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安置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标段一)路线设计说明.docx
《移民安置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标段一)路线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民安置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标段一)路线设计说明.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路线设计说明1、概述本次设计项目位于,本项目的实施能有效地改善旧路局部地段狭窄、平纵线形较差的现状,对方便当地群众安全出行、提高道路的运输效率。2、设计依据2.1任务依据(1)公司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2)业主的意见和建议,满足地方发展需要的同时,尽量节省投资。(3)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概预算编制办法”、“预算定额”及有关规定。2.2技术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2022);(4)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规范
2、(JTG3311-2021)(5)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渝交委法201124号)(6)重庆市“四好农村路”(通组公路)设计通用图(重庆市公路局2018)重庆市通组公路管理办法(7)重庆市农村通组管理验收指南(8)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9)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10)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22);(Il)重庆市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指南(试行);(12)国家现行的其他有关标准、规范、规程与规定。3、设计标准(1)公路等级:四级公路(11类);(2)设计时速:15kmh;(3)设计洪水频率:路基、涵洞1/
3、25。4、测设简况外业勘测期间,项目组完成了项目沿线测设及调查工作,具体测设内容如下:1 .1导线点布设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测量精度控制要求,项目二标合计布设32个控制点,详见控制测量表。2 .2导线点测量使用GPS对导线点进行高精度测量。导线点坐标测量采用双频GPS定位接收机进行测量,并按两测回法进行校核,对站点间方向角及距离进行高精度测量。4 .3导线点坐标及高程本次测量坐标系采用国家2000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5 .4原有道路采点测量及地形图测量导线点坐标及高程测量完成之后,依据导线点的坐标及高程对道路进行采点测量,采集全线的平面线位及纵面高程,弯道、纵坡变化段、平交
4、口路段测点按设计需要对测点进行加密。同时对沿线重要结构物、重要交叉点采用GPS、全站仪配合水准仪等进行了高精度测量采集数据,并对全线的地形、地物等进行详细测量,并最终形成地形图。5、老路现状本项目道路为通组公路,路基宽度4.5米。现状路面结构为泥结碎石路面,路基稳定,沿线通行条件较好,但下雨时,影响正常通行;道路整体宽度不一,实际行车宽度远小于路基宽度。道路目前均无错车道(可在平交口和路基较宽处安全错车)。原公路的排水系统均为土质边沟或无边沟。经现场调查为满足排水需要,需新修边沟和增加部分简易涵洞。原有道路为泥结碎石通组公路,全线无交安设施。本次设计将增加标志标牌设计:对于临崖路段和鱼塘路段采
5、用波形梁护栏进行安全防护。6、路线布设原则及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6.1 路线布设原则本项目的技术标准及指标的选择,基本以公路现状为主,按照现行设计标准,设计速度15公里/小时;对于受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受限的路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和经济论证后。灵活运用路基宽度、纵坡及平纵线形等技术指标,合理选用技术指标。并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过于追求大半径、缓纵坡、宽路基、厚路面,设计上主要以安全为前提,同时力求经济和实用。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技术可行、标准合理、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证质量、注重安全”的原则,并按照“充分利用旧路资源,安全利用原有桥涵,着重提高路面等级,完善防护排
6、水措施,增强晴雨通车能力”的方针进行设计。8.2路线平面设计本项目原路基宽度3-4米,大多数路段为简易泥结碎石路面结构。平纵线形不顺适,存在很多“断臂曲线”。本次测设原则上平、纵线形不做大调整。积极贯彻合理设计,注重环保的理念,遵循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原则,尽量利用旧路,避免大挖大填,局部困难地段截弯取直,调整纵坡。在公路立体线形设计中,注重平、纵、横的舒顺,合理配合。8.3路线纵断面设计尽量利用旧路,不破坏原有旧路结构层,使改建公路路基与原公路拟合,在满足最短坡长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坡长,以减小工程量,减少工程投资。对旧路纵坡较大路段,本次改票时虽然适当降低坡度,缩短坡长,尽量采用指标下限。为保
7、障行车安全,在长陡坡、高岩、陡坎等路段两端设置警告标志、安全护柱等安全设施。本项目纵断面指标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和重庆市通组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有关标准要求。8.4路线平、纵面组合设计全线从汽车动力学及力学的观点出发,充分考虑了驾驶人员视觉和心理方面的要求并控制合成坡度,有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的要求,充分注意了线形与自然景观和环境的配合与协调,尽可能的使平、纵面线形组合协调,以保证视觉上的连续性,避免纵面线形在较短的距离内出现较大的波浪起伏。平纵面线形设计满足视觉连续、协调、行车安全顺适的要求。8.4超高设计根据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和
8、小交通量农路线设计应积极贯彻“安全、环保、钎适、和谐”的设计理念,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技术指标,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具体设计原则如下:(I)项目充分利用现状路基,降低工程造价;(2)项目受地形限制,路线纵坡较大,且展线空间有限,结合地形尽量优化路线,尽可能的提高平纵指标。(3)尽量减少公路永久性用地,节约土地资源,降低工程造价;(4)新建路段做好路线平、纵组合设计,充分考虑驾乘人员的视觉及心理舒适度要求,做到安全、舒适和快捷。6.2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主要技术采用情况见表2-2:主要技术标准及采用情况指标名称标准指标值采用指标值备注公路等级四级公路(II类)设计速度(k
9、m/h)1515路基宽度(m)4.54.5平极限最小半径(m)1010曲一般最小半径(m)2020线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9090最大纵坡(%)1412最小坡长mm)4545停车视距(m)1515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75150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In)75200汽车荷载等级公路一【级公路一H级路面轴栽标准轴载100KN标准轴载100KN设计洪水频率1/251/257、主要控制点控制点布设在拟要道路的起点或终点处。8、路线设计8.1设计原则20m且停车视距小于20m时,且各圆曲线的间距均小于40m时设置连续弯路标志。当连续弯路总长度大于500m时,应重复设置。可在连续弯路标志下附加连
10、续弯路长度的辅助标志。急弯标志可以和建议速度标志或限制速度标志联合使用。条件允许时,可考虑采用开挖视距平台等措施改善视距。2)陡坡路段陡坡标志用以提醒车辆驾驶人小心驾驶。当纵坡大于等于7%时,在纵坡坡脚适当位置设置上陡坡标志,在纵坡坡顶适当位置设置下陡坡标志。当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纵坡大于等于7%的路段坡顶前适当位置,可设置连续下坡标志。当连续下坡总长大于3Kn后,应重复设置。3)交叉路口标志两相交公路间不能保证由停车视距构成通视三角区时,应设置交叉路口标志。4)其他标志其他路段可根据现场条件、管理需要,设置相应的限制通行、限重、限高、限宽、限速、注意落石、道路变窄、注意村庄、注意行人、慢行、注
11、意危险、鸣笛等标志。各种标志适用条件及设置方法详见道路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相关要求。(2)技术要求1)交通标志应满足现行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对标志颜色、图案和形状的要求。2)标志前置距离。需要驾驶人根据信息采取相应行动的,例如变换车道、改变行驶方向、减速或停车等情况,在标志设置时,除确保驾驶人在动态条件下能读完标志信息外,还应预留一定的前置距离,给驾驶人采取相应行动提供时间和空间。这类标志主要是警告标志,农村通组公路标志设置前置距离一般可采用3011,可根据现场条件适当调整,但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的规定。3)结合农村公路实际
12、,交通标志主要结构形式宜采用单住式。结构设计综合考虑其安全性、经济性、合理性、协调性等因素,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简单、经济的支撑方式。立柱采用钢管制作,立柱在长度方向不应拼接,立柱端部村公路工程技术规范(JTG3311-2021),圆曲线对应的超高值应根据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路面类型、自然条件和车辆组成等情况确定。本项目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拟建项目最大超高按6%控制,超高绕边线旋转,超高渐变在直线和圆曲线上完成。8. 5加宽设计根据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规范(JTG3311-2021)中有关规定,本项目交通组成基本无中型载重汽车和中型客车,圆曲线半径小于250In的弯道需加宽,加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移民 安置 基础设施 提升 工程 标段 路线 设计 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46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