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一座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人与一座城.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一个人与一座城插图:郭红松【中国故事】花三文钱,不但可以把茶喝够,并且有朋友谈论之乐,又可听新闻,又可把一天未曾使用过的舌头同声带尽量地放大使用。也因此故,谈话的人似乎都有点燕赵之士的气概。李勘人大波在成都小住,心里牵挂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劭人。李劫人姓李,最初的名字却不叫劭人,而叫家祥。1912年,21岁的李家祥在晨钟报发表了一万余字的短篇小说游园会,第一次使用“李劭人”这个笔名,李劭人才成了李劭人。“韧”的意思是坚定、谨慎、勤勉。“劫人”两个字,透露了李劫人的自我期许。游园会是用白话文写成的小说,比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早了6年。可惜这篇游园会已经散佚,否则中国白话文小说的开端,有可能会追溯到
2、李劫人。但这并不妨碍李朝人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O24年后,李韧人以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死水微澜震动了文坛。此后又接连出版了暴风雨前大波,共同组成大河三部曲”,构筑起一条叙事的长河,再现了中国自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的历史图景与人间世象,被称为中国的“长河小说”。我曾和刘心武老师聊天,问他受哪位中国作家的影响最大,他亳不犹豫地回答:李劭人。当年读“大河三部曲”给我带来的震动是难以言说的,它犹如一条宽广的大河,在寂然无声地流淌中,宣示着磅礴的力量,让我想起古老的诗经,想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想起沈从文的长河。“大河三部曲”被一条河流贯穿,却并不只是关于河流的表述,这一点与诗经、与清明上河图
3、、与长河一样。被河流裹挟的,是时间,是历史,是大城小邑的废与兴,是天地万物的枯与荣,是芸芸众生的死与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子在川上臼:逝者如斯夫”人与河的关系,是一种古老的关系,也是一种永恒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时间、与历史的关系。在李劭人笔下,死水、微澜、暴雨、大波,不仅映射出大河形态的变化,更呈现出历史的递进关系。大河奔涌流淌,时光一去不返,历史的潮流却滚滚向前。我站在河岸上,在大河奔涌,听李劭人慷慨悲凉的咏唱。成都,是一座历史之城,亦是一座文学之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不知有多少文字与这座城市有关,但在我心里,李韧人的地位无以取代。每一次到成都,我都觉得自己离李劭人近了一
4、点,但李劭人在哪里,我不知道。李劭人先生早在1962年就去世了,他的身影消失了,我找不到他。他变成了文字,融入我的记忆,变成一部装帧考究的全集,安放在我的书架上。我没有刻意寻找过李劭人故居,我甚至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在潜意识里认为,民国时期城市的规模比现在小得多,假如李劭人有故居,也定是在今天的二环以内,也就是“从东门至西门直径足长九里三分,从南门至北门直径足长七里七分”(李劫人:大波(上),见李劭人全集,第三卷,第33页,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的成都老城墙的范围内。像北京的鲁迅故居、郭沫若故居、老舍故居,律都在二环一一也就是老城墙的范南之内。但在成都市中心,我没有听说过有李劭人故居。
5、果然,如我后来所知,李的人写作“大河三部曲”的老房子在桂花巷,据说这处老房子有前后两个大院子,共十三间房,院中还有I多棵大树,是一处可以安心写作的居所,只可惜早已不存在了。2024年春,我与友人见面,见面的地点是成都市锦江区融媒体中心。友人说,融媒体中心旁边就是李劭人故居,令我吃惊不小。这里是菱窠路,在东南二环外,靠近三环的地方,是今天的黄金地段。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写出“大河三部曲”的李劭人先生来说,此处却是远离市区的荒郊野地,怎么可能在这里有故居呢?原来,1938年起,日寇开始轰炸成都,桂花巷在轰炸范围内,为了躲避轰炸,李劫人就在郊区菱角堰边买了一块地,盖起了一座简陋的草房子,取名“菱窠”。
6、菱当指菱角堰,是片水塘,水塘中有菱角,故有此名。菱窠,就是有菱角的水塘边的茅屋,听上去就那么宁谧,那么得自然之趣,那么返璞归真。李劫人说:“自我八世祖入川定居以来,从未有过自己的房子,搬一次家,东西损失不少,特别是书籍。”这所简陋的草房子,让这个漂泊的家族不再有遗憾,也让居无定所的李劭人有了“我心安处”。在成都城西,有一座杜甫草堂,收容了安史之乱中避乱入蜀的诗人杜甫;在成都城东,又添了一座李助人的“草堂”,在抗F1.战争的艰困中,为李勘人提供了一张安静的书桌,让他后来的创作在此从容地展开,其中就包括他五六十年代“另起炉灶地重写”的大波两座“草堂”,一西一东、一古一今,有如日月,为这座城增辉。我
7、有时会闲居在成都,居所与菱窠路李劫人故居只隔一条三环马路,我在三环外,李劭人在三环内,相距不到十分钟车程。I几年中,我偶在成都闭关写作,没有想到我崇敬的李劫人先生就在我的不远处,默然相伴。我让友人马上带我去拜谒李劫人。出融媒体中心,过菱窠路,首先要穿过一片绿地公园,靠近路边立着“劭人公园”四个金属制成的巨大宋体字。公园内有绿树草坪,满目的清新爽朗,中间点缀着雕塑小品,上面标有李劭人作品篇目、简介,以及作品里的方言释义,比如“打堆伸抖”“背时”,有如立体的词条,夹在绿色的书页间。绕过片大草坪,菱窠就在眼前。空中开始飘雨,是成都春天若有若无的小雨,仿佛在为我洗尘。跨过雨中的院门,可见一个很大的院坝
8、,视线中心点自然落在院中的李劭人雕像上,它出自雕塑家刘开渠之手。李勘人身后,就是菱窠了。菱窠比我想象中的要整洁,不是我想象中的“草堂”模样。这是因为它后来经过两次改建,升高了屋顶,又加了一层楼阁作为书房,原来的草顶也换成了瓦顶,变得更加体面了。里面的家具都是原件,是用青羊宫旁李家坟园里的楠树制作的,在湿润的空气中散发着幽香。这栋房子,安顿了李劭人最后23年的岁月,让他安然进行大波的二度创作,把原来53万字的大波改写成97万字的巨著(1962年去世时并未完成)。李白、杜甫、陆游,都在成都留下了重重的生命印迹,但他们终窕是过客,不似李劭人,生于此,死于此,“全吃的是成都的米粮,呼吸的是成都的空气”
9、(李劭人:大波(上),见李劭人全集,第三卷,第13页),一生都在写这座城,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都之子,也是这座城市的精神之魂。爱成都可以有一千个理由,但对我这个读书人而言,宜到找到了李劭人,我才找到了亲近这座城的真正缘由。“大河三部曲”是历史之书,但它毕竟是小说。文学不是史学,文学是人学,写大历史,也终归要落实到人的身上,落实到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大河三部曲”的魅力,在于宏大的历史架构,更在于细碎且丰饶的日常。余华说:“日常生活貌似平淡和琐碎,其实丰富宽广和激动人心。”每个看似卑微的小人物,都必定与大历史发生肯定性的关联,就像“大河三部曲”里的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现代小说史上的李劭人,把三国演义
10、的大历史叙事和红楼梦的精密日常糅合起来,既有历史叙事的雄浑气象,乂不失日常生活的摇曳多姿。王朝鼎革的宏大事件,终归会落在市井百姓的身上。大历史就是座气势恢宏的屋宇,小人物的生活是它的每一块砖。一出李劭人故居,日常生活就来了。不远处是“东门市井”一一锦江区精心打造的一片商业街市。“东门市井”,自然是东门外的市井。成都城有东西南北四门,东门叫迎晖门,1938年为了在日军轰炸时疏散百姓,把四座城门拆除了,迎晖门也片瓦无存,只留卜.一个地名,但东门的喧闹,留在李劭人的文字里。暴风雨前写:“东门城门洞正自轿子、挑了、驼米的牛马、载人运物的鸡公车、小菜担子、鸡鸭担子、大粪担子,以及拿有东西的行人、空手行人
11、,内自城隍庙,外至大桥,摩肩接踵,万声吆喝着挤进挤出。”东门市井是一处令人安坐和消遣的地方,只占劭人公园的一隅,并不喧宾夺主。它几乎复制了李葫人小说里的市井空间,按川西传统民居样式打造,大面积的黑瓦屋顶在细雨中泛着亮光,古朴的木质门楼、雕花的窗根、青石板的路面,把我们带回到李劭人的文学世界。李劫人笔下出现过的手工作坊、铺板小馆、老式I茶馆、流亭水榭,变成了现实中的场景。“市井”中有一家茶舍,里面清一色竹椅,可饮李劫人小说写过的三花茶。茶馆渗透到成都人的生活中,是一种唾手可得的幸福。对成都人来说,茶馆不只是休闲中心,还是交际中心、商务谈判中心、信息传播中心。李劭人先生在大波中是这样写的:“花三文
12、钱,不但可以把茶喝够,并且有朋友谈论之乐,又可听新闻,乂可把天未曾使用过的舌头同声带尽量地放大使用。也因此故,谈话的人似乎都有点燕赵之上的气概。双休节假日,这些菜馆茶舍、非遗小店,宾客迎门,让李劭人不感寂寞,却乂不会惊扰到他。劭人公园与东门市井,绿树红尘,一静一动,彼此映衬,相得益彰。全国的作家故居我不知去过多少,能完好保存就已经不错了,能够重现作家文字里的物质空间和生活方式,从而与作品达成一种“互文”效果,我却是第一次见到。如今常说文化为旅游赋能,旅游又何尝不是传播了文化?这些空间不是虚假布景,也不是摄影基地,而是可以走进去,像小说中的人物一样消遣和消费。如此,小说就不再是小说,而是还原为立
13、体的生活。我与友人选了“小雅菜馆”共进晚餐,这家菜馆源自李劭人生前开的小饭馆。1930年,李劫人不甘军阀蹂蹒,愤然辞去大学教职,开小饭馆养活全家。菜谱由李劭人定,交给夫人掌勺,仿佛重现了文君当填、相如涤器的风雅。凉菜有夫妻肺片、金钩萝卜干、凉拌芥菜宽粉皮,热菜有干烧鱼、烟熏排骨、肝腰合炒、青菜头烟酥肉,蒸菜有粉蒸苕菜,汤菜有黄花猪肝汤、冬寒菜汤、豌豆汤,还有“小雅”特制的泡菜,叫“洗澡泡菜”有人说李勘人取名“小雅”是说饭馆经营四川家常菜,不登大雅之堂的意思,但在我看来,这个“小雅”,应当是诗经中的那个小雅。小雅第一篇为鹿鸣,就是一首关于吃的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鹿在空旷的原野上吃草,君王在鼓瑟吹笙中宴请宾客,完全是太平盛世的气象。李劭人在战乱的年代里生存,所谓的太平盛世,可以说是对当时的反讽,也可以说是对未来的期望。李劭人所希冀的太平时光,其实就是今天。生活是i条“大河”,流过曲折的河床,流经无数个昨日而抵达今天。突然想起,李勘人也是好酒的,当年刘大杰到李劭人家中喝酒,酒酣耳热之际,李劭人脱去上衣,赤膊上阵,天真烂漫有如魏晋风流。假如李葫人还活着,不如请来一坐,斟盏酒,起谈谈成都,谈谈文学,谈谈将来(作者:祝勇,系故宫博物院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2024年2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07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