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制品生产质量安全检查指南 (试行).docx
《肉制品生产质量安全检查指南 (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肉制品生产质量安全检查指南 (试行).docx(16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肉制品生产质量安全检查指南(试行)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二。二C)年七月Z,1刖5肉制品产业链长、风险因素多、安全隐患多,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为帮助监管人员更好地熟悉肉制品生产企业检查工作,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委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开展相关研究,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GB14881、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及检查操作手册等的要求,结合国内外肉制品质量安全相关资料和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编制了肉制品生产质量安全检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肉制品中常见的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风险以及每种风险常见的控制措施;第二部分介绍了肉制品中生物性、化学
2、性、物理性风险的常见检查方法,以及对应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中涉及的条款;第三部分为针对肉制品不同生产环节可能具有的风险隐患,介绍了一般检查指引,并分别介绍了肉制品原辅料进货查验、产品投料、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设备设施、产品检验、成品贮存及交付等环节的检查要点一般检查方法;第四部分基于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对肉制品生产的日常监督检查操作进行了细化,对每一项检查内容的检查依据、检查方式、检查指南、常见问题等进行具体描述,供监管人员在开展肉制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中参考使用。此外,为便于监管人员查询和使用,本指南对GB2760中肉制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形成附件1肉制品中
3、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列表;对肉制品相关强制性及推荐性标准进行性梳理,形成附件2肉制品常见相关标准列表,并编译了美国农业部提出的肉制品加工环节”工艺步骤、潜在危害和常用控制方法”作为附件3。这3个资料性附件供肉制品生产企业检查人员参考。在本指南的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以及中国肉类协会和肉制品龙头企业的支持。本指南可作为肉制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检查的指引和参考。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在使用本指南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及时报告省级市场监管部门,由省级市场监管部门统一反馈总局食品生产司。由于肉制品种类多样,企业实际情况复杂,本指南难以完全
4、覆盖肉制品检查中的所有情形和问题。同时由于编写组时间和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不足、瑕疵甚至错误,恳请批评指正。第一部分肉制品常见风险与控制措施9一、生物性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9(一)风险描述91、致病性微生物92、指示菌113、动物疫病12(二)污染途径151、原辅料带入152、水中的微生物163、空气中的微生物164、人体的微生物165、生产加工过程的生物污染176、包装引入177、贮存运输引入178、加工环境中的生物风险17(三)企业常见控制措施181、原辅料风险控制182、水中的生物风险控制183、空气中的生物风险控制184、人体的生物风险控制195、生产加工过程的生物风险控制196、包装控制
5、197、贮存运输控制198、加工环境中的生物风险控制20二、化学性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20(一)兽药残留201、风险描述202、污染途径253、企业常见控制措施25(二)食品添加剂251、风险描述252、污染途径293、企业常见控制措施29(三)非法添加物301、风险描述302、污染途径303、企业常见控制措施30(四)重金属301、风险描述302、污染途径313、企业常见控制措施32(五)洗涤剂、消毒剂321、风险描述322、污染途径323、企业常见控制措施32(六)苯并a花331、风险描述332、污染途径333、企业常见控制措施33三、物理性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33(一)风险描述33(二)污染
6、途径34(三)企业常见控制措施34第二部分肉制品不同风险的检查指引36一、生物性风险的检查指引361、对应检查条款362、检查方法36二、化学性风险的检查指引39(一)兽药残留风险一般检查指引401、对应检查条款402、检查方法40(二)食品添加剂两超风险一般检查指引401、对应检查条款412、检查方法41(三)非法添加物风险一般检查指引421、对应检查条款422、检查方法42(四)重金属一般检查指引431、对应检查条款432、检查方法43(五)洗涤剂、消毒剂残留一般检查指引431、对应检查条款432、检查方法43(六)苯并E%一般检查指引441、对应检查条款442、检查方法44三、物理性风险
7、的检查指引441、对应检查条款442、检查方法44第三部分肉制品不同生产环节的检查指引46一、一般检查指引46(一)检查流程46(二)看懂工艺流程图47(三)记录的检查49(四)保持独立思考51(五)检查前的必要准备511、该类食品常见的风险522、食品生产工艺流程图523、食品企业的厂区分布图52二、原辅料进货查验的检查52(一)原料肉52(二)其他原辅料53(三)食品添加剂53三、原辅料储存的检查54四、产品投料的检查54五、生产过程控制的检查54(一)生产区划分54(二)关键控制环节56(三)生产区域环境监控57六、生产设备设施的检查58七、产品检验的检查58(一)企业自检的检查58(二
8、)委托检验的检查59八、成品贮存和交付的检查59第四部分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使用指引61(-)生产环境条件611.1 厂区无扬尘、无积水,厂区、车间卫生整洁61*1.2厂区、车间与有毒、有害场所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64*1.3卫生间应保持清洁,应设置洗手设施,未与食品生产、包装或贮存等区域宜接连乱651.4 有更衣、洗手、干手、消盘设备、设施,满足正常使用661.5 通风、防尘、照明、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等设备、设施正常运行691.6 车间内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品应与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分隔放并有相应的配制、使用记录711.7 定期检查防鼠、防蝇、防虫害装置的使用情况并
9、有相应检查记录,生产场所无虫害蹒。73(二)进货查验结果75*2.1查验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供货者的许可证、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有检验记录。75*2.2进货查验记录及证明材料真实、完整,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少于产品保质期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少于二年782.3建立和保存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贮存、保管记录和领用出库族79(三)生产过程控制803.1有食品安全自查制度文件,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自查并记录和处置80* 3.2使用的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品种与索证索票、进货查验记录内容T81*
10、3.3建立和保存生产投料记录,包括投料种类、品名、生产日期或批号、使用数等。82* 3.4未发现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83*3.5未发现超范圉、超限*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863.6生产成使用的新食品原料,限定于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告的新食品原料范围内。87* 3.7未发现使用药品、仅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生产食品。87* 38生产记录中的生产工艺和参数与企业申请许可时提供的工艺流程一致88* 3.9建立和保存生产加工过程关t控制点的控制情况记录893.10 生产现场未发现人流、物流交叉污染923.11 未发现原辅料、半成品与直接
11、入口食品交叉污染943.12 有温、湿度等生产环境监测要求的,定期进行监测并记录。973.13 生产设备、设施定期维护保养并做好记录983.14未发现标注虚假生产日期或批号的情况1003.15工作人员穿戴工作衣帽,生产车间内未发现与生产无关的个人或者其他与生产不相关物品,员工洗手消毒后进入生产车间101(四)产品检验结果1034.1 企业自检的,应具备与所检项目适应的检验室和检验能力,有检验相关设备及化学试剂,检验仪器设备按期检定。1034.2 不能自检的,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105*4.3有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标准文本,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进行检验。106*4.4建立和保
12、存原始检验数据和检验报告记录,检验记录真实、完整1074.5按规定时限保存检验留存样品并记录留样情况108(五)贮存及交付控制1105.1原辅料的贮存有专人管理,贮存条件符合要求110巧.2食品添加剂应当专门贮存,明显标示,专人管理1125.3 不合格品应在划定区域存放1135.4 根据产品特点建立和执行相适应的的存、运输及交付控制制度和记录1145.5 仓库要求。1165.6 生产的产品在许可范围内。1175.7 有销售台账,台账记录真实、完整1185.8 销售台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明、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119(六)不合格
13、品管理和食品召回1206.1 建立和保存不合格品的处置记录;不合格品的批次、数应与记录一致120*6.2实施不安全食品的召回,有召回计划、公告等相应记录121%.3召回食品有灯礴1216.4未发现使用召回食品重新加工食品情况(对因标签存在瑕疵实施召回的除外)122(七)从业人员管理1237.1 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检验人员、负责人。1237.2 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检验人员、负责人培训和考核记录123*7.3未发现聘用禁止从Ir食品安全管理的人员1247.4企业负责人在企业内部制度制定、过程控制、安全培训、安全检查以及食品安全事件或事故调查等环节履行了岗位职责并有记录。1257.5建立从业人员
14、健康管理制度,直接接触食品人员有健康证明,符合相关规定。1267.6有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并有相关培训记录127(八)食品安全事故处置1288.1 有定期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记录。1288.2 有按照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定期演练,落实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记录128*8.3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有处置食品安全事故记录。129参考文献130附件1:肉制品中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列表137附件2:肉制品常见相关标准列表146附件3:美国农业部肉制品加工环节”工艺步骤、潜在危害和常用控制方法”149第一部分肉制品常见风险与控制措施一、生物性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风险描述1、致病性微生物常见的致病性细
15、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埃希氏菌(0157:H7)等。(1)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需氧或兼性厌氧球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生长pH为7.4,耐高盐,可在盐浓度接近1佻的环境中生长。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寄生于人和动物的皮肤、鼻腔、咽喉、肠胃、痈、化脓性灶口;空气、污水等环境中也常有金葡菌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并不直接导致疾病,只有在其达到一定数量后产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会引起食源性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一般多见于春夏季,常见中毒来源包括奶、肉、禽、蛋、鱼及其制品等动物源食品。在55C下,3分钟即可杀灭大部分;Io(TC瞬间杀灭。食品
16、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规定了熟肉制品和即食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限量:同一批次产品采集5个样品分别检测,最多可以允许1个样品超出IOOCFUg,但不能超过IoOOCFU/g(CFU是菌落形成单位)。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毒素,会引起恶心、呕吐、胃痉挛和腹泻等症状。这种中毒是急性的,一般在-6小时之内发作,最快的甚至半小时就出现症状。大多数症状不严重,在两三天内会恢复健康。(2)沙门氏菌来源于人或动物的肠道,可通过粪便污染环境和动物源食材。未经加工的蛋、家禽、肉类产品、乳和乳制品是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污染沙门氏菌的鸡肉制品是引起人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病源。
17、沙门氏菌不耐热,100立即死亡,70加热5分钟死亡,65C加热15-20分钟、60加热1小时可被杀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量)规定了熟肉制品和即食生肉制品中沙门氏菌不得检出。(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来源于动物、人类、环境中,通常存在于鲜肉中。生长温度范围-1.5至45,是一种典型的耐冷型细菌。能在4C冰箱保存的食物中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类、蛋类、禽类、鱼虾蟹等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带菌较高的食品有乳和乳制品、肉类、蔬菜、海产品、冰淇淋等。60至70。C经5至20分
18、钟可杀死,70%酒精处理5分钟亦可杀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规定了熟肉制品和即食生肉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不得检出。李斯特菌病的患者通常会在进食受污染食物后三至七十天内出现症状,包括类似感冒症状、恶心、呕吐、腹部痉挛、腹泻、头痛、便秘及持续发烧,严重的感染个案也可能出现败血病和脑膜炎。李斯特菌最容易影响的是孕妇、初生婴儿、长者和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例如艾滋病、糖尿病、癌症患者)。孕妇感染李斯特菌之后本人可能并不会出现严重的症状,但细菌可以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并可能造成流产、败血病和初生婴儿脑膜炎等严重后果。(4)大肠埃希氏菌(0157:H7)大肠埃希氏
19、菌也称大肠杆菌,可随粪便排出污染水源、土壤,受污染的水源、土壤及带菌者的手均可直接污染食物或通过食品容器再污染食品。主要由动物性食品引起食物中毒,如各类熟肉食品、蛋及其制品、生牛乳及其制品、汉堡包、乳酪等。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C加热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中,对“肉制品(仅适用于牛肉制品的熟肉制品和即食生肉制品)”规定了大肠杆菌0157:H7不得检出。2、指示菌(1)菌落总数菌落是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当样品被稀释到一定程度,与培养
20、基混合,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每个能够生长繁殖的细菌细胞都可以在平板上形成一个可见的菌落。菌落总数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反映食品的卫生状况。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熟肉制品(GB2726-2016)中规定,熟肉制品(除发酵肉制品类外)一个样品中菌落总数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5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超过101CFUgo熟肉制品中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所使用的原辅料初始菌落数较高;也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严格;还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
21、。(2)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根据GB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其定义为:在一定培养条件下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和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熟肉制品(GB2726-2016)中规定,熟肉制品中一个样品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2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
22、果不超过10CFUgo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被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大肠菌群超标的原因,可能由于产品的加工原料、包装材料受污染,或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受人员、工器具等生产设备、环境的污染、有灭菌工艺的产品灭菌不彻底而导致。3、动物疫病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动物检疫属于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职责,此部分内容供市场监管人员了解。(1)动物疫病动物防疫法中所指的动物疫病,仅限于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动物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立克次氏体、真菌。如禽流感、狂犬病是病毒病,红眼病是衣原体病,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肉制品生产质量安全检查指南 试行 肉制品 生产 质量 安全检查 指南 试行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9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