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气污染与扩散.docx
《第五章大气污染与扩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大气污染与扩散.docx(4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五章大气污染集中第一节大气结构与气象有效地防止大气污染的途径,除了采纳除尘及废气净扮装置等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外,还需充分采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对污染物的集中稀释力量,即大气的自净力量。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集中过程及其危害程度,主要打算于气象因素,此外还与污染物的特征和排放特性,以及排放区的地形地貌状况有关。下面简要介绍大气结构以及气象条件的一些基本概念。一、大气的结构气象学中的大气是指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其最外层的界限难以确定。通常把自地面至120OknI左右范围内的空气层称做大气圈或大气层,而空气总质量的98.2%集中在距离地球表面30km以下。超过120Okm的范围,由
2、于空气极其淡薄,一般视为宇宙空间。自然状态的大气由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水蒸气和悬浮微粒组成。其中,纯洁干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氢气三种主要成分的总和占空气体积的99.97%,它们之间的比例从地面直到90km高空基本不变,为大气的恒定的组分;二氧化碳由于燃料燃烧和动物的呼吸,陆地的含量比海上多,臭氧主要集中在5560km高空,水蒸气含量在4%以下,在极地或沙漠区的体积分数接近于零,这些为大气的可变的组分;而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临时性的灾难排放的煤烟、粉尘、氯化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为大气的不定的组分。度(K)Pfl5I大气层的垂仃结构分附 Ooo O
3、ooooooo O 1 2 5 Xm2005001000908070605040302010。I1大气的结构是指垂直(即竖直)方向上大气的密度、温度及其组成的分布状况。依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暖层,如图51所示。1 .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面的一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75%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微尘杂质。受太阳辐射与大气环流的影响,对流层中空气的湍流运动和垂直方向混合比较猛烈,主要的天气现象云雨风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有可能形成污染物易于集中的气象条件,也可能生成对环境产生有危害的逆温气象条件。因此,该层对大气污染物的集中、输送和转化影响
4、最大。大气对流层的厚度不恒定,随地球纬度增高而降低,且与季节的变化有关,赤道四周约为15km,中纬度地区约为1012km,两极地区约为8km;同一地区,夏季比冬季厚。一般状况下,对流层中的气温沿垂直高度自下而上递减,约每提升IOOln平均降低065七。从地面对上至1L5km高度范围内的对流层称为大气边界层,该层空气流淌受地表影响最大。由于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作用的的影响,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又称为摩擦层。地表面冷热的变化使气温在昼夜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可相差十几乃至几十度。由于从地面到IOom左右的近地层在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所以上下气温之差可达12七。大气边界层对人类生产和
5、生活的影响最大,污染物的迁移集中和稀释转化也主要在这一层进行。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受地面摩擦作用的影响越来越小,可以忽视不计,因此称为自由大气。2 .平流层平流层是指从对流层顶到离地高度约55km范围的大气层,该层和对流层包含了大气质量的99.9%o平流层内空气淡薄,比较干燥,几乎没有水汽和尘埃。平流层的温度分布是:从对流层顶到离地约22km的高度范围为同温层,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约为一551。从22km连续向上进入臭氧带,在这里太阳的紫外辐射被汲取,转化为热能,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提升,到达层顶时气温提升到一3七左右。平流层内气温下低上高的分布规律,使得该层空气的竖直对流混合微弱,大气基本处于
6、平流运动。因此,该层大气的透亮度较好,气流稳定,很少消失云雨及风暴等天气现象。平流层中的臭氧层是80IOOkm处的氧分子在太阳紫外辐射作用下光解为氧原子,再与其它氧分子化合成臭氧而形成的,其化合作用主要在3060km处。从对流层顶向上,臭氧浓度渐渐增大,在2225km处达最大值,往后渐渐减小,到平流层顶臭氧含量极其微小。由于40km以上,在光化作用下,由氧化合为臭氧和由臭氧光解成氧的过程几乎保持平衡状态。在某种环流作用下,臭氧被送到很少光解的高度以下积聚,集中在1535km高度之间。通常将2225km处称为臭氧层。3 .中间层中间层是指从平流层顶到高度80km左右范围内的大气层,其空气质量仅占
7、大气质量的10一二该层内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层顶的温度可降到一93七左右。因此,空气的对流运动猛烈,垂直方向混合明显。4 .暖层暖层为中层顶延长到80Okm高空的大气层,该层的空气质量只有大气质量的o-5o暖层在猛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其气温随高度提升而快速增高,暖层顶部温度可高达500-2000K,且昼夜温度变化很大。暖层的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此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故又称为电离层。二、气象要素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中污染物集中的主要因素。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空气污染危害大事,都是在不利于污染物集中的气象条件下发生的。为了把握污染物的集中规律,以便实行有效措施防治大气污染的形成
8、,必需了解气象条件对大气集中的影响,以及局部气象因素与地形地貌状况之间的关系。在气象学中,气象要素是指用于描述的物理状态与现象的物理量,包括气压、气温、气湿、云、风、能见度以及太阳辐射等。这些要素都能从观测直接获得,并随着时间常常变化,彼此之间相互制约。不同的气象要素组合呈现不同的气象特征,因此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集中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风和大气不规章的湍流运动是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集中的气象特征,而气温的垂直分布又制约着风场与湍流结构。下面介绍主要的气象要素:1 .气压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即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力。气压的单位为Pa,气象学中常用毫巴(Inbar)或百帕(hPa)表示。
9、定义温度为273K时,位于纬度45平均海平面上的气压值为1013.25hPa,称为标准大气压。对于任一地区,气压的变化总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在静止状态下,可以用下式表示:dp=-pgdZ(51)式中P气压,Pa;Z一大气的竖直高度,m;P一大气密度,kgm3o2 .气温气温是指离地面L5m高处的百叶箱内测量到的大气温度。气温的单位一般为七,理论计算中则用肯定温度K表示。3 .气湿气湿即为大气的湿度,用以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气象学中常用肯定湿度、水蒸气分压、露点、相对湿度和比湿等量来表示。肯定湿度就是单位体积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质量,单位为gm3,其数值为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密度,表明白湿
10、空气中实际的水蒸气含量。水蒸气分压是指湿空气温度下水蒸气的压力,它随空气的湿度增加而增大。当空气温度不变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达到最大值时的分压力称为饱和水蒸气压,此时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温度即称为露点。饱和水蒸气压随温度降低而下降,若降低饱和空气的温度,则空气中的一部分水蒸气将凝聚下来,即结露。相对湿度是湿空气中实际的水蒸气含量与同温下最大可能含有的水蒸气含量的比值,也即实际的水蒸气分压与饱和水蒸气压之比,表明白湿空气汲取水蒸气的力量及其潮湿程度。相对湿度愈小,空气愈干燥,反之则表示空气潮湿。比湿是指单位质量干空气含有的水蒸气质量,单位是g/kg。4 .云云是指漂移在大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构
11、成的汇合物质。云汲取或反射太阳的辐射,反映了气象要素的变化和大气运动的状况,其形成、数量、分布及演化也预示着天气的变化趋势,可用云量和云高来描述。云遮挡天空的份额称为云量。我们我国规定将视野内的天空分为10等分,云遮挡的成数即为云量。例如:云密布的阴天时的云量为10;云遮挡天空3成时云量为3;当碧空无云的晴天时,云量则为0。而国外是把天空分为8等分来,仍按云遮挡的成数来计算云量。云底距地面的高度称为云高。按云高的不同范围分为:云底高度在2500m以下称为低云;云底高度在25005000m之间称为中云;而云底高度大于5000m之上称为高云。5 .能见度能见度是指正常视力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从
12、水平方向中能够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单位是In或km。能见度的大小反映了大气混浊或透亮的程度,一般分为十个级别,0级的白日视程为最小,50m以下,9级的白日视程为最大,大于50km。6 .风风是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风的运动规律可用风向和风速描述。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通常可用16个或8个方位表示,如西北风指风从西北方来。此外也可用角度表示,以北风为0,8个方位中相邻两方位的夹角为45,正北与风向的反方向的顺时针方向夹角称为风向角,如东南风的风向角为135。风速是指空气在单位时间内水平运动的距离。气象预报的风向和风速指的是距地面IOm高处在肯定时间内观测到的平均风速。在自由大气中,风受地
13、面摩擦力的影响很小,一般可以忽视不计,风的运动处于水平的匀速运动。但在大气边界层中,空气运动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响,使风速随高度提升而增大。在离地面几米以上的大气层中,平均风速与高度之间关系一般可以采用迪肯(DeaCOn)的嘉定律描述:u=以I(ZfZIy(5-2)式中U及U-在高度Z及已知高度Zl处的平均风速,m/s;n一与大气稳定度有关的指数。在中性层结条件下,且地形开阔平坦只有少量地表掩盖物时,n=l7o空气的大规模运动形成风。地球两极和赤道之间大气的温差,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温差以及陆地上局部地貌不同之间的温差,从而对空气产生的热力作用,形成各种类型风,如海陆风、季风、山谷风、峡谷风等。当气
14、压基本不变时,日出后由于地面汲取太阳的辐射,由底部气层开头的热涡流提升运动渐渐增加,使大气上下混合强度增大,因此下层风速渐大,一般在午后达到最大值;而夜间在地面的冷却作用下,湍流活动减弱直至停止,使下层风速减小,乃至静止。反之,高层大气的白天风速最小,夜间风速最大。(a海风6)陆队图52海陆风示Jfc图海陆风消失在沿海地区,是由于海陆接壤区域的地理差异产生的热力效应,形成以一天为周期而变化的大气局部环流。在汲取相同热量的条件下,由于陆地的热容量小于海水,因此地表温度的升降变化比(a)K(b山风15-3山风和谷城示盘图海水快。白天,阳光照耀下的陆地温升比海洋快,近地层陆地上空的气温高于海面上空,
15、空气密度小而提升,因此产生水平气压梯度,低层气压低于海上,于是下层空气从海面上流向陆地,称为海风;而陆地高层空间的气压高于海上,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从而在这一区域形成空气的闭合环流。夜间,陆地温降又比海洋快,近地气层的气温低于海面上的气温,形成了高于海面上的气压,于是下层空气从陆地流向海上,称为陆风,并与高空的逆向气流形成闭合环流。海陆风的流淌示意图如图5-2所示。海陆风的影响区域有限。海风高约IOOOnI,一般深化到陆地2040km处,最大风力为56级;陆风高约100300m,延长到海上810km处,风力不过3级。在内陆的江河湖泊岸边,也会消失类似的环流,但强度和活动范围均较小。季风也是由于
16、陆地和海洋的地理差异产生的热力效应,形成以一年四季为周期而变化的大气环流,但影响的范围比海陆风大得多。夏季,大陆上空的气温高于海洋上空,形成低层空气从海洋流向大陆,而高层大气相反流淌,于是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类似于白天海风环流的循环。冬季,大陆上空的气温低于海洋上空,形成低层空气从大陆流向海洋,高层大气由海洋流向大陆的冬季的季风环流,类似于夜间陆风环流的循环。我们我国处于太平洋西岸和印度洋西侧,夏季大陆盛行东南风,西南地区吹西南风;冬季大陆盛行西北风,西南地区吹东北风。山谷风是山区地理差异产生的热力作用而引起的此外一种局地风,也是以一天为周期循环变化。白天,山坡吸受较强的太阳辐射,气温增高,
17、因空气密度小而提升,形成空气从谷底沿山坡向上流淌,称为谷风;同时在高空产生由山坡指向山谷的水平气压梯度,从而产生谷底上空的下降气流,形成空气的热力循环。夜间,山坡的冷却速度快,气温比同高度的谷底上空低,空气密度大,使得空气沿山坡向谷底流淌,形成山风,同时构成与白天反向的热力环流。山谷风的流淌示意图如图53所示。峡谷风是由于气流从开阔地区进入流淌截面积缩小的狭窄峡谷口时,因气流加速而形成的顺峡谷流淌的强风。三、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1 .气温直减率ffl5-4亚度反结示意图实际大气的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变化率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简称气温直减率,可用参数g表示:y=-M(5-3)式中,负号表示气温随高度而
18、降低。2 .大气的温度层结气温随垂直高度的分布规律称为温度层结,因此坐标图上气温变化曲线也称为温度层结曲线。温度层结反映了沿高度的大气状况是否稳定,其直接影响空气的运动,以及污染物质的集中过程和浓度分布。图5-4所示为温度层结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1)递减层结。气温沿高度增加而降低,即g0,如曲线1所示。递减层结属于正常分布,一般消失在晴朗的白天,风力较小的天气。地面由于汲取太阳辐射温度提升,使近地空气也得以加热,形成气温沿高度渐渐递减。此时提升空气团的降温速度比四周气温慢,空气团处于加速提升运动,大气为不稳定状态。(2)等温层结。气温沿高度增加不变,即g=0,如曲线2所示。等温层结多消失于阴
19、天、多云或大风时,由于太阳的辐射被云层汲取和反射,地面吸热削减,此外晚上云层又向地面辐射热量,大风使得出溜股期舞爵濡”般需畿器空气上下混合猛烈,这些因素导致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变化不明显。此时提升空气团的降温速度比四周气温快,提升运动将减速并转而返回,大气趋于稳定状态。(3)逆温层结。气温沿高度增加而提升,即g0,如曲线3所示。逆温层结简称逆温,其形成有多种机理。当消失逆温时,大气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基本停滞,处于强稳定状态。通常,按逆温层的形成过程又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等类型。辐射逆温为大陆上常年可见的逆温类型,是由于地面的快速冷却而形成,通常消失于晴朗无云或少云、风
20、速不大的夜间。夜晚地面对大气辐射白天汲取的热量而渐渐冷却,近地面的气温随之降低。离地愈近,气温冷却愈快,离地愈远的空气受地面影响愈弱,降温愈慢,形成自地面开头的辐射逆温。辐射逆温随着地面的冷却渐渐向上扩展,到日出前逆温充分进展。日出后,地面汲取太阳的辐射渐渐升温,逆温层又渐渐自下而上消逝。到上午九点钟左右,逆温全部消逝。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如图55所示。辐射逆温层的厚度通常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高纬度地区甚至厚达23km0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且消逝较慢。夏季夜短,则逆温层较薄,消逝也快。此外,地形、云层、风等因素也会影响辐射逆温的形成及强度。下沉逆温是因高压区内某一层空气发生下沉运动时,导致下层
21、空气被压缩升温而形成;湍流逆温发生在绝热状态下的大气湍流运动时;平流逆温是暖空气水平流至冷地表地区上空所形成;锋面逆温为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时,由于暖空气密度小,爬到冷空气上面所致。这些类型的逆温一般不从地面开头,消失在离地面数十米至数千米的高空,也称为上层逆温。实际上,大气中消失逆温可能是由几种缘由共同作用形成的。消失逆温时,似乎一个盖子阻碍它下面的污染物质集中,对大气污染集中影响极大,因此很多大气污染大事都发生在具有逆温层与静风的气象条件下。3.干绝热直减率考察一团在大气中做垂直运动的干空气,假如干空气在运动中与四周空气不发生热量交换,则称为绝热过程。当干气团垂直运动在递减层结时,气团的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大气污染 扩散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8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