勃的滕王阁诗,杨炯的出塞2、赏析:三千飞流,九天直落。具有如此雄浑的气魄与不受限制的想像力,古今恐怕只有诗仙李白一人。这首诗中,有三个字用得十分精妙: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升起的景象表现出来:一个“挂”字描绘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一个“落”字点出了瀑布倾泻的磅礴的
6、气势。通过这三个字的融会贯穿,仿佛庐山瀑布就在眼前。入乎其内,发乎其外。想落天外,形神兼备。这是过程古人对此诗的评价,在众多的望瀑诗中此诗可谓佳品3、时间专堂参加人教第一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时间地点专室参加人数20第一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I三题地点专室赏析望天门山:参加人数)20和目标1、诗意: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艰庭螂妙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远处悠然肿平一好似平自彳边活箫懑程2卜就得通融窗可福双F徐赭楠刷输簪别蝴贝饰前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排扁缠,啪解存*贯质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
7、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麻籁夹者输寸礴蟠翩你藤K。嘴翩也蒯博陶哪K港孀翰BjO嫡蒯海MM篇Ia岸册系那!青麻科的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那么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茬岸悯巢唧射方遥望天门山,他一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第一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第一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第一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时间地点专室参加人数20活动主题和目标赏析静夜
8、思活动过程1、诗意: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2、赏析: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衬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那么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说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土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
9、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土”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3、诵读静夜思时间地点专室参加人数20活动主题和目标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活动过程1、赏析:诗中,诗人不写自己送客,而是特意置换主客位置,写客“辞”己,并以,下,字紧承,辞,字,宛曲有致地传达出客人的愉快风发神情。“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日暖花繁、岸柳如烟的盛景,暗含诗人对友人此行的艳慕,就写出了分别之际的欢愉情景。虽是挚友离别,却没有寻常的离愁别绪,这番情景很是别致。但是两人毕竟情谊至深,此地一别,后会无期,因而依恋之情在所难免。“孤帆远影碧空尽”借景写情,不仅写出了友人所乘船孑然远逝的情景,而且写出诗人凭栏目送的情
10、景,此刻,诗人伫立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注视着那渐行渐远,以致于消失在茫茫水天相接之处的一片孤帆,他的心早已随船而去了。寄寓了诗人多少惜别之情啊!“唯见长江天际流”紧承上句,写出诗人在帆影消失后的感受。2、诵读比赛第一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时间地点专室参加人数20活动主题和目标赏析早发白帝城活动过程1、【韵译】:清晨,我辞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评析】: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假设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
11、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衬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日:“惊风雨而泣鬼神矣!,2、诵读比赛第一实验小学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时间地点专室参加人数20活动主题和目标走进杜甫,了解杜甫的作品及影响活动过程1、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而“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力。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
12、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2、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根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另广等。3、学生诵读时间地点专室参加人数20活动主题和目标赏析绝句活动过程1、解释:屋外杨柳呈现一派
13、青翠欲滴的色彩,柳枝迎风飘舞。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声。诗人给逗乐了,于是写出了“两个黄鹏鸣翠柳”这一有声有色的诗句。再把视线投向天空,看到成行的白鹭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好似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这很自然地会使诗人产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感受。这两句由近及远,视野辽阔。诗人的眼睛好似摄影机的镜头一般,又转向对面的西岭即岷山。这巍峨的西岭,尽是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横亘西部。西岭虽大,但这个小小的窗口却能把西岭的雪景尽收眼底。诗人用“窗含”句来概括所看到的这幅积雪图,气势非凡。接着诗人的目光又由山落到门前的岷江上,看见沿河停泊着许多商船。这些商船是经常往来于
14、蜀地和长江下游吴地的。草堂附近有个合江亭,由蜀到吴去的人都由此登船。据历史记载,三国时费伟出使东吴,孔明曾在此为费伟送行。他对费伟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后人把附近的一座桥称为“万里桥”。杜甫当然熟悉这些掌故,于是把眼前景物与历史事实熔铸入诗,就得出了“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2、学生诵读第一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时间地点专室参加人数20活动主题和目标何为“绝句”?活动过程1、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绝句来源于汉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源于南朝。在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
15、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2、经典作品3、学生诵读绝句望洞庭活动主题赏析春夜喜雨和目标活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L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
16、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动过程人听出来了。3学生诵读时间地点专室参加人数20第一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时间地点专室参加人数20活动主题和目标何为“律诗”?第一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时间1、中国近,S、八S、孙笙一睬头n丰白匕种*,i砧颗r音乐。理售严密。律诗要求一I畜富句完篇的律诗,:L箪一弹出领弹.箪二等包子数矍齐划一o,睬为4面睡.量叩H;每首分别为五部联,习惯上e为结白r尾弹1一活嘴题和骊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
17、,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承耀自居易的诗词2、学生赏析作品过f动1、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关口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2、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中国三大诗人,人们尊杜甫为“诗圣”、“诗史”,尊李白为“诗仙”,对白居易称“诗魔”等,日本学界那么称白居易为“诗神”。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过程作诗仙?浮石不示名居易,造化无为于乐天。里丁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哥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
18、怆然。”而李白的“诗仙”是清代文人给予的称呼。因此,目前学者认为:中国诗坛应该是“一圣”杜甫时间地点专室参加人数20第一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第一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活动主题理解“送别诗”及其代表和目标活动1、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别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俳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19、,2、代表作: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过3、学生赏析程第一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时间地点专室参加人数20活动主题和目标何为“田园派”?活动过程1、背景介绍2、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开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眺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开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时间地点专室参加人数20活动主题和目标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活动过程1、赏析: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L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L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L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燃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2、学生比赛诵读第一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记录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68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