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四川省灌区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行》.docx
《四川省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四川省灌区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四川省灌区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行》.docx(7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团四川省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试行)附件:留!四川省灌区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行)四J11省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四川省水利厅2024年8月I总则1. 1编制目的1.2 运用范围-1-1.3 建设原则-1-1.4 编创依据-2-2总体架构-5-2. 1总体框架-5-2.2 建设分级-5-2.3 思体要求-6-3立体感知体系-8-3.1 一-3求-8-3.2 用水量沏系烷-8-3.3 工情或测系统-11-3.4 雨情粒测系统-12-3.5 场情粒测系统-12-3.6 水事影像系统-13-I自动控制体系-14-4.1一般於求-14-4.2 例门控制系统-14-4.3 泵站控制系
2、统-15-5支撑保P三体系16-5.1 一般委求-16-5.2 名理中心及分中心16-5.3 应用支撑平台-16-5.4 数据中心-17-5.5 通信网络17-6智慧应用体系-19-6.1 一般规定-19-6.2 灌区一张图19-6.3 卷测预警-19-6.4 供用水管理-20-6.5 工程皆足-20-6.6 防汛管理-20-6.7 嫁合信息管理-20-6.8 系统管理-21-7共享交换体系-22-7.1 一般要求-22-7.2 n-1.-22-7.3 空间It据-22-7.4 长测It据-23-7.5 业务咏据-23-8网络安全-25-fmi:中鳏区信息密域设优5tW26.Pf擀2:中朔区信
3、息图-27-1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实现中型灌区“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现代化建设总目标,规范指导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我省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特制定本指南。1.2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四川省行政区域内新建和改造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小型灌区参照使用。1.3 建设原则1.3.1 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结合灌区管理实际,深入调查分析灌区业务管理需求,因地制宜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平台体系建设,强化业务应用,支撑灌区管理。1.3.2 整合共享、集约建设。按照“整合已建、统筹在建、规范新建”要求,以县域为单元,统筹搭建灌区信息化管理综合业务平台,兼顾灌区日常管理个性化需求,
4、充分挖掘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1.3.3 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紧密结合灌区信息化业务和功能需求,注重云资源、大数据、物联网、数字李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利用,强化技术和设备选型的实用性,以及系统与网络安全要求,保障信息化系统长期稳定、安全运行,优先采用自主可控软硬件。1.3.4 方便拓展、易于维护。充分考虑开放性和可扩充性,为系统后期拓展预留接口。信息化接口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和规约,支持灌区信息化平台与当地、上级水利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应充分考虑建设成果的运维在技术、管理、投入方面的可达性,为信息化系统后期运管创造便利条件。1.4 编制依据1 .灌溉渠道系统量水规范(GB“21
5、3O3)2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3 .水文仪器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GB/T15966)4 .降水量观测仪器第2部分:翻斗式雨量传感器(GBZT21978.2)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6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7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2240)8 .取水计量技术导则(GB/T28714)9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10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I1.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SITT651)12 .水文数据固态存储装置通用
6、技术条件(S1.149)13 .降水量观测规范(S1.21)14 .士康埔情监测规范(S1.364)15 .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规范(S1.537)16 .水利数据中心管理规程(S1.604)17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设计规范(S1.725)18 .水闸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1.768)19 .水利对象分类与编码总则(S1./T213)20 .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S1.323)21 .水利对象基础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S1.JT809)22 .水利数据交换规约(S1./T783)23 .水利一张图空间信息服务规范(S1./T801)24 .水利网络安全保护技术规范(SUT803)2
7、5 .水利空间数据交换协议(SUT797)26 .四川省水文数据通信传输指南(DB51/T2997)27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办农水(2021)340号)28 .四川省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川水发(2022)6号)29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办农水函(2022)233号)30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数字李生灌区先行先试工作的通知(办农水函(2022)1163号)31 .水利部印发关于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数字李生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水建设(2024)93号)2总体架构2.1 总体框架以政策、制度、
8、标准、需求为基础,以网络安全为保障,搭建“立体感知”、“自动控制”、“支撑保障”、“智慧应用”、“共享交换”五大体系(具体框架图见附件)。各灌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1.1 立体感知体系包括用水量、工情、雨情、埔情和水事影像等信息的监测。2.1.2 自动控制体系包括闸门控制系统、泵站控制系统等。2.1.3 支撑保障体系包括管理中心/分中心、应用支撑平台、数据中心和通信网络等。2.1.4 智慧应用体系包括灌区一张图、监测预警、供用水管理、工程管理、防汛管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等主要业务模块。2.1.5 共享交换体系指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应实现与省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包括基
9、础数据、空间数据、监测数据、业务数据等信息,规定数据项、数据格式、共享方式、共享频次等要求。2.2 建设分级2.2.1 中型灌区信息化应按照“基础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因地制宜分级建设。1 .“基础级”指部分开展了信息采集与传输、远程控制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构建了功能简单的管理平台。2 .“中级”指实现骨干工程关键节点的信息采集与传输、远程控制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构建了功能较为齐全的管理平台。3 .“高级”指实现了覆盖灌区主要管理对象工情、水情的采集、传输和远程控制,开发基于一张图的管理平台,基本实现“四预”功能,具备数字化灌区的基础。4 .2.2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应结合建设分级要求进行优先
10、级建设,具体建设内容详见附件1。2.3总体要求2.3.1 中型灌区信息化以县级为单位统筹集中建设数据中心和灌区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统筹完成3个重点: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和业务应用,灌区已建数据中心或县级已有可利用数据中心的,优先考虑扩展利用;灌区信息化建设数据资源要实现共建共享,重点与所在行政区智慧水利平台、省级灌区监管系统实现共建共享;已建灌区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可进行改造升级与拓展复用。2.3.2 已建信息化设施,应结合本技术指南要求进行提档升级,按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S1./T651)、四川省水文数据通信传输指南(DB51/T2997)要求,实现灌区和县级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2.3.3 已
11、建灌区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灌区,应结合数据共享要求,预留接口,通过互联网实现灌区和县级、市级、省级灌区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3立体感知体系3.1 一般要求3.1.1 立体感知体系宜涵盖用水量测、工情监测、雨情监测、墙情监测和水事影像监测等。3.1.2 灌区应基于地形条件和管理需求,利用3S、智能识别、多媒体、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各种技术,汇集多种类型的传感终端,构建“空天地”一体的立体感知系统。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无人机基地及系统。3.1.3 数据传输遵循国家、地方、行业标准,支持标准传输协议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S1./T651)、四川省水文数据通信传输指南(DB51/T2997)、公共安全视频监控
12、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统一交互方式,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3.2 用水量测系统3.2.1 用水量测的基本要素为水位、流速、流量和水量,监测站布设应符合GB/T28714、GB/T21303的规定,且监测站数据能与其上下级站进行数据联动。3.2.2 应根据灌区所在地域和规模、渠道特点以及水量调配、用水管理的要求,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需要,在灌区渠首、骨干分水口,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管理分界点等用水计量断面按需设置量水监测设备。3.2.3 量水测站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从水源出发,遵循“由上到下”和“先粗后细”的原则,视濯区分水渠系的复杂程度和量测工
13、作量,逐步缩小量测单元。2 .量测断面宜选择在干渠节制闸、支渠分水闸下游20倍最大水深的水流平稳的渠段上,宜于渠段顺直、渠基稳固、断面规则处布置测流断面和安装量水设备。3 .当水流平顺,且不受闸门启闭和渠系建筑物壅水影响时,可以与水力性能良好的闸门等渠系建筑物结合设置量水设施。4 .2.4量水仪器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应符合GB/T15966的有关规定。5 .2.5不同的量水断面应选择不同的仪器设备。1 .一般明渠。设备选型应符合以下要求:a)量水断面渠宽OWbWo.4m,宜采用单点多普勒明渠流量计、多声道时差法超声波明渠测流箱、雷达水位计、超声波水位计、无吼道量水槽(水量充沛时适用)、巴歇尔槽(
14、水量充沛时适用)等设备。b)量水断面渠宽Q4mWb25m,宜采用大量程多声道时差法超声波明渠流量计、ADCP多普勒流量计、扫波雷达(流速20.2ms适用)和缆道测流系统等设备。2 .标准断面。对水流平顺、流态均匀、无明显冲刷或淤积现象、水位流量关系稳定的渠道断面,宜采用浮子式水位计、压力式水位计、超声波水位计、雷达水位计等设施设备进行水位观测,并通过建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测量流量。3 .管道断面。管道仪表流量计宜采用超声波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水表等量水方式。当管道为非满管或为渠道出水涵管时,需采用非满管电磁流量计进行测量。4 .2.6用水量测站的供电宜优先采用直流供电(太阳能+蓄电池),蓄电池应
15、合理计算设备满负荷功率,确保在阴雨天气情况下,蓄电池容量应支持供电不少于20天。5 .2.7用水量测站点应进行防雷接地设施设计。太阳能供电的野外站,应设计防雷接地措施;交流供电的野外站应设计防雷接地以及电源接地;中心站应设计防雷接地、电源接地以及设备接地。野外站防雷接地电阻值宜小于等于10Q,中心站的接地电阻值应小于等于4Q。6 .2.8采用流速、水位等间接量测法进行量水的站点,须在建设期对量测断面进行水文要素关系率定。1.率定工作应遵循GB50179、GB/T21303、S1.537等规范要求开展。量水断面的测量应符合GB50179”大断面测量”规定,新建渠道或无冲刷、淤积、变形的旧渠道,可
16、采用渠道原设计资料;流速率定应优先采用流速仪法,测速垂线数和各垂线测点布设等,应满足规范要求。7 .水文要素(水面或流层流速断面平均流速、水位流量等)关系率定成果,其相应的水位变幅应能测控到渠道可能发生的最高、最低水位;率定测次应不少于30次;率定测量应避免在水流扰动较大的渠段进行。8 .经率定后提交的水文要素关系成果,宜达到GB/T21303规定的精度要求。8.3 工情监测系统8.3.1 宜监测渠道(重点监测高边坡、高填方段)、水闸、渡槽等渠系建筑物的工程安全信息。监测点位、布置、频次等应符合S1.725、S1.768等的规定。332宜监测闸(阀)门开度、荷教、过闸流量、启闭时间,泵站运行工
17、况,泵站流量、实时负荷、启停时间等工程运行信息。8.3.3 宜覆盖水源工程,取(引)水工程、泵站工程、输配水渠(管)道、排(退)水沟(渠)及其建筑物、机电设备、金属结构设备、管理设施等。8.3.4 宜采用仪器设备监测、视频监视、无人机巡航、人工巡查等方式采集工情信息。确有需要且具备条件的单位,宜构建基于星载平台(北斗、卫星InSAR等)、航空平台(无人机摄影测量等)、地面平台(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仪等)的天空地一体化多源立体化监测系统,实现灌区全域的全方位监测和安全隐患识别。8.4 雨情监测系统8.4.1 根据管理需要优先共享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各级气象观测部门相关雨量站监测数据。可根据灌区实际
18、需求布设雨量站。8.4.2 雨量自动监测宜采用分辨力小于等于0.5mm的翻斗式雨量计,同时应符合GBZT21978.2、S1.21要求。8.4.3 雨量站建设后应按规范要求完成滴定校验。8.5 墉情监测系统8.5.1 堵情信息可以通过设置固定墙情信息感知设备获取,也可采用共享数据的方式取得第三方数据。8.5.2 埔情监测站配置应按S1.364规定执行。8.6 水事影像系统8.6.1 可根据实际需求在主要道路进出口、重要建筑物(如渡槽、倒虹吸、隧洞、溢洪堰、跌水、陡坡、箱涵、桥梁以及自动控制的闸、泵、阀等)、人口密集区、险情易发地,以及其他管理需要的区域等,选择布设视频监控,构建多功能智能识别水
19、事影像系统。8.6.2 灌区视频监控应优先选择在市电供电、有线网络覆盖的地点进行建设,原则上不建议大量建设太阳能供电+4G通信的视频监控站。8.6.3 确有必要建设太阳能供电+4G通信视频监控站时,应在保证后期运维费用的情况下,采用拍照为主、实时视频巡查为辅的运行机制;有条件的,可采用15日现地存储的实时监控运行模式,并通过采购运营商“流量包”套餐方式进行定期打包传送,以降低日常流量使用费用。应能根据报警系统及预置程序进行录像,或通过手动实现即时录像,能对图像进行完整保存和再现,储存时间不少于15天。视频宜具备深度应用条件,能够自主分析、识别、报警、联动等。8.6.4 灌区视频数据传输宜根据情
20、况选择网线、光纤、4G/5G或无线网桥等方式。网线传输距离不应超过100m。当使用无线网桥传输视频数据,网桥发射和接收端之间应无障碍遮挡。4自动控制体系4.1 一般要求4.1.1 自动控制体系包括闸门控制系统和泵站自动控制等,包括取(弓I)水、输配水、排(退)水自动控制系统等。应实现渠道水情、工情及重要水利设施周边安全、设备运行状况的实时、远程、自动监控。4.1.2 自动控制系统应配置RTU或P1.C,原则上采用专线传输方式连接,并具备数据自动上报、故障报警等功能。4.2 闭门控制系统4.2.1 闸门控制系统宜包括闸门开度荷重、闸前/后水位、闸门上/下限位、防卡闸、动力电压/电流、视频等监测设
21、备,以及安全网关、有线光纤或无线专网、VPN设备。4.2.2 闸门控制系统选址应充分考虑以下基础建设条件:1 .闸板牢固、螺杆顺直。2 .闸门建筑物无破损,已配套启闭机操作房的闸门可优先建设。3 .选址有动力电或市电的闸门可优先建设。4 .渠道节制闸、分水闸在5T以下闸门受力前提下,可采用太阳能闸门控制系统进行改造。5 .23灌区应根据本身条件,对改造和新建渠道的闸门采用一体化智能闸门。具备条件的灌区,可按照无人值守的-14-要求,配置全渠道智能联调联控,开发全渠道控制模型算法,自动地生成调度指令,实时调控运行范围内各级闸门。4.2.4闸门控制系统网络通信,可根据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选用自建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中型 灌区 信息化 建设 技术 指南 试行 工程 维修 养护 定额 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30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