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docx
《吉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docx(4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吉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前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基础条件第二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成效第三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四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新任务新要求第二章目标与战略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二节目标愿景第三节空间策略第三章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国土空间新格局第一节巩固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第二节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第三节深化主体功能区战略第四章打造“黑土粮仓”农业空间第一节夯实粮食生产资源根基第二节全域统筹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第三节强化农业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第四节构建乡村振业空间格后第五节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第五章塑造“白山松水”生态空间第一节厚植自然生态本底第二节系统推进
2、生态修复第三节提高国土空间降碳增汇能力第六章构筑“集聚协同”城镇空间第一节构建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第二节优化城镇产业空间布局第三节支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第四节建设长春都市圈第五节建设重点城镇集聚区第七章营造“大美吉林”魅力空间第一节彰显地域景观特色第二节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资源第三节营造城乡特色形象第四节建设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第八章拓建“开放联动”区域合作空间第节推进东北地区协同发展第二节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第三节主动融入国际大循环第九章建设“高效韧性”基础设施网络第一节建设通达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第二节建设绿色安全的能源资源布局体系第三节建设高效泛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第四节建设协调完善的水利设施体
3、系第五节建设安全韧性的防灾减灾体系第十章提升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治理水平第一节加强全民所有白然资源资产管理第二节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第三节促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节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补偿制度第十一章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第二节完善重大项目保障机制第三节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第四节实施规划监测预警与评估考核前言白山松水黑土地孕育的广袤国士,是大自然赋予吉林人民的美好家园,是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必须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吉林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老工业基地、生态资源大省、清洁能
4、源生产基地。党的卜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吉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赋予吉林“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使命,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把脉定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指明了方向。吉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卜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一2035年)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全面实施“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黑土粮
5、仓、制造基地、生态强省、北向窗口”为愿景,提出而向未来的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安排。规划是全省国土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保护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规划范围为吉林省全域国土空间,覆盖9个市(州)、60个县(市、区)。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第一章规划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吉林要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6、第一节基础条件沿边近海的地理区位。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中部、东北亚地理几何中心,北邻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东与俄罗斯、东南与朝鲜毗邻,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全国9个边境省份之一。分异明显的地形地貌。吉林省白东南向西北依次呈现东南部中低山地、中东部河谷丘陵和中西部沙丘覆盖的冲积一湖积平原三大地貌区,地表形态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典型特征。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6%,丘陵和台地占34%,平原占30%。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吉林省地处黄金纬度,四季分明,日较差1014C十分接近最大日较差土地肥沃,典型黑土区覆盖26个县(市)。森林资源丰富,长白山是亚洲东部最典型、保存最完好的温带山地森
7、林生态系统。矿产资源种类较为齐全,非金属、水气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冰雪、高山、河湖、草原、湿地等旅游资源各具魅力,是我国著名的冰雪和避暑旅游胜地。贡献卓越的粮食大省。吉林省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排名前10位产粮大县吉林省有7个,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超过700亿斤,居全国第5位,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多年居全国首位,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底蕴厚重的老工业基地。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布局有一汽、吉化、长客、长影等大型国字号企业,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辆汽车、第一列铁路客车、第袋化肥、第部电影等多个第一。近年来,产业
8、集群化、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形成了汽车、石油化工、食品、装备制造、医药产业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坚实有力的文化科教支撑。吉林省历史悠久,夫余、高句丽、渤海、辽金和近现代红色等文化资源丰富。科教实力雄厚,全省拥有普通高校64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4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3个,常年服务的两院院士23人。第二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成效城镇空间格局不断优化。长春都市圈加快培育,经济和人口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81%和76%,长春吉林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长春四平体化步伐加快。东部延吉、辉春地区开放功能不断完善,通化、白山地区绿色转型发展动能不断增强,西部白城地区新
9、能源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初步形成r依托哈大、瑶乌等主要发展轴线,辐射带动全省协同发展的总体格局。国土空间保护治理加快推进。牢牢守住了9100万亩耕地保有量和738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2875万亩,居全国第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生产物质基础不断夯实。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草原湿地“五大保卫战”全面实施,“十年绿美吉林行动”持续开展,“两河一湖”治理、黑土地保护成效显著,空气质量保持全国第一方阵。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入选全国首批国家公园,长白山东北亚生态屏障作用更加凸显,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吉林鲜明的生态标识O国土空间品质稳步提升。全省森林覆盖率45%
10、、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72%、湿地保护率47%、森林碳汇总储量16.2亿吨,居于全国前列。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9.8%,“吉林蓝”成为生活常态,环境质量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四纵三横”综合运输通道主骨架基本形成,哈大、K库高铁通车运行,所有市(州)和92%县(市)政府所在地开通高速公路。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500千伏骨干网架形成两横两纵的电网结构,天然气长输管道覆盖7个市(州),新能源装机突破100O万千瓦,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松原灌区工程等即将建成投入使用,吉电南送等大型基础设施全面开工,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开放通道和平台建设持续强化。“
11、一带一路”向北开放重要窗口作用凸显,“滨海2号”国际交通走廊建设稳步推进,“长满欧”“长辉欧”中欧班列等开行顺畅。开放平台不断完善,建成国家级开发区14个。“五个合作”持续走深走实,吉浙对口合作务实推进,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全球吉商大会、”央企进吉林”等活动影响力日益扩大。第三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局部自然生态系统脆弱。西部土地沙化、盐渍化仍在持续,90%以上天然草原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中部黑土层“量减质退”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东部原始林相遭到定程度破坏,森林主要由天然次生林和部分人工林组成。部分河流、湿地、湖泊生态功能下降,稳定性降低,生态保护水平亟待提升。水资源总量不足、
12、分布不均。全省水资源总量偏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平均值的74%,西部地区工程性、资源性缺水矛盾比较突出,水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全省总量的72.3%,但耕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耕地和水资源空间不匹配,局部耕地生产能力超载。中西部水资源不足,城镇生产生活用水量需求较大,部分城市地下水超采。自然资源利用较为粗放。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低,部分城市人减地增,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单位面积产出增长缓慢,建设用地存在闲置。大规模的优质耕地并未带来相匹配的经济收益,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优势生态资源开发利用链条较短、附加值较低。统筹保护与发展面临压力。三类空间“争地”问
13、题较为突出,中部地区城镇建设适宜区与优质稳定耕地重叠,耕地保护与开发建设矛盾凸显;东部地区自然保护地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重叠,生态保育与城镇发展协同任务较重;西部地区沙化盐碱化区域与耕地后备资源重叠,统筹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增强粮食安全保障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城镇化质量亟待提高。常住人口外流压力较大,生育率偏低,老龄化、少子化问题突出。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发展不充分,难以带动更多就业岗位。城镇体系发育不够健全,有2个大城市,缺少中等城市和I型小城市。区域协调有待加强。东北亚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未充分转化为开放枢纽经济优势,与周边国家及国内重点区域空间联动不足。汽车、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旅
14、游等主导产业布局有待优化,产业聚集效应仍需加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公共服务设施在地区、城乡之间配置不均衡,全省86%以上的三甲医院位长春市。空间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统一协调的空间治理机制尚未形成,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标准规范有待建立,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待深化。12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制度尚不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有待强化。空间治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三维立体“一张图”建设任重道远。第四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新任务新要求紧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资源保障基石。研究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
15、护工程建设,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打造粮食安全产业带,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村“三生”空间布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紧扣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提升空间支撑能力。紧抓产业链、供应链回归机遇,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突出区位特点、资源特征、优势特色,突出区域协同、三产融合、四化同步,科学布局产业空间,促进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提升中心城市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紧扣加快建设生态强省,强化空间综合承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严守生态安全底线,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多样性。坚持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擦亮冰雪圣地、避暑天堂
16、“双品牌”,完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挥风、光、生物质等清洁能源优势,建立多元能源供应体系,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建设美丽中国打造吉林样板。紧扣提升区域开放合作水平,加强空间战略引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入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延伸对外辐射半径,构建立足省内、贯通东北、融入全国、面向东北亚、参与全球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为我省打造全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提供坚强支撑。紧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提高国土空间品质。顺应人口变化趋势,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建立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镇村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各级中心城市集聚,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改善空间
17、可达性,构建魅力空间体系,营造舒适宜人的环境品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第二章目标与战略围绕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统筹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探索在集聚中走向协同的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道路,推进优势资源价值转化,全面提升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职责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抓住推进东北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
18、,系统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引导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水平治理,为加快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提供资源保障和空间支撑。坚持战略引领。聚焦“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优势资源动能转化,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战略性空间布局,强化资源要素支撑,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坚持人民立场。强化人民主体地位,对标满足人民群众D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化空间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彰显自然和文化魅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底线思维。聚焦保障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等,筑牢国土空间安全底线。立足资
19、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夯实永续发展的空间基础。坚持节约优先。深入落实资源有偿使用、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坚持增存并举、人地挂钩,更加注重挖掘存量、更加注重提高效益,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利用结构,推动形成自然资源利用集约高效、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的空间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性,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护与开发,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二节目标
20、愿景到2025年,国土空间底线更加牢固,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商品粮基地、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国土空间利用方式更加高效,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到2035年,国土空间综合承载能力全面增强,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国土空间品质明显改善,空间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安全、绿色、开放、协调、宜居、智慧的魅力国土。国土空间综合承载能力全面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明显增强,白然保护地体系全面建成;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产量跨上100O亿斤新台阶;城市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高效韧性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土空间结构显著优化。网络化生态保
21、护格局更加稳固,生态用地占比达到50%以上:农业“两区”全面建成,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0944万亩;城镇空间格局更加紧凑集聚,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至72%以上;对外开放、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国土空间竞争力显著增强。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优势资源价值得到有效转化,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空间效益明显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40%以上,节集约、绿色低碳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形成。国土空间品质明显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空间体系不断完善,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魅力空间格局初步建立,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吉林基本建成。国土空间治理水
22、平有效提升。“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全面实施,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差异化绩效考核制度更加健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高效运行,国七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基本实现。到2050年,全面支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实现“黑土粮仓、制造基地、生态强省、北向窗口目标愿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指标序号名称202S2035属性I耕地保有量(万亩)?10914?10911约束性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82018201约束性3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万平方米)5.365.36约束性4城/开发边界犷展倍数1.31.3约束性5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216.22216
23、.22预期性6森林覆射率Co依据国家下达任务确定依据国家下达任务确定预期性7草原综合林拔之度272.3075预期性8湿地保护率盘)345.2218.6预期性9水域空间保有AU万亩)889.523889.52预期性10用水总量(亿立方米)E137.3依据国家下达指标确定约束性1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议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20N40预期性第三节空间策略巩固本底、拓展优势。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巩固国家商品粮基地地位;围绕生态、农业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空间复合化利用,培育绿色转型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
24、升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核心带动、协同发展。坚持差异化协调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培育各级中心城市,全面推进长春提级增效、市(州)特色发展、县域城镇补齐短板、边境口岸完善功能,引导要素向各级中心城市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为引领,建设长春都市圈和重点城镇集聚区,推动省域协同发展,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深化开放、对流互通。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完善开放平台体系,构建高效设施网络,强化综合枢纽建设,推进与周边省份和国内重大战略区域的直联直通,加强与“带路”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促进要素全方位对流,实现由沿边近海省份向开放前沿转变,提升国土空间内外连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国土 空间规划 2021 2035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45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