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课文拓向“整本书阅读”_的有效尝试(杨大忠).docx
《由课文拓向“整本书阅读”_的有效尝试(杨大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课文拓向“整本书阅读”_的有效尝试(杨大忠).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由课文拓向“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尝试(杨大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列为必修课程的七个模块之一,可见“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重视“整本书阅读”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无法想象光会做题而不阅读,或者做题多阅读少的现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近年来,许多专家同仁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种种策略,很有启发意义,但毋庸讳言,这些教学策略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找到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适切方法,让学生扎扎实实阅读整部名著,分析相关问题,不失为很有价值的探索。需要说明的
2、是,由于课内文本中的许多篇目都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的,之前许多同仁论述“整本书阅读”,往往是由文本拓向相应的出处,如由林黛玉进贾府拓向整本红楼梦的阅读,由智取生辰纲拓向整本水浒传的阅读。如此做法,显然缩小了“整本书阅读”的范围,对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也有一定的限制。在笔者看来,教师若能在课堂上由课内文本拓向名著中相似甚至相同的情节一一该名著不一定是课内文本的出处一一从而引起读者阅读该名著的兴趣,进而熟读精读,显然对学生具有更大的价值。本文所论正是指向这一范畴。一、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本书阅读”,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必须正确指导学生对名著进行实打实的阅读,而不是凭空提供所谓的
3、阅读策略与方法。但问题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要兼顾多门课程,作业可谓铺天盖地,学生眼里只有高考,他们究竟能够并且愿意挤出多少畤间来阅读“整本书”,是一个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曾经有学生问笔者:“老师,我喜欢读红楼梦,并且对红楼梦非常痴迷,但这对我的高考有帮助吗?我如实回答:“对高考未必有直接帮助,但对你人生的长期发展和后续发展必定有价值,这种价值甚至还是不可估量的。我的回答竟然使学生大失所望,后来她就不再读红楼梦了。问其原因,回答是:“等考上大学后,我再仔细阅读红楼梦吧。”如此回答,同仁们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高中的学情与现状,决定了学生往往会由衷地排斥“整本书阅读”。在他们看来,这种阅读对
4、提高分数并没有直接帮助,而他们面前还横亘着高考这座必须要翻越的大山。如果缺失了学生充分阅读整本书的这一前提,所谓“整本书阅读”的种种策略与方法,往往只能是不着边际的水月镜花。笔者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说的就是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其中的策略之一是“抽签聊聊书中的故事一一抓住阅读的关键细节”。所举的事例是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洛德:以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洛德为例,对比一下两种不同的评价:前言的评价是道貌岸然、渴求淫乐、蛇蝎心肠、卑鄙无耻;学生的评价是大学霸、可怜虫、变态狂、占有狂、矛盾者。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根据整本书的情节,甚至抓住了对克洛德这一人物大量的细节分析,一步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出了
5、一个人物内心的更杂冲突和性格变化的过程;而很多原著的前言分析则忽略了克洛德前期的善行,以及后期挣扎中的大量内心独白,得出了一个标签式的结论。该结论也承认对克洛德传统形象的突破与颠覆是学生“根据整本书的情节,甚至抓住了对克洛德这一人物大量的细节分析”而一步步得出来的,但问题是,学生得出全新结论的前提恰恰是对巴黎圣母院全书作细致化的阅读,而如何使学生能够由衷地喜爱、推崇进而阅读巴黎圣母院,该文并没有给出相应的方法。如此,得出的结论是不是有凭空蹈虚之嫌?该文所犯的毛病,正是许多阐述“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论文的殊途同归。教师唯有采取适切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从对整本书产生兴趣开始,进而阅读全书,沉浸于书中
6、的世界,与书中的人同喜同悲,才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关键。二、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步骤1.由文本细节拓向名著,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进而阅读全书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并不是仅仅向学生提供书单,然后任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那么简单。单纯开书单式的做法,往往会使学生丧失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因为他们对书单中的书往往是很隔膜的,甚至连基本情节都不清楚,根本意识不到阅读整本书有什么价值。对语文教师而言,在课内文本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文本中的细节拓向名著,与名著中的相关情节自然衔接,建立起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就会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认识到名著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学生自然会对名著产生浓厚
7、的兴趣。这是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例如,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中有孔子击磬的描写,荷赞者从“硬硬”的磬声中听出了孔子的“固执”,这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试图恢复周礼而不被人理解但仍旧“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果敢,“深则厉,浅则揭”式的随波逐流,孔子是不可能做到的。课堂讲解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由孔子击磬拓展延伸到红楼梦中的妙玉听琴(第八十七回),妙玉从黛玉的琴声中听出了一系列的更杂情感:深秋逼人的悲叹、回望故乡的惆怅、知音不遇的叹惋、寄人篱下的苦痛最后,黛玉悲歌曰: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慑,素心如何天上月人生如梦的消沉中饱含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坚贞。最后,因内心
8、过于悲戚,琴声忽作“变微之声”,导致琴弦断裂,正预示着黛玉人生的悲惨结局。将孔子击磬自然拓展到黛玉抚琴,课内与课外的衔接自然连贯,亳无强行挂钩的痕迹。孔子的执着与黛玉的悲叹交相呼应。教师在解析孔子思想的时候,也连带涉及到对红楼梦特定章节中黛玉思想的剖析。这就摆脱了那种单纯教条式的人物形象分析,使学生对课外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往往正是这种兴趣,促使学生愿意对红楼梦进行“整本书阅读”。仍旧以论语为例,子路遇荷藤丈人,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由“杀鸡为黍”这个极小的细节,可向外拓展到冯梦龙喻世明言中“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的故事。范式与张邵之间那种一诺千金而不顾惜生命的举动,在令人扼腕的同时,
9、也使人认识到古人品质的可贵。喻世明言作为冯梦龙的“三言”之一,高中学生对其中的单篇故事往往不甚熟悉。教师在课堂上由论语中的“杀鸡为黍”自然拓展到“三言”中的单篇故事,同时由点到面地强调“三言”的社会意义与普世价值,往往会使学生对“三言”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阅读“三言”。鉴于“三言”是由许多情节完整的单篇故事构成,与情节连贯的长篇名著又有所不同,这样的书可确立重点篇目让学生精读熟读,窥探全书的思想意义与社会价值。这正如曹勇军老师所说:“有很多书,是作者的作品选集,由若干代表作汇集而成,可以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重点篇章加以研读,其余则放手让学生自读除了论语,其他文本中的种种细节,都可以由课内拓向课外
10、,教师对课外名著内容解析的过程,就是提升学生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雷雨中鲁侍萍告诉周朴园:“他(鲁大海)的脚指头因为你的不小心,现在还是少一个的。”这个细节可谓小得不能再小。笔者授课到这里,曾向学生提过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如果鲁大海是西游记中的某人转世,这个人会是谁?”学生全都大惑不解,于是我告诉学生:”就是取经的领路人唐僧啊!”然后当堂向学生讲述了西游记中唐僧出世的故事:唐僧的父亲陈光蕊被垂涎唐僧母亲殷小姐美貌的江贼刘洪所害,此时殷小姐因身怀有孕,不得不屈从贼人。唐僧出世后,殷小姐为躲避刘洪对孩子的迫害,不得不将孩子抛弃江中;惟恐日后难以相认,便将孩子的左脚上的一个脚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文 阅读 有效 尝试 杨大忠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8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