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解读论语全篇.docx
《傅佩荣解读论语全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傅佩荣解读论语全篇.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学而3三第一1.1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甘子乎?”【白话】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r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解读】子:古代对老如、长者的一种尊称,也可以在对话时用来互相称呼。在论语中出现的“子曰”,专指孔子所说的话,译文直接写成“孔子说”,较为清楚。本章内容有三段话,先是自己努力学习,其次朋友互相呼应,然后在学习有成而未受重视时,可以坦然自处“学:所学的泛指做人处事的道理。就学的内容而言,包括当时的知识(五经:诗、书、礼、乐、易)
2、与技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由此成就为有用的人才.就学的方法而言,要配合思(主体的反省与理解),以求温故知新,活学活用。君子:在古代原指政治权贵(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子弟,或指有官位者:孔子保留这种用法,同时更强调以“君子”代表学行兼备的有德之人.因此之故,君子成为儡家的人格典型,指称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1.2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白话】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顽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目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的,那是不
3、曾有过的。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啊!”【解读】有子: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三十三岁。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只有四人得到“子”的尊称,就是有子、曾子、闵子、内子:原因也许是论语的编辑群出自他们的门下.道:人所走的路,在此是指人生正途。可以用申为人生理想,事物法则,社会正义,宇宙规律等。凡是描写一种状况“应该如何”的,就是在肯定它的“道”是什么。为仁:古代仁与人可以通用。“为人”以孝悌为本,并且由此引出人生正途的道,可以完全呼应前半句的内容,亦即不会犯上与作乱。如果最后一句所谈的是“为仁”,则仁与孝悌的关系将成为史杂
4、的问题,而前半句的意思也就落空了。或者,我们可以说:孝悌是人类真情的第步与最直接表现,因而是行仁的出发点:不过,出发点与“木”毕竟不宜完全等同。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白话】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浪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解读】仁:论语中,仁字有三义: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意思是要以“仁”来影显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就是如何从潜能走向实现,再抵达完美。人之性是“向善”,人之道是“择善”,人之成是“至善”。向善须在真诚中,才能自觉:择善要靠智能与勇气,因此学生们经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至善则须“死而后已”,所以孔子从不称许同一时代的人为仁”,对他自己也不例外。这
5、里所批评的“巧言令色”,是针对蚁乏真诚心意而言:少了真诚,无法自觉其向善的要求,当然谈不上进一步择善而行了.有关“仁”字的完整诠释,还须配合其他相关各章的解读。如【3.3】,【4.2】,【17.21等。1.4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白话】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解读】曾子:曾参,字子舆“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三省:古人常以“三”代表“多数”,因此这里所讲的不是三次,也不是接着所列的三件事。事实上,曾子一生“战战兢兢”,从爱惜身体到修养品优,所省
6、察的自然不止这三件事.为人谋:这三句话有其顺序,先是谈到别人(应指上司),接着谈到朋友,然后及于学生。在“人与人之间“尽好自己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正是走在人生正途上,向着至善前进。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白话】孔子说:“治理诸侯之国,要尽忠职守与令出必行,节省支出而爱护众人,选择适当的时候征用百姓服劳役。”【解读】 道:在此作动词用,表示导,治理之意。 干乘:乘为计算兵车的单位,每乘四匹马。古代夫子(帝王拥有天下,号称万乘之君;诸侯所分封的则为千乘之国。春秋时代,诸侯各自为政,所以孔子以治理千乘之国为话题。 敬事:这三项原则由核心向外推展.先自我要求,敬事
7、所以立信:再兼顾节用与爱人两方面,然后还须多为百姓设想。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读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白话】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应兄长,行为谦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别人并且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解读】 弟子:指后生晚辈,今天称为学生或青少年。 仁:凡是行为合乎“人之道”的,都可以泛称为仁:亦即今日所说石善行芳表的人。任何社会都有这样的善人,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不过,由于“人之道”永远指向至善的境界,所以孔子很少明确指出谁是仁者。 文:学文列在最后,表示吉少年应该先学会良好的行为规范,懂得做人的基
8、本道理,而不叫本末倒置,以为念书就是一切。1.7子魁曰:“赞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若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白话】子受说:“对待妻子,求视品镌而轻忽容貌:侍奉父母,能够尽心竭力;为打上服务,能够奋不顾身:与朋友交往,答应的事就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是学习过了。”【解读】 子受:卜商,字子更,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是列名于文学科的学生. 贤贤易色:指夫妻相处的原则。理由是:接着所谈三事都是明确的人际相处之道:至于它列在首位,可能是因为古人认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S臣等. 君:古代拥有网地拧皆
9、可称为“君”,如天子、诸锲、卿大夫。为君所用,就须事君.在今天的意思是指为自己服务的结构或老板工作,但是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像古代那么稳定.1.8子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匕者。过则勿惮改。”【白话】孔子说:“S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不会流r固的.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解读】 君子:在上文提过,君子可以指有官位者或有品第者。这里则是指立志成为有品德者的人。长论语中的名词,在定范用内有些弹性。譬如,“君子”常常指称“立志成为君子的人”。我们会逐渐习惯这种用怯。 学则不固:博学多闻就不会顽固而不知变通,孔子教学的目
10、的之一,是希望学生以灵活的智能来面对人生的挑揽。 无友不如己者:如是相似的意思,不能说成比较。前面谈到“主忠信”,所以相似自然是以忠信为共同目标,然后可以在正当的志趣上互相勉励。1.9曾了日:“慎终追远,民第归厚矣。”【白话】曾了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解读】 慎终:终是指生命结束。人有生必有死,以哀戚之心速慎举行丧礼,才能表达对死者的尊敬与怀念,也才能使生者珍惜生命并且努力修德行善。 追远:远是指离我们较远的祖先。定期举行祭祀,提梆我们饮水思源,心存感恩,然后为人处事也就比较宽厚仁慈了。 民德:社会风气.“德”字可以指言行表现,特定作风,也可以指道j上的修养
11、与善行。1.10子倒向r子贞日:“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日:“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白话】子禽请教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听到该国政治的详细资料,这是他自己去找的,还是别人主动给他的?”子贡说:“老师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自制,谦退,罪若这样才得到的机会:老册获得的方法与别人获得的方法,还是大不相同的。”【解读】 子禽:陈亢,字子含,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岁。 子贡:端木蜴,字子贡,卫国人,小孔子三十一岁。 必闻其政:春秋时代,表面上仍是周朝天下,其实诸像各自为政“孔子周游列国,倡言政治理想,也参与讨论各国政事。这
12、些国家包括:鲁(孔子自己的家乡)、齐、卫、求、郑、曲、陈、楚、杞、莒、匡等。 温、良、恭、俭、让:这五点特征是子贡的观察.修养到这种境界,好像没仃什么个性了,其实不然,因为这五点是孔子在与各国君臣交往时的态度,个性不必在此表现。1.11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白话】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在父亲活着的时候选择什么志向,在父亲过世以后表现什么行为,如果他能三年之久不改变父亲做人处事的作风,就可以称得上孝顺了。”【解读】父之道:道是人生正途,引申为做人处事的作风,原则上都是要择善固执,但是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具体呈现却各有不同。怦如,从甲地去乙地,大家方
13、向一致,却未必采取同一种交通工具,也未必选择同一条路“子女维持父母的作风三年,尽了哀思摘慕之情,往后要苑自己建立行事作风,继续走在人生正途上。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白话】有子说:“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0占代帝王的治国作风,就以这点最为完美,无论小事大事都要依循礼的规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时,如果只知为了和谐而求和谐,没有以礼来节制的话,恐伯还是成不了事的。”【解读】 先王:古代帝王,如尧、舜、禹,汤、文、武等。 道:在帝王来讲,是治国之道,引申为治国作风。 美:古代美与善可以通用。在论语中,善侧
14、盎品镌所造成的具体效果;美则用以形容一切合宜的事物或作为,应用范围较广.1.131有子口:“信近于义,言可发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白话】有子说:“与人约信,尽量合乎道义,说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尽量合乎礼节,就会避开耻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也就值得尊敬了。”【解读】 信、恭、因:信、恭、闪三字,前两行都是指人际相处的种操守或品德,“因”也不应例外。古代“因”与恩可以通用。 近于:接近而不相同于。嚼如,义与礼是原则,而信与恭是实际的作为,所以只能尽员符合原则的要求。这段话代表有子的见解。凡是读到孔子学生的说法,我们都不直率无保留地直接转换为孔子的思想。1.
15、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干田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白话】孔子说:“一个g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J快而说话i革慎,主动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解读】 君子:在此指立志成为君子的人. 有道:明白人生正途并且修行成果可观的人。 好学:在此有三个步骤。首先要降低物质享受的欲望,其次要在言行上磨练及改善自己,然后再虚心向良师请益,使自己走在正途上.I.15子贡回:“贫而无谄,宓而无骄,何如?”子臼:“可也。未若贫而乐,常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
16、而知来者.”【白话】子贡说:“茹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的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穷而乐丁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就像修整胃角与玉石,要不断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这就是您说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件事,你可以自行发挥,领悟另一件事。”【解读】 贫而乐道:道是人生正途。人在穷困时,较能显示志节的高低,这时除了“无谄”之外,如果进而坚持行道,并且以此为乐,就接近“人之成”的境界了。寓有的人也可以行道,就是除了“无骄”之外,还须进而好礼.无谄与好礼则是积极仃为的表现,后者显示了更高的境界。 诗云:引文出自诗卫风淇奥.1.
17、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白话】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心我不了解别人。”【解读】不己知:别人不了解我,不但不会减损我的才学与品德,反而促使我更努力进德修业。当然,我也可以循正当途径让别人认识我不知人:我不了解别人,这才是大问题。年轻时,要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年长时,要提拔正直有为的后辈;若不知人,难免造成许多错误,悔之莫及。为政篇第二2.1子曰:“为政以德,髀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白话】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环绕着它而展布。”【解读】德:古代有德治、礼治、法治的分别。德治的基础,主要在于帝王本身的高尚品谯,因
18、此帝王责任成大,而效果据说也十分理想,几乎像是无为而治了。事实上,馅治与无为而治不同,但是为何天下白然而然归于太平?这是因为孔子对人性有一个基本信念,就是人性向善,所以百姓会自动回应第治的帝王。簪如:使用比嗡,不仅是为r引发听者的活泼联想,也是为r孔子所描述的意境很难直接说得明白。2.2子臼:“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白话】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句话来概括,可以称之为:无不出于真情。”【斛读】 思:发语词。不是指心思。 无戏:没有虚伪造作,都是真情流露,文学作品最怕无病呻吟。 思无邪:出于诗鲁颂Sh,描写马向前直行的勇健貌,引卬为诗人百抒胸怀,所作无不出于真情.2.3子曰:“道之
19、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白话】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途.”【解读】 政,刑:自古治国所不能废者,但是只靠政刑(就如只靠法治)是绝对不够的. 德,礼:德是顺应人性的善行。礼是人际行为的规范。在古代包括打臣上下之区别,亲疏远近之等级,衣服宫室之制定,进退动作之礼仪等。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腌矩。”【白话】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T学习: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感:五十岁
20、时,可以象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解读】 学:学的内容、方法与目的,请参考学而篇B。 立:这是学习做人处事的成效,由此立于礼,走上人生正途。 不惑:由于兼顾学与思,并重学与行,对于人间一切事件都能明白其道理而不再困惑。 知天命:领悟自己负有使命,必须设法去完成。这种使命的来源是天,所以称为天命。孔子的天命包括三师内容:一、从事政教活动,使天下回归正道;二、努力择善固执,使自己走向至善:三、了解命运无奈,只能尽力而为。 顺:由知天命而畏天命,然后对于天命的具体要求,必须顺从与实践。孔子从五十五岁至六十八岁周游列国,备极艰辛,在别人看来是天之“木铎”
21、,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且两度遇到生命危险时,都立即诉求子天,表示他是顺天命而行。 (耳)顺:耳为衍文。理由是:一、孔子自述的六个阶段都是直接以动词描写修行的进境,不宜有例外。二、顺天命与孔子生平事迹完全相应,耳顺则无合理解林。三、敦煌石经的版本是“六十如顺”,无耳字。四、孟子私淑孔子,谈顺天命,并I1.在宣称“舍我其谁时,正是想要顺天命:除此之外,他也未曾提起耳顺。 七十:这是天人合他的体验.不过,由此可知“从心所欲”很难“不逾矩”,因此不能以为心是本善的“这一点另外还会说明,如【6.7】2.5孟超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22、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白话】孟麴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解读】 孟懿子:鲁国大夫仲孙何忌,小孔子二十岁。曾经奉父亲孟侑子之命,向孔子学礼。当时鲁国有孟(亦即原来的仲)、叔、季三位大夫把持朝政,经常违礼僭礼.孔子因材施教,提醒孟露子即使在父母死后也须诬守礼制,否则仍是不孝。稍后孔子以“孟孙”称之,乃称其家之氏名。 无违:只有无违于礼,才能实现孝顺
23、之心.急。内在的孝心与外在的礼法配合,才是孝的实践。 樊迟:樊须,字子迟。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白话】孟武伯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解读】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忧:了女各方面都表现良好时,才能使父母“只为“他们的疾病担心而不必再担心其他问题,这样就表现了孝的行为。疾病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所以子女更要多加保玳身体。2.7子游向孝。子曰:“今之孝名,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白话】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乂要怎样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傅佩荣 解读 论语 全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09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