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docx
《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为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彰显文都风韵、激发旅游活力,提升全市旅游业现代化、品质化水平,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更好发挥旅游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美好生活中的支撑作用,根据安徽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制定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1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实施旅游新高地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旅游能级提升、旅游消费促进、旅游品牌传播、旅游服
2、务升级“六大工程”为抓手,做精产品、做足特色、做优服务、做活市场、做强品牌,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进军“全省卜强”和打造“人文胜地、智造名城”目标的重要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桐城增添新动能。2 .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我市文旅资源优势和特点,紧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大黄山建设契机,着力构建“一城引领、二廊串联、三大集聚、四区组团”的旅游空间格局。打造处处有风景、四季皆宜游的人文胜地,东接长三角、北承合肥都市圈、南融大黄山、西连大别山,构建文旅体验优选区。一城引领。发挥桐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锚定文化体验标杆型城市,深度挖掘桐城文化标识,稳步
3、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项目,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塑造桐城旅游核心吸引力。二廊串联。以文脉、水脉为经络,推动龙眠河“一河两岸”和江淮运河沿岸串点成线,联动龙眠山-孔城老街区段,辐射大徽尖、文和园、历史文化街区和金神、嬉子湖沿线,形成兴文、靓水、乐山、旺村的文化旅游发展廊道。三大集聚。突出文化体验、数字创意、工艺美术三大产业集聚。聚焦文化研学、文艺演出等发展文化体验产业;优化数字音乐、网络文学、动漫、数字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数字创意产业:做强玉雕、掐丝跌琅、蛋雕、剪纸等为代表的工艺美术产业。四区组团。东部围绕嬉子湖、金神、孔城、鲍鱼等引江济淮沿线各镇,发挥“水优势”做足“水文章”,打造水乡风情度假区;南部
4、以青草、新渡、双港、范岗为核心,以优良的乡村自然条件为基础,打造田园生活休闲体验区;西部依托唐湾、黄甲、龙眠、青草北部良好的生态优势和富锌优势,将“绿色牌”与“富锌牌”有效结合,打造“富锌产地康养桐城”体验区;北部立足大关、吕亭的美食文化、三国文化,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区。3 .主要目标。到2025年,旅游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更加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优质,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全市年接待游客达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5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o到2027年,高品质旅游强市基本建成,创建一批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辨识度的旅游景区、旅游度假
5、区。全市年接待游客超过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二、主要任务(一)实施旅游新高地建设工程1 .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地。规划、保护、活化利用城区四条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等文化遗产,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项目、龙眠河“一河两岸”等项目实施提质提速提效,着力打造好桐城派、六尺巷和黄梅戏3张文化名片,推动千年古城展续文脉、传承历史、增强活力。(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大建办、文都控股集团、安桐集团,各镇、街道)建立健全研学旅行制度体系、课程体系,开展系列研学游体验活动,打造“博物馆之城”“桐城文庙祭孔启
6、蒙”“桐城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基地”“裁襟励子文化园”等研学旅游品牌。(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文旅体局,各镇、街道)组织专业力量开展以桐城派文化、世家大族文化、科举文化、六尺巷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为代表的桐城文化的内涵挖掘、资料整理和价值阐释工作,提升文物科研和文物宣传水平,推出一批桐城文化读本和戏曲。(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桐城派研究会秘书处、市文联、市教育局)认真梳理古建筑、传统村落民居文物资源,大力推进重点古建筑和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的展示、研究和阐释工作,培育一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和农耕文化体验馆。(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7、、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都控股集团、安桐集团,各镇、街道)完善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教育胳仰系列旅游产品,推进红色纪念地景区化改造。培育打造桐城烈士陵园、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望狮岭红色教育基地、叶家湾、欧家岭等红色资源点发展成为红色研学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旅体局,各镇、街道)2 .打造“大黄山”休闲度假体验地。围绕休闲度假经济、创意经济、康养经济、会展经济、赛事经济、文化服务经济六大高端服务业,建立健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重大项目库和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库,推动多元投入保护利用国家历史文化
8、名城、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及管理运营六尺巷片区、孔城文旅小镇、名人故居、非遗馆及基层文体场馆、展示馆、纪念馆等,推进历史文化资源向产品转化。加强资金申报指导,支持休闲度假经济、创意经济、康养经济、会展经济、赛事经济、文化服务经济等六大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重大文旅项目和文旅品牌创建等,积极争取“大黄山”产业投资基金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文旅体局、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市招商中心,各镇、街道)3 .打造长三角富锌康养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富锌”、中医药、食用菌、森林等优势资源,发挥桐城独有的“山、湖、林、河、田”的
9、自然风光、健康疗养及深厚的人文条件等优势,大力发展康养旅居产业。围绕打造“中国锌谷”,以生态富锌、康养旅游为引领,加快建设打造生态康养目的地。依托桐城小花核心产区,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基地,开发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全面开发富锌特色农产品“伴手礼”。依托黄甲镇食用菌种植基地,打造食用菌特色小镇。依托孔城镇红豆杉基地,打造红豆杉健康小镇。(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文旅体局、市林业局、市卫健委、市气象局,各镇、街道)依托龙眠山和嬉子湖等山水资源建设一批天然氧吧和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牵头单位: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文旅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气象局,各镇、街道)(二)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
10、品示范工程4 .做强乡村旅游精品村。推进乡村旅游“十百千”品牌创建,实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国家、省、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工作,集中建设1.2个全省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村、4个精品主题村、4个特色美食村、2个“后备箱”工程基地等乡村旅游品牌。(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住建局,各镇、街道)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统筹谋划、一体化推进休闲旅游发展、和美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推动更多具备条件的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乡村旅游风貌建设指引,优化农房设计通用图集,整治村庄及农房风貌。整合全
11、市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农村产业规划建设,突出田园风光、民俗文化,打造蒋潭、杨安、山明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文旅体局、市乡村振兴局、市住建局,各镇、街道)5 .促进民宿可持续发展。打造一批区位条件较好、文化主题彰显、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先进、智慧应用突出、综合效益显著的精品民宿,集中力量培育1-2家等级民宿。支持得闲居、桐溪半山缘等民宿加强对桐城生态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挖掘和利用,将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有机植入到民宿设计建造和管理服务中,打造具有景观美学、文化内涵的精品民宿。推动民宿证照办理联审联批机制落地。推进乡村民宿集聚化,改造升级一批乡村民
12、居,鼓励支持国内外知名民宿品牌公司,在我市重点景区、特色街区、游客集聚地、乡村旅游重点村、特色田园乡村等区域发展民宿,发挥资本和经营管理优势,带动行业品质提升。(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公安局、市消防大队、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分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住建局,各镇、街道)6 .提升乡村旅游运营水平。鼓励国有(集体)投资平台、知名旅游企业、社会资本,通过租赁、联营、委托管理、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等模式,深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运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村集体和村民入股乡村旅游合作社、旅游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就业带动、保底分红,
13、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人社局、文都控股集团、安桐集团,各镇、街道)(三)实施旅游能级提升工程7 .推动景区提档升级。以景区创建为重要抓手,加快旅游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提质。全力推动六尺巷片区创建国家4级景区。支持嬉子湖生态景区、花间塘乡村旅游风情区、披雪瀑景区、活海欢乐水世界景区提档升级。提升孔城老街景区文化内涵和产品品质,着力开发建设文化体验、研学教育、文化演艺、非遗产品等融合业态。做优做强嬉子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丰富旅游度假功能。引进、培育景区和度假区运营公司,通过租赁、托管
14、、回购、兼并重组等模式,盘活闲置低效资源,提升要素配置效能。(牵头单位: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各镇、街道)8 .抓实抓紧项目建设。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策划一批知名度高、带动性强、具有桐城特色的大项目,完善项目前期条件。加速推进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安庆市重点项目范围,争取政策支持。健全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库,建立市领导联系重点旅游项目机制,及时协调立项、审批、用地、资金等方面难题,按照“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的思路,分年度投资。重点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龙眠河“一河两岸”、投子山栖等文旅重大项目。城乡建设、园林、水利、农业、林业、体育等项目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坚
15、持“+旅游”发展理念,做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促进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科经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林业局、市数据资源局、市招商中心、文都控股集团、安桐集团,各镇、街道)9 .注重文旅企业培育。依托市文投公司,建立健全专业运营团队,拓展市文投公司运营职能,整合盘活优质文旅资源、促进景区景点专业化、规范化运营,以文化旅游融合的市场化运作为基础,持续服务地方文旅业发展。到2027年,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综合性文旅企业5家以上。扶持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专营机构、特色旅游企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深化 融合 加快 建设 品质 旅游 实施 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6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