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ocx
《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ocx(5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建筑抗震设计标准Standardforseismicdesignofbui1.dingsinseismogenicfau1.tzones(征求意见稿)根据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23年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晋建科字202387号)要求,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知院、山西省地震局会同有关单位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并结合山西省地质情况和设计现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共分为7章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I.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断裂探测、5.建设工程场地勘探、6.建筑
2、抗震设计、7.建筑地族反应观测、附录A山西省地质断裂带分布图。本标准由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管理,由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本标准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新建路80号,邮政编码:030002,电话:0351-4224793,邮箱:zbq9402),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省地震局参编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大学北京盈建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审查人员: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 术语22.2 主要符号43基本规定6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63.2 地熊影响
3、63.3 场地和地基83.4 建筑规则性103.5 结构体系与结构构件113.6 结构分析133.7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143.8 建筑非结构构件153.9 结构材料要求154断层探测194.1 场地活动断层勘探194.2 发震断层评价194.3 断层探察成果205建设工程场地勘察225.1 一般规定225.2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235.3 初步设计阶段勘察255.4 详细勘察266建筑抗震设计296.1 一般规定296.2 建筑场地选址与避让296.3 地基和基础316.4 结构抗震分析与构造要求326.5 隔减震设计346.6 既有建筑加固设计356.7 非结构构件357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
4、38Contents1Genera1.Provisins2 TermsandSymbo1.s22.1 Terms22.2 symbo1.s43 BasicRequirementsofSeismicDesign63. 1CategoryandCriterionforSeismicPrecautionOfBuiIdings64. 2EarthquakeStrongMotion65. 3SiteandBase86. 4Regu1.arityofBui1.dingConfigurationandStructura1.Assemb1.y.107. 5Structura1.SystemandStructu
5、ra1.e1.ements118. 6Structura1.Ana1.ysis139. 7Iso1.ationandEnergy-Dissipation1410. 8Nostructura1.Components1511. 9Materia1.sandConstruction154 Fau1.tdetection194.1 SiteActiveFau1.tExp1.oration194.2 Eva1.uationofActiveFau1.t194.3 Fau1.tExp1.orationResu1.ts205 ConstructionEngineeringSiteSUrVey225.1 Gen
6、era1.225.2 SurveyattheFeasibi1.ityStudyStage235.3 SurveyatthePre1.iminaryDesignStage255.4 Detai1.edSurvey266 EarthquakeActionandSeismicCheckingforStructu296.1 Genera1.296.2 Bui1.dingSite1.ocationandAvoidance296.3 FoundationsonSoi1.316.4 Structura1.SeismicAna1.ysisandStructura1.Requirements326.5 Esse
7、ntia1.sinDesignOfSeismicaIIyIso1.atedBui1.dingsandEnergy-dissipatedBui1.dings346.6 ReinforcementDesignoftheExistingBui1.dings356.7 Nonstructura1.Components357 Bui1.dingSeismicResponseObservation381.0.1为贯彻执行国家和山西省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提升山西省地质发宦断裂带区域建筑的防震减灾水平,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标准。1.0.2本
8、标准适用于受地质发震断裂带影响的山西省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和既有建筑的抗震设计。1.03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的建筑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山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抗凝设防烈度seismicprecautionary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0股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2.1.2 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PreCaU1.ionary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2.1.3 地震作用earthquakea
9、ction由地震动引起的在结构及其地基上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2.1.4 设计地震动参数designaramc1.ersofgroundmotion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2.1.5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designbasicacce1.erationofgroundmotion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族加速度设计取值。2.1.6 场地site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Okm?的平面面积。2.1.7 场地设冲谱sitedependentdesignspec
10、t11im抗震设计中采用的设计地震动参数之一,根据不同场地类别的大量自由地表地震加速度记录的5%阻尼比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经统计、平滑化和规一化后形成的谱。2.1.8 地质断裂带区域stronginf1.uencingzoneofactivefau1.t活动断层两侧受到断层活动影响强烈的区域范围。一般情况下,可将活动断层两侧IOkm范围作为地质断裂带区域。2.1.9 活动断层activefau1.t距今12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包括晚更新世断层和全新世断层。2.1.10 隐伏活动断层buriedactivefau1.t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1的,地表没有明显迹线的活动断层。2.1.11 断层面f
11、au1.tp1.ane岩块或岩层断开成两部分并存在滑动的破裂而。2.1.12 断层面产状attitudeoffau1.tp1.ane由断层面的走向、倾向与倾角组成。2.1.13 断层迹线fau1.ttrace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即断层在地面的出露线。2.1.14 地震地表破裂带earthquakesurfacerupturezone震源断层错动在地表产生的破裂和变形的总称。由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震裂缝、地震凹陷、地震沟槽等组成。2.1.15 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deformationwidthofactivefau1.t活动断层错动形成的地表破裂和变形范围。注:由多条平行或近平行的分
12、支断层组成的活动断层带,其变形带包含所有分支断层的变形范围。2.1.16 避让距离setbackdistance建筑物与活动断层变形带边界应分隔开的最小安全间隔。2.1.17 发箧断裂seismogenicfau1.t全新世活动断裂中,近500年来发生过MN5级地震的断裂或今后100年内可能发生M5级地震的断裂。2.2 符号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G一结构重力荷载:5e地震作用效应;M一弯矩:2.2.2N轴向力;5一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M侧移:8一层间位移角。2.2.3 材料性能和结构抗力K结构(构件)的刚度;R结构构件承载力:层间位移角限值。注:对作用和材料强度的标准值,
13、尚应加下标k.2.2.4 几何参数h一计算楼层层高,构件截面高度。2.2.5 计弊系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出心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yo一结构重要性系数。2.2.5其他1.j,m序数:T-结构自振周期;结构H振圆频率。3基本规定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1.1 地质发族断裂带区域的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类别,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划分为特殊设防类(甲类)、重点设防类(乙类)、标准设防类(丙类)、适度设防类(丁类)。3.1.2 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域的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
14、震作用;2重点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3特殊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废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宸作用:4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一般情况卜.,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5当工程场地为I类时,对特殊设防类和重点设防类工程,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标准设防类工程,抗震构造措施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度、但不得低于6度的要求采用。3.2 地宸影响3.2.1 地质发废断裂带区域各类建筑
15、的抗震设防烈度不应低于本地区的抗宸设防烈度。3.2.2 地质发震断裂带区建筑所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表。3.2.3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时应关系应符合表323的规定。除本标准另有规定外,设计基本地宸加速度为0.15g和0.30g地区内建筑,应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和8度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表3.2.3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抗徭设防烈度6789设计基本地也加速度值0.05g0.1.0(0.1.5)g0.2(0.3)g0.4g3.2.4 地震影响的反应谱特征周期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按表3.2.4
16、确定,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建筑与市政工程抗族通用规范GB55OO2-2O21中表3.1.3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15%范围内时,应按插值方法确定特征周期。表324特征周期值(三)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IOI1.I1.IIIIV第一组0.200.250.350.450.65第二组0.250.300.400.550.75第三组0.300.350.450.650.90注;计算罕遇地装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在本条规定的战册上增加0.05s,3.2.5我省主要城镇(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中心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附录A采
17、用。建设工程场址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行政区划分区(含街道、乡镇分区)界线附近且跨越分界线的单体建筑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所属设计地族分组,应按就高原则确定:在分区界线附近、但不跨越分界线的单体建筑,按所在分区取值。分界线附近,如遇抗震不利地段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场地,应进行专门研究确定。3.2.6 地震影响系数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2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不应小于表3.2.6的规定。表3.2.6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地釐影响6度7度8度91;:0.05g0.1Og0.15g0.20g0.30g0.40g多遇地震0.040.080.1
18、20.160.240.32设防地欣0.120.230340.680.90早遇地庵0.280.500.720.901.201.403.2.7工程结构处于发震断裂两侧IOkm以内时,应计入近场效应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影响。3.3 场地和地基3.3.1 建设场地应根据地震活动、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性质及地形地貌等地震灾害影响因素,划分为抗震有利地段、一般地段、不利地段和危险地段。选择建设场地时,应根据工程的需要,优先选择有利地段,其次选择一般地段,避开危险地段;当场地位于不利地段时,应根据场地可能对建筑物造成的地震效应采取相应的抗震加强措施。3.3.2 建筑工程在建设前,应向国家权威数据
19、中心、所属主管部门暂询场地的地质发震断裂资料(山西省地质发震断裂分布详见附录A)。依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地质发族断裂带资料进行规划选址,建筑场址应远离发震断层。3.3.3 场地附近有地质发震断裂通过时,应开展断层探测,并根据探测结果采取必要的措施,满足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11的要求,确保建设工程质量。3.3.4 当建筑场地内存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等可能发生滑坡的地段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考虑活动断层近场地宸作用的不确定性和放大效应,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和防治方案设计;应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和使用要求,因地制宜设置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边坡工程;2
20、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废稳定性设计。建筑基础与土质、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距离,其值应根据设防烈度的高低确定,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震时地基基础破坏:3结构设计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相应的水平地宸影响系数的增大系数应按照建筑与市政工程抗爬通用规范GB55002第4.1.1条的规定取值。3.3.5 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3.3.6 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2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当采用不同基础类型或基础埋深显著不同时,应根据地震时两部分地基基础的沉降差异,在基础、上部结构
21、的相关部位采取相应措施。3地基为软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根据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其他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4建筑基础与土质边坡、软质岩石边坡及强风化岩石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距离,其值应根据考虑地震作用时稳定性计算结果确定。3.4 建筑规则性3.4.1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3.4.2 建筑规则性划分标准1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2-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2-2所列举
22、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三3.4.2.1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和参考指标扭转不规则在具有偶然偏心的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两端抗侧力构件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也大于12凹凸不规则平面凹诳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楼板局部不连续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槽层3.4.2-2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和参考指标会向刚度不规则该层的恻向刚吱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或
23、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先向抗恻力构件不连续将向抗IW力构件(柱、抗徭地、抗熊支株)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架等)向下传递楼层承岐力突变抗恻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我力小于和郭上-楼层的80%2当存在多项不规则或某项不规则超过规定的参考指标较多时,应属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3.4.3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不规则时,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要求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3.5 结构体系与结构构件3.5.1 结构体系基本要求结构抗鹿体系选型应依据抗废设防类别、设计地震动参数、建筑功能、建筑平面布置和高度、场地情况、地基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质 断裂带 区域 建筑 抗震 设计 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25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