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遵统:培根铸魂 立心弘业.docx
《陈遵统:培根铸魂 立心弘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遵统:培根铸魂 立心弘业.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陈遵统:培根铸魂立心弘业陈遵统(18781969年),字易园,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少年时期入全闽高等学堂,后负笈东瀛,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回国后,被授予优等法政科进士,任职于财政部多年,并兼任北平大学教授,为当时卓有声望的金融财政专家。1923年,因愤曹馄贿选,陈遵统辞职返回福州,辗转计共三十余校”担任教习,并于1932年起,历任福建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和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长等职,培养了著名学者俞元桂等学生,成为近代以来福建教育界、文化界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陈遵统受聘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潜心地方历史文献整理和研究,为福建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学研究作出大量贡献。传承文脉编
2、撰福建地方文献1931年成立的福建文化研究会是当时研究整理福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织,陈遵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对于地方文化研究自有先见,1938年担任福建文化主编时,就在撰述旨趣里强调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性:省者,国之积也;县者,省之分也,分之于县而积之于国。在这样的观念下,他潜心福建文史资料的梳理整编,并将区域独特性置于整体发展性中有机考量,其编选的福建文化有意选择如大材未竟之俞大猷等篇章,即可见良苦用心。更重要的是,陈遵统的研究并非埋首书斋不闻窗外时事,而是紧密结合其时抗战形势,努力挖掘地方文史中具有民族主义、爰国主义精神的经典,”使我先明之迹灿然具陈,于以振民族之精神,作方今之轨范,抗战建
3、国前途,固有无穷之助也。同时,为了达到最大的普及和宣传效果,他还努力将考据研究和国民教学相结合,开设了具有示范作用的福建文学史福建文宪研究等课程,堪称地方文史教学典范。1953年2月,陈遵统受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参与编纂了被誉为闽史门径”的福建编年史。他在序中指出编撰的目的在于:对于从古到今的福建,它的重要人物、重要事迹、重要的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和其他重要的种种,有个概括的认识。”该书130多万字,以史事编年为经,以人物纪传为纬,体例完整,论述翔实,特别是爬梳整理了大量福建名人事迹、典章制度,甚至挖掘了许多散佚民间的传说、歌谣乃至竹枝词等,成为后来编撰福建地方志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匡失
4、宏业提倡建设民族文学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时期,伴随着政治领域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持续开展,思想文化领域也兴起了关于民族文学”的思考和探索。如何对待和处理西方与东方、现代与传统、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建设以民族精神和爰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学,始终是各方各派争论不休的核心。陈遵统对此有着清醒的认知和谨慎的考量。他认为,当前社会强烈呼吁建设民族文学,首先是出于救亡图存的民族生存需要,因此其抗战属性尤为重要。如何发挥文学凝聚人心、振奋斗志、增强力量的独特作用,是当下民族文学建设的关键。而抗战文学发生于抗战心理,而抗战心理由于杀身成仁,捐躯报国的主义而来。要是没有仁,孝,
5、忠,勇的民族性,那么抗战文学绝对不会产生的。就算一时兴奋鼓起沸腾的热血,不久之间也一定归于冰冷。陈遵统认为,没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独立的民族品格为支撑的摇旗呐喊,最终都将沦为空洞的口号和形式的表演,而这恰恰是当时最缺乏的。他严肃地指出,近二十余年,群言混乱,矜奇立异者,且竞起而排接本国之文字。在他看来,隔绝民族文化传统,容易造成文脉根基的动摇和精神意志的混乱,不利于增强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因此建设“民族文学,首先要匡其失。而匡正时弊之后,就应该致力于宏其业。对此,陈遵统提出,以中华民族文学的传承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之根,铸牢中华民族之魂。他在中国民族文学讲话中开宗明义地强调: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陈遵统:培根铸魂 立心弘业 陈遵统 培根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