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04-T464-2023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docx
《DBJ04-T464-2023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J04-T464-2023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及质量验媪准Vt*StandardforconstructionandqualityaecbufEneIXyrffieienryengineeringf)nstruchonandControl63.4InftpectionandAcceptance64 ConslfuctionofEnergjEffidcncyProjectofBuildingEnvelope104.1WallEfficiencyEngineering104.2CurtainWallEfficiencyEngineering134.3DoOrandWindowEfficiencyE
2、ngineering144.4KfingEfficiencyEngineering174.5HoorEfficiencyEngineering184.6AirTightnessMeasurrProjfict205 MechanicalandElectricalEqUiPnIentEfficiencyEngineeringConstruction245.1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EfficiencyEngineering245.2PouerDistributionand1.ightingEfficiencyEngineering265.3Drte
3、rtiunanl(ControlEfficiencyEngineering275.4RerWWableEnergy296AcceptanceofBuildingEnvelojx*EfficiencyandEngineeringQuality346.1GeneralRequirements346.2WallEfficiencyEngineering356.3CurtainWallEfficiencyEngineering411. 4DOOrandWindowEfficiencyEngineering456. 5ROOfhIMEfficiencyEngineering487. 6F1rEffici
4、encyEngineering518. 7AirTightnessMeasureProject537AcceptanceofMechanicalandElectricalEquipmentEfficiencyEngineeringQuality567. IGeneralRequirements569. 2HeatingtVentilationandirCOlIditianingEfficiencyEngineering581.1 3PowerDistributionand1.ightingEffiCiencyEngineering617.4 Detectionanbuilding超低能耗建筑是
5、近年能耗建筑的初级表现形式.犬室内环境参数与近零能耗建筑相同,能效指标略低J:近零能耗建筑,其建筑能耗水平应较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和行业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CJ26-2010降低50%以上。2.0.3零能耗建筑zeroenergybuilding方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高级表现形式,共室内环境参数与近零能耗建筑相同,充分利用建筑本体和周边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使可再生能源年产能大于或等于建筑全年全部用能的建筑。2.0.4建筑气密性airtightnessofbuilding建筑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用于表征建筑或房间在正常密闭情况卜的
6、无组织空气渗透Rj通常采用IK差实验检测建筑气密件,以换气次数N50.即室内外50Pa压差下换气次数来表征建筑气密性。2.0.5气整层airtightnesslayer由气密性材料和建筑部件、抹灰层等形成的阻止空气渗透的连续构造层。2.0.6气密性材料airtightnessmaterial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内侧的缝障进行密封,防止空气渗透的材料C2.0.7换气次数airchangerate单位时间内室内空气的更换次数.即送风后与房间体积的比俏,2.0.8防水隔汽材料water-proofandvapor-barriermaterial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内侧的缝隙进行密封、防止空气渗透,具有抗
7、氧化、防水、堆透汽性能的材料”2.0.9防水透汽材料water-ProOfandvapor-permeablematerial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外的缝隙进行密时、防止空气渗透的材料。2.0.10热桥thermalbridge围护结构中热流强度显著增大的部位。2.0.11断热桥锚栓breakthebridgeanchorlx)l(通过特殊的构造设计能有效减小或阻断锚钉热桥效应的锚栓。2.0.12内置保温系统built-ininsulationsystem在保温层两侧同时设置防护面层.形成满足防火、保温、结构受力要求的复合外墙保温围护系统C2.0.13预制外保温复合墙体prefabricatede
8、xternalinsulationcompositewall由基层墙体材料和外保温系统组合而成的预制墙体C2. 0.14可调节外遮阳装声adjustableexternalshadingdevice安装在建筑物围护墙外侧.能够调整角度、形状改变遮光状态的建筑遮阳装置。2.0.15全装修fulldecoration在交付前,住宅建筑内部墙面、原面、地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门窗、固定家具、设备管线、开关插座等及厨房、卫生间固定设施安装到位;公共建筑公共区域的固定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水、暖、电、通风等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到位。3基本规定3.1 施工管理311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匚现场应建立相应健全
9、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U3.1.2 项目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组成.应满足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工程施工管理的需饕,施工前应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项施,培训和工艺交底,r解材料和设备性能,掌握施.要馍和具体施工工艺。3.1.3 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匚、监理等单位对设计文件进行行项交底和会审,施工过程形成的深化设计文件、工程设计变更应经原设计单位确认,确保建筑节能性能不得降低,且不得低于国家现行有关近零能耗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314近零能耗建筑节能1.程施工前应编制节能工程专项施工方案,X?项施工应包括墙体节能工程、幕墙节能工程、门窗节能工程、屋面节能匚程、楼地面节能r程
10、、气密性措施I.程、供暖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电梯,配电与监控系统节能工程、可再生能源系统节能1.程等。3.1.5 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前应结合项目情况.制作关键节点匚法展示样板墙或样板间,或采用BIM技术辅助进行关键节点工艺仿真模拟U涉及创新技术的关键节点宜先进行实验室验证或小规模实体验证,确保施1.质鼠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批所施.o3.1.6施工单位应保证施工资料真实、有效、完整和齐全。项目技术负责人应组织施工全过程的资料编制、收集、整理和审核.并应及时存档、备案U3.2 材料与设备3.2.1 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工程使用的材料、构件和设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以及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I程施质吊验收
11、标准GB521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匚程施工质值验收规程DBJo4/T226写的规定。3.2.2 主要材料及设备进场时,应进行质病检否和验收,并符合下列规定:1有清单、使用说明书、出厂质成合格证、相关性能检验报告;2定型产品和成套技术应有型式检验报告;3配套材料之间应具右良好的兼容匹配性能;4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应与检验报告一致,并符合设计要求;5材料和设备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1有关规定进行见证取样送检复验;6严禁使用国家和山西省明令禁止使用或淘汰的材料和设备C3.2.3 现场配制的材料应按设计要求或
12、试验室规定的配合比配制,当未给出要求时,应按照施工方案和产品说明书配制。3.2.4 2.4模阳聚落板、石墨聚落板、挤烟聚落板等材料的陈化时间应满足国家和山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2.5 预制复合外墙保温系统中的连接件应具有可靠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3.2.6 保温隔热材料在运输、储存和施工过程中应采取良好的防水、防潮和防火等保护措施。保温材料含水率应符合设计、工艺及施工技术方案要求。当无上述要求时,节能保温材料使用时的含水率不应大于正常施工环境湿度下的自然含水率,否则应采取降低含水率的措施。3.3 施工与控制331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工程专项施工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按照有关规
13、定进行专项评审、鉴定。3.3.1 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工程的专项施工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单位应对该专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必要的实际操作培训;2施工前应对围护结构的连续保温隔热、热桥控制和气密性保障等关键环节制定专项施工方案;3各专项施工工序应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道施工工序完成后,经施I.单位自检、监理匚程师检查认可符合规定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各专业工种之间的相关工序应进行交接检验,并应记录。3.3.2 当同栋建筑分为近零能耗建筑和普通节能建筑两部分时,分界处应进行保温隔热和气密性处理,3.3.3 及外围护结构连续保温隔热、断热桥措施、气密性保障措施、防水措施等关键
14、部位或工序在施T.之前应与设计单位书面确认热桥位普及断热桥措施.室内气密层位置及处理措施,经有关各方确认后方M进行施I1.3.3.4 近零能耗建筑围护结构保温工程应采用成套技术,宜选用配套供应的保温系统材料和专业化施工工艺。3.3.5 近零能耗建筑应全装修竣工交付;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经原设计单位确认后方可实施,室内装修不应破坏围护结构气密层。3.4 检测与验收3.4.1 4.1近零能耗建筑节能程专项质或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标准CB50300、建筑节能I:程施1.质成验收标准CR50411、建筑节能与可再牛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山西省
15、工程地方标准建筑程施I:质最脸收规程DBjo4/T226的规定C3.4.2 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且分项r程、检验批全部验收合格的基础匕进行建筑用护节能构造、建筑气密性能现场实体检脸和设备系统节能性能检测,确认建筑节能:程质成达到验收条件后方可进行。墙体节能工程、门窗节能工程、气密性措施工程验收应有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参加C3.4.3 零能耗建筑隐蔽工程验收应包括下列规定:3.4.4 阳系统安装方式;门窗框与墙体结构缝的保温处理;连接件与基层墙体间的断热桥措施;窗框周边气密性处理等;2外墙基层及表面处理,保温层敷设方式、厚度和板缝填充质量,情固件安装与热桥处理
16、,网格布铺设情况,隔(透)汽层设置,穿墙管线保温密封处理等;3屋面、楼地面基层及表面处理,保温层敷设方式、厚度和板缝填充质鼠,防水层设置,隔(透)汽层设置,雨水口、出用面管道、穿地面管道处理等;4女儿墙、封闭阳台、出挑构件、外墙金属支架断热桥处理等重点部位的施工做法;5影像资料应标注工程名称、时间、部位及验收内容一3.4.5 施工过程中应对热桥及气密性关键部位进行热工缺陷和气密性检测,查找漏点并及时修补。住建筑精装修施工开始前,应进行建筑气密性检测验证。施工完成后,应由满足资质要求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气密性检测应满足设计要求及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相关要求。
17、3.4.6 近零能耗建筑工程施匚质鼠验收记录填写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标准GB50300以及相关专业标准的规定C工程质敬控制资料应齐全完整。当部分资料缺失时,应按有关标准进行相应的实体检验或抽样试验。3.4.7 当近零能耗建筑匚程施工质里不符合要求时,应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标准GB50300的规定进行处理,经返修处理仍不能满足要求的严禁验收。3.4.8 用于工程质城验收的相关专项检测,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3.4.9 近零能耗建筑施匚完成后宜进行施工评价。3.4.10 零能耗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质盘验收合格,还应符合下列规定:3.4.11 全部合格;2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3外墙
18、节能构造现场实体检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4外窗气密件现场实体检验结果应合格;5建筑整体气密性现场测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6建筑外围护结构热缺陷检测结果应合格;7建筑设备I.程系统节能性能检测结果应合格;8太阳能系统性能检测结果应合格;9有关安全、节能、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功能的抽样检测(包括实体检验)结果应符合相应规定;10观感质量应符合要求C34.10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分部工程(子分部)、分项工程划分应符合表3.4.1()的规定,并按本标准附录的要求逐项验收并城写验收结论、建议和要求Q表3.4.10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01圈护系统方傩01墙体节能,02
19、幕墙节能.03门由W能.(M星面节能,05楼地面方便02供值空词法备及管网01供暖节能,02通风与空调节能.节能03空词与供展系统冷热1及管网节佛03电气动力节能Oi配电9照明节能2收控系统日能01监赭与系统节能05可再生能Ol太阳能系统节能.02地海热泉系统W使.03空气源热泵系统琳能34.11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分项工程验收规定:1建筑节能I.程可按照分项工程进行验收,当建筑工程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较大时,可将分项工程划分为若干个检验批进行验收;2检验批抽样样本应随机抽取,满足分布均匀、具育代表性的要求,当按计数方法检验时,抽样数居除本标准另有规定外,检验批最小抽样数量应符合表3.4.11的要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J04 T464 2023 能耗 建筑节能 工程施工 质量 验收 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08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