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的语言竞争与语言规划.docx
《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的语言竞争与语言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的语言竞争与语言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的语言竞争与语言规划语言竞争和语言规划是广义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语言竞争是指处于不同地位的语言在结构内部以及外部应用等方面的博弈。语言竞争既可以激发语言活力,也可能引发和激化各种语言矛盾,从而导致程度不等的社会矛盾。语言规划则是为了解决社会中的语言问题而由政府主导的对语言的地位、本体、功能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无论是语言竞争还是语言规划,传统的研究路径基本是从语言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进行的,较少考虑经济因素这一重要变量。随着当今时代人口流动、信息化、智能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语言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凸显,语言研究“必须意识到语言的经济学属性,从而在制定语言政策时自觉进行
2、经济学的考量,并制定出在经济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语言作用的政策。”1从学科的角度来讲,以语言学理据为基础、关注政策分析的语言规划研究主要以思辨和解释为主,应用范围相对狭小,政策层面的操作性不强,效用评估匮乏。语言经济学采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工具分析语言问题,有效弥补了上述不足。本文尝试运用语言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语言生活中语言竞争和语言规划的问题进行梳理,以期进一步认识语言竞争,特别是汉英语言竞争的本质,并为我国语言规划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一、语言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作为人类社会的两大交际活动一一语言交际和经济行为被认为“从来就是同根同宗,两种活动起源一致,行为主体一致”:2o然而遗憾的是,人
3、们很自然地学习和使用语言,几乎不去思考语言和语言行为所蕴含的经济学规律和经济意义。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语言,可以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比如,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转换生成语法的集大成者乔姆斯基则认为语言是人类生来具有的一种普遍的能力。纵观语言学研究的历史,可以发现语言学研究领域基本忽视了语言的经济属性。在经济学领域,尽管亚当斯密早就指出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语言,强调语言对于人类交易与交换的重要性,但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时,却常常对语言熟视无睹,认为语言参与经济活动乃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直到20世纪60年代,经济信息学家马尔沙克看到了语言的经济属性,指出语言具有价值、效用、费用
4、和收益等特性,并首次提出了语言经济学的概念,人们才开始关注和研究语言的经济价值。此后数十年,伴随着语言的经济功能不断地被认识和发掘,语言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一系列主要的理论思想。(一)语言具有商品属性语言是能被交换的有价值的商品,具有经济价值。人们要参加某种活动,完成某项任务,或者进行某个交易,都必须有语言的参与,才能获得特定的经济效益。此外,语言技能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比如熟练掌握和使用一门外语,不仅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好的收益,同时还可以体现出一定的身份和地位。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语言一方面为某一社区的人所共有,另一方面每个人所拥有语言的数量和质量又千差万别。因此,语言商品
5、的经济运行规律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经济运行过程是有区别的,语言的生产投入(学习)、销售(语言能力输出)和交易(获得的收益)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按照一般经济规律,要获得语言资本,就必须有包括时间和资金等的投入,即语言技能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和货币等成本才能获得,而且语言资本的积累过程是连续和不间断的。(二)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内化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和技能。语言能力作为自然人所拥有的技能范畴,不仅具备人力资本的一般特性,而且是劳动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个人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经济收入水平。此外,像其他技能一样,语言这种技能必须依附于人而存在,且语言技能具有生产性,
6、即人一旦获得语言技能,就有获得潜在效益的可能性。例如,人们投资语言教育,获得语言的知识和技能,在生产或经营活动中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开拓新市场,从而具备了运用语言资本获取更多人力资本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还是可以获得其他人力资本的工具性资本。(三)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不因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而降低其他消费者对该物品消费水平的物品3。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公共产品不具有消费排他性。语言从使用(消费)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种公共产品。这种产品对群体的所有成员开放,某个个体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个体的消费。它会产生“网络效应”,具体体现在:个人因加入某个语言网络而获得语言交际价值的潜在收益;社
7、区成员因扩大交流沟通机会而获得的回报;因沟通和知识共享所获得的社会相关生产活动组织和管理优势等溢出的收益4。语言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为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视角,如语言教育的形式如何选择才能弥补个体学习无法满足社会收益最大化的问题,如何通过政府供给和私人供给配合的方式满足语言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需求等。二语言竞争的语言经济学解读人类社会只要有不同语言的存在,就会存在语言竞争。语言间的竞争是语言关系的产物,是由语言的经济属性所决定的。戴庆厦区别了两种语言竞争的含义,认为由语言功能不同所引起的语言竞争”符合语言演变的客观规律,有利于语言向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相反地,“靠人为力量制造的语言扩张
8、、语言兼并或语言同化”则是“强制性的,违反语言演变的客观规律,违背民族的意志”5。尽管人们的意愿良好,但语言从来都是为某个社会和民族所拥有,从来就没有自然演变的语言竞争,人们所见到的语言竞争都是“人为力量制造”的,其最终目的必然是为某一民族或某一集团的经济利益服务。从我国目前语言竞争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国内通用语汉语与国际通用语英语之间的冲突和博弈。本节将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加以论述。(一)语言竞争的本质是经济实力的博弈如前所述,语言本质上含有经济活动的基因,语言的经济价值既体现在语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地位、频率、语言信仰,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政策,也体现在语言表达和理解的互换性特征6。优势语
9、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这种语言的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发展实力。正如克里斯特(CryStal)所指出的,政治实力可以决定一种语言成为国际语言,但经济实力才能保持这种语言的地位并扩大其影响7。从全球范围看,英语的强势地位源于以美国为首的英语国家高度发达的经济支持。这使英语在使用人口、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上占据重要地位,在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科技等领域具有强大影响力。如在自然科学领域,96.94%的SCl论文是用英文发表的。英语在学术界的全球通用语地位得益于多种因素的组合,包括“优越的研究资源及书目数据库和引文索引的开发,美国高校对外文必修课的取消(迫使他人使用英语)以及各种成见效应(如认为英语具有学
10、术声望)”8。此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无形中降低了不同语言群体间经济社会活动的成本,正是这种潜在的经济价值决定了英语在国际交往中的主导地位。英语成为强势语言带来的竞争优势是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公民不用再为学习英语付出额外的投入,从而可以有更多的资本去获取其他方面的资源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在我国,英语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从个人发展需求还是从企业以及国家发展战略来看,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无须赘言。学习外语尤其是英语是一种具有现实价值的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投资有利于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获取更多的人力资本,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无论是从前的双语教学,还是时下诸如“商务+英语”
11、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抑或是日渐盛行的学科英语和学术英语教育,都充分体现出一个基本事实一一英语语言具有值得投资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过分重视英语教育,在我国的语言生活中也出现了“重英语、轻母语”的独特现象,其直接后果是造成国民母语语言能力的降低。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特别指出了学生汉语能力下降、汉字书写能力退化以及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下降等问题。“重英语、轻汉语”造成的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汉语语言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地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前司长在接受专访时曾经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化面临着竞争的态势,英语和英语所承载的文化是
12、强势的,随着英语的传播和使用,英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扩展。汉语言的空间及其地位和作用在全球化条件下目前仍处于弱势。”9汉语的弱势地位在各个语言使用领域都有所体现,比如在互联网领域,英语网民数量排在第一位,汉语只排名第九位,而在翻译领域,英语、俄语、法语等几个文化强势语言形成几个大轴心,联系着整个世界的翻译网络,而汉语只是个较小的轴心,所联系的语言较少10。事实上,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看,汉语目前处于弱势地位尚属于比较正常的语言现象,因为这正是由语言的经济属性所决定的。尽管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英语在长期语言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不会马上减弱。不过,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13、,既然存在竞争,强弱之间就会出现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的使用范围和频率会有所增强,从而引起语言使用功能和语言声望上的变化。因此,应对汉语与英语的博弈,除了制定理性的语言政策协调两种语言的矛盾和冲突,更重要的是要依靠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带来的语言竞争力的提升。(二)语言竞争力的提升能够助力经济发展优势语言在语言竞争中胜出得益于其背后雄厚的经济实力,同时,其优越的语言竞争力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具有语言优势的一方毫无疑问会占据贸易的主动权llo一项对8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的研究显示,英语国家的经济增长快于非英语国家,这主要源于经济全球化凸显了英语作为国际
14、语言的优势。英语在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英语国家经济的发展12。在传统的语言规划领域,提升语言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语言教育和语言传播。随着语言经济的发展,充分认识和利用语言作为商品和资本的属性,加快语言产业化,同样是提升语言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例如,包括语言教育、语言测试、语言出版、语言翻译等多种形式的语言产业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提升国民的语言能力,推动语言的传播,从而进一步提高汉语的国际竞争力。三语言规划的语言经济学视角随着经济学界“语言反思”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的商品属性,研究语言的经济功能,也为语言规划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20世纪60年代起,加拿大等北美
15、移民国家率先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双语和多语现象进行了研究13-15,包括双语教育、语言对收入的影响,以及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等。90年代初,受北美研究的影响,以瑞士为代表的欧洲多语种国家也开展了大量语言政策的经济学研究16T8L北美和欧洲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两大阵营逐渐形成。前者将语言作为经济变量,关注语言对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后者则将经济作为一种语言变量,研究不同语言政策的费用和效益问题。相比之下,国内语言经济学研究的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外语界学者许其潮首次将“语言经济学”这一概念引入中国19,标志着国内研究开始接触和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此后,陆续有学者探讨了语言经济学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言 经济学 视域 竞争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40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