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基础测绘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基础测绘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现代基础测绘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十五五”现代基础测绘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基础测绘是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围绕“两服务、两支撑”根本定位,加快推进基础测绘发展,提升地理信息服务能力,对于不断巩固我市在全省“三核”城市中的地位,推进“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建设,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
2、要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和省测绘地理信息条例的规定,按照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省“十五五”基础测绘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目标,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为全市域,规划期限为5年(2026-2030年)。所辖各区市可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编制本级基础测绘规划。一、基础测绘发展现状(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全市基础测绘管理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逐渐融入自然资源发展大局,基础性、公益性作用凸显,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1 .
3、基础测绘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省测绘地理信息条例颁布实施,省政府制定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市政府批复了市“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4部门发布了市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管理办法(试行)。所辖各市编制了本级基础测绘规划,市县两级协同联动的规划体系日趋成熟,为全市基础测绘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全市各级自然资源系统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基础测绘统一由自然资源部门管理,山水林田湖草成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基础测绘逐步融入自然资源管理整体格局,成为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履行的重要支撑力量。省市遥感影像统筹获取、智慧城市时
4、空大数据平台市县一体化发展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推动市县两级基础测绘协同发展。财政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全市“十四五”基础测绘投入11575.11万元,较“十二五”增长82.7%o其中市级财政投入6431.63万元,县级财政投入5143.478万元,较“十二五”分别增长113.4%和54.9%,各级基础测绘经费投入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保证了基础测绘重大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科技创新能力和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环境,利用智慧时空大数据平台、无人机倾斜摄影等开展了地理要素的测绘与更新技术的探索、应用,共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50余项。全市基础测绘队伍进一步整合强化,市级基础测绘技术支撑单位
5、人员编制71人,其中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9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2人。全市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壮大,拥有测绘资质单位92家,其中甲级3家,专业技术从业人员2248人,形成了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2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现代测绘基准体系逐步完善。配合省级基础测绘完成了全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建设,基于北斗、多星座融合的大地基准覆盖全市陆域及近海。开展了全市三等以上515座测量标志日常管理和年度巡查维护,确保了测量标志使用效能。市县两级完成自然资源数据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推动全市各部门和行业空间数据基准实现统一。基础测绘数据资源日益丰富。共享获取了全市域1.39万平方
6、千米0.5米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图、1:10000数字线划图、2米格网数字高程模型。市本级完成了892.14平方千米1:1000数字正射影像图生产,1121.3平方千米1:500数字正射影像图生产,892.14平方千米1:1000数字线划图更新,1121.3平方千米1:500数字线划图测制与更新,770平方千米0.03米、0.05米分辨率倾斜影像及实景三维模型建设。实现了市中心城区地名地址数据库年度更新。配合省级基础测绘完成了全市潮间带及近海海域1:10000水下基础地形测量和3座大型水库1:2000水下及近岸地形测绘,实现全市陆海一体、内陆水上水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无缝衔接。所辖各市1:500、
7、1:10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覆盖面积超过950平方千米,龙口市开展了三维模型建设。地理市情监测取得新进展。开展了市本级建成区和建设用地边界监测,城市建设用地监测,城市海岸带开发利用监测等专题性地理市情监测,形成全覆盖、高精度、多时相的详实地理市情信息。3 .基础测绘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益服务职能进一步凸显。累计向全市社会各界提供各类多尺度数字线划图和数字正射影像图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1713批次,服务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应急救灾、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国防建设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众多领域,有效节约市级财政资金约5亿元,为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决策实施、重大
8、基础设施及民生保障工程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在线地理信息服务成效突出。数字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7个县级平台,有效支撑了20余个市级部门的50余个业务系统和40余个县级业务系统。建成了重要要素快速更新,其他要素年度更新的平台框架数据更新机制,保证了数据的鲜活性。根据省市一体化建设要求,“天地图”已全部整合至“天地图”,有效节约公共资源。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基本建成。开展了智慧时空大数据平台国家试点建设工作,依托市统一的云支撑环境,建立了智慧城市时空基准,构建了时空大数据、时空信息云平台,实现了多种类地理信息资源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综合、联动更新和整合交换,在自然资源管理、社会综合治理、税务管理等方
9、面开展了示范应用。栖霞市列入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省级建设试点。公共地图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开展市地图市城区图等公益性地图更新2次,为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丰富的地图产品。所辖各市开展了本地区公共地图编制,为政府决策和城市管理提供支持。应急测绘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统筹开展市县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预案,建立了工作机制,提升了相关基础能力,开展了应急测绘保障演练。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进一步强化应急测绘队伍建设,为我市应对重大突发性灾害提供及时、高效、准确的基础地理信息支撑。(二)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
10、布局,地理信息需求更加智能化、多元化、精细化和泛在化,基础测绘发展迎来了质量、效率、动力方面的变革,与之相比,我市基础测绘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1 .基础测绘资源体系仍不完善我市基础测绘资源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管理需求仍存在差距。迫切需要更新内容上实现精细度提高、维度升级和陆海一体,更新模式上实现按需更新和联动更新,更新手段上实现智能发现和自动化处理,产品形式上实现应用导向和一库多能。2 .基础测绘服务能力亟需提升基础测绘高质量服务政府精细化治理能力不足,地理信息应用服务潜能未完全挖掘。多源地理信息时空数据汇聚整合与共享服务手段迫切需要升级,全天候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管理能力迫切需要加强,更
11、加泛在基于北斗的高精度时空服务模式迫切需要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测绘保障水平迫切需要提升。3 .市县统筹协调发展依然紧迫区市数据更新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偏弱,区市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制约了全市范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精细化表达和协同深化应用。需要建立和完善市县基础测绘项目统筹管理、分级负责、联动更新、天地图一体化机制。市县两级基础测绘衔接需进一步加强,实现全市基础测绘协调高质量发展。二、发展趋势和需求分析(一)发展趋势“十五五”期间,我市深度融入半岛城市群和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积极抢抓国家、省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的多重机遇,基础测绘迫切需要创新发展,适应新时代、履行新职责。1 .新时代基础测绘
12、面临新机遇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的实施、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支撑提出更多要求,为基础测绘全面深入参与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提供了历史机遇。地理信息日益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地理信息技术服务人民日常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迫切要求加快基础测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高质量的地理信息产品、服务和安全应用,并持续拓展和深化。地理信息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培育大数据等新产业、新业态中持续发挥倍增器作用。基础测绘需求牵引力增强、市场驱动力提升,正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2 .新型基础测绘发展进入关键期信息化测绘体系趋向测绘基准现代化、数据获取实时化、
13、数据处理自动化、数据管理智能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信息应用社会化、业务管理信息化趋势发展。以陆海兼顾、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加速形成。基础空间数据向精细化、动态化、三维化、实体化方向发展,构建“一库多能、按需组装”的地理实体时空数据库成为趋势。成果形式由数据向信息再向服务转变,范围进一步向海洋延伸。新型基础测绘体系从技术、标准、产品、制度、服务等方面实现全新突破,产品服务更加贴近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体现基础测绘的普惠性特征。3 .新技术驱动基础测绘加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测绘地理信息深度融合趋势明显。通导遥一体化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
14、务将引领未来发展,三大遥感卫星系列构成的我国自主对地观测系统日趋完善,时空卫星遥感影像获取周期进一步缩短,分辨率已达亚米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实现自主可控,服务领域深入各个行业。分布式存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多源海量异构的地理信息一体化建库管理。5G通讯技术提高了地理数据实时传输效率,人工智能推动了地理信息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力,物联网、虚拟现实和高性能存储技术支撑大区域实景三维建设。4 .新职责赋予基础测绘新使命基础测绘为自然资源部门依法履行“两统一”职责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在促进自然资源管理不断向精细化发展,推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提供支撑服
15、务。基础测绘需要统筹兼顾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各行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测绘不仅要做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加工、处理工作,还要做好数据统计分析工作,为自然资源领域提供综合化、智能化服务。基础测绘需要统筹海洋和陆地空间,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并加快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二)需求分析“十五五”时期,我市将基本建成“质效双优的制造业强市、富有特色的海洋经济大市、充满活力的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和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提出新需求。1 .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开展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建设
16、新时代现代化强市,需要发挥地理信息的基础性、先行性支撑作用。完善陆海空综合交通体系,实施机场、港口、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5G产业集群、水库等“两新一重”重大工程,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新能源布局,需要高精度空间数据和位置服务。2 .区域协调发展的需求我市提出“一核引领、两翼突破、七湾联动”的陆海发展战略,建设“横跨黄渤海、纵联山海河”的大市区发展格局,发挥中心城区龙头带动作用,需要基础测绘提供空间定位、地形地貌、地表要素、时空遥感影像、实景三维模型等基础地理信息,运用先进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为决策者提供支撑服务。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需要统筹海洋测绘和地上地下空间测绘
17、。重点区域引领城市功能迭代升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城乡统筹水平,需要基于测绘地理信息进行准确客观评估。3 .对外开放发展的需求全面加强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扩大“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优势,深耕日韩、巩固欧美,实施“海外”战略,构建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城市的开放新格局,需要北斗卫星定位、地理信息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支撑。自贸试验区片区等众多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需要基础地理信息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4 .生态保护发展的需求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生态问题等,需要基础测绘发挥定义空间、描述空间的作用。实施海岸带保护、争创首个海洋类国家公园、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18、综合试验区,需要详实的地表覆盖和水下地形信息。自然保护区建设、功能区建设、生态治理、绿色矿山建设,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行河长、湖长、山长、林长、田长制,建立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需要基础测绘提供立体时空地理信息数据。自然资源监管与决策需要测绘地理信息作为自然资源数据的底板。5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创建新型智慧城市,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夯实智慧时空大数据平台作为智慧城市的空间基底,需要基础测绘持续提供丰富鲜活的空间数据。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成效,开展智能制造、智慧海洋、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需要基础测绘
19、提供空间位置服务保障。积极培育优良数字生态,深化“地理信息+”,需要管理部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建设。6 .服务社会公众的需求地理信息已经深度融入到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医的各个方面,“仙境海岸鲜美”建设、“一带两核三仙境”旅游布局、移动出行、共享经济等关系民生的领域,对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和突发事件高效处置能力,需要地理信息实时服务。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加强国家版图知识宣传教育,深化公益地图在民生产品和服务中的应用。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20、,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率先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市目标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为引领,奋力谱写新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新篇章,为不断巩固在全省“三核”城市中的地位和“四个城市”建设贡献测绘力量。(二)基本原则1 .政府主导,统筹协调把基础测绘工作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和推动,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强化政府投入,保障优先发展。统筹市县、陆海协调发展,构建
21、协同、均衡、互补的发展格局。2 .需求导向,转型发展以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管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急用先测、保证重点、兼顾储备。转变基础测绘发展方式,探索“一库多能、按需组装”新模式,充分发挥基础测绘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3 .坚持公益,强化服务坚持基础测绘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数据内容、粒度及精度指标应满足自然资源、交通、公安、水利、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领域测绘应用的“最大公约数”,建立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4 .创新驱动,提质增量顺应高新技术融合发展趋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丰富成果种类,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更新频率,提升科技创新对基础测绘发展的贡献率。提升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现代 基础 测绘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56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