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盐碱地治理成效——山东省东营市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实践探索.docx
《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盐碱地治理成效——山东省东营市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实践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盐碱地治理成效——山东省东营市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实践探索.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盐碱地整治管理成效山东省东营市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实践探索渤海千里潮,风吹稻浪香。金秋时节的黄河三角洲大地一派繁忙,大豆、藜麦、黑小麦、马铃薯等耐盐碱粮食作物,在昔日的盐碱地上展现出令人称奇的种植效果。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讲话中指出,“山东东营、河北沧州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区域,过去有个俗语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土地盐碱化非常严重。最近两年,我先后去这两个地方考察,了解到他们都结合实际探索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有效途径”。昔日盐碱地,今日新粮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
2、话,不仅是对东营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工作的肯定,更是鞭策。东营市委市政府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改革创新,把论文写在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大地上。担负起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使命盐碱地整治管理利用是全球性难题。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立足国情农情,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也能够为世界盐碱地整治管理利用提供中国经验,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共有15亿亩盐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0%左右,位居世界第三,其中5亿亩具备开发利用潜能。“唤醒”5亿亩“沉睡”的盐碱地,对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对端牢中国饭碗意义重大。2
3、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营考察,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提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备重要战略意义”。地处黄河尾闾、渤海之滨的东营市,拥有盐碱地341万亩,占山东省盐碱地面积的38%,是规模和利用难度都比较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作为我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近几年以来,东营市立足国家战略和使命任务,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改革创新,在乐于探索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做法,实现了从不毛之地到沃野粮仓的华丽变身。垦利,黄河从这里入海。记者采访
4、时,在垦利街道高速以东片区,多台大型排碱专用设备正在这里进行深松作业。片区通过土地整理、招才引智、改盐技术集成攻坚等措施,从总规模434亩耕地后备资源中改造出新增耕地302亩,出地率达到69.5%o垦利区是黄河三角洲典型的“退海之地”,境内83.4万亩耕地中,盐碱耕地就有64.5万亩。垦利区委书记西牧山告诉我们,垦利区立足盐碱地大县的实际,自觉担当“示范区”责任,扎实开展盐碱耕地综合整治管理、种业“育繁推”、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等集成示范,近3年新增耕地2.4万亩、盐碱地良种推广25万亩、盐碱地小麦刷新国内单产纪录,去年全区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4.9%,盐碱地已成为增产增收“后备粮仓”。东营市自2
5、022年9月获批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市以来,通过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工作推进体系,加强水资源和资金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力度,有效保障试点工作开展。在试点实践过程当中,东营市立足滨海盐碱地特点,积极研究改地、改种、治水,努力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有效做法,为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能、一直不间断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不间断提升粮食“安全系数”作出积极贡献。新观念新技术新方式破解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能,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3年5月10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6、示范区揭牌成立。中心由中国农科院等单位联合国内18家盐碱地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优势单位共建,涵盖了国内盐碱地科技创新全部领域,覆盖了所有盐碱地类型区。“盐碱地国创中心担负的正是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探索的使命,正在构建全国一盘棋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体系。十年磨一剑,已经扎根盐碱地10余年、被人们誉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老黄牛”的刘志鑫如是说。针对全国盐碱地类型多样和资源禀赋差异大等特点,盐碱地国创中心已构建了“1+3+16”的空间布局,按照组织体系、科研攻关、人才队伍、总部基地和产业孵化体系“四条线”一体设计共同推进的思路,实现了全国盐碱地优势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各类盐碱地综合利用
7、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长期以来,在盐碱地整治管理方面,我国一直遵循改地适种的思路。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营考察时提出,要“转变育种观念,由整治管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控光、控水、控温。在黄河三角洲农高区联合中科院搭建的国内首个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加速器里,藜麦、甜高粱、紫花苜蓿等作物通过精细调节,缩短育种周期,高效完成体系的优胜劣汰。山东盐碱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刘雪建说:“这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可以同时对风、光、温、水、养、气进行全方位的调控,这些神奇的功能就像给作物生长按下了加速键,在这个神奇的平台上,种苗一年可以实现4-6代的繁育,速度比传统育种
8、快了差不多3至4倍。”匡廷云、种康、吴孔明,这些在盐碱地整治管理研究领域熠熠闪光的名字,相继带着他们的团队落户农高区,成为了进一步提升农高区创新能力的核心动力。一花迎来百花开,在他们的感召下,中科院曹晓风院士团队,筛选收集了400余份耐逆性强、生物量大、蛋白含量高的豆科绿肥植物田菁资源。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赵振东院士团队,育成了耐盐碱节水小麦新品种“济麦60”,去年在东营3.75%o含盐量的盐碱地上,专家测产亩产达460.98公斤,成为省内盐碱地高产典型。紧接着,“齐黄34”“科豆35”“圣麦5号”“圣稻259”“东航D-95”“宇花18号”等一批新品种表现突出。科研出技术,政府搭平台,企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依靠 科技 创新 提升 盐碱地 治理 成效 山东省 东营 推进 综合 改造 利用 实践 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38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