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doc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doc(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1.适用范围适用于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和大体积防水混凝土的施工。不适用于环境温度高于 80;侵蚀性介质对混凝土构成危害以及建筑结构其他部位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 2.基本规定2.1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与验收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尚应符合相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2.2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前应加强业主、监理、设计与施工四方的交流与合作,共同选择确定最优设计与施工方案。 2.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体现技术先进、可行、可确保工程质量且经济的施工方案报施工监理批准后实施。施工设计应对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温度和最后的收缩应力进行双控计算,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有害裂
2、缝的产生。 2.4混凝土的强度,抗渗等级和裂缝控制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5大体积混凝土使用的各种原材、掺合料、外加剂均应具有产品合格证书和性能检验报告;其品种、规格、性能必须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关规定,同时应符合施工设计的规定。 2.6当日平均气温低于 -15时不适宜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必须施工时要对原材的加热,混凝土搅拌、运输的保温,浇筑环境的升温以及混凝土的养护制订严密的冬施方案。 2.7施工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贯彻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质量目标;制订有效的技术措施;实施技术交底及各工序的自检、专检和交接检查。 2.8承担配合比设计和试配的试验室
3、应具有相应资质。 3.施工准备3.1 技术准备及要求3.1.1熟悉图纸,与设计沟通3.1.1.1 了解混凝土的类型、强度、抗渗等级和允许利用后期强度的龄期。3.1.1.2 了解底板的平面尺寸、各部位厚度、设计预留的结构缝和后浇带或加强带的位置、构造和技术要求。3.1.1.3 了解消除或减少混凝土变形外约束所采取的措施和超长结构一次施工或分块施工所采取的措施。3.1.1.4 了解使用条件对混凝土结构的特殊要求和采取的措施。3.1.1.5 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 3.1.2依据施工合同和施工条件与业主、监理沟通:3.1.2.1 采用预拌混凝土施工在交通管制方面提供连续
4、施工可能性时,才能满足大方量一次浇筑的要求。否则,则宜分块施工。3.1.2.2 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时,业主应提供足够的施工场地以满足设置混凝土搅拌站和料场的需要,同时尚应提供足够的能源或设置发电设备设施。3.1.2.3 施工部门为保证工程质量建议采取的技术措施应报告监理,并通过监理取得设计单位和业主的同意。3.1.3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与试配3.1.3.1 委托设计需提供的条件包括混凝土的类型、指定龄期混凝土的强度、抗渗等级、混凝土场内外输送方式与耗时、混凝土的浇筑坍落度、施工期平均气温、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及其他要求。委托单位尚应提供混凝土试配所需原材。 3.13.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必须满足上述
5、各条件的要求外应尽可能降低混凝土的干缩与温差收缩。(1)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需提供混凝土的初、终凝时间,附按预定程序施工的坍落度损失和坍落度现场调整方法,普通混凝土 7d、28d的实测收缩率,所选用外加剂的种类和技术要求。(2)对补偿收缩混凝土尚应按 BGJ119的试验方法提供本试验室的,试块在水中养护 14d的限制膨胀率,该值应大于 0.015(结构厚在 lm以下)或 0.02(结构厚在 lmm以上);一般底板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以 0.020.025,加强带、后浇缝以 0.0350.045为宜; 6个月混凝土干缩率不大于 0.045。(3)混凝土的试配强度以依后期强度换算的 28d强度为准。
6、对补偿收缩混凝土,若以 7d强度推算换算的 28d强度则应以限制膨胀试块的 7d强度为依据。 3.1.4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3.1.4.1 混凝土配合比按设计抗渗水压加 0.2MPa控制,储备不可过高。3.1.4.2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和抗渗性能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填加掺合料,粉煤灰应不低于二级,其掺量不宜大于 20,硅粉掺量不应大于 3。当有充分根据时掺合料的掺量可适当调高。3.1.4.3 送达现场混凝土的坍落度:泵送宜为 80140mm,其他方式输送宜为 60120mm,坍落度允许偏差 15mm,到达现场前坍落度损失不应大于 30mmh,总损失不应大于 60mm。3.1.4.4混凝土最小水
7、泥量不低于 300kgm3,掺活性粉料或用于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少于 280kgm3。3.1.4.5 根据水泥品种,施工条件和结构使用条件选择化学外加剂。3.1.4.6 水灰比宜控制在 0.450.5之间,最高不超过 0.55;用水量宜在 170kgm3左右;用于补偿收缩混凝土用水量在 180kgm3左右。3.1.4.7 粗骨料适宜含量 C30为 11501200kgm3; C35为 10501150kgm3。3.1.4.8 砂率宜控制在 3545,灰砂比宜为 1:21:2.5。3.1.4.9 混凝土中总含碱量使用碱活性骨料时限制在 3kgm3以下。3.1.4.10混凝土中氯离子总含量不
8、得大于水泥用量的 0.3,当结构使用年限为 100年时为 0.06。 3.1.4.11混凝土的初凝应控制在 68h之间,混凝土终凝时间应在初凝后 23h。 3.1.4.12缓凝剂用量不可过高,尤其是在补偿混凝土中应严格限量以防减少膨胀率。 3.1.4.13膨胀剂取代水泥量应按结构设计和施工设计所要求的限制膨胀率及产品说明书并经试验确定;其取代水泥量必须充足以满足膨胀率的要求。 3.1.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遵循下列规程标准的技术规定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J10787);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GBJl4
9、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50119)。3.1.6施工方案编制要点及 内容3.1.6.1工程概况:建筑结构和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平面尺寸与划分、底板厚度、强度、抗渗等级等;3.1.6.2 温度与应力计算: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必须进行混凝土绝热温升和外约束条件下的综合温差与应力的计算;对混凝土入模温度、原材料温度调整,保温隔热与养护,温度测量;温度控制、降温速率提出明确要求;3.1.6.3 原材选择:配合比设计与试配;3.1.6.4 混凝土的供应搅拌:运输与浇筑;3.1.6.5 保证质量、安全、消防、环保、环卫的措施, 3.1.6.6 技术要点(1)混凝土供应大体积混凝土必须在设施完善严
10、格管理的强制式搅拌站拌制。 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必须具有相应资质,并应选择备用搅拌站。 对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所使用的膨胀剂,施工单位或工程监理应派驻专人监督其质量、数量和投料计量;最后复核掺入量应符合要求。 混凝土浇筑温度宜控制在 25以内,依照运输情况计算混凝土的出厂温度和对原材料的温度要求。 原材料温度调整方案的选择:当气温高于 30时应采用冷却法降温,当气温低于 5时应采用加热法升温。 原材料降温应依次选用:水:加冰屑降温或用制冷机提供低温水;骨料:料场搭棚防烈日暴晒,或水淋或浸水降温;水泥和掺合料:贮罐设隔热罩或淋水降温,袋装粉料提前存放于通风库房内降温。 罐车:盛夏施工应淋水降温,低温施
11、工应加保温罩。 混凝土输送车辆计算: n(Qm60V)(60LS)T(18.4.1-1)式中 n混凝土罐车台数; Qm罐车计划每小时输送量 (m3/h); QmQms18 Qma18罐车额定输送量 (m3/h); 混凝土泵的效率系数,底板取 0.43;V罐车额定容量 (m3); L罐车往返一次行程 (km); S平均车速(一般为 30kmh); T一个运行周期总停歇时间 (min),该值包括装卸料、停歇、冲洗等耗时。(2)底板混凝土施工的流水作业底板分块施工时,每段工程量按可保证连续施工的混凝土供应能力和预期工期确定。 流水段划分应体现均衡施工的原则。 流水段的划分应与设计的结构缝和后浇带相一
12、致,非必要时不再增加施工缝。 施工流水段长度不宜超过 40m。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不宜超过 60m,混凝土宜跳仓浇筑。 在取得设计部门同意时,宜以加强带取代后浇带,加强带间距 3040m,加强带的宽度宜为 23m。 超长、超宽一次浇筑混凝土可分条划分区域,各区同向同时相互搭接连续施工。 g.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无缝施工的超长底板,每 60m应设加强带一道。 加强带衔接面两侧先后浇筑混凝土的间隔时间不应大于 2h。(3)混凝土的场内运输和布料预拌混凝土的卸料点至浇筑处;现场搅拌站自搅拌机至浇筑处均应使用混凝土地泵输送混凝土和布料。 混凝土泵的位置应邻近浇筑地点且便于罐车行走、错车、喂料和退管施工。
13、混凝土泵管配置应最短,且少设弯头,混凝土出口端应装布料软管。 施工方案应绘制泵及泵管布置图和泵管支架构造图。 混凝土泵的需要数量与选型应通过计算确定: N:QhQmal8(18.4.1-2)式中 N混凝土泵台数; Qh-每小时计划混凝土浇筑量 (m3h); Qmal8所选泵的额定输送量 (m3h); 混凝土泵的效率系数,底板取 0.43。 沿基坑周边的底板浇筑可辅以溜槽输送混凝土,溜槽需设受料台 (斗),留槽与边坡处垂线夹角不宜小于 45。 底板周边的混凝土也可使用汽车泵布料。(4)混凝土的浇筑底板混凝土的浇筑方法1.Om1.Om以内宜采用平推浇筑法:同一坡度,薄层循序推进依次浇筑到顶。厚 1
14、.Om以上宜分层浇筑,在每一浇筑层采用平推浇筑法。厚度超过 2m时应考虑留置水平施工缝,间断施工。有可能时应避开高温时间浇筑混凝土。(5)混凝土硬化期的温度控制温控方案选择:当气温高于 30C以上可采用预埋冷水管降温法;或蓄水法施工;当气温低于 30C以下常温应优先采用保温法施工;当气温低于 -15C时应采取特殊温控法施工。 蓄水养护应进行周边围挡与分隔,并设供排水和水温调节装备。 必要时可采用混凝土内部埋管冷水降温与蓄热结合或与蓄水结合的养护法。 大体积混凝土的保温养护方案应详示结构底板上表面和侧模的保温方式,材料,构造和厚度。 烈日下施工应采取防晒措施;深基坑空气流通不良环境宜采取送风措施
15、。 玻璃温度计测温:每个测温点位由不少于三根间距各为 100mm呈三角形布置,分别埋于距板底 200mm,板中间距 5001000mm及距混凝土表面 100mm处的测温管构成。测温点位间距不大于 6m,测温管可使用水管或铁皮卷焊管,下端封闭,上端开口,管口高于保温层 50 100mm。 电子测温仪测温:建议使用用途广、精度高、直观、操作简单、便于携带的半导体传感盛,建筑电子测温仪测温。每一测温点位传感器由距离板底 200mm,板中间距 5001000mm,距板表面 50mm各测温点构成。各传感器分别附着于16圆钢支架上。各测温点位间距不大于 6m。 不宜采用热电阻温度计测温,也不推荐热电偶测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工程 体积 混凝土 施工工艺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14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