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
《2.《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长江口是我国渔业种质资源的宝库,水产资源丰富,而且还栖息着多种名贵珍稀水生动物,长江口渔场亦曾是我国著名的渔场之一,孕育着冬蟹等五大洵汛:同时,长江口丰富的蟹苗等苗种资源支撑着我国中华绒螯蟹等主导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中华绒螯蟹是长江口可以向全国输出苗种的最主要种质资源。中华绒螯蟹天然蟹苗以长江口资源的蕴藏量居首位,产区的年产蟹苗可达数千公斤乃至数万公斤。20世纪80年代以前,长江口区蟹苗有过67.9吨的高产量,是我国最大的中华绒螯蟹产卵场。如2007年仅长江口崇明县河蟹产量高达1.2万吨,其中商品蟹产量8000吨,蟹种产量4000吨,实现总产值
2、8.5亿元以上。长江口中华绒螫蟹的苗种资源和优良种质基础支撑着我国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发展,全国中华绒螯蟹养殖年产量达60万吨,年产值300多亿元。长江口是长江中华绒螯蟹苗种的集中产地,是我国最大的中华绒螯蟹产卵场。长江径流量大,河口浅滩广阔,是中华绒鳌蟹得天独厚的产卵场,加之长江源远流长,中下游平原地区有众多的附属水体。这些水体中水草茂盛,饵料丰富,对于中华绒螯蟹生长育肥十分有利,由此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品系,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具有生长速度快,个体肥大,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等优良特点。然而,至80年代末,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过度捕捞,天然蟹苗量急表1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及任务分工姓名职务
3、/职称工作单位任务分工冯广朋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制定标准研究方案,收集资料、企业调研、标准文本、编制说明起草庄平研研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规程检验、验证与标准编写工作赵峰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窕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参加放流技术参数的验证工作张涛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参加效果评估技术优化和参数验证工作施永海研究员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参加调研、数据的收集,种质标准和质量控制研究陈桂芹高工上海喜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参加调研、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三)主要工作过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典型渔业水域生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技术(2
4、019YFD0901205)”“河口生态多元化增殖模式集成创新示范(2020YFD09008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生境适宜性的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产卵场变动机理研究(31972795)”、国家农业行业专项“淡水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上海市中华绒瞥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沪农科产字20174号)等项目研究,组织了2家科研院所的专业队伍,具备制定、修订和审查相关标准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本标准起草工作。起草小组收集了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系统分析了长江口增殖放流相关情况,放流技术规范要点,调研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增
5、殖放流情况,分析影响放流技术与成活率的主要环节,获取了大量自测或文献来源的放流技术信息。在参照GB,T1.1-2020编写标准等标准的基础上,经过以下三个阶段的工作,完成了标准文本编制。(1)编制起草阶段时间为2022年1月-2022年3月。收集整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资源相关数据以及水质测定数据,完成数据标准化处理,研究数据间的关联关系,积累项目开展所需的背景资料。对收集到的各种技术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完成标准文本起草稿。(2)试验验证阶段时间为2022年4月2022年6月。验证亲蟹的标志技术,对亲蟹的生物学数据进行测定,包括亲蟹壳长壳宽、体质量、性别、性腺重量与发育程度、摄食强度、怀卵量等。对放
6、流水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监测,掌握变化规律和相关特征。将所得的实验数据与有关参考文献中的数据进行比对,经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为本标准中各参数数据。(3)征求意见阶段时间为2023年6月2023年7月。标准起草稿形成后,编制小组结合试验验证数据和相关文献进行了汇总,统一对起草稿修改后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并编制了相关“编制说明”,发出征求意见稿,咨询该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不足,听取各专家的意见,力争使该标准全面、准确,完善标准内容。四、编制原则本标准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技术规程,基于产业需求与资源养护等角度考虑,在编制过程中坚持通用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及兼容性原则,确定统一的质量等级标准,建立完
7、备的增殖放流技术操作规程。五、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课题组前期通过知网空间、中国知网、白链、百度学术、水科院图书馆、Pubnied-NCBRWebOfsCience、SCienCedireCt等学术网站检索查询,完成了长江口中华绒螫蟹增殖放流技术规程相关信息的收集归纳,包含标准方法、综述和研究性论文等100余篇。初步研究了主要技术研究内容,包括适用范围、亲体质量要求、检验规则、标志技术、跟踪调查技术、效果评估方法等。在本市属首次制订,在无现行标准的前提下,编制主要依据和参考现行的水产品等级规格、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等有关标准。GB,T26435中华绒螯蟹亲蟹、苗种GB/T12763.9海洋调查
8、规范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SC/T9102.2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2部分:海洋SC/T9102.3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3部分:淡水NY5070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SC/T1099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规范SGT7014水生动物检疫实验技术规范SC/T940I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EensiS)增殖放流的相关技术要求,包括水域条件、本底调查、放流物种质量、检验、标志、包装、计数、运输、投放、跟踪调查和效果评估等技术要求。适用于在上海市长江口进行的中华绒螯蟹亲蟹增殖放流。(2)质量要求亲体来源符合SOT9401的规
9、定,为长江水域原种亲蟹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经人工培育而成的子一代亲蟹。培育单位应持有国家或省级渔业主管部门发放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二者均需要检疫合格,并以SeT9401为主要参考依据。亲体的来源是人工繁殖关键所在,直接关系到亲体质量。故亲体来源是亲体质量的基础标准之一。亲体质量要求以GB/T26435主要参考依据,对亲体种质、规格、疾病、药物残留、性比等方面进行规定。同时课题组近几年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典型渔业水域生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技术(2019YFD0901205)”“河口生态多元化增殖模式集成创新示范(2020YFD09008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H”基于生境适宜性的
10、长江U中华绒螫蟹产卵场变动机理研究(31972795)”、上海市中华绒螯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沪农科产字20174号)等项目研究,每年在长江口标志中华绒螯蟹2万只,并放流IO多万只亲蟹,对比了放流水域和不同技术参数的增殖情况,开展了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取得了大量的一手技术数据。2020年11月调研了上海样样红养殖公司和上海浦东塘之趣公司(已通过上海市自然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中华绒螯蟹种质鉴定)的中华绒螯曜亲蟹培育过程,取得了种质质量参数,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技术规程标准草案的撰写提供支撑。确定了放流中华绒螯蟹性比为雌雄比3:1最合适。雌蟹体重IIOg以上,雄蟹体重130g以上。放流亲体规
11、格合格率N90%o放流亲体死亡率与伤残率之和5%。现场规格测定,抽样数量不少于50只。每袋亲体数量以15只20只为宜。(3)检验规则种质检验以GBfT26435的要求为主要参考依据:疾病检疫以SC/T7014的要求为主要参考依据;药物残留检险以NY5070的要求为主要参考依据。检验规则以SaT9401为主要参考依据。(4)标志技术采取标签和套环的方法对放流亲体进行双重标志。中华绒螯蟹标志用外标签由粘胶层、基质层、油墨层和覆膜层组成,其特征是该标签为椭圆形,长度为1.5-2.5厘米,宽度为0.7-1.5厘米,这个规格可以减少因摩擦而导致的标志脱落概率,而且在保证最大化的方便识别前提下,可以较好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长江口 中华 绒螯蟹 增殖 技术规程 编制 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44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