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试行).docx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试行).docx(5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试行)自然资源部2024年12月-J-Z-1刖百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万工程”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相关改革部署,指导和规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在总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践经验,吸收借鉴国内外土地整治理念和标准的基础上,依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自然资发2024149号),研究制定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试行)。主要内容包括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包括总则、整治内容与要求、实施条件与负面清单、实施路径、实施方案编制与报批、项目管理、监测监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内容;附录包括术语和定
2、义、“三区三线”调整情形和程序、实施方案编制要点、土地权属调整基本要求等内容。一、总则1(一)定义1(二)总体要求1(三)基本原则2(四)适用范围2(五)实施程序3二、整治内容与要求4(一)一般规定4(二)农用地整治41 .优化农用地布局52 .提升耕地质量53 .实施农田生态化改造64 .相关要求6(三)建设用地整理101 .优化建设用地布局102 .开展村庄建设用地整理103 .推进废弃采矿用地复垦利用124 .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125 .相关要求12(四)生态保护修复141 .优化生态空间布局142 .推进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143 .打造宜居宜业农村人居环境154 .相关要求16(五
3、)特色整治17L康续农耕文明172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173 .支持产业导入18三,实施条件与负面清单18(一)一般规定18(二)实施条件181 .有整治需求182 .有整治条件193 .有整治能力19(三)负面清单19四、实施路径20(一)省级整体部署204 制定实施意见205 .统筹工作部署216 .完善工作机制217 .审批实施方案218 .做好监督指导21(二)市级过程监管221 审查实施方案222 .强化实施管理223 .审核竣工验收22(三)县域统筹谋划23L开展调查分析232 .确定目标任务243 .划分实施单元244 .明确实施单元实施时序255 .加强规划引导25五实施方
4、案编制与报批25(一)一般规定25(二)合理确定整治区域26(三)实施方案编制266 .补充调查分析267 .明确整治目标278 .明确子项目安排279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810 方案编制2911 多方参与30(四)实施方案报批30(五)加强规划衔接31六项目管理32(一)一般规定32(二)子项目立项审批、核准和备案32(三)组织实施331 .项目实施332 .鼓励群众参与333 .实施方案调整与撤销33(四)竣工验收341 .子项目验收342 .整体验收34(五)后期管护35七、监测监管35(一)一般规定35(二)监管内容36(三)监管方式361 .信息管理362 .日常监管373 .重
5、点核查37(四)问题整改37八、维护群众合法权益37(一)尊重群众意见37(二)加强公众参与38(三)保障村民和经营主体权利38附录A术语和定义40附录B“三区三线”调整情形和程序42附录C实施方案编制要点46附录D土地权属调整基本要求52一总则(一)定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保护修复等,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提升空间功能和价值,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落地实施的一项空间治理活动。相关术语和定义见附录A。(二)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6、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平台作用,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以县域为统筹单元、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综合运用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工具,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优化农村地区国土空间布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基本原则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
7、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聚焦基层需求,尊重群众意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作用,注重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实际问题,对于群众反对意见强烈的坚决不干。坚持规划先行、统筹谋划。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一谋划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既切实维护“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的严肃性,又充分发挥土地整治工作的综合效益。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基层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搞“大呼隆”“一刀切”齐步走二坚持立足当下、谋划长远。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总目标不动摇,保持战略定力
8、,一以贯之、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四)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容、程序和要求等,用于指导以单个乡镇或跨乡镇为实施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活动。此前,部已经批准的市域、县域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可参照执行。(五)实施程序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程序一般包括省级整体部署、市级过程监管、县域统筹谋划、实施方案编制与报批、项目管理等,流程示意图如下。省级整体部署“,L1制定实施I统筹工作完善工作出社实范做好监督意见部署机制方案指导市级过程监管全程公众参与审查实施方案强化实施管理审椽城工验收-*T实施方案编制与报批全程监测监管确定纪治区域实施方案编制实施方案加强规划报批衔接项目
9、管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流程示意图二整治内容与要求(一)一般规定在保持空间布局总体稳定,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整治区域内建设用地面积不增加、城镇开发边界基本稳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目标不降低的前提下,整体推进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等,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对现状不合理、低效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及结构进行适度调整,逐步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涉及“三区三线”优化调整的,具体调整情形和程序按照附录B执行。整治新产生的补充耕地指标在优先满足县域自行平衡需要后确有剩余的,拆旧复垦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在优先满足县域内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农村发展、新增采矿项目
10、用地需求后确有节余的,可统一纳入省级管理平台在省域范围内调剂。(二)农用地整治在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的前提下,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要求,统筹实施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质量提升和生态化改造,将山上耕地逐步调整到山下、果树苗木逐步上山上坡,将河道湖泊内的不稳定利用耕地逐步调出,实现布局优化。L优化农用地布局针对耕地布局零星、破碎、散乱、配套设施不完善、不便耕种等情形,聚焦田块合并、零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等建设内容,开展“小田并大田”改造,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针对耕地承包经营权分散、耕作半径过长等情形,在摸清确权
11、登记颁证情况、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可引导农户在自愿互信的基础上进行互换并地,也可采取“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等方式,因地制宜推进土地集中流转、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针对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不合理的情形,在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通过异地置换方式,引导园林地“上坡”、耕地“下坡”,优化耕地、林地等布局;通过综合整治,逐步调出河道湖泊内的不稳定利用耕地,推动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2 .提升耕地质量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退化耕地治理等工作,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中不断提升耕地质量。针对灌排设施、田间道路等配套不完善,农机作业条件差以及农田水土流失等
12、问题,采取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等工程配套措施,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机作业条件,提升水土保持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针对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土壤改良、障碍土层消除、土壤培肥、间作轮耕等方式,提升农田地力,推动低产田变高产田。3 .实施农田生态化改造鼓励开展生态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应综合考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对于灌排沟渠,宜采用生态化护坡等措施;对于田间道路,因地制宜采用泥结石、砂石等材料。合理设置生态缓冲带等,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在满足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要求的条件下,可在河道与农田之间、田块之间、道路内部等设置生态缓冲带等,以利于生物
13、栖息和交流迁徙,控制面源污染。保护修复农田中的灌丛、草地、河溪、坑塘等自然半自然生境,合理修复农村河溪、坑塘等小微湿地;保护蜜源植物、水生动植物,提升农田生物多样性。倡导生态友好型农业种植方式。通过种植方向引导、地面绿植覆盖、因地制宜开展间作轮耕等措施,增强就地蓄水能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水土保持能力。4 .相关要求(1)耕地保护要求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时,要坚决守住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得突破底线和红线,不得借口土地综合整治导致耕地保护目标年度考核出问题。坚持“先补后调”“可实测、可追溯”原则,做好新增耕地和补划永久基本农田分年度核算,用于占补平衡的新增耕地质量应符合“占
14、优补优”有关要求。(2)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要求调整情形。重点对布局零星、破碎、散乱和配套设施不完善、不便耕种的地块进行调整。应坚持“总体稳定、微调优化”的原则,确保整治后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平均图斑面积有上升、整治后的调入地块平均坡度不大于调出地块平均坡度,具体情形详见附录B。调整规模。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规模原则上不得超过所涉乡镇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的5%(调出的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所涉乡镇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S5%)。城镇开发边界外的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对城镇开发边界外单个图斑大于10亩的地块,确需进行调整的,需由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实地踏勘,按照县乡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功能布
15、局,论证其调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出具实地踏勘论证意见。城镇开发边界围合范围内以“开天窗”形式保留的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城镇开发边界围合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原则上应当保留。对于平原地区单个图斑面积5亩以上、山区丘陵地区单个图斑面积3亩以上的“开天窗”永久基本农田,原则上不得调整;经实地踏勘论证确需调整的,应在县域城镇开发边界围合范围内落实补划。对于平原地区单个图斑面积5亩以下、山区丘陵地区单个图斑面积3亩以下的“开天窗”永久基本农田,确需调整的,原则上应在县域城镇开发边界围合范围内落实补划,经分析在县域城镇开发边界围合范围内确无补划潜力的,可在城镇开发边界外落实补划。在城镇开发边界围合范围内落实
16、补划的,应尽可能与现有的“开天窗”永久基本农田实现集中连片,调整后不得新增平原地区5亩以下、山区丘陵地区3亩以下的单个图斑;原“开天窗”永久基本农田调出后,城镇开发边界要相应回缩,确保城镇开发边界规模和扩展倍数不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围合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对于生态保护红线围合范围内零星破碎、不便耕种、以“开天窗”形式保留的永久基本农田,可以在不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适度整治,也可以逐步调整到生态保护红线外围边界以外。(3)年度核算要求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年度任务,对整治区域耕地保护情况开展年度核算,重点核算实施期内每年度末耕地数量、质量是否达到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
17、对于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存在风险的县域,应整体分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过程中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变化情况,严防因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造成耕地阶段性流失,对耕地保护目标年度考核造成冲击。开展年度核算,可综合运用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及日常变更结果、耕地保护卫星遥感监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土地卫片执法、自然资源督察等工作成果;年度核算未通过的,要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整改到位后才能开展下一阶段工作。(4)与执法工作的衔接实施方案涉及“三区三线”优化或调整的,应按规划衔接有关要求,逐级按程序更新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数据,作为执法和督察的依据。经批准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涉及非农建设的,需办理建设用
18、地审批手续,未办理的判定为新增非农建设违法用地;不涉及非农建设的,判定为实地未变化。按照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明确林地管理边界规范林地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发202353号)有关规定,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为林地,实际上属于在农民依法承包经营的耕地上种树的,经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林草主管部门共同确认到图斑后,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逐步恢复为耕地,林草主管部门无需办理林地审核审批、采伐等手续,不纳入林业监督执法。(三)建设用地整理适应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统筹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历史文化传承以及农民住房、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
19、设施等各类建设用地需求,根据实施单元具备的基础条件和特点,对农村零散、闲置、低效建设用地进行整理盘活,统筹推进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村庄建设用地整理、废弃采矿用地复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确保城镇开发边界规模和扩展倍数不突破、整治区域内建设用地总面积不增加,进一步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保障农民合理居住需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用地支撑。L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可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零星、破碎、插花的建设用地地块实施统一整治,通过复垦、归并等措施,对建设用地进行空间位置调整、地块整合,形成集中连片的建设用地,促进集约利用。通过整治释放农村建设用地潜力,促进城
20、乡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助推城乡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加速城乡融合发展。2 .开展村庄建设用地整理村庄建设用地整理主要涉及旧村改造更新、集聚发展建设等类型。在确保县域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的前提下,允许优化村庄用地结构和布局。(1)旧村改造更新针对功能较完善,人口、产业发展较稳定,但基础设施不完备、住房老旧的村庄,在现有基础上适当调整用地结构,优化内部空间布局。严格落实“一户一宅”等宅基地管理规定,开展空心村、废弃地、危旧房改造和整理,挖潜内部废弃道路、废弃公共设施等低效土地,有效控制和缩小村庄用地规模,推进土地盘活利用和村庄更新建设。(2)集
21、聚发展建设针对具备较好自我发展能力、有一定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中心村和重点村,或距离中心城镇较近、区位条件较好的村庄,通过建设用地整理,建设新型住宅,配套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强化村庄功能。在涉及群众宅基地问题上,要慎之又慎。对于分散居住、基础设施保障不足或有地质灾害避险需要的零星房屋,在农民群众认可的前提下,可以引导搬迁到村庄聚集区。确实涉及村庄撤并的,要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重点考虑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人口流失严重、空心化程度较深的村庄。不得违背村民意愿开展合村并居、整村搬迁。3 .推进废弃采矿用地复垦利用结合全域土地综
22、合整治实施,统筹推进废弃采矿用地复垦利用。对纳入整治区域内责任人灭失的历史遗留废弃采矿用地,开展地形地貌、土壤质量、水文地质条件、植被覆盖等调查和复垦潜力评估,综合分析其区位条件、损毁程度、周边水土资源禀赋和权属性质,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建则建”的原则,整治后产生的新增耕地、建设用地和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按照有关规定统筹使用。4 .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对于整治区域内的城镇低效用地,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明确整治和再开发的目标、任务、时序、空间布局。围绕解决存量建设用地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等问题,对整治区域内认定的低效用地地块,通过规划引领、土地保障、历史遗
23、留问题处理等措施,在城中村、老旧厂区及城乡融合发展等区域,整治盘活低效用地,推动各类低效用地再开发,并依法做好不动产登记。5 .相关要求(1)建设用地整理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相衔接涉及建设用地区位调整使用的,可结合实际编制增减挂钩实施方案,按照增减挂钩政策要求报批;也可编制增减挂钩实施专章,纳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打包审批;涉及跨县域流转节余指标的,须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批复后应按照国家增减挂钩政策要求,及时备案。增减挂钩专章应至少包括项目类型、审批层级、拆旧地块选址、立项准入要求、安置方式、安置区布局及规模、安置和拆旧实施时序、指标测算、指标使用、指标流转、收益返还等内容。要坚持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域 土地 综合 整治 实施 指南 试行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46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