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黄河流域城乡协调发展心得体会座谈发言心得体会.docx
《2024年11月黄河流域城乡协调发展心得体会座谈发言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11月黄河流域城乡协调发展心得体会座谈发言心得体会.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黄河流域城乡协调发展心得体会座谈发言黄河流域是我国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稳步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方面,城乡间各类要素双向流动不足,整体协调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黄河流经9个省区,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此外,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例如,在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发展能力不强、转型动力不足,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小城市和县城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较弱,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欠账
2、较多,民生发展相对落后,等等。因此,在统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兼顾全局性、协同性和差异化发展,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治理能力和民生保障水平提升。坚持生态保护是前提,推动生态、产业和城乡发展互促互进。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和生态屏障,要以生态兴、产业兴带动城镇兴、乡村兴,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反哺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水沙关系不协调、环境污染和洪涝风险仍存,沿黄各省区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问题突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要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以生态化、绿色化转型为导向,摆脱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流
3、域内人口、土地、资金、资源等要素集聚。县城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黄河流域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尤其要发挥好县城的作用。一方面,重视沿黄城市群建设,激发大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沿黄城市群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提升沿黄各省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减轻生态脆弱区承载压力;促进县城和乡村之间各类要素高效流动,实现城乡间双向赋能。黄河流域农业人口数量庞大,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补齐民生短板。要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城镇产业和培育乡村产业,扩大就业容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
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们融得进城市;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黄河流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上中游与下游的差距。为此,要重点补齐黄河上中游欠发达地区民生领域短板和弱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三江源头到渤海之滨,从上中下游到左右岸,黄河流域分布丰富的自然物产。得益于多年的生态治理,黄河沿岸的枸杞、软梨、硒砂瓜等特产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是特色企业不断发展的“先行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广泛应用新技术,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崭新的
5、征程上,基层党组织要把“坚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以“三更灯火五更鸡”中研读“方志史料”,循迹特色物产之“踪”,摸清深山瑰宝之“脉”,在遵循自然物产生长规律和研发空间的基础上,依托“产业优势”,不断为产业发展“延链”“壮链”“补链”;借智“科技创新”,整合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级科研平台,更多地运用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解决地区发展瓶颈难题,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和产业创新模式,引导产业发展沿着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位一体”的规划路线“行稳致远”,推动乡村产业“腾笼换鸟、转型升级”,托举起群众增收致富新希望。优化完善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心得体会习近
6、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力推进数字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能源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提高上中下游、各城市群、不同区域之间互联互通水平,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便捷流动。这为加强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出重点。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近年来,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明显改善,但沿黄地域范围跨度大,流域
7、内交通、通信、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还存在建设不完善、布局待优化等短板,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供给质量不高、协同性不强等问题。继续完善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将为沿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补齐建设短板,提升黄河流域内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优化沿黄省(区)城市群之间的交通网,针对流域内一些地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滞后的实际情况,加大布局和建设力度,补齐城际间路网“断线”、城市群与外界连通能力弱等短板。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网联等技术,对流域内交通、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更好发挥基础设施对沿黄
8、旅游、物流等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着眼于提升整体竞争力,合理规划建设流域内新型基础设施。应积极构建符合黄河流域发展特点的数字网络支撑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夯实基础,同时避免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分区域针对性开展投资建设,对基础相对薄弱的中上游地区,应补齐信息建设短板,重点发挥数字技术在农业发展、能源保障、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对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下游地区,应着力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带动全流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缩小上中下游的发展差距。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强化底线思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基
9、础设施建设要与流域内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相协调。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环保标准,在前期规划阶段就对工程项目建设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做好科学评估,充分考虑黄河流域的生态脆弱性,最大限度避让生态脆弱敏感区、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注重采用绿色集约技术,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守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底线。黄河文化蕴含着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深邃智慧。数千年来,沿黄河流域形成了河3皇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并涌现出诸多文人贤士。这条流动的大河,见证人民的交往,也承载着文化的交流。先秦时代儒墨道法诸子不同学派的交锋争鸣,促进了中国思想和学术的繁盛;丝绸之路和黄河水道共同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
10、规模宏大的文化交融;佛教传入中国并融入中华文化,产生了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等为代表的石窟寺文化正是在与草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宗教文化等碰撞激荡的过程中,黄河文化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彰显出融合包容、多元一体的宏大气象,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独特精神标识。开放包容的内在特性赋予黄河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也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和辐射力,有力推动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比如,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搭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持续举办,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交流思想、凝聚智慧;灵感来自石窟艺术的舞剧丝路花雨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800多
11、场,创下舞剧吉尼斯世界纪录如今的黄河,依旧深情讲述着开放包容的东方故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让宝贵精神和文化遗产代代传承、历久弥新,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神圣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定文化自信,做好黄河文化研究和遗址文物保护工作,创新推进黄河文物活化利用,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要不断激活黄河文化的生命力,激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磅礴力量。在学习贯彻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餐发展座谈会精神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
12、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黄河故道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上的黄河南泛侵泗夺淮入海在黄淮地区所留下的废河道及其淤泛区,素有“洪水走廊”之称。长期以来,受区位、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黄河故道沿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偏低,曾是县域发展“洼地”和“贫困带”。党的十八大以来,*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全面小康建设的战略机遇,启动实施以土地整治、水利建设、扶贫开发为主的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程,有力带动了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古老沧桑的黄河故道焕发新的光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11 黄河流域 城乡 协调发展 心得体会 座谈 发言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23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