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可逆转&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公正”.docx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可逆转&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公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可逆转&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公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可逆转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备受瞩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跨过层层坎坷,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经济运行平稳起步、回升向好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12月份相关数据,开年经济运行释放积极信号,随着宏观政策“组合拳”效应的持续显现,经济内生动能不断激发,生产需求稳中有升,经济运行平稳起步、回升向好态势显著。从生产指标来看,今年12月份,工业生产加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速较上年12月份提高
2、0.2个百分点。从需求指标来看,作为提升国民幸福指数重点的服务业增势良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8%,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2.3%,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81307亿元,同比增长5.5%o从投资指标来看,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达50847亿元,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对经济景气敏感度极高的民间投资由降转升,民企投资信心逐渐回升。与此同时,1月份、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0.3%和1.0%,均展现出稳中有进、发展向好的趋势。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大幅提升,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
3、造等产业快速成长,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有明显增幅,如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o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我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居世界第十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不难看出,我国已经迈上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当然,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基础还需加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恢复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在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难免会经历必要的阵痛,经历挫折与挑战,如社会预期偏弱、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等问题犹存,经济持续回
4、升中的一些潜在风险与困难仍有待解决。要认清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还需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在多方面精准实施政策,啃下“硬骨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突破。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累积增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5%左右,明确了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推动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增量政策,加上前期实施的降准降息、减税降费等政策效应持续发挥,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获得未来发展主动权。有效益的投资和有潜能的消费正在进一步被激发。近日,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
5、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设备保有量位居全世界第一。随着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相关企业对于高效淘汰旧设备、合理引进先进设备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方面起到极大作用,同时可推动先进产能增加和节能降碳等,利在当下、亦在长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愈发强烈,消费品的以旧换新将充分激发有潜能消费者的发展空间,在充分依靠市场提供更多样化的高质量商品时,坚持政府引导原则,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差异化需求,加快形成更新换代的规模效应。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形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2024
6、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升级。新质生产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立足实体经济与传统产业,在遵循行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抓住机遇,以创新引导制造业不断突破,将科技力量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力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赛道上带动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转型升级中重塑竞争力,使工业生产有望在未来长远发展中继续保持平稳运行,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恢复的关键期,而在支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重点问题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提质增效作用不容小觑。抵押补充贷款新增额度将用于支持保
7、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以及“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不仅在进一步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方面起到支撑作用,更能振奋市场整体信心及提升预期,带动资本跟进投资,以缓解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2024年对于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科学合理的、是经过努力可实现的。一直以来,各种唱空中国经济的论调不断出现,又不断被证伪。过去中国经济没有因“中国崩溃论”而崩溃,今天也不会因为“中国经济见顶论”而见顶。2013年中国GDP仅有56.8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11元。10年后,2023年中国GDP超过126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39218元,比10年前翻了一倍还多。同时,5.2%的
8、增速也明显快于美国的25姒日本的1.9%,以及欧元区的0.5%,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当下经济体量极大,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30%,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际社会也应当认清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大势,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平稳发展与所面临机遇有更踏实的期待。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韧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从长远和大势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具有良好支撑和许多有利条件。展望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可逆转。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首先表现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突出。近年来,在逆全球化浪潮、地缘政治冲
9、突等接连冲击下,世界经济复苏愈显乏力。而中国宏观形势的迅速企稳复苏和一枝独秀,再次证明了中国经济已经具备了迎难而上、爬坡过坎、不畏惧任何“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成熟性与强大适应力。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还表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巨大。这种潜力一方面来自于“量”的充足。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培育了超过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超过了欧洲总人口的一半、美国总人口的全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品市场。另一方面,这种潜力也来自于“质”的提升。我国牢牢把握住了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国家级战略规划,以创新变革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以新产业、
10、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导的新动能正在加速培育,为挖掘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潜力、释放新的增长红利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更表现为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回旋余地广阔。就国内而言,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出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乡村、从东部到西部的梯度发展格局,这为城乡、各区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提供了便利,也为产业转移、结构升级和发展经验的传递准备了广阔空间。就国际而言,我国始终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推动了国际市场布局均衡发展。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来自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自建党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遵
11、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中长期规划和短期方针相结合、顶层设计和制度落地相结合、政策延续和理念更新相结合、思想宣传和选人用人相结合等形式,不断提升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能力和水平,推动中国这个超大体量的转型经济体顺利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来自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竞争活力,另一方面不断夯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从而保证了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消化改革成本、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经济 长期 大势 不可逆转 马克思主义 如何 理解 公正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84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