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_T 43933-2024 金属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docx
《GB_T 43933-2024 金属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_T 43933-2024 金属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13.020CCSZ06O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39332024金属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landreclamationandecologicalrestorationofmetalmine2024-04-25发布2024-08-01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34.1 总体要求34.2 基本原则45技术路径46基础调查与问题识别诊断66.1 基础调查66.2 问题识别与诊断77可行性分析87.1 参照生态系统确立87.2 地质环境
2、稳定性评估87.3 复垦修复适宜性评价87.4 生态系统恢夏力分析87.5 复垦修复方向确定87.6 复垦修复单元划分87.7 复垦修复标准设定88方案编制98.1 总体安排98.2 阶段方案98.3 工程设计98.4 年度计划99工程实施99.1 保护措施99.2 预防控制措施1()9.3 复垦修复措施1110管理维护、监测评价与适应性管理1310.1 基础设施维护1310.2 土地质量与植被管护1310.3 生态系统功能维持1410.4 监测评价与适应性管理14参考文献15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
3、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安徽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卢丽华、祝怡斌、罗明、白中科、陈斌、鞠丽萍、陈玉福、李红举、张世文、周伟、黄元仿、周连碧、文仔齐、周士捷、栅泽、张德强、刘向敏、陈谦、朱晓华、翟紫含、王议、蹒。金属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生产金属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总体要求与基本
4、原则、技术路径、基础调查与问题识别诊断、可行性分析、方案编制、工程实施、管理维护、监测评价与适应性管理。本文件适用于金属矿(放射性矿种除外)开采过程中的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16453.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18598
5、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T21010GB/T33469GB/T38360GB/T38509GB/T40112GB/T43935GB51018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耕地质量等级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滑坡防治设计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技术规范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DZ/T022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HJ25.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NY/T1342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
6、程TD/T1031.1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1部分:通则TD/T1036TD/T1048TD/T1049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矿山土地复垦基础信息调查规程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1068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TD/T1070.1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minelandreclamationandelogicalrestoration对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土地损毁和植被破坏等问题,依靠人工支持引导和自然恢复力,采取预防和修复措施,使
7、矿山地质环境达到安全稳定、损毁土地得到复垦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或改善的活动。击翩;“鳗修复”O3.2弁照生态系统referenceecosystem一个能够作为生态恢复目标或基准的生态系统。注:通常包括破坏前的生态系统、未因人类活动而退化的本地生态系统,以及能够适应正在发生的或可预测的生态环境变化的生态系统。来源:TD/T10682022,3.7,有修改3.3土地损毁出nddestruction矿山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土地原有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的过程与状态。来源:TD/T10362013,3.5,有修改3.4It天采场openpit将矿藏的上覆岩土剥离后,开采矿物的采矿场地。来源:TD/T1
8、031.42011,3.2,有修改3.5废石场wastedump矿山露天采矿剥离岩土、地下采矿采掘废石集中堆放的场地。注:又称排土场、目睹场。来源:TD/T1031.42011,3.4,有修改3.6尾矿库tailingsreservoir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以贮存矿石选矿后排放尾矿的场所。来源:TD/T1031.42011,3.5,有修改3.7堆浸场heapleachingsite矿物筑堆后采用溶液滴淋、喷淋方法提取低品位金属的场地。来源:TD/T1031.42011,3.8,有修改3.8原地浸矿场in-situleachingsite采用原位地浸、地下钻孔原位浸矿等提取金属矿物的溶浸场
9、地。3.9 9地表变形groundsurfacemovementarea金属矿地下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引起地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影响范围。3.10自然恢复naturalrestoration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自然演替和更新恢复。来源:TD/T1070.12022,3.2,有修改3.11地貌爱塑IalIdfOrmreshaping根据矿山地形地貌破坏方式与损毁程度,结合原地形地貌特点,在消除地质环境问题、控制潜在污染风险和水土流失隐患基础上,通过有序排弃和土地整形等措施,形成与周边地貌景观相协调的新地貌。来源:TD/T10
10、70.12022,3.5,有修改3.12士Msoilreconstruction对矿山损毁土地采用工程、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重新构造土壤基质,形成适宜植被生长的土壤剖面结构与肥力等条件。来源:TD/T1070.12022,3.6,有修改3.13植被京建vegetationreconstruction综合考虑气候、海拔、坡度、坡向、地表物质组成、有效土层厚度等条件,选择先锋、适地植物物种,实施植被配置、栽植及管护,重新构建持续稳定的植物群落。来源:TD/T1070.12022,3.7,有修改3.14景观营建IandSCaPeconstruction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充分考
11、虑矿区“点一线一面一网”景观整合过程中,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人居环境等的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营建一个与周边景观相协调的生态系统。3.15适应性管理adaptivemanagement基于生态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对生态系统认识的时限性,通过监测评估已采取的管理措施和实践措施来获得经验,并根据生态系统变化情况,修正、改进管理措施和实践措施的方法和过程。来源:TD/T10682022,3.9,有修改4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4.1 总体要求应将金属矿山场地和周边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依据矿山所在的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性、人居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条件、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程
12、度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理念,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应对矿山场地可修复区域及时进行复垦修复,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利用科学的复垦修更技术和模式,使可修复区域地质环境达到稳定、损毁土地得到复垦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和提升,恢复矿区生物多样性,协同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2 基本原则4.2.1 保护优先与源头防控遵循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理念,优化金属矿山用地选址选线和生产工艺系统设计,在开采源头上减少和减轻对矿区基本农田、基本草原、重要保护物种、自然保护地、水源地、文物等敏感目标的影响;采用科学合理的源头防控措施,消除地质环境隐患、控制环境污
13、染和水土流失,达到安全、稳定和无污染状态;采取工程、生物、化学等复垦修复措施,恢复受损生态系统。4.2.2 统TBSJ与初实施复垦修复目标、方向、标准、措施等与国土空间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等相衔接,实现与土地利用现状、周边景观相协调;复垦修复规划设计与矿山开采设计相统一,复垦修复技术措施、时序安排与开采工艺充分结合,在矿山全生命周期实现边开采边复垦修复;复垦修复与绿色矿山建设同步推进,同步采取减缓保护、预防控制与复垦修复等多种措施,使地质环境及时得到修复治理、损毁土地得到复垦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并取得最优修复效果,力争达到最佳的利用状态。4.2
14、.3 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根据矿山地质稳定性、复垦适宜性、生态恢复力,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原则,通过减缓保护、预防控制、复垦修复等人工措施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充分发挥自然恢复力的作用,逐步恢复本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使修复生态系统达到自我维持、自我调节,实现良性循环。4.2.4 系统治理与功能提升复垦修复区的土地做到与国土空间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等相衔接,通过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使地质环境达到稳定,损毁土地复垦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得以恢复;按照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进行规划设计
15、与实施,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营建等阶段,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贯穿于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全过程,实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4.2.5 公众弁与与全程监测在矿山开发利用、复垦修复的全生命周期中,持续保持与利益相关方的联系,为利益相关方提供积极和有实际意义的参与机会,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案的制定、实施、监测评价和适应性管理充分体现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并向利益相关方通报和更新进展情况,确保公平性和包容性;利益相关方包括矿区范围内的土地使用者、社区、政府、监管机构、企业,以及投资者、行业同行、学术界和媒体等;尊重当地的传统、习俗、社会期望和企业愿景,实现当地社区、环境和采矿业的利益最大化。
16、5技术路径金属矿发:垦修更技术路径包括基础调查与问题识别诊断、可行性分析、方案编制、工程实施、管理维护、监测评价与适应性管理,金属矿复垦修复技术路径见图1。基咄调查基础调查与问题识别诊断白条然件诊I析评价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估复星修复适宜性评价生态系统恢复力分析参照生态系统确立复星修复方向确定反显修复单元划分复垦修身标准设定监测评价与适应性管理预防控制措施保护措施胁追因子消除发屎修城措施管理维护基础设施维护上地质最与植被管护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图1金属矿复垦修复技术路径6基础调查与问题识别诊断6.1 基础调查6.1.1 自然条件调查地理位置、地形顿、气候、水文、区域地质概况、区域水文地质、土壤状况、水
17、土流失、动植物资源等。6.1.2 社会经济与人文环境社会经济调查包括矿山范围内乡镇所涉及的村庄和周边所影响的村庄近3年的人口、农业人口、人均耕地、生产状况等;人文环境调查包括地质遗迹、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保护地等。6.1.3 矿山生产建设情况调查企业性质、开采范围、开采方式、生产工艺、生产规模、服务年限或剩余使用年限、开采计划、总图布置等。6.1.4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6.1.4.1 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山地质、不良地质现象等,按照DZ/T0223要求执行。6.1.4.2 矿山场地的地质环境破坏调查内容主要包括:a)露天采场崩塌、滑坡的分布特征、规
18、模、结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诱发因素等;b)地下采场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表岩移的分布特征、规模、结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诱发因素等;c)原地浸矿场、废石场、堆浸场和尾矿库滑坡的分布特征、规模、结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诱发因素等。6.1.4.3 矿山场地的水土环境现状调查主要包括矿山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按照HJ25.1和HJ25.2要求执行,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按照HJ25.1、HJ25.2和HJ164要求执行。6.1.4.4 矿山场地的潜在污染风险调查内容主要包括:a)露天采场:矿石物质组成、矿石化学成分、矿坑涌水量、涌水水质等;b)地下采场:矿石物质组成、
19、矿石化学成分、井下涌水量、涌水水质等;c)原地浸矿场:浸矿工艺、淋洗措施、尾水水质等;d)废石场:废石固体废物属性、淋溶水水质、防渗措施、封场阻隔措施等;e)尾矿库:尾矿固体废物属性、尾矿排水和渗滤水水质、防渗措施、封场阻隔措施等;D堆浸场:堆浸渣固体废物属性、渗滤水水质、防渗措施、淋洗措施等。6.1.5 土地损毁与复垦修复现状6.1.5.1 土地利用现状与权属调查,明确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权属状况,调查耕地与基本农田分布情况。6.1.5.2 未损毁土地调查,主要调查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土壤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土壤剖面、理化性质等,土地利用类型按照GB/T21010.TD
20、/T10552019要求执行。6.1.5.3 已损毁土地调查,主要调查露天采场、地下采空区、废石场、尾矿库、堆浸场、勘探遗迹、地表岩移范围等场地损毁土地,调查内容包括损毁土地的面积、地类、损毁类型和程度等,调查按照TD/T1049要求执行。6.1.5.4 已复垦修复土地调查,按照复垦修复方向、时间、位置、措施等划分调查单元,调查内容包括土壤质量、生产力水平和配套设施等,调查按照TD/T1049要求执行。6.1.6a1.6.1生态状况调查范围应综合矿山范围及其所处的流域、山脉等地貌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涵盖金属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区域。6.1.6.1 调查构成生态系统的群落特征,包括动植物群落
21、物种组成及特征,特别是地带性植被建群物种、先锋物种、木地关键物种、指示物种、外来入侵物种等重要物种的种类、数量及生境情况。6.1.6.2 调查自然保护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对象、功能区划、保护要求等。6.1.6.3 调查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所列的物种、古树名木等具有较高保护价值或保护要求的物种种类、数量及生境情况。6.1.6.4 已损毁土地生态状况查明生态退化情况,包括原有生态系统结构破坏情况,人工生态修复难易程度等。6.2 问IK识别与诊断6.21 现状问鹿分析6. 2.1.1矿山场地的地质稳定性、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等问题分析
22、按照DT/Z0223要求执行。6.2.1.2 矿山场地潜在污染风险分析,依据废石、尾矿和堆浸渣的固体废物属性以及场地渗水水质,判别矿山场地潜在污染风险。6.2.1.3 堆存的固体废物属于危险废物或第11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矿山场地渗水水质任何一种特征污染物浓度超过GB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按照一级标准执行),矿山场地潜在污染风险为严重。6.2.1.4矿山场地渗水水质任何一种特征污染物浓度均未超过GB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按照一级标准执行),超过GB3838中In类水质标准,矿山场地潜在污染风险为较严重。6.2.1.5矿山场地渗水水
23、质任何一种特征污染物浓度均未超过GB3838中HI类水质标准,矿山场地潜在污染风险为较轻。6.2.2受损预测6.2.2.1 根据基础调查结果,识别重要保护物种、重要生态敏感区、人文资源等保护对象。6.2.2.2 根据矿山生产计划,预测矿山拟损毁区域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潜在污染风险、土地损毁、植被破坏、生态退化、水资源破坏等生态问题。6.2.2.3 价6.2.3.1 根据问题识别结果和受损预测结果,开展问题诊断,分析诱发问题的原因,并筛选出严重级别的生态问题。6.2.3.2 编制复垦修复方案时,对预测严重级别的生态问题进行专项论述。7可行性分析7.1 弁照生态系统确立7.1.1 分析区域自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_T 43933-2024 金属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43933 2024 金属 土地 复垦 生态 修复 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1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