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笔记.docx
《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笔记.docx(5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辩证法思想一、物化和物化意识1二、总体性原则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2三、阶级意识与阶级革命3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一、“哲学转折”与总体性原则4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阶段理论5葛兰西的西方革命观与实践哲学构想一、西方革命观5二、实践哲学构想6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一、人类文化精神的博采与升华7二、乌托邦精神与希望哲学7【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表述一、人本主义与异化理论9二、批判理论11三、否定的辩证法12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范例之一:意识形态批判一、意识形态(ideology)理论的演化14二、对意识形态的文化批判14社会批判理
2、论的基本范例之二:技术理性批判一、启蒙的辩证法15二、技术统治与单向度的人16三、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17附: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19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范例之三:大众文化批判一、本真的文化(艺术):自由与超越21二、大众文化:欺瞒与操控(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主要观点)21附:阿多诺的文化批判理论22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范例之四: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一、压抑性的心理机制一爱欲与文明:马尔库塞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23二、弗洛姆的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批判理论(一)“躲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一躲避自由194125(二)非生产型(非创建性)的性格结构26(三)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一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
3、(1976)27法兰克福学派问题解析27附: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一种演进思路32【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概述一、一种概念阐释35二、一种特征分析35三、一种发生学分析35四、一种类型学分析35萨特的存在主义一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彰显形态一、从存在主义到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35二、历史人学的基本构架1 .历史入学的方法论思路362 .历史人学的基本阐释37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一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弱化形态一、关于自然的哲学阐释一辩证唯物主义193838二、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分析39三、异化理论39四、日常生活批判理论40【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德拉沃尔佩的实证主义马
4、克思主义一、科学的辩证法:现代试验科学的唯物主义逻辑与历史主义的唯物主义41二、社会主义:同等、民主、自由42阿尔都容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一、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44二、结构主义的本文解读法:“依据症候的阅读”44三、相识论上的断裂:科学与意识形态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45四、结构主义辩证法47五、结构主义的实践理论49【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南斯拉夫实践派一、实践哲学的理论框架50二、彼得洛维奇:实践哲学与革命思想51三、马尔科维奇:人道主义与辩证法51四、弗兰尼茨基:社会主义与异化52附:论南斯拉夫实践派的辩证法观52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一、激进须要与激进哲学一赫勒53二、当代
5、资本主义:形式民主一波拉尼53三、现存社会主义:对须要的专政(费赫尔、赫勒、马尔库什合著)53四、第三条道路:激进民主制对将来社会的构想54波兰的新马克思主义一、科拉科夫斯基:意识形态批判54二、沙夫:社会主义人道主义54捷克斯洛伐克的新马克思主义一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一、具体(性)与总体(性)55二、伪具体的世界56三、具体总体的生成与人的实践57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57后马克思主义1.简介572.拉克劳、墨菲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走向一种激进的民主政治198557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笔记【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辩证法思想一、物化和物化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
6、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卢卡奇的文化批判的依据是物化和物化意识理论,而其物化理论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是对现代人生存逆境的文化批判。1 .商品拜物教与物化现象物化现象是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亲密相关,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并使之加剧。卢卡奇从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中得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使人们形成了对商品的崇拜,产生了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现象就是现代人的物化现象,即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卢卡奇认为,商品拜物教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时代特有的问题。它针对此指出:一方面,物化现象是在商品成为普遍现象、商品结构渗透到社会的全部
7、方面时才出现的;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物化现象也有一个生成的过程,它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加剧。2 .物化的规定性和具体表现形式物化的规定性物化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的结果或人的创建物变成某种自律的、并反过来统治人和支配人的力气。明显,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存在着惊人的一样性。但是卢卡奇的创建性在于,他把物化的规定性指向两个方面:从客观方面看,人的活动导致一个充溢客体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成为与自己力气相抗衡的异己的隐藏力气,这相当于马克思的“物的异化”;从主观上看,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成了附属于社会规律的人类之外的客
8、观产品,即人的“自我异化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卢卡奇认为,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人的数字化,即人的符号化和抽象化。这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逆境。他与人的社会理性化程度相一样。工业文明主导下的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就是人的个体化进程,这其中形成了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人本精神,但是也表现在社会机制和社会运行方面的理性化进程,即技术理性和科学理性推崇的可计算性和定量化。物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人被整合到自律的机械体系之中所导致的数字化和抽象化,即发达的商品经济在理性化进程中渐渐形成的和强化了依据商品本性和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机械化体系,而这特地化、理性化的生产体系和社会机制超越了人的
9、自律性,劳动者被整合到这个体系之中,变成了抽象的数字,人失去了主体性和能动性,其活动变成了特地的机械的重复性动作。其二是主体的客体化,即人由生产过程和社会历史运动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沦为被动的、消极的客体或追随者。这也与理性化、合理化进程相关。其三是人的原子化,人与人的隔膜、疏离、冷漠,人与人之间丢失了统一性和有机的联系。3 .物化的普遍化和物化意识的生成卢卡奇认为,物化和物化不断地深化和普遍化,物化结构便渐渐的内化到人的生存结构中,由此导致了物化意识的产生。物化的普遍化关于物化的普遍化,卢卡奇指出,物化是发达工业社会全部人的普遍命运。其一是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命运成为整个社会的命运,即
10、全社会的人面对着同样的商品原则和物化结构。生产过程和社会运行被合理化、机械化,无产阶级的物化命运起先普遍化,并成为整个社会的命运。其二是因为,物化现象更是体现在官僚政治体制中。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实现了标准化和理性化,成了自律运转的机构。它的主要特点是否定主体及总体性,把现实的各个部分看成是干脆给定的“事实”,从而各个部分之间处在一种僵化的、孤立的、非辩证的关系中。工作与人的实力和须要相分别,成为一种无主题性的例行公事,工作人员被抽象化为机构的被动客体。物化意识的生成物化的社会普遍化的干脆后果就是物化意识的生成。这是物化结构内化到人的生存结构中的最集中的体现。卢卡奇指出,物化意识
11、就是指,人自觉的和非批判的与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相认同的意识状态。它是一种生存状态,物化结构逐步沉淀到人的思想结构之中,人从意识上缺乏超越这个种物化结构的倾向,反而将这种物化结构当作外在规律和人的原来命运而加以遵循、听从,由此,人丢失了批判和超越的主体性维度。物化意识的生成机制是随着物化的普遍化,隐藏在干脆商品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真正满意他们的需求物体之间存在的关系,都隐退到了无法被认出、被察觉的地步,物化意识支配着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生活在高度理性化时代的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环境是人丢失了超越物化和异化的批判维度,形成了与物化结构相认同的物化意识。扬弃异化,消退物化,是
12、现代人的艰难任务。评价卢卡奇关于物化的客观和主观方面的规定性,表述了与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基本规定性有着惊人的一样性。关于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分析,卢卡奇涉及了很多马克思没有加以论述和没有充分绽开论述的内容。卢卡奇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它把物化同近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进程结合起来,从理性特殊是技术理性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负面效应的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物化现象。这一思想影响了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们看来,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真正的批判意识更应侧重对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批判。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本质
13、上又是一样的,是对现代人生存逆境的文化批判。二、总体性原则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卢卡奇认为,为了克服物化意识,必需重新复原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这就是强调总体性,确立扬弃物化的原则,找寻超越物化结构的现实力气。1 .物化的扬弃与总体性原则的复原从人的外在方面讲,在现代社会中,物化在消解着总体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在高度的计算理性和工具理性基础之上。商品和物的结构、关系处于支配地位,确定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的分工、运行结构,每一个主体只是被动地、片面地固定在某一环节之上,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有机统一,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和关系的社会结构所形成的具体的总体性陷于瓦解。从人的内在方面讲,现代生产过程和社
14、会进程的支离破裂,即总体性的丢失,又进一步导致了人对总体性相识的丢失和人在现实活动中缺乏对总体性的渴望。其表现就是:科学具有了实证主义的本性,丢失了对世界的总体性图景的把握;每个人面对丢失总体性和支离破裂的世界时,缺乏批判和超越的维度,把各个孤立的进程和方面视作不行超越的规律,从而与物化结构认同。由于以上缘由,我们可以推断,扬弃异化的首要任务是复原对总体性的相识,复原总体性原则的地位。卢卡奇认为,要扬弃物化状态,就要期盼社会历史进程的总体性的生成,而总体性生成的前提条件是复原哲学对总体性的相识,确立总体性的辩证法,即总体性原则。复原哲学对总体性的相识,社会进程的高度理性化和科学的实证化干脆影响
15、了哲学的理性思维,使哲学缺少对现实的超越维度和批判维度,现代哲学也被实证主义精神所渗透。所以扬弃异化,首先应当从复原哲学对总体性的相识起先。复原了哲学对总体性的相识,目的在于确立总体性原则和总体性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总体性原则高于或优于经济原则,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总体性原则与人的主体性具有本质关联。2 .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总体性的基本规定性在于,它首先强调总体是具体的,是社会和历史的各种要素的辩证统一体。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社会历史进程的各种要素组成部分,只有放在社会历史进程的总体性联系之中才是有意义的。卢卡奇强调的总体性范畴是不同因素、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的辩证法关系。多样性的统
16、一也就是卢卡奇所强调的具体的总体性。其次卢卡奇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有着本质的关联,它首先是人的存在的总体性。所谓人的存在的总体性是说人是作为历史的主客体的统一体而存在的,从最本质的意义上理解,总体性首先是指人作为统一的主体与客体而存在的总体性状态,当人失去了这种统一性,仅仅作为客体而存在时,就丢失了总体性,就是物化。卢卡奇对物化和总体性的论述是从人的存在角度,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的角度来思索的,因此总体性统一的辩证法就是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关于人的存在的辩证法。3 .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是,强调辩证法同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的本质关联,强调人本身是历史辩
17、证法的现实基础。卢卡奇的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从主体对客体的改造的角度,强调辩证法的批判和革命的本质。辩证法的革命本质在于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对客体和对象的改造,辩证法的实质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具体的统一,也就是历史进程的总体性。总之,卢卡奇的辩证法理论与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之间的比较,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作用。三、阶级意识与阶级革命在卢卡奇那里,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辩证法本身就是一种革命理论和实践理论。统一的主体与客体在现代社会中现实的承载者就是无产阶级。因此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作为自觉的统一的主体和客体的现实活动的辩证法。1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生成
18、要扬弃物化结构和物化意识,须要主体与客体的自觉统一,即总体性的生成,有赖于人自身作为“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行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就是无产阶级对人作为“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形成自觉的相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和生成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步兼:前资本主义时期不行能有自觉的阶级意识,即人不行能真正把握人在历史进程中的“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资产阶级是自觉的、真正的阶级,但是它特有的地位利益使他无法超越物化,无法形成关于社会总体性的阶级意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形成真正的总体观念,即自觉的阶级意识,这是由他的特殊的历史地位确定的,他既是物化的彻底牺牲者,又是扬弃物化的根本力
19、气。2 .无产阶皴阶级意识的基本内涵从广义上来讲,任何一个阶级都应当有自己的阶级意识,即对自身的社会历史地位的某种自觉的或不自觉地相识与把握,这种理解自觉的或是自发地引导着阶级的行动。从狭义上讲,卢卡奇所强调的阶级意识特指无产阶级才能形成的一种自觉的阶级意识,一种关于人作为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自觉意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本质上是关于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的自觉意识,而这一意识的形成与无产阶级在事实上成为历史的“主客体的统一体”的发展亲密相关。无论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就是要使无产阶级在理论和实践上超越片面的物化境遇,从被动的客体上成为主动的、自由自觉的
20、主体,使主体与客体的自觉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内容。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核心是总体性在实践上的生成和在理论上的自觉,即人应当“渴望总体性”,在卢卡奇看来,这种总体性的生成对于阶级意识和它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而言是关键性的因素。作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自觉表述,无产阶级阶级理论在本质上是实践理论。这就要求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核心是变更现实和自身,强调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实践功能。3 .阶级意识与意识革命卢卡奇全部理论的落脚点是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扬弃物化、根本变更人的生存方式的总体性进程,它包括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心理上的多方面的转变。在这一总体革命进程中,意识
21、革命处于核心地位。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一、“哲学转折”与总体性原则1.理论的危机与哲学性的丢失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以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的革命理论,具有一种深刻的哲学立场。但是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危机,这种理论危机的根源在于哲学性的丢失。这种危机的出现源于三个方面的缘由:第一,资产阶级学者大都不太重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贡献和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资产阶级探讨哲学具有严峻的局限性,首先是“纯粹哲学”的局限性,只承认独立形态的哲学;其次,“地域”的局限性;再次,他们无法把握纯粹的观念的哲学同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联系。其次,以其次国际理论家为代表的所谓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
22、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一种实证的社会理论,否认马克思主义同哲学的本质联系,其表现是以“经济确定论”为特征的经济学说和社会学说。第三,一批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缺乏哲学内容,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须要哲学,并用文化哲学观点和康德、狄慈根、马赫等人的观点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由于上述几种思想倾向的影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通常认为马克思主义丢失了哲学性,丢失了内在的哲学维度。因此科尔施认为,现在的任务在于复原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实现哲学转折。在他看来,哲学的最根本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原则,那么复原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转折,其根本途径就是复原确立总体性原则。2 .“哲学转折
23、”与总体性原则的复原科尔施强调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马克思主义从黑格尔哲学中汲取了理论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变和总体性原则的重建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歼灭哲学”为表现形式的深刻的哲学革命。马克思关于“歼灭哲学”的论述(青年黑格尔派时期,马克思强调自我意识和自由理论,强调行动和理性,扬弃了黑格尔的确定精神一一在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超越自身,进入世界,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歼灭哲学”和“实现哲学”,哲学批判的实质在于对“哲学的否定”,否定哲学和歼灭哲学在根本上是要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哲学实现的实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世纪 国外 马克思主义 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79249.html