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藏语言比较看茶马古道的演化 以汉白彝语比较为基础.docx
《从汉藏语言比较看茶马古道的演化 以汉白彝语比较为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汉藏语言比较看茶马古道的演化 以汉白彝语比较为基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摘要】茶马古道本质上是一个网络,将各种不同的文化圈贯通起来。这个网络是不断演化发展的,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有不同的内涵。语言上的关联是文化圈形成的最好证据,同源词体现发生学上的自源关段,借词反映接触传播上的联系。从茶马古道发源的核心地区里分布的藏细语与汉语的比较,可以发现与茶马古道的演化密切相关的语言证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历史语言学中的年代测定的一些方法,能理清茶马古道网络演化中的一些时间层次。【关键词】汉版比较:茶马古道:演化年代:测定一、茶马古道的演化1988年木舞弘在中甸汉文历史资料汇编3序言中首次提出“茶马之道的名称,1990年7月至IO月,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王晓松、李林、李旭徒步
2、考嚓了茶马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1992年出版真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记述了考察经历及相关研究,并首次以“茶马古道概括云南历史上的对外通道。为此,通常以1990年作为茶马古道命名和首次徒步考察的关键时间节点.茶马古道概念的提出以及相关研究历程可参见杨海潮茶马古道的意义:以唐宋以来的丽江为例3。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茶马古道性痂的认识更加清焚。陈保亚明确提出:茶马古道是以治藏川三角地带为中心,跨越世界屋脊带的远征古道,也是沟通欧亚大陆的重要古道网络。茶马古道是一个文化传播纽带,它以马驮、人背为主要运输方式(当然也包括牛、骡、驴、骆驼等驮运),以运茶为主要目的,并伴随着马、骡,盐、酒、犍、皮毛、药
3、材等商品交换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科学观念等楮神交换。茶马古道作为一不以滇藏川“大三角”为核心地区的古道网络,其形成不可能是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的,必然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如何才能探知茶马古道的演化图景呢?有人群的交往才有道路交通,道路交通的格局与人群之间的文化联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某一种文化要素而连接起来的人群就构成了一个文化圈。因此,文化圈是道路交通格局的另种表述。语言上的关联是文化圈形成的最好证据,同源词体现发生学上的白源关联,借词反映接触传播上的联系.根据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获知各语言人群在历史上如何通过同源分化和接触传播来构成不同时间层次上的不同文化圈。因此,研究茶马古道网络上
4、分布的民族语言,通过比较上溯他们的历史关系,可以为茶马古道网络的形成过程提供十分重要的线索。二、茶马古道语汉藏语茶马古道的核心区域是滇川藏,大三角,这一核心地区也是所谓的“民族走廊”经过的地方,主要是藏缅民族南卜的通道,现代人群基因学的研究也显示了这一点。可见,茶马古道的形成与汉藏人群(尤其是朦细人群)的迁徙与活动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人群的迁徙与活动往往在语言中留下印记,各种文化要素最直接的记录就是人群的语言。在茶马古道上分布的主要是汉藏语言。自李方桂提出“一语三族”的汉藏语系假说以后,很长时间以来,学界(尤其是中国学界在研究中都接受汉语、献缅语族、倜台语族、苗瑶语族之间的亲缘关系,认为它们都是
5、从同一个原始汉藏语发展而来。随若研究的发展,侗台语族和苗瑶语族与汉语的关系遭到质疑。根据最新的研究,侗台语族与汉语是深刻的接触关系,并不是亲缘关系,而苗瑶讲与汉语的亲绿关系得到进步的支持,仍是汉版语系的成员。值得注意的是,藏缅语与汉语的联系一直被人们广为接受,鲜有财疑,从地理分布来看,藏缅语族主要分布在演、藏、川,而苗瑶语主要分布在黔、湘、川、漠。卜文主要从藏缅语与汉语的历史比较来分析其中的文化关联以及其时间层次。三、汉藏关系词语茶马古道的演化研究笔者曾根据部分汉藏语言在,茶“马“酒上的对应以及关系词的分布,得出f以下基本结论:(I)马在汉藏民族中构成两个传播圈,藏语支构成一个独特的文化圈,其
6、他的汉藏语构成另外一个圈:(2)茶,在汉藏语中来源都相同,构成统的交潦传播圈,把马的两个交流圈系联起来,这也构成了茶马古道的大背景:(3)酒,在汉藏语中有多个不同的群体,构成多个不同的酒文化圈.但这些文化圈是以何种方式(同源分化或者接触传播)构成的?在历史上的先后拓展关系如何还需进一步研究。敏缅语族所辖语言甚多,而历史比较工作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笔拧近10年来致力于白语、彝i音与汉语的系统比较,建立了3个语言之间的严格语音对应,然后确定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语素。白语和韩语是藏缅语言中入口众多的代表性民族语言,故此,笔者希望以之作为基点拓展汉藏比较研究。我们通过工具质料同聚(石、铜、铁)、家畜词聚(
7、猪、狗、鸡、羊、马)、蔬菜词聚(.葱、蒜、黄瓜)和水果词聚(桃、李、柿,板栗),来对汉语、白语和舞语3个亲属语言的分化进行时间测定:白语和汉语分开时间在37003000年前,而白语和韩语分开的时间范围是50-4000年前。目前,敏缅语族的下级分群还没有比较致的意见,分支分化的层次和时间仍待大量的工作。目前,我们的策略是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对相关演化做出推测。为此,我们以汉、白、彝语的材料为基础,选择四个与茶马古道密切相关的文化因子:茶马酒,盐来探讨其在汉藏人群中演化传播的过程及时间层次。四、茶马酒盐的演化余传播(一),茶根据最严格的语音对应要求(满足普遍对应和完全对应),汉、白、姊语中的茶是关
8、系语素。如下所示:表1:汉、白、彝语中的,茶读音表同目索引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原始白语原始彝语茶454dragdrae1dr01ID9在历史语言学中,关系语素是指语言之间有语音对应支持的语素,也就是,它们的关联不是偶然造成的。有两种历史联系可以解择语言之间关系语素的来源,一是同源关系,二是接触关系.笼统来说,根据以上关系语素,可以断定汉、白、馨语三者之间存在共同的,茶,文化圈和,马,文化圈。详细来说,这两个共同的文化圈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何时形成的?则需要分辨关系语素充竞是因为三者在机语状态就已经有了共同的,茶,马还是后来通过语言接触,从某个语言中借入广茶“马杨海潮提出:今人往往以为白语茶的读音ts
9、au21借用自汉语,但是白语的tsau21不仅有,茶,的意思,还有,汤汁,的意思,由于茶与汤汁形态相近,联系d蛮书关于南诏饮茶方式的记录和白族三道茶的风俗,白语称茶为tsau2I未必借用自汉语。笔拧主要从韵部对应的规律上,推断原始白语的茶应是借自汉语,之前的论证按录如下:表2:原始白语勺茶与汉语的语音对应表层次索引词项原始白语汉语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广韵词阶268horsemX2马mragXm氏2b假开二马1132torakcb8I杷bragbx1b假开二麻1.454teadr3I茶dragdrar1b假开11?-J林18291.egqhUX3胯khraghkhwce3a假合二冯2假定早期原始白语
10、的元音为*a.W*(1)*rag*-ra-可以解释#268、#1829和#1132:按照这些规则假设,下列词例可能源自晚期借用:#454(不合于规则】,*一r-O不太可能是白语内部自然的音变)。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规则(1)中有SWadcsh核心词表中的1eg,有核心词的对应规律更为基本,更有可能是从原始语言继承的,而不是借用的。因此,相比较而言,茶的语音对应是晚近U次,应该是借用的。值得注意的是,白语借用汉语的,茶的时间很早,因为白语各个方言中的,茶,语音对应整齐,可以据以重构原始白语的形式dr1,这说明借词发生在原始白语阶段。原始白语的历史年代仍待进步研究,但,原始白语的时间层次要比蛮书中记录
11、的方言早,至少早下记录时间(794年)工也就是,我们可以确定白语借入汉语茶的时间下限是794年。进一步推测,茶文化圈从汉语传播到白语地区的时间不晚于794年。彝语中的茶来自何方呢?笔者根据不可释原则认为,从语音表现来看,很难用借用来解释白语和彝语的对应,因为原始彝语中有dr-,如果借用的话,应该直接用dr-,而不是上表中的1一声母。如果不是借用的,那就只好承认是同源分化造成的。但按照上文图3的分支图,白语和汉语的分化要比修语的分离晚至少100O年。这就出现问题:如果释语和白语早在白语和汉语分化之前就共享茶,就意味着这是三者共同的同源词,那白语和汉语之间的关系语素,茶就不是如上文所说的借用关系了
12、。沙加尔提出茶有可能是从藏缅语借到汉语的。理由如卜丁(1)根据前人研究,汉人饮茶源自四川:(2).茶的最早汉文献记录见于西汉时期四川资中诗人王褒的他约赋?:(3)汉代以前,四川主要是献缅民族:(4)彝语支中的,茶1a来自原始藏缅语的俐叶,*1a,这一语义变化在卡钦语(Kachin)和缅语中也同样发生了:(5)从音韵关系上看,汉字茶的声旁是“余”*Ia,从上古音到中古音的发展过程是*Iradr,上古汉语的,茶,比韩语中多了一个一r一,或许是借入后这个中级来标明其干树叶的特征,又或许是因为藏缅中的声母形式其实是一个卷舌的1(,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沙加尔提到的第4条语义演变可以作为韩语支,茶Ia是原生
13、的,而不是借用或者次生的重要证据。而其第5条理由则提示我们对白语、汉语和舞语的,茶关系词一种新的解锋.也就是,白语中的,茶与钵语并不是同源分化关系。上文论证主要运用的是不可样原则,其中,我们做了两个假定:(I)我们建构的原始非语1a就是,茶,的最早形态,并且体现了其实音值。但根据第5条理由中的说明,汉语和算语的音的关系也指向早期韩语中的声母/1/的音值有可能带卷舌的:(2)借贷方向是从白语到彝语,但根据语义演变和音韵上的可能,借贷方向有可能是从韩语到白语。因此,现在看来,这两个假定可能并不成立,我们有必要修订之前认为白语和韩语的关系语素,茶嫄自同源分化的看法,白语和林语之间的关系语素茶可能是一
14、种间接关系语素,汉语是二者的中介。综合以上讨论根据日前的证据,:个语言在,茶上的关联历程推测如下:批语从树叶发展出茶,时间是原始批语分高出来之后,也即上限为距今5000-4000年前,之后,汉语从韩语中借入了茶,hrcf=c时间应在原始白语分离之后,也即上限为距今4(MX)-3700年前,下限是前文所述的7X年。(二)1,根据最严格的语音对应要求,汉、白、蚌语中的,马都是关系语素,如下所示:表3:汉、白、彝语中的,马,读音表词目索引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原始白语原始彝语马268mragXmx22mu5汉语和白语的马之间的对应在最早层次上,目前没有证据说明一者之间的对应是由二者分化之后的接触造成的,根
15、据家畜词聚的情况,我们倾向于在其共同祖先原始汉白语中就存在九而根据音韵上的关系,钵语的,马却是从白语中-rak,“马”来自*-rag。在原始彝语中可体现出白,包含若介音一r-;而“百、马”却显示出一r一介音消失后的情形,因此,二者可看作比“白”晚的层次,即二者是晚期借词,都是在白语中的一r一介音小时之后才借入的.不过,“百、马”二者可能借入的时间层次相同,元音在m-后常常容易变成的一U一或-o-tsJUW2Ntsrhi1tsug2每一个语言的祖语中都能构拟出酒,说明在这些语言各臼分化之前,酒就存在了,但是,这些原始语的形式却并不构成对应,也就不是关系语素。再进步说,汉讲、白语和韩讲形成了各自的
16、,酒文化圈,在各自产生酒文化之初.各自没有同源分化或者接触传播的关联。从时间节点上看,这些语言各自的,酒文化圈是在它们从三者的共同语分化之后各自独立形成的。因此,其时间上限是3个语言分化的卜限。也即,汉白分化的时间,根据图3的估计,是距今26年前。(四),盐,盐运在古道交通上有亚要的地位,考察3个语言中语素,拙的情况,与酒缅语的tsha.但在对汉、白、彝语进行系统的比较后,并不能在三者之间建立起比较严格的对应关系,也就是,三者的,盐.都是各自发展的,洋语和白语在原始语阶段就有了各自的,盐,而上占汉语中则有至少两个,盐的词根,说明其来源更多一些。从时间节点上看,我们可以跟,酒文化圈做类似的推测,
17、这些语言各自的盐文化网是在它们从三者的共同语分化之后各自独立形成的,其时间上限就是3个语言分化的下限,也即,汉白分化的时间,根据图3的估计,是距今2600年前(如果根据Starostin1994年的估计,大约在西汉时期).五、余论茶马工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澄清茶马古道这一更杂古道系统的来龙去脉以及演化的时间层次,语言学(尤其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客观的证据.从以上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看出,结合表现文化因子的语素之间的同源分化或者接触传播关系,可以推断出各个茶马古道子网络茶文化圈、马文化圈、酒文化圈、盐文化圈)的形成机制,在历史语言学年代测定的基础上,为这些文化因子扩散传播确定波及到
18、各个不同的族群中的时间节点,语言学年代测定越精确,这些文化因子的传播过程也就越清晰0本文以汉语、白语、棒语为基点对研窕茶马古道的演化提出一些参考性的方法和思路。一方面,这些方法和思路可以拓展到更多的民族语言中,谱系树上的分支语言越多,可供参考的时间节点就越多,时间范围也就越精确,比目前比较粗略的年代范围更有参考.价值:另方面,更多的茶马古道上的文化因子可以纳入研究范围,从而可以呈现茶马古道历史演化史丰宫的信息和更全面的图景.同时,这些方法和思路能在深入研究茶马古道的演化这一课期中得到检验和提升。附参考资料:茶马古道的概念、研究瓶颈与开拓方向历史学科的视角本文回顾广茶马古道概念提出之前,历史学科
19、对该概念指涉内容展开研究的三个角度,即汉藏关系史、交流史和交通史的角度,汉藏贸易史的佛度,南方丝绸之路的角度。维而考察了茶马古道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时代背景,认为该原创性概念具有革命性意义,是中国学界对世界学术话语的重要贡献。而现有的茶马古道研究,还在一些方面存在尚待突破的瓶颈“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而言,主要包括:贸易和交通基本面的回归、文献基础的夯实、西藏茶马古道情况的全面梳理、当代,新茶马古道”的变迁以及概念国际传播与接收史的研究等。关键词:茶马占道:商品贸易:贸易路线;文献资料“茶马古道”是由当代学者提出的概念。如果从1990年正式提出莫起,该概念已经有
20、30余年的传播史。它最初是在文史学者范围内使用和流传的小众术语,随后地理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遗产学等学科乂跟进研究。在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文化匆兴的带动下,“茶马古道”又从学术界迅速“出圈”,受到经济、旅游、音乐、影视等领域的热捧,在世纪之交已经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文化的符号性资源。从历时性的角度看,茶马古道经历了从抽彖概念到西南交通网络的具象化、再演变为文化标签和符号的发展过程1(P7)ft泛化拓展趋势固然扩大了茶马古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也导致其边界的模糊和不确定性问题.如大量的以“茶马古道上的”一类命名的学术成果,去掉“茶马古道”一词似乎不影响其论证过程和研究结论。因此,木文从历史学科出
21、发,回到其概念的“实指”,梳理茶马古道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当前茶马古道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茶马古道研究走向深入的可能方向。一、茶马古道:中国学界提出的原创概念众所周知,茶马古道是当代学者提出的概念。在该概念出现之前,不同领域的学者其实已经有所涉及其指向的内容。就历史学科而言,主要仃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汉藏关系史、交流史和交通史的角度.如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民族教研室编印新唐书吐蕃传笺证索引等,运用敦煌少数民族语言文献,研究唐朝与吐落的交流关系。白滨0中国民族史研究、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等,则从民族交往的角度探讨了西南族群之间的互动。任乃强民国川边游踪之西康札记E康藏
22、史地大纲等,一方面记叙其在西南边疆的经历,另一方面对西南交通等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在这些著作中,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与茶马古道相关的概念。第二,汉藏贸易史的角度。肇始于唐代、正式形成于宋代的茶马贸易(或称“茶马互市”),是唐宋以来朝廷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徐方斡夕历代茶叶边贸史略h李光博明代西茶易马考等文章,考察了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新中国成立后,黄纯艳关于茶法的一系列论文对末代茶马贸易的来龙去脉有比较清晰的梳理。吕维新宋代茶马贸易明代的茶日贸易3清代的茶马贸易等呈现不同时代的发展脉络“茶马贸易研究的学术议题主要集中在茶马贸易与民族关系、茶马贸易的起始时间和衰落原因、“金牌信符”制问题、茶马交
23、易的比率、封建朝廷经营茶马贸易的目的,以及茶马贸易的历史作用等问题2(P20-26).即对茶马互市结束后的运输路线问题几乎没有涉及。在这些研究中,使用/“茶马互市”“茶马市易”“茶马贸道”“茶马要地”“边茶贸道”等概念。第三,南方丝绸之路的角度。从秦汉时期开始,云贵川与当藏有原及境外的印度、缅甸、越南等之间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在史记汉书3等典籍中有五尺道”“蜀身毒道”“蜀布之路”“旄牛道”“灵关道滇越麋冷交趾道”等不同称谓.名称的夏杂多样,客观上表明当时交通路线的狂杂性1904年汉学家伯希和已经关注到中国南部砧地上的对外交通路线,方国瑜云南与印度缅甸之古代交通、夏光南中印缅道交通史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汉藏语言比较看茶马古道的演化 以汉白彝语比较为基础 藏语 比较 看茶 古道 演化 汉白彝语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3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