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施工方案.doc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施工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施工方案.doc(2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篇 明挖隧道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11.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1.1.现象11.2.原因分析11.3.防治措施12.钻孔桩常见钻孔事故的预防及处理12.1.坍孔12.2.钻孔偏斜22.3.掉钻落物32.4.糊钻和埋钻32.5.扩孔和缩孔32.6.梅花孔(或十字孔)42.7.卡锥42.8.外杆折断52.9.钻孔漏浆53.钻孔桩断桩常见事故及处理63.1.首批混凝土封底失败63.2.供料和设备故障使灌注停工63.3.灌注过程中坍孔73.4.导管拨空、掉管73.5.灌注过程中混凝土上升困难、不翻浆。73.6.灌注高度不够84.预应力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84.1.锚垫板面与孔道
2、轴线不垂直或锚垫板中心偏离孔道轴线84.2.锚头下锚板处混凝土变形开裂。84.3.滑丝与断丝94.4.波纹管漏浆4.4.1.现象94.5.张拉钢绞线延伸率偏差过大104.6.预应力损失过大105.钢筋的加工方法及注意事项115.1.钢筋的除锈115.2.钢筋的调直115.3.钢筋的切割115.4.钢筋的弯曲成型116.钢筋的连接接头126.1.接头形式126.2.电弧焊接接头126.3.钢筋闪光对焊147.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47.1.蜂窝147.2.麻面157.3.孔洞167.4.露筋167.5.缝隙、夹层177.6.缺棱掉角177.7.表面不平整187.8.强度不够,均质性差18
3、7.9.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197.10.混凝土表面出现错台197.12.混凝土跑模或胀模198.结构物中预埋件遗漏198.1.现象208.2.原因分析208.3.防止措施20第二篇 暗挖隧道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201.超前地质预报和量测施工通病201.1.施工通病201.2.预防及处理办法202.洞口施工通病202.1.洞口施工通病202.2.洞门坍塌病因分析202.3.预防及处理办法213.开挖施工通病213.1.开挖施工通病213.2.光爆效果差原因分析213.3.预防及处理方法213.4.塌方原因分析213.5.预防及处理方法224.初期支护施工通病224.1.初期支护施工通病224.2.
4、喷射混凝土病因分析224.3.预防及处理办法224.4.锚杆施工病因分析224.4.预防及处理办法234.5.拱架施工病因分析234.6.预防及处理办法235.衬砌施工通病235.1.衬砌施工通病235.2.衬砌背后空洞病因分析235.3.预防及处理办法235.4.衬砌表观质量差病因分析245.5.预防及处理办法245.6.衬砌厚度不够病因分析245.7.预防及处理办法245.8.衬砌渗漏水病因分析245.9.预防及处理办法255.10.衬砌开裂病因分析255.11.预防及处理办法25XX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土建XX标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施工方案第一篇 明挖隧道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1.水泥
5、搅拌桩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1.现象搅拌施工中有抱钻或冒浆出现。1.2.原因分析.工艺选择不适当;.加固土层中的粘土层(特别是硬粘土层)或夹层,是设计拌和工艺的关键问题,因这类粘土颗粒之间粘结力强,不易拌和均匀,搅拌过程中易产生抱钻现象;.有些土层虽不是粘土,也容易搅拌均匀,但由于其上覆盖压力较大,持浆能力差,易出现冒浆现象。1.3.防治措施.选择适合不同土层的不同工艺,如遇较硬土层及较密实的粉质粘土,可采用以下拌和工艺:输水搅动一输浆拌和一搅拌;.搅拌机沉入前,桩位处要注水,使搅拌头表面湿润;地表为软粘土时,还可掺加适量砂子,改变土中粘度,防止土抱搅拌头;.在搅拌、输浆、拌和过程中,要随
6、时记录孔口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如硬层情况、注水深度、冒水、冒浆情况及外出土量等);.由于在输浆过程中土体持浆能力的影响出现冒浆,使实际输浆量小于设计量,这时应采用“输水搅拌一输浆拌和一搅拌”工艺,并将搅拌转速提高到50r/min,钻进速度降到1m/min,可使拌和均匀,减小冒浆。2.钻孔桩常见钻孔事故的预防及处理常见的钻孔(包括清孔时)事故及处理方法分述如下:2.1.坍孔各种钻孔方法都可能发生坍孔事故,坍孔的特征是孔内水位突然下降,孔口冒细密的水泡,出渣量显著增加而不见进尺,钻机负荷显著增加等。u 2.1.1.坍孔原因.泥浆相对密度不够及其它泥浆性能指标不符合要求,使孔壁未形成坚实泥皮;.由于出
7、渣后未及时补充泥浆(或水),或河水、潮水上涨,或孔内出现承压水,或钻孔通过砂砾等强透水层,孔内水流失等而造成孔内水头高度不够;.护筒埋置太浅,下端孔口漏水、坍塌或孔口附近地面受水浸湿泡软,或钻机直接接触在护筒上,由于振动使孔口坍塌,扩展成较大坍孔;.在松软砂层中钻进进尺太快;.提出钻锥钻进,回转速度过快,空转时间太长;.水头太高,使孔壁渗浆或护筒底形成反穿孔;.清孔后泥浆相对密度、粘度等指标降低,用空气吸泥机清孔泥浆吸走后未及时补浆(或水),使孔内水位低于地下水位;.清孔操作不当,供水管嘴直接冲刷孔壁、清孔时间过久或清孔停顿时间过长;.吊入钢筋骨架时碰撞孔壁。u 2.1.2.坍孔的预防和处理.
8、在松散粉砂土或流砂中钻进时,应控制进尺速度,选用较大相对密度、粘度、胶体率的泥浆或高质量泥浆;.发生孔口坍塌时,可立即拆除护筒并回填钻孔,重新埋设护筒再钻;.如发生孔内坍塌,判明坍塌位置,回填砂和粘质土(或砂砾和黄土)混合物到坍孔处以上1m-2m,如坍孔严重时应全部回填,待回填物沉积密实后再行钻进;.清孔时应指定专人补浆(或水),保证孔内必要的水头高度。供水管最好不要直接插入钻孔中,应通过水槽或水池使水减速后流入钻中,可免冲刷孔壁。应扶正吸泥机,防止触动孔壁。不宜使用过大的风压,不宜超过1.5-1.6倍钻孔中水柱压力;.吊入钢筋骨架时应对准钻孔中心竖直插入,严防触及孔壁。2.2.钻孔偏斜各种钻
9、孔方法可能发生钻孔偏斜事故。u 2.2.1.偏斜原因.钻孔中遇有较大的孤石或探头石;.在有倾斜的软硬地层交界处,岩面倾斜钻进;或者粒径大小悬殊的砂卵石层中钻进,钻头受力不均;.扩孔较大处,钻头摆动偏向一方;.钻机底座未安置水平或产生不均匀沉陷、位移;.钻杆弯曲,接头不正。u 2.2.2.预防和处理.安装钻机时要使转盘、底座水平,起重滑轮缘、固定钻杆的卡孔和护筒中心三者应在一条竖直线上,并经常检查校正;.由于主动钻杆较长,转动时上部摆动过大。必须在钻架上增设导向架,控制杆上的提引水龙头,使其沿导向架对中钻进;.钻杆接头应逐个检查,及时调正,当主动钻杆弯曲时,要用千斤顶及时调直。2.3.掉钻落物钻
10、孔过程中可能发生掉钻落物事故。u 2.3.1.掉钻落物原因.卡钻时强提强扭,操作不当,使钻杆或钢丝绳超负荷或疲劳断裂;.钻杆接头不良或滑丝;.电动机接线错误,钻机反向旋转,钻杆松脱;.转向环、转向套等焊接处断开;.操作不慎,落入扳手、撬棍等物。u 2.3.2.预防措施.开钻前应清除孔内落物,零星铁件可用电磁铁吸取,较大落物和钻具也可用冲抓锥打捞,然后在护筒口加盖;.经常检查钻具、钻杆、钢丝绳和联结装置。u 2.3.3.处理方法掉钻后应及时摸清情况,若钻锥被沉淀物或坍孔土石埋住应首先清孔,使打捞工具能接触钻杆和钻锥。2.4.糊钻和埋钻糊钻和埋钻常出现于正反循环回转钻进中,糊钻的特征是在细粒土层中
11、钻进时进尺缓慢,甚至不进尺出现憋泵现象。预防和处理办法:对正反循环回转钻,可清除泥包,调节泥浆的相对密度和粘度,适当增大泵量和向孔内投入适量砂石解决泥包糊钻,选用刮板齿小、出浆口大的钻锥;严重糊钻,应停钻,清除钻渣。对钻杆内径、钻渣进出口和排渣设备的尺寸进行检查计算。2.5.扩孔和缩孔扩孔比较多见,一般表局部的孔径过大。在地下水呈运动状态、土质松散地层处或钻锥摆动过大,易于出现扩孔,扩孔发生原因与坍孔相同,轻则为扩孔,重则为坍孔。若只孔内局部发生坍塌而扩孔,钻孔仍能达到设计深度则不必处理,只是混凝土灌注量大大增加。若因扩孔后继续坍塌影响钻进,应按坍孔事故处理。缩孔即孔径的超常缩小,一般表现为钻
12、机钻进时发生卡钻、提不出钻头或者提外鸣叫的迹象。缩孔原因有两种:一种是钻锥焊补不及时,严重磨耗的钻锥往往钻出较设计桩径稍小的孔;另一种是由于地层中有软塑土(俗称橡皮土),遇水膨胀后使孔径缩小。各种钻孔方法均可能发生缩孔。为防止缩孔,前者要及时修补磨损的钻头,后者要使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浆护壁并须快转慢进,并复钻二三次;或者使用卷扬机吊住钻锥上下、左右反复扫孔以扩大孔径,直至使发生缩孔部位达到设计要求为止。对于有缩孔现象的孔位,钢筋笼就位后须立即灌注,以免桩身缩径或露筋.2.6.梅花孔(或十字孔)常发生在以冲击锥钻进时,冲成的孔不圆,叫做梅花孔或十字孔。u 2.6.1.形成原因.锥顶转向装置失灵,
13、以致冲锥不转动,总在一个方向上下冲击;.泥浆相对密度和粘度过高,冲击转动阻力太大,钻头转动困难;.操作时钢丝绳太松或冲程太小,冲锥刚提起又落下,钻头转动时间不充分或转动很小,改换不了冲击位置;.有非匀质地层,如漂卵石层、堆积层等易出现探头石,造成局部孔壁凸进,成孔不圆。u 2.6.2.预防办法.应经常检查转向装置的灵活性,及时修理或更换失灵的转向装置;.选用适当粘度和相对密度的泥浆,并适时掏渣;.用低冲程时,每冲击一段换用高一些冲程冲击,交替冲击修整孔形;.出现梅花孔后,可用片、卵石混合粘土回填钻孔,重新冲击。2.7.卡锥常发生在以冲击锥钻进时。u 2.7.1.原因.钻孔形成梅花形,冲锥被狭窄
14、部位卡住;.未及时焊补冲锥,钻孔直径逐渐变小,而焊补后的冲锥大了,又用高冲程猛击,极易发生卡锥;.伸入孔内不大的探头石未被打碎,卡住锥脚或锥顶;.孔口掉下石块或其它物件,卡住冲锥;.在粘土层中冲击冲程太高,泥浆太稠,以致冲锥被吸住;.大绳松放太多,冲锥倾倒,顶住孔壁。u 2.7.2.处理方法.当为梅花卡钻时,若锥头向下有活动余地,可使钻头向下并转动直径较大方向提起钻头。也可松一下钢丝绳,使钻锥转动一个角度,有可能将钻锥提出;.卡钻不宜强提以防坍孔、埋钻。宜用由下向上顶撞的办法,轻打卡点的石头,有时使钻头上下活动,也能脱离卡点或使掉入的石块落下;.用较粗的钢丝绳带打捞钩或打捞绳放进孔内,将冲锥勾
15、往后,与大绳同时提动,或交替提动,并多次上下、左右摆动试探,有时能将冲锥提出;.在打捞过程中,要继续搅拌泥浆,防止沉淀埋钻;.用其它工具,如小冲锥、小掏渣筒等下到孔内冲击,将卡锥的石块挤进孔壁,或把冲锥碰活动脱离卡点后,再将冲锥提出。但要稳住大绳以免冲锥突然下落;.用压缩空气或高压水管下入孔内,对准卡锥一侧或吸锥处适当冲射一些时候,使卡点松动后强行提出;.使用专门加工的工具将顶住孔壁的钻头拨正;.用以上方法提升锥无效时,可试用水下爆破提锥法。将防水炸药(小于1kg)放于孔内,沿锥的滑槽放到锥底,而后引爆,震松卡锥,再用卷扬机和链滑车同时提拉,一般是能提出的。2.8.外杆折断常见于旋转钻机。u
16、2.8.1.折断原因.用水文地质或地质钻探小孔径钻孔的钻杆来作桥梁大孔径钻孔桩用,其强度、刚度太小,容易折断;.钻进中选用的转速不当,使钻杆所受的扭转或弯曲等应力增大,因而折断;.钻杆使用过久,连接处有损伤或接头磨损过甚;.地质坚硬,进尺太快,使钻杆超负荷工作;.孔中出现异物,突然增加阻力而没有及时停钻。u 2.8.2.预防和处理.不使用弯曲严重的钻杆,要求各节钻杆的连接和钻杆与钻头的连接丝扣完好,以螺丝套连接的钻杆接头要有防止反转松脱的固锁设施;.钻进过程中应控制进尺速度。遇到坚硬、复杂的地质,应认真仔细操作;.钻进过程中要经常检查钻具各部分的磨损情况和接头强度是否足够。不合要求者,及时更换
17、;.在钻进中若遇异物,须以处理后再钻进;.如已发生钻杆折断事故,可按前述打捞方法将掉落钻杆打捞上来。并检查原因,换用新或大钻杆继续钻进。2.9.钻孔漏浆u 2.9.1.漏浆原因.在透水性强的砂砾或流砂中,特别是在有地下水流动的地层中钻进时,稀泥浆向孔壁外漏失;.护筒埋置太浅,回填土夯实不够,致使刃脚漏浆;.护筒制作不良,接缝不严密,造成漏浆;.水头过高,水柱压力过大,使孔壁渗浆。u 2.9.2.处理办法.凡属于第一种情况的回转钻机应使用较粘稠或高质量的泥浆钻孔。冲击钻机可加稠泥浆或回填粘土掺片石、卵石反复冲击增强护壁;.属于护筒漏浆的,应按前述有关护筒制作与埋设的规范规定办理。如接缝处漏浆不严
18、重,可由潜水工用棉、絮堵塞,封闭接缝。如漏水严重,应挖出护筒,修理完善后重新埋设。3.钻孔桩断桩常见事故及处理3.1.首批混凝土封底失败u 3.1.1.事故原因和预防措施.导管底距离孔底大高或太低原因:由于计算错误,使导管下口距离孔底太高或太低。太高了使首批砼数量不够,埋不了导管下口(1米以上)。太低了使首批砼下落困难,造成泥浆与混凝土混合。预防措施:准确测量每节导管的长度,并编号记录,复核孔深及导管总长度。也可将拼装好的导管直接下到孔底,相互校核长度。.首批砼数量不够原因:由于计算错误,造成首批砼数量不够,埋管失败。预防措施:根据孔径、导管直径认真计算和复核首批砼数量。.首批混凝土品质太差原
19、因:首批砼和易性太差,翻浆困难。或坍落度太大,造成离析。预防措施:搞好配合比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和易性。.导管进浆导管密封性差,在首批砼灌注后,由于外部泥浆压力太大,渗入导管内,造成砼与泥浆混和。u 3.1.2.处理办法首批混凝土封底失败后,应拨出导管,提起钢筋笼,立即清孔。3.2.供料和设备故障使灌注停工u 3.2.1.事故原因和预防措施原因:由于设备故障,混凝土材料供应问题造成停工较长时间,使混凝土凝结而断桩。预防措施:施工前应做好过程能力鉴定,对于部分设备考虑备用;对于发生的事故应有应急预案。u 3.2.2.处理方法.如断桩距离地面较深,考虑提起钢筋笼后重新成孔;.如断桩距离地面较浅,则
20、回填后采取补桩的办法。3.3.灌注过程中坍孔u 3.3.1.事故原因和预防措施原因:由于清孔不当、泥浆过稀、下钢筋笼时碰撞孔壁、致使在灌注过程中发生坍孔。预防措施:详见钻孔桩常见事故的预防及处理2.1坍孔相关内容。u 3.3.2.处理办法.如坍孔并不严重,可继续灌注,并适当加快进度;.如无法继续灌注,应及时回填重新成孔。3.4.导管拨空、掉管u 3.4.1.事故原因和预防.导管拨空原因:由于测量和计算错误,致使灌注砼时导管拨空,对管内充满泥浆;或导管埋深过少,泥浆涌入导管。预防措施:应认真测量和复核孔深、导管长度;应对导管埋深适当取保守数值。.掉管原因:导管接头连接不符合要求;导管挂住钢筋笼,
21、强拉拉脱等。预防措施:每次拆管后应仔细重新连接导管接头;导管埋深较大时应及时拆管。u 3.4.2.处理办法.重新成孔;3.5.灌注过程中混凝土上升困难、不翻浆。u 3.5.1.事故原因.混凝土供料间隔时间太长,灌注停顿,混凝土流动性变小;.混凝土和易性太差;.导管埋深过大;.在灌注将近结束时,由于导管内混凝土柱高减小,超压力降低;.导管外的泥浆及所含渣土稠度增加,相对密度增大。u 3.5.2.补救措施:.提起导管,减少导管埋深;.接长导管,提高导管内混凝土柱高;.可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并掏出部分沉淀土。3.6.灌注高度不够u 3.6.1.事故原因和预防原因:测量不准确;桩头预留量太少。预防措施
22、:可采用多种方法测量,确保准确;桩头超灌预留量可适当加大。u 3.6.2.处理办法移位,重新补桩。4.预应力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4.1.锚垫板面与孔道轴线不垂直或锚垫板中心偏离孔道轴线u 4.1.1.现象张拉过程中锚杯突然抖动或移动,张拉力下降。有时会发生锚杯与锚垫板不紧贴的现象。u 4.1.2.原因分析锚垫板安装时没有仔细对中,垫板面与预应力索轴线不垂直。造成钢绞线内力不一,当张拉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力线调整,会使锚杯突然发生滑移或抖动,拉力下降。u 4.1.3.预防措施.锚垫板安装应仔细对中,垫板面应与预应力索的力线垂直;.锚垫板要可靠固定,确保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会移动。u 4.1.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质量 通病 防治 专项 施工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9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