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全编(1-28章).docx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全编(1-28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全编(1-28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冯友兰中国哲学筒史读书笔记全编(1-28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948年出版)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版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关于中国的宗教和哲学:“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P1“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P4”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P6对此梁漱溟(写作中国文化要义瓦1949年出版)有相似的观点如下:中国社会发展停滞,是因它在文化上早熟。在1931年的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母后觉悟一书中,梁漱溟打了一个比方。“
2、一个人的心理发育,本应和身体发育相应,但中国仿佛一个聪明的孩子,身体发育未全而智然早开。因其智慧早开,转而抑阻身体发育,身体发育不健全,智祗最后也不能发育得圆满良好。”梁认为,中国的智慈早熟,是因为中国跳过宗教而直接进入道德,并以之作为社会运转的法则。宗教对社会的规范,是一种“外力假借”,“而外力实在就是自己:所以,人借助宗教这种外力来寻求道德力量,就比道德多了一道弯。“在人类文化历史上,道德比之宗教,远为后出。”在梁漱艰看来,道德比宗教更为理性,但理性原是渐次开发的,社会生命上,须有社会经济文化之进步为基础。“不料古代中国竟要提早一步,而实现此至难之事J西方自罗马时代到宗教改革,一千多年里都
3、笼里在宗教控制之卜.,而中国从孔孟以降便开启了伦理本位的社会构造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文化时间上一直在等待西方的脚步,而精神上则等待外部的理解。不过最后等来的不是比肩和理解,而是新的突变线索出现,是凌厉的工业文明的介入,并彼此冲突。此时的中国文化,就欲停滞而不可得了。宗教讲利宙,而道德垂是非.宗教以祸福关系、末日警告、大国诱惑等内容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其本质还是利害权衡;而道德伦理则来臼人们对是非对错的直觉感受,彼此并非利益关系。关于哲学的定义:“至于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牛.的有系统有反思的思想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的,囚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中国哲学以人为本的特征P2关于宗教:“宗教和
4、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P3二、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的最高成就:“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裔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所谓,内圣外王二只是说,有最育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P6特征:既出世又入世任务: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诸娟入世与出世
5、、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等的反命题统成个合命题:就是使人从个变化的世界转入永恒的世界,不仅社会的公民更是“宇宙的公民”(孟子:天民),进而具备“内圣外王”的人格。精神:求解正反两面如何统一的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主题:“内圣外王”之道哲学于人而言的意义(金岳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探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竣言体系”。P1.o人要“以身栽道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学哲学的目的:“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P11表达方式的特点:惯于用名言秀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面上不铭明晰.实际上富于暗示、言简意繁.”它并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
6、中的概念。哲学家不过是把他所见的告诉我们。正因为如此,他所说的也就文约义丰。“P26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地理背景:大陆国家、农耕文明经济背见“上农”:“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中国人“对宇宙的反应,对生活的看法,在本质上就是“农”的反应和看怯。PI7自然的理想化:“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家族制度:“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说明。”P21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假设与直觉:“农的眼界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例如“反者道之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限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诺思罗普(NOnhrOP)教授说过,概念的主要类型有
7、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P24“从假设的概念出发的哲学家就偏爱有区别的,从直觉的价值出发的哲学家则偏爱无区别的。25对比中西方的主客二分vs主客同.中国古代哲学家大多将对于事物的直接领悟作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这也就解择了为什么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知识论没有在古代中国发展的原因:“因为知识论问题的提出,只有在强调区别主观和客观的时候。而在审美连续体中没有这样的区别。在审美连续体中认识者和被认识的是个整体。”P26二、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海洋国家:以假设概念为基础,发展出语言明晰的知识论:以城邦的共同利益为社会组织形式的基础,发展出阶级社会。大陆国家:以直觉概念
8、为基础,发展出文约意丰、天人合的哲学:以家族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发展出独裁的等级社会:赞美自然、谴责人为:不愿变化,创造发明受到阻挠。三、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民族或任何时代的哲学,总是有部分只相Xrr那个民族或那个时代的经济条件具有价值.但是总有另一部分比这种价值更大一些。“P28第三章各家的起源史记最后篇中引用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的篇文章,题为“论六家耍指,把公元前5-3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学派: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刘歆(公元前46公元23年)将“百家”归分为“十家”:六家与司马谈相同,另有: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但这些划分
9、都有不完善之处)中国占代曾一度只有仃学没有私学,而各“家”的出现意味着私学的兴起。各家的起源(冯友兰):“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米家者流靛出于武上。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土。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匕,T38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一、孔子作为教自家孔子的独特之处: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绐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z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与它们的解择,是由他臼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P41.二、正名正名:即“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注意
10、与西哲“概念”和“现实”的不同)“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因此,这些事物都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施相符.”“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P42三、仁、义、忠、忽、知命仁:不光指某种特殊德性,而I1.指切德性的总和,“全撼”.义:“宜”“应该,绝时命令忠: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恕: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恕己之过、恕他、恕己所不欲之事)知命:从“义”的观念,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福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
11、任何考虑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丁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皿所以我们能绣做的,英过T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JP4546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46后来的儡家将其视为整个宇宙的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第五堂噩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孔子对于西周的传统制度、礼乐文献,怀有同情的了解,力求以伦理的言辞论证它们是合理的,正当的:墨子则相反,认为它们不正当,不合用,力求用简单哄,而I1.在他看来有用些的东西代替之。简言之,孔子是占代文化的辩护者,辩护它是合理的,正当的,盘子则是它的批判者。“P50暴家的社会背景:周期封建制度解体,世
12、袭武上流散各地变为游侠:出身于卜层阶级,强烈反对侵略战争。兼爱:墨子哲学的中心概念:“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蹬了判定一切价值的标准(以人为本),也是墨子用以证明兼受最可取的主要标准(功利主义辩论)儒墨祭祀取神问题的矛盾:“墨家相信鬼神存在。可是同时反对丧葬和祭祀的缈礼儒家强调丧礼和祭礼,可是并不相信鬼神存在“。但是,行祭礼的原因不是因为相信鬼神的存在,而是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P57同时,“鬓子要证明吸神存在,本来是为给他的兼爱学说设立宗教的制裁.并不是对于超自然的实体有任何我正的兴趣。”P58在功利主义的视角上,二者都被需要,因此不矛盾。国家的起源:“国君的
13、权威有两个来源:人民的意志和天帝的意志。”国君最初是由人民/天帝意志设立的,是为了把他们从无政府状态中拯救出来。国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结束混乱。(对比黑格尔的国家观)第六章道家第一阶段:杨朱道家起源于“随者”,即“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还是败北主义者杨朱的两个基本观念:“为我”,“轻物重生:”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显学列子,扬朱篇:“古之人损一充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亮,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6老子、庄子中的杨朱思想:员身、爱身,可托天卜老子第13章):无用以全生(庄子的养生主)道家发展的三个阶段:I.杨朱2 .老子,“老子的大部分思想表示出另
14、一种企图,就是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变,但是事物变化的规律不变。一个人如果懂得这些规律,并I1.遵循这些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行动,他就能够使事物转向对他有利。这是先秦道家发展的第二阶段.“P66对比巧恩的自由是对必然规律的认识。3 .庄子h超越现实世界(避”),不是从社会到山林,而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情墨道的出发点:儡一一天命之卜求全谯:墨一一百姓人民之利:道一一全生避害,”个人如果不能从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那么这切方法没有哪一个能够绝时保证他不受伤害。不过,从更1的观点看事物,也就意味若取消自我。我们可以说,先秦道家都是为我的。只是后来的发展,使这种为我走向反面,取消了它自身。“P6
15、7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理想主义派:孟子:现实主义派:荀子人性善:孟子在回答人为什么要“知天命”问邀的过程中创立了性善论四端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藻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荷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J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端”通过爱的行动广善推其所为“/行忠恕之道,成为“仁”之能子和孟子:前者认为人性不分善恶,“善”是外在施加给生体的:孟子认为“善”是主体内部自然发展的,人也有兽性的部分,如果不加以扼制就会走向恶O倘墨的根本分歧:儒讲求爱有差(对父兄之
16、爱胜于近邻),墨讲求爱无差别。、儒家的政治哲学国家起源论:“国家和社会起源丁人伦。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应当存在。“人只有在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孟子像亚力士多德,主张人是政治的动物,主张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够充分发展这些人伦。国家是一个道德的组织,国家的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因此儒家的政治哲学认为,只有圣人可以成为真正的王。”P73(对比柏拉图的“哲学王”治国)王道和谢道:“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谯,辆道的作用在于力。“P74从孔子到孟子:忠恕之道从自我修养推至治国理政,从“内圣”变为“外王”二、神秘主义“知天”与“
17、同天”:孟子的“天”是指道德宇宙,人只有理解了道德宇宙,才能充分发展他自C1.的性,做到“同天”,体现了孟子哲学中的神秘主义成分。“浩然之气”:即充分发展了的人性。它关系到人和宇宙,是种超道德价值。养浩然之气有两方面:“一个方面,可以叫做“知道”道就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道“另一方面,孟子叫做“集义”,就是经常做一个“天民”在宇宙中应当做的事。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孟子说的“配义与道”。“P78仁是内部内容,义是外在表现。思考:“充分发展了的人性”的达成条件、达成标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八章名家“从逻辑上讲,中国古代哲学的名与实的对立,很像西方的主词与客词的对立。”P79”名
18、,、是绝对的,“实”是相对的。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中的两种趋向,一种是强调实的相对性,另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PX2惠施的相对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工概念(名)超越经验(实),能包含一切的“实”,是抽象永恒的。“天与地卑,山与汴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合同异之辩”,即何和异都是相对的.“连环可解也,连环是不可解的,但是当它毁坏的时候,自然就解了。由于毁坏与建设是相对的,所以用不若人毁坏连环,而,连环可解也。“泛爱万物、天地体也对比康德的先验论:名家和德国古典M学的唯心主义流派相似,强调概念的超现实地位,但
19、名家的重点不是研究概念和实体的先在性或本源问题,而是概念是否能包含和解拜现实的问题,本质上的选点依旧在于“现实”,而非形而上的概念。思施的哲学中蕴含的超越性远不止于此:“无厚不可枳也,其大千里“,平面虽然三维世界里没有厚度,可谓之小,但在二维世界里却可以无限大。同样,三维世界里我们眼中的庞然大物在四维空间里可能接近丁无.空间维度如此,时间维度亦如此。当下我们所生活的每一个时间“点”在六维空间里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体同样“连环可解”的问题也可以从打破维度的视角来理解。公孙龙的共和论:公孙龙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由此得到与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相同的概念。在辩论时会注意概念的内涵、外延、概念本身
20、角度对事物进行解绛。“离坚白“,即对一块右头感觉白时不能感觉坚,感觉坚时不能感觉白。他以“物”表示具体的个别的物。以“指”表示抽象的共相、“观念”或“概念”,”他所说的“观念”不是巴克菜、休漠哲学所说的主观的观念,而是柏拉图哲学中所说的客观的观念。”P88患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一至大无外,是不可被经验的对软。“一切有名可指的共相都在超乎形象的世界里,但是并不是在超乎形象的世界里的切共相都有名可指.“P90这句话相当于承认人虽然无法认识形象世界之外的东西,但这些东西确实存在。对比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第22页
21、,北京:人民出版社,2(X)1年版)第九章道家第二阶段:老子道、无名:老子认为“形象之内”一切事物都有名,但并不是一切超乎形象的事物都是“无名”(即道)。道是“无名”之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的存在涵范“有”的存在.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属于本体论而非宇宙发生论)“有”是“一,二和三是“多”的开始。自然的不变规律:即“常”,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不变的规律。“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处世的方法“袭明”:“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P97“无为”:不要为得过度,一个人应该把他
22、的作为严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以内。国家政治亦是如此,为得太多反而会导致天下大乱.“撼:德意指POWer(力)或VirUC(他)。,德可以是道德的。也可以是非道德的,一物自然地是什么,就是它的德。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费德。(第五十一章)这是因为,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顺德而行的生活,超越了善恶的区别。“P98-99“寡欲”“弃智”“道无为而无不为”第十章道家第三阶段:庄子相对幸福和绝对幸福:逍遥游3中殖含的思想“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层的理解而得到的“P102思考: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该是庄子中
23、所谓的绝对幸福。这样来看,庄子中相对幸福之于绝对幸福是存在逻辑先在性的,人在充分发挥自Ci的自然本性中获得对自然本性的更高认识。马克思则认为,只有认识了必然规律后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很多的共同点以及细微的差别。在社会发展条件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实现相对幸福的实现条件就已经具备了,但要想实现绝对的幸福,还需要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的过程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情和理:“安时而处眼,哀乐不能入也J“人利用理解的作用,可以削弱感情“情可以以理和理解抵消。这是斯宾诺莎的观点,也是道家的观点。P1O6-IO7绝对幸福:达到人与宇宙的同一,超越自己与世界、“我”与“非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中国 哲学 简史 读书笔记 28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65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