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抗风设计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抗风设计标准.docx(9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SJG146-2023建筑工程抗风设计标准Standardforwind-resistantdesignofbuildingstructures2023-11-02发布2024-01-01实施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工程抗风设计标准Standardforwind-resistantdesignofbuildingstructuresSJG146-20232023深圳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发布2020年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项目(第二批)的通知(深建标202010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国家强制性标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
2、1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广东省地方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T15-101-2022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JGJ/T338-2014和屋盖结构风荷载标准JGJ/T481-2019的基础上,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ThecodeofpracticeonwindeffectsinHongKong-2019(香港风力效应作业守则)、ISO10137等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结合深圳市的实际,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建筑工程风荷载;5.建筑工程风环境;6.建筑工程抗风设
3、计;7.风洞试验与数值风洞模拟。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批准发布,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业务归口并组织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编制单位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振华路8号设计大厦16楼,邮编:518031),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深圳湾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莞研究院广州大学深圳
4、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湖南大学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深圳)有限公司深圳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刘琼祥陈凯王亚勇张良平郑庆星(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戈王罡王卫忠王启文牛华伟邓军文刘臣刘伟刘畅刘欣许维宁孙煜坤麦浩严亚林李晖李朝李利孝李应杰杨旺华肖仪清吴玖荣张琳张建军陈中鹏周长标庞涛封周权徐凯高云郭晋杰唐意唐小新梁莉军傅继阳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魏琏黄用军欧进萍王兴法任庆英李庆祥陈星金新阳本标准主要指导人员:宋延龚爱云刘燕萍方军张希陈天予1总则12 术语和符号22 .1术语23 .2主要符号33 基本规
5、定51.1 1一般规定51.2 地面粗糙度51.3 建筑体型61.4 抗风监测64 建筑工程风荷载84.1 1风荷载标准值及基本风压84.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和地形修正系数94.3 风荷载体型系数104.4 风荷载放大系数294.5 5风效应335 建筑工程风环境355.1 一般规定355.2 行人高度风环境舒适度355.3 建筑设计风环境355.4 建筑自然通风365.5 高层建筑烟囱效应366 建筑工程抗风设计376.1 一般规定376.2 高层结构抗风设计376.3 大跨屋盖结构抗风设计386.4 围护结构抗风设计386.5抗风减振控制397风洞试验与数值风洞模拟407.1一般规定407
6、.2风洞试验407.3数值风洞模拟40附录A风速风向玫瑰图43附录B结构振型系数的近似值50附录C横风向及扭转风振的等效风荷载52附录D1年重现期风振加速度评估方法58附录E阻尼器耗能减振法和调谐式减振器吸振耗能法60附录F风洞试验标准模型61附录G风环境试验标准模型63本标准用词说明66引用标准名录67附:条文说明68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12 TermsandSymbols22. 1Terms23. 2Symbols33BasicRequirements53. 1GeneralRequirements53. 2TerrainRoughness53. 3Bui
7、ldingShape64. 4MonitoringforWindEffectsonBuilding64WindLoadingonBuildingStructures84. 1CharacteristicValueofDesignWindLoadandReferenceWindPressure84. 2ExposureFactorofWindPressureandCorrectionFactorofTerrain94. 3ShapeFactorsofWindLoad105. 4AmplificationFactorofWindLoading294.5Wind-inducedResponse335
8、WindEnvironmentOfBuildingStructures355. 1GeneralRequirements355. 2WindEnvironmentandHumanComfortatPedestrianHeight355. 3WindEnvironmentofArchitecturalDesign355. 4NaturalVentilationOfBuilding366. 5StackEffectofTallBuilding366 Wind-resistantDesignOfBuildingStructures376. 1GeneralRequirements377. 2Wind
9、-ResistantDesignofTallBuildingStructure378. 3Wind-ResistantDesignofLarge-spanRoofStructure389. 4Wind-ResistantDesignofCladdingComponents3810. 5VibrationControlforWind-ResistantDesign397 WindTunnelTestandNumericalWindTunnelSimulation407.1GeneralRequirements407.2WindTunnelTest407.3NumericalSimulationb
10、yComputationFluidDynamicMethod40Appendix A RoseChartsofWindSpeedandWindDirection43Appendix B ApproximateVibrationModeShapeOfBuildingStructures50Appendix C EquivalentStaticWindLoadinAcross-WindandTorsionalDirection52Appendix D EvaluationMethodonWind-inducedAccelerationduringI-YearRecurrencePeriod58Ap
11、pendix E EnergyDissipationwithDamperandTunedVibrationAbsorber60Appendix F WindTunnelTestforStandardModel61Appendix G WindEnvironmentTestforStandardModeL63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66ListofQuotedStandards6768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o.为规范和指导深圳市建筑工程的抗风设计,保障建筑工程的结构安全,满足建设项目正常使用要求和绿色发展需要
12、,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各类建筑工程的抗风设计。1.0.3建筑工程的抗风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 1.1基本风压referencewindpressure风荷载的基准压力,一般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IOm高度处IOmin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最大值确定的风速,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按贝努利(BemOUni)公式确定的风压。3. 1.2体型系数shapecoefficientofwindload与建筑外形和风向相关的,表征建筑物在给定风速下平均风压大小的系数。4. 1.3风荷载放大系数amplifi
13、cationfactorofwindload考虑风荷载脉动的增大效应,在平均风荷载基础上的放大系数。5. 1.4风向影响系数winddirectioncoefficient考虑风速风向联合概率分布后,不同重现期风压的不同方位角修正系数,通常与风洞试验数据结合使用。6. 1.5风洞windtunnel以人工的方式产生气流并控制气流用来模拟实体周围气体的流动情况,并可度量气体对实体作用效果的装置。7. 1.6风洞试验windtunneltest将建筑模型或实物固定在风洞中反复吹风,通过测控仪器和设备提供数据,研究分析空气流经物体所产生的流动现象和气动效应的试验。8. 1.7计算流体力学comput
14、ationalfluiddynamics(CFD)计算流体动力学以流体运动守恒定律为基础,采用计算机数值方法求解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对流体运动以及对物体作用和影响规律进行数值分析的一门交叉学科。9. 1.8数值风洞numericalwindtunnel数值风洞是采用计算流体动力方法,通过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计算分析与物理风洞模拟的、或真实自然条件下的流动现象和空气动力学特性的一种研究方法。10. 1.9地面粗糙度terrainroughness风在到达结构物之前吹过2km(且不小于建筑高度的20倍)范围内的地面时,描述该地面上不规则障碍物分布状况的等级。11. 1.10高层建筑tallbuil
15、ding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和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12. 1.11高耸结构high-risestructure高度较大、横断面相对较小的结构,以水平荷载(特别是风荷载)为结构设计主要依据。13. 1.12大跨度屋盖结构large-spanroofstructure大跨度屋盖结构系指跨度等于或大于60m的屋盖结构,可采用桁架、刚架或拱等平面结构以及网架、网壳、悬索结构和索膜结构等空间结构,主要用于影剧院、体育场馆、展览馆、大会堂、航空港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14. 1.13围护结构claddingcomponents围护结构是指建筑物各面的围护物,包含围合建筑空间四周的
16、幕墙、墙体、门、窗等,能够起到有效抵御风荷载的作用。15. 1.14烟囱效应stackeffect高层建筑中,由于室内外温差等引起的压差作用,导致空气通过建筑的门窗、幕墙等围护结构缝隙,从室外向建筑内部渗入,在竖向井道和通道汇聚和快速扩散,并在建筑顶部或底部渗出的非受控空气运动现象。烟囱效应强度主要与建筑室内外温差、电梯井道高度、建筑构件渗透特性以及风压作用等因素有关。16. 1.15鞭梢效应whippingeffect在水平动力荷载(风、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或其他建(构)筑物顶部细长突出部分振动加速度、位移剧烈增大的现象。2.2 主要符号顺风向风振加速度;Z矩形截面横风向风振加速度;圆形截
17、面横风向风振加速度;B迎风面宽度;Bz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Cl横风向风力系数;Ct风致扭矩系数;Cpe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Cpi内压系数;Cm横风向风力角沿修正系数;Csm横风向风力功率谱的角沿修正系数;D建筑平面进深(顺风向尺寸)或直径;f1结构第1阶自振频率;结构横风向第1阶自振频率;.1折算频率;FDk顺风向单位高度风力标准值;FLk横风向单位高度风力标准值;尸Lk扭矩谱能量因子;g峰值因子;H建筑顶部高度;Ih结构高度H处的来流湍流强度;oWm高度处名义湍流强度;kd风向影响系数;KL平动振型修正系数;KT扭转振型修正系数;m单位高度结构质量;R重现期年数,或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
18、,或平均风速比;Re雷诺数;Rl横风向风振共振因子;RT扭转向风振共振因子;St斯脱罗哈数;SFL无量纲横风向1阶广义风力功率谱;Ti结构第i阶自振周期;TLI结构横风向第1阶自振周期;看折算周期;TTk单位高度风致扭矩标准值;Vcr临界风速;VH结构顶部风速;V10IOm高度处平均风速;Wo基本风压;股重现期为R年的风压;Wk风荷载标准值;Wkl迎风面风荷载标准值;k2背风面风荷载标准值;WLk横风向风振等效风荷载标准值;WTk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标准值;Z建筑物计算位置离地高度;地面粗糙度指数;z风荷载放大系数;P空气密度;(Pli横风向1阶振型系数;11阶计算系数;第/阶计算系数;地形修正
19、系数;a顺风向加速度的脉动增大系数;s风荷载体型系数;必一一局部体型系数;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fi屋盖平均高度H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或结构顶部风压高度变化系数;1结构1阶振型阻尼比;al结构横风向第1阶振型气动阻尼比。3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 1建筑工程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抗风设计。3.1.2 建筑设计时,宜避免对其周边既有建筑风环境造成显著不利影响。当新建建筑可能使周边风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时,应评估其对既有建筑风环境和风荷载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也应考虑今后可预见的待建建筑对本建筑风环境的不利影响。3.1.3 对行人风环境有较高要求的建筑工程,应对
20、其周边风环境舒适度进行评价。对风环境舒适度不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可采取设置挡风装置等措施提高其舒适性,必要时可调整建筑总平面布置。3.1. 4体型复杂、周边干扰效应明显或风敏感的重要结构应通过风洞试验确定其风荷载。3.1.5对于风振舒适度不满足规范要求的建筑,可通过调整建筑或结构方案、增设风振控制系统等措施提高其风振舒适度。3.1. 6建筑高度超过200m的超高层建筑及高耸结构,宜进行烟囱效应分析。3.1.7对风振舒适度和变形要求较高的建筑工程,宜对其进行抗风性能监测。3.1.8建筑起重机械应考虑风荷载的不利影响。3.1.9装配式构件的连接件宜进行脉动风的疲劳验算,对凸窗等结构外围装配式构件的
21、连接件应进行风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验算。3.2地面粗糙度3.2.1进行抗风设计时,应根据建筑工程周边地面植被特征和房屋高度、密集程度等因素,取定不同的地面粗糙度。3.2.2地面粗糙度可分为A、B、C、D四类:A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3.2.3当建筑场地所处周围地形为平坦地势,并且具备建筑场地周围建筑规划资料时,可按照如下方法对地面粗糙度进行判定:1以拟建建筑场地为中心、取208和2km中较小者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为考察对象,对来风方向上游45。扇形区域内(图3
22、.2.3)所有建筑物分布进行详细分析;2不同方位上建筑物分布差异较大时,应区分不同方位角分别计算,且至少应考虑与建筑物主轴方向一致的四个来风方向;3计算扇形区域内的平面建筑密度,其中平面建筑密度可按式(3.2.3)进行计算;P=ZXlO0%(3.2.3)/G式中:Ab,i建筑平面轮廓面积;Ag为扇形区总面积。图3.2.3与建筑主轴方向一致的四个风向判定区示意图4应根据扇形区内的建筑高度和平面建筑密度,按如下原则确定粗糙度类别:1)开阔的海面、湖面和沿海陆地、海岛等为A类粗糙度区;2)有少量稀疏房屋高度到达IOm的区域,即平面建筑密度zj3O%,但超过10层的高层建筑平面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值低
23、于15%时,可归为C类粗糙度区;4)超过10层的高层建筑密集的区域,即平面建筑密度q30%,且超过10层的高层建筑平面面积占总建筑平面面积的比值高于15%时,可归为D类粗糙度区。5当确定建筑场地上游区域为更为平坦的地势,且距离建筑场地的距离小于2km或2。H中较小者,则建筑场地的粗糙度取为上游平坦区域所属的粗糙度类别。3.2.4采用本标准计算方法确定风荷载时,应按照不利原则选取地面粗糙度进行计算;风洞试验时,可根据不同风向选择对应的上风向地面粗糙度进行试验和计算分析。3.3 建筑体型3. 3.1对于风荷载是控制荷载的建筑结构,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可进行气动外形优化比选,选择有利于抗风的建筑外形。
24、建筑气动外形优化比选宜采用数值风洞模拟或风洞试验方法进行。4. 3.2高层建筑的高宽比不宜过大,可通过立面变化、角沿修正等措施降低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风荷载。5. 3.3屋盖结构不宜采用悬挑过长、迎风仰角过大的几何体型,可通过增加受风区域的通透性等方法降低屋盖结构的局部风压。6. 3.4建筑顶部附属结构高度不宜过大,可通过气动措施减小风振响应并降低鞭梢效应。3.4 抗风监测3. 4.1公共类建筑高度300m以上,居住类建筑高度200m以上及建筑高度150m以上且平面凹凸不规则的住宅,宜结合地震反应观测系统设置抗风监测系统。4. 4.2高层建筑抗风性能监测应包括风环境监测和风致响应监测。风环境监测
25、应包括风速风向监测。风致响应监测应包括沿建筑物不同高度的风致加速度监测、顶部风致位移监测以及建筑表面的风压监测。5. 4.3抗风现场实测方案应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等条件,考虑典型工况和不利工况。3. 4.4风环境监测宜符合下列规定:1 宜同时选用三向超声风速仪和机械式螺旋桨风速仪两种工作性能不同的风速仪进行风速风向的监测;2量程应大于根据设计风速换算的安装位置的风速;3风向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风向分辨率不宜低于0.1。;风速监测精度不宜低于0.3ms,风速分辨率不宜低于O.lm/s;4采样频率不宜低于10Hz;5风速仪宜安装在专用钢结构支架上并保证其安全性;6风速仪安装位置突出屋面的高度,宜以其
26、监测的风场为未受屋面扰流的自由风场为原则,必要时可采用风洞试验、数值风洞模拟或激光测风雷达校准的结果作为参考。3.4.5风振加速度现场测量应选用技术成熟,耐久性好,抗干扰性强,便于安装、维护和更换的加速度或速度传感器,传感器应能满足量程、采样频率、分辨率、灵敏度、工作环境和使用寿命的要求。3.4.6风振加速度实测宜进行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可选择环境振动法、随机激振法或稳态正弦波激振法等,通过测试结构动力输入与输出时的时程信号,获取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型、阻尼比等结构动力特性参数。风振加速度数据采集频率不宜小于25Hz,并应满足同步性要求,数据的时间同步误差宜小于0.1mso3.4.7顶部风致位移监
27、测官选用基于导航定位技术的位移监测仪,以便同时监测主体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静态位移(平均风荷载引起)和动态位移(脉动风引起)。位移监测的采样频率不宜小于IOHz03.4.8风致位移监测应布置至少一个位移监测流动站和一个位移监测基准站。其中位移监测流动站宜布置在楼层顶部空旷位置。位移监测基准站宜布置在周边无遮挡且基本无侧向变形的低矮建筑屋顶处。3.4.9建筑表面的风压监测点位置,宜布置在风压变化比较显著的建筑物角点处,必要时可参考风洞试验或数值风洞模拟的结果。3.4.10抗风监测可分为建筑物施工期和正常运营期的监测。考虑到施工期和正常运营期建筑物外部环境和内部布置条件的不同,采集与传输系统宜兼备
28、无线操控和局域网操控的功能。4建筑工程风荷载4.1 风荷载标准值及基本风压4.1.1 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可按下述公式计算:vrk=zszw0(4.1.1)式中:Wk风荷载标准值kNm2);kd风向影响系数;77地形修正系数;z高度Z处的风荷载放大系数;IJS风荷载体型系数;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Wo基本风压(kN/n?)O4.1.2 垂直于屋盖围护结构表面的风荷载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Wk=Zdn(Cpe-CPi)JHu7O(4.1.2)式中:Wk屋盖围护结构的风压标准值(kNm2);负压标准值不应小于1.0kNm2,正压标准值不应小于0.5kNm2;Cpi内压系数,封闭式建筑物
29、围护结构外表面风压为正时,取值为-0.3;外表面风压为负时,取值不小于0.2,其它情况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取值;Cpe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包括最大值和最小值,应根据屋盖跨度大小采用不同方法确定,跨度小于25m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屋盖结构风荷载标准JGJ/T481第5.0.3条执行,跨度大于等于25m时,宜由风洞试验确定;IiH屋盖平均高度8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表4.2.1取值。4.1.3 采用本标准计算方法确定建筑结构风荷载时,风向影响系数kcl应取1.0,基本风压取值不应小于现行广东省地方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15-101的规定;当设计工作年限不是50年时,应
30、按重现期与设计工作年限相同的原则确定基本风压取值,且不应低于0.45kNm204.1.4 1.4采用风洞试验方法确定建筑结构风荷载和计算风致响应时,基本风压可考虑不同风向的影响,不同风向对应的风向影响系数kcl应按表4.1.4确定,其它风向的风向影响系数可插值确定。表4.1.4各风向下对应的不同重现期风向影响系数kd风向50年重现期10年重现期1年重现期N0.960.960.95NNE0.960.960.95NE0.990.981.00风向50年重现期10年重现期1年重现期ENE1.001.001.00E0.990.981.00ESE0.960.960.95SE0.930.930.95SSE0
31、.870.870.85S0.840.840.85SSW0.810.800.80SW0.810.800.80WSW0.810.800.80W0.810.800.80WNW0.810.800.80NW0.810.800.80NNW0.910.910.90注:1围护结构承载力设计时,基本风压的风向影响系数应取为1.00;2N表示正北、E表示正东、S表示正南、W表示正西,风向间距22.5,各风向分布参见附录A风玫瑰图。4.1.5 1.5对于高层建筑、高耸结构以及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其他建筑,基本风压的取值应适当提高;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取值。4.1.6 对台风引
32、起的荷载进行专项分析时,实测台风数据不宜少于30年。4.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和地形修正系数4.2.1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表4.2.1确定。表4.2.1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m)地面粗糙度类别ABCD51.091.000.650.51101.281.000.650.51151.421.130.650.51201.521.230.740.51301.671.390.880.51401.791.521.000.60501.891.621.100.69601.971.711.200.77702.051.791.280.84802.121.871.360.91902.1
33、81.931.430.981002.232.001.501.041502.462.251.791.332002.642.462.031.58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m)地面粗糙度类别ABCD2502.782.632.241.813002.912.772.432.023502.912.912.602.224002.912.912.762.404502.912.912.912.585002.912.912.912.745502.912.912.912.914.2.2对于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地形,地形修正系数取1.0o4.2.3对于山区的建筑物,地形修正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77h=1+KtanQ1I2.5
34、/1对于山峰和山坡,其顶部B处的修正系数a可按下式计算:(4.2.3)式中:tancc山峰或山坡在迎风面一侧的坡度;当tana大于0.3时,取0.3;系数,对山峰取2.2,对山坡取1.4;H山顶或山坡全高(m);Z建筑物计算位置离建筑物地面的高度(m);当Z2.5”时,取Z=2.5”。图4.2.3山峰和山坡示意图对于山峰和山坡的其他部位,可按图4.2.3所示,取A、C处的修正系数(a、%为1,AB间和Be间的修正系数按的线性插值确定;2 对于山间盆地、谷地等闭塞地形,可在0.750.85选取;3 对于与风向一致的谷口、山口,/7可在1.201.50选取。4.2.4对于远海海面和海岛的建筑物或构
35、筑物,应按表4.2.4考虑地形修正系数。表4.2.4远离海面和海岛的地形修正系数乙距海岸距离(km)11401.040601.01.1601001.11.24.3风荷载体型系数4.3.1房屋和构筑物的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下列规定采用:1房屋和构筑物与表4.3.1中的体型类同时,可按表4.3.1的规定采用;2房屋和构筑物与表4.3.1中的体型不同时,可按类似体型的风洞试验资料采用;当无资料时,宜由风洞试验确定;3对于重要且体型复杂的房屋和构筑物,应由风洞试验确定;4对于大跨屋盖结构,除按13条考虑体型系数外,还应增加全屋面下压风荷载工况,体型系数取值不小于0.2o表4.3.1风荷载体型系数注:中
36、间值按线性插入法计算封闭式折型屋面ahll10-0.7-0.9-1.3350-0.45-0.6545+0.40060o+0.8+0.8+0.8注:中间值按线性插入法计算项次类别体型及体型系数倍5封闭式拱形屋面于/1J0.1-0.8202。-0.5+0.6注:L中间值按线性插入法计算;2 .s的绝对值不小于0.2o3 .当s的绝对值小于0.4时,尚应考虑s=02反向风荷载作用。L_JIU6封闭式阶梯屋面*,-W-W-W3aWLJW-AUL?C3I5I3iz-r-ijm7,414*-L-4IkIJ=OZ?S7*j注:迎风坡面的伴按第2项采用10封闭式不等高不等跨的双跨双坡屋面注:迎风坡面的心按第2
37、项采用项次类别体型及体型系数伴11封闭式不等高不等跨的三跨双坡屋面产注:1.迎风坡面的分按第2项采用;2.中跨上部迎风墙面的件1按下式采用:/si=0.6(1-2i),i=,取/s=-0.612封闭式带天窗带坡的双坡屋面-3(L79,,6713封闭式带天窗的双跨双坡屋面*-0.7u*,产IC於目注:迎风面第2跨的天窗面的停按下列规定采用:当a4h时,取供=0.614封闭式带雨篷的双坡屋面注:迎风坡面的必按第2项采用15封闭式对立两个带雨篷的双坡屋面jT注:1.本图适用于S为8m20m范围内;2.迎风坡面的s按第2项采用。16封闭式带下沉天窗的双坡屋面或拱形屋面if5项次类别体型及体型系数伴17
38、封闭式带下沉天窗的双跨双坡或拱形屋面18封闭式带天窗挡风板的双跨屋面y19封闭式带天窗挡风板的双跨屋面一OC29_S项次类别体型及体型系数偿()-r20靠山封闭式双坡屋面3iaEH本图适用于HmH2及SH=O20.4的情况体型系数必按下表采用:aABCDE30153060+0.9+0.9+1.0-0.4+0.2+0.70.0-0.2-0.4+0.2-0.2-0.2-0.2-0.3-0.560153060+1.0+1.0+1.0+0.3+0.4+0.8+0.4+0.3-0.3+0.5+0.40.0+0.4+0.2-0.590153060+1.0+1.0+1.0+0.5+0.6+0.9+0.7+0
39、.8-0.1+0.8+0.9+0.2+0.6+0.7-0.4(三)一,VICtFIHIBIA了体型系数必按下表采用:ABCDEABCDF153060-0.8-0.9-0.9+0.9+0.9+0.9-0.2-0.2-0.2-0.2-0.2-0.2项次类别体型及体型系数倍21靠山封闭式带天窗的双坡屋面本图适用于HH2及sH=020.4的情况体型系数伴按下表采用:ABCDD,C,B,A,E30+0.9+0.2-0.6-0.4-0.3-0.3-0.3-0.2-0.560+0.9+0.6+0.1+0.1+0.2+0.2+0.2+0.4+0.190+1.0+0.8+0.6+0.2+0.6+0.6+0.6+0.8+0.6单面开敞式22双坡屋面注:L中间值按线性插入法计算;2小的绝对值不小于0.2o3当s的绝对值小于0.4时,尚应考虑sI=0.2反向风荷载作用。(八)两端有山墙(b)四面开敞双面开敞及四面开敞式双坡屋面a/Zsls210-1.3-0.730+1.6+0.4体型系数s注:1.中间值按线性插入法计算,但s的绝对值不小于02;;2 .本图屋面对风作用敏感,风压时正时负,设计时应考虑总值变号的情况;3 .纵向风荷载对屋面所引起的总水平力当30。时,为0.05Awh;当a=AnA为桁架的挡风系数;4为桁架杆件和节点挡风的净投影面积;A=hl为桁架的轮廓面积。(b)2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4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