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质量通病及防止措施.docx
《房屋建筑质量通病及防止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房屋建筑质量通病及防止措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房屋建筑质量通病及防止措施第一节、主体工程一、稀砌体工程质:通病治理(一)、砂浆强度不符合要求防治措施:1 .控制砂的含泥量.强度等级等于或大于M5的砂浆,砂的含泥量不应超过5%;不小于M5的砂浆,砂的含泥量不应超过10%。砂浆做到随拌随用,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必须分别在2h和3h内使用完毕。灰槽内的砂浆使用过程中应经常翻动、清底.如砂浆出现泌水现象,应在砌筑前进行二次拌合。2 .要重视砂浆试块的制作,强度等级评定要符合现行标准规定.3 .配齐计量工具,严格过磅,计量准确,根据砂了含水率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用水量.(二)、水平或竖向灰健砂浆饱满度不合格防治措施:1 .改善砂浆和易性,如果砂浆出
2、现泌水现象,应及时调整砂浆的制度,确保灰缝砂浆的饱满度和提高砌体的粘结强度.2 .砌筑用烧结普通砖必须提前12d浇水湿润,含水率宜在10%15%,严防干砖上墙使砌筑砂浆早期脱水而降低强度。3 .砌筑时要采用“三,砌破法,严禁铺长灰而使底灰产生空穴和摆砖砌筑,造成砂浆不饱满。(三)、砌砖不按规定留槎,组砌方法不正确防治措施:1 .控制好摆砖探底,在保证砌砖灰缝812mm的前提卜考虑到破垛处、窗间墙、柱边缘处用砖的合理模数。2 .确定标高,立好皮树杆,并在柱或剪刀墙上用红漆标注醒目,双面挂线.3 .构造柱部位必须留置马牙槎,要求先退后进,进退均为五皮砖。临时间断处留槎必须顺直,不得偏轴线。4 .烟
3、道处组砌一定注意用七分砖错缝搭砌,防止出现通缝。(四)、附墙烟道不畅、串烟防治措施:1 .砌砖前向班组作技术交底,做好专项验收。2 .砌筑附墙烟道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砂浆、混凝土和碎砖坠落烟道内;做内衬时应边砌边抹内衬,或作勾缝确保烟(气)道的严密性。3 .烟(气)道的顶部应设置烟(气)道藁板,加强烟道的稳定性:施工时还应用灰袋纸封闭盖板上留置的孔洞,或采用桶式提芯器,以防止砂浆、混凝土和碎砖坠落烟道内.(五)、框架柱拉接筋漏设,位置不当防治措施:框架柱拉接筋应按砌块模数后焊设置,杜绝边砌边焊,检验合格后方可砌筑。或采取环氧树脂植筋法,但必须保证材料合格和经三方现场拉拔试验确定。(六)、砌体结构
4、裂缝防治措施:1 .强化图纸会审力度,在图纸会审时刻砌体结构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从设计上采取技术措施。2 .对有不同材料组成的墙体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混凝土框架柱与砖填充墙应采用钢丝网片连接加固,墙柱结合部位必须按设计规范要求设置拉接筋且砌筑砂亥要饱满。3 .屋顶宜优先采用女儿墙形式,且应将增体构造柱延长到女儿墙内。4.采取以下措施防止顶层墙体开裂.顶层砌筑砂浆等级不低于M5;顶层圈梁下0.3m和每隔0.5m增设砖砌体水平灰缝钢筋(共3道),37OnIm增加3巾4,24Omm增加2d)4,位置在顶层端部从山墙起两间范围内的内外纵墙及承重横墙;变形缝两端两间范围内的上述墙体:顶层的内横墙靠外墙一边2
5、m范围内(伸入外纵墙每侧500三).外纵墙与内横承重墙交叉处及山墙与内纵墙交叉处均应设构造柱;内纵堵与内横承重墙交叉处增设抗裂柱,抗裂柱仅在顶层设置,其上下端锚固于相应上下圈梁内。二、模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一)、模板安装1、梁、板模板现象梁、板底不平、下垂、下挠:梁侧模板不平宜:梁上下口胀模。原因:模板龙骨、支柱刚度、强度不够,支柱基础下沉。防治措施:梁、板底模板的龙骨、支柱的截面尺寸及间距应通过设计计算决定,使模板的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作业中应认真执行设计要求,以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变形。模板支柱应立在垫有通仁模板的坚实的地面上,防止支柱下沉,使梁、板产生卜挠,梁、板模板
6、应按设计或按标准要求起拱.梁模板上下口应设销口楞,再进行侧向支撑,以保证上下口模板不变形。2、柱模板(1)胀模、断面尺寸不准,混凝土保护层过大。原因:柱模板强度、刚度不彰。防治措施:根据柱高和断面尺寸设计核算柱箍自身的截面尺寸和间距,以及对大断面柱使用穿柱螺栓和竖向钢楞,以保证柱模的强度、刚度足以抵抗混凝土的侧压力,施工应认真按设计要求作业。(2)柱身扭向。原因:校正时未双面校正。防治措施:支模前先校正柱筋,使其首先不扭向.安装斜撑(或拉锚),吊线找垂直时,相临两片柱模从上端每面吊两点,使线坠到地面,线坠所示两点到柱位置线距离均相等,以使柱模不扭向。(3)轴线位移。原因:柱支模时未拉通线。防治
7、措施:成排的柱子,支模前要在地面上弹出柱轴线及柱边通线,然后分别弹出每柱的另一方向轴线,再确定柱的另两条边线,支模时,先立两端柱模,校正垂直与位置无误后,柱模顶拉通线,再支中间各柱模板。柱距不大时,通排支设水平拉杆及剪刀撑,每柱分别四面支撑,保证每柱垂宜和位置正确。3、墙模板(1)墙体厚薄不一,平整度差。原因:模板的强度和刚度不够,龙骨的尺寸和间距、穿墙螺栓间距、墙体的支撑方法未认真操作。防治措施:防治方法是模板设计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龙骨的尺寸和间距、穿墙螺栓间距、墙体的支撑方法等在作业中要认真执行。(2)墙体烂根,模板接缝处跑浆。原因:模板根部缝隙未堵严,模板内清理不干净,混凝土浇筑前未
8、座浆。防治措施:模板根部砂浆找平塞严,模板间卡固措施牢靠。模板内杂物清理干净,混凝土浇筑前应用与混凝土同配比的无石子水泥砂浆座浆50mm厚。(3)门窗洞口混凝土变形。原因:门窗模板与墙模或墙体钢筋固定不牢,门窗模板内支撑不足或失效。防治措施:门窗模板内设足够的支撑,门窗模板与墙模或墙体钢筋固定牢固。4、模板缝隙跑浆原因:模板拼装时缝隙过大,连接固定措施不牢靠。防治措施:模板拼装时缝隙型海绵条挤紧,并用胶带封住。加强检查,及时处理。5、标高偏差超标原因:(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未按标记施工。(3)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
9、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4)预埋件、预留孔洞未固定牢,施工时未重视施工方法。(5)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防治措施:(1)每层楼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作找平。(2)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土0。OOO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累计误差。当建筑物高度超过30In时,应另设标高控制线,每层标高控制点不少于2个,以便熨核。(3)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安装前应与图纸对照,确认无误后准确固定在设计位置上,必要时用电焊或套框等方法将其固定.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沿其周围分层均匀浇筑,严禁碰击和振动预埋件与模板。(4)楼梯踏步模板应考虑装修厚度。(二)、模板拆除1、混凝十.表面粘连原因:由于模板清理
10、不好,涂刷隔离剂不匀,拆模过早所造成.防治措施:模板表面清理干净,隔离剂涂刷均匀,拆模时间按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执行。2、混凝土楞角破损、脱落。原因:(1)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不足。(2)操作人员不认真,用大锤、撬棍硬碓猛插,造成混凝土楞角破损、脱落.防治措施:(1)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质量验收标准中的要求方可拆模。(2)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严禁用大捶、撬棍硬碓猛撬。三、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箍筋不方正矩形箍筋成型后,拐角不呈90”,或两对角线长度不相等。钢筋弯钩平宜长度不够,箍筋弯钩角度不符合要求。原因:箍筋边长成型尺寸与图纸要求误差过大:没有严格控制弯曲角度;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没有
11、逐根对齐。防治措施:注意操作,使成型尺寸正确;当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应在弯折处逐根对齐。2、成型尺寸不准确已成型的钢筋尺寸和弯曲角度不符合设计要求。原因:下料不准确:画线方法不对或误差大;用手工弯曲时,扳距选择不当:角度控制没有采取保证措施。防治措施:加强钢筋配料管理工作,预先确定各种形状钢筋下料长度调整值,根据钢筋弯制角度和钢筋直径确定好扳距大小。为保证弯曲角度符合要求,在设备和工具不能自行达到准确角度的情况卜.,可在成型案上画出角度准线或采取钉扒钉做标志的措施。3、已成型的钢筋变形钢筋成型后外形准确,但在堆放或搬运过程中发现弯曲、歪斜、角度偏差。原因:成型后,往地面摔得过市,或因地面不平,
12、或与别的物体或钢筋碰撞成伤:堆放过高或支垫不当被压弯;搬运频繁,装卸“野蛮”。防治措施:搬运、堆放要轻抬轻放,放置地点要平整,支垫应合理:尽量按施工需要运至现场并按使用先后堆放,以避免不必要的翻垛。4、圆形钢筋直径不准原因:圆形螺旋筋成型所得的直径尺寸与绑扎时拉开的螺距和钢筋原材料弹性性能有关,直径不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考虑这两点因素。防治措施:应根据钢筋原材料实际性能和构件所要求的螺距大小预先确定卷筒的直径。当盘缠在圆筒上的钢筋放松时,螺旋筋就会往外弹出一些,拉开螺距后乂会使直径略微缩小,其间差值应有计弊确定。5、箍筋弯钩形式不对箍筋末端未按规定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式。原因:不熟悉箍
13、筋使用条件,忽视规范规定的弯钩形式使用范围:配料任务多,各种弯钩形式取样混乱。防治措施:熟悉各种弯钩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特别是刻于斜弯钩,是用于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在钢筋加工的配料过程中要注意图纸上的标注和说明。四、钢筋连接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一)、钢筋闪光对焊1、接头中有氧化膜、未焊透或夹渣。1.1.原因:1)焊接工艺方法使用不当.2)焊接参数选择不合适。3)烧化过程太弱或不稳定。4)烧化过程结束到顶锻开始之间的过度不够急速或有停顿,空气侵入焊口。5)顶锻速度太慢或带电顶锻不足。6)顶锻留量过大,顶锻压力不足,使焊口封闭太慢或未能真正密合.1.2防治措施:1)选择适当的焊接工艺。2)
14、重视预热作用,掌握预热要领,减少预热梯度。3)确保带电顶锻过程,采取正常的烧化过程。4)避免采用过高的变压器级数施焊,以提高加热效果。5)加快顶锻速度.6)增大顶锻压力。2、过热:从焊缝或近缝区断口上可看到粗晶状态。2. 1原因:1)预热过分,焊口及其近缝区金属强烈受热。2)预热时接触太轻,间歇时间太短,热量过分集中于焊口。3)沿焊件纵向的加热区域过宽,顶锻留量偏小,顶锻过程不足以使近缝区产生适当的理性变形,未能将过热金属排除于焊U之外。4)为了顶锻省力,带电顶锻延续较长,或顶锻不得法,致使金属过热.3. 2防治措施:1)根据钢筋级别、品种规格等情况确定其预热程度,在施工中严加控制。2)采取低
15、频预热方式,适当控制预热的接触时间、间歇时间以及压紧力。3)严格控制顶锻时的温度及留量。4)严格控制带电顶锻过程。3、脆断:在低应力状态下,接头处发生无预兆的突然断裂。脆断可分为淬硬脆段、过热脆断和烧伤脆断几种情况。3. 1原因:1)焊接工艺方法不当。2)对焊接性能较差的钢筋,焊后虽然采取了热处理措施,但因温度过低,未能取得有效的效果。4. 2防治措施:D针对钢筋的焊接性,采取相应的焊接工艺。2)正确控制热处理程度。4、烧伤:钢筋与电极接触处表面微熔及烧伤。5. 1原因:1)钢筋与电极接触处洁净程度不一致,有氧化物,夹紧力不足,局部区域电阻很大,因而产生了不允许的电阻热。2)电极外形不当或严重
16、变形,导电面积不足,致使局部区域电流密度过大。4. 2防治措施:1)清除钢筋被夹紧部位的铁锈和油污。2)清除电极内表面的氧化物.3)改进电极槽口形状,增大接触面积。4)夹紧钢筋。5、接头弯折或轴线偏移:5. 1原因:1)钢筋端头歪斜。6. 电极变形太大或安装不准确。7. 焊机夹具晃动太大。8. 2防治措施:9. 正确调整电极位置。10. 整电极钳口或更换已变形的电极。11. 直钢筋的弯头。12. 、钢筋电渣压力焊13. 线偏移、弯折。14. 1原因:D钢筋端部歪扭不直,在夹具中夹持不正或倾斜。2)夹具长期使用磨损,造成上下不同心。3)顶压时用力过大,使上钢筋晃动和移位。4)焊后夹具过早放松,接
17、头未及冷却,使上钢筋倾斜。1.2防治措施:1)矫直钢筋端部。2)正确安装夹具和钢筋。3)避免过大的挤压力。4)及时修理或更换夹具。2、咬边:2. 1原因:1)焊接时电流太大,钢筋熔化过快。2)上钢筋端头没有压入熔池中,或压入深度不够。3)停机太晚,通电时间过长。15. 2防治措施:1)减小焊接电流。2)缩短焊接时间。3)注意上钳口的起始点,确保上钢筋挤压到位。3、未焊合:上下钢筋在结合面处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16. 1原因:1)焊接过程中上钢筋提升过大或下送时速度过慢;钢筋端部熔化不良或形成断弧。2)焊接电流小或通电时间不够,使钢筋端部未能得到适宜的熔化量。3)焊接过程中设备故障,上钢筋R住
18、,未能及时压卜;3. 2防治措施:1)在引弧过程中精心操作,防止操纵杆提的过快或过高,间隙太大发生断路灭弧;也应防止操纵杆提的过慢,钢筋粘连短路.2)适当增大焊接电流和延长焊接通电时间,使钢筋端部得到适宜的熔化量。3)及时修理焊接设备,保证正常使用。4)合理选择焊接参数,正确掌握操作方法。(三)、钢筋锥螺纹连接1、钢筋套丝缺陷:1.1原因:操作工人未经培训或操作不当.1.2防治措施:对操作工人进行培训,取得合格证后再上岗。2、接头露丝:拧紧后外露丝扣超过一个完整扣。2.1原因:接头的拧紧力矩值没有达到标准或漏拧。2.2防治措施:1)按规定的力矩值,用力矩扳手拧紧接头.2)连接完的接头必须立即用
19、油漆做标记,防止漏拧。五、钢筋安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 .骨架外形尺寸不准、歪;扣筋被踩向下位移1.1原因:多根钢筋端部未对齐,绑扎时个别钢筋偏离规定位置。1.2防治措施:绑扎时将钢筋端部对齐,防止钢筋绑扎偏斜或骨架扭曲。2 .柱、墙钢筋位移2.1 原因:固定钢筋的措施不可靠,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被碰撞,偏离固定位置。2 .2防治措施:墙、柱主筋的插筋与底板上、卜.筋要固定绑扎牢固,确保位置准确。必要时可附加钢筋电焊焊牢,混凝土浇筑前、后应有专人检查修整。3 .受力筋保护层不符规定,露筋3.1原因:(1)混凝十.保护层垫块间距太大或脱落。(2)钢筋绑扎骨架尺寸偏差大,局部接触模板。(3)混凝土
20、浇筑时,钢筋受碰撞位移。3. 2防治措施:(1)混凝土保护层垫块要适量可靠。2)钢筋绑扎时要控制好外形尺寸。(3)混凝土浇筑时,应避免钢筋受碰撞位移。混凝十.浇筑前、后应设专人检查修整.4.绑扎接头松脱4. 1原因:搭接处没有扎牢,或搬运时碰撞、压弯接头处。4. 2防治措施:钢筋搭接处应用铁丝扎牢。扎结部位在搭接部分的中心和两端共3处.搬运已扎好的钢筋骨架应轻抬轻放,尽量在模板内或模板附近绑扎搭接接头。5.柱箍筋接头未错开布置5.1 原因:绑扎柱箍筋骨架时疏忽所致。5. 2防治措施:做好钢筋绑扎技术交底工作。6. 弯起钢筋方向错误6.1 原因:没有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未认真核对图纸。6 .
21、2防治措施:对操作人员专门交底,或在钢筋上挂牌标识。7 .钢筋接头位置错误,受力钢筋锚固长度、搭接长度不够,在连接区段内接头数量超规范7.1 原因:没有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未认真核对图纸。7.2 防治措施:对操作人员专门交底,梁、柱、增钢筋接头较多时,翻样配料加工时,应根据图纸预先画出施工翻样图,注明各号钢筋搭配顺序,并避开受力钢筋的最大弯矩处。8 .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够,箍筋数量不足;绑扎不牢8.1 原因:未认真执行设计和规范的要求,箍筋绑扎不牢。8 .2防治措施:认真按设计和规范要求设置箍筋加密区,箍筋绑扎要牢固。9 .浇灌混凝土不搭马道,乱踩钢筋野蛮施工;竖向插筋无扶正措施造成钢筋位移
22、9.1 原因:操作人员成品保护意识不强,技术交底未进行成品保护要求.9.2 防治措施:加强对操作人员成品意识,建立工序交接制度,并在技术交底中进行成品保护措施交底,浇滩混凝土必须搭设马道。10 .钢筋分项未按规定执行现场“挂牌”制度10.1原因:现场工序验收交接制度规定不清,现场操作人员无现场“挂牌”制度的认识.10.2防治措施:建立健全工序交接制度,并在技术交底中对现场“挂牌”制度进行交底。11.梁柱接头处柱箍筋数量不足或漏绑I1.I原因:因操作困难,未绑加密箍筋;采用模外绑梁筋,后落入梁底,加之梁柱接头早已封模,无法绑梁、柱接头柱箍筋。11.2防治措施:应合理安排先绑梁筋,待补上梁、柱接头
23、柱箍筋后,再封梁侧模的操作方法。六、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配合比不良混凝土拌和物松散,保水性差,易于泌水、离析,难以振捣密实,浇筑后达不到要求的强度。1.1原因:(1)混凝土配合比未经认真设计和试配,材料用量比例不当,水灰比大,砂浆少,石子多。(2)使用原材料不符合施工配合比设计要求,袋装水泥重量不够或受潮结块,活性降低;骨料级配差,含杂质多:水被污染,或砂石含水率未扣除。(3)材料未采用称量,用体积比代替重量比,用手推车量度,或虽用磅秤计量,计量工具未经校验,误差很大,材料用量不符合配合比要求。(4)外加剂和掺料未严格称量,加料顺序错误,混凝土未搅拌均匀,造成混凝土匀质性很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房屋建筑 质量 通病 防止 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16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